登錄???|???注冊
本書是由上海師范大學主辦的政治人類學專業集刊,旨在緊扣“權力—權利”互動博弈邏輯,運用田野研究、民族志文本和扎根理論等“三位一體”的扎根理論方法論,展開交叉跨學科綜合性研究。本輯共六篇文章,包括村寨社會國家化進程的人類學視角、鄉村權力與鄉村的秩序的重建、村委會權力運作嬗變下的村莊治理、村寨治理與法秩序變遷、鄉村集市的權力整合、“重建寺廟熱”中的鄉土秩序重構,文章聚焦于基層單位——村莊,對于理解當下中國的基層社會有一定意義。
陶慶主編 ·人類學 ·17萬字
本書通過理論分析和實證研究對農村災害移民問題進行了系統的研究,初步構建了我國農村災害移民的理論體系,同時,從山區社會風險管理的視角對我國山區避災移民問題進行了探討,首次從災害移民發生機制的角度對我國歷史上的災害移民類型和相關政策進行了研究,從可持續生計和生計脆弱性理論角度對我國西部山區災后移民搬遷問題進行多地實證研究,并為今后西部山區災害移民搬遷安置工作提出了若干政策建議。
陳勇等 ·人類學 ·15.1萬字
人口流動作為中國城市化進程中的必然現象,一直是學術界研究和政府社會管理共同關注的議題。本書以北京、上海、廣州三個特大城市流動人口為研究對象,以城市功能定位和產業結構發展為切入點,基于城市人口增長的一般規律——城市的人口規模需要和經濟發展相協調的相關理論和經驗對城市功能定位下的特大城市流動人口調控模式進行了研究,對特大城市流動人口的現狀、產業發展對流動人口就業的影響、特大城市面臨的人口問題,流動人口居留意愿及其影響因素進行了分析。
周爽 ·人類學 ·6.6萬字
本書匯集了著名人類學家馮珠娣關于中國、中醫的九篇研究論文。作者認為,中醫被限制在“醫學”這一強大的全球分類體系中,未能有效地向中國和世界的人文領域傳達自己的聲音。
(美)馮珠娣 ·人類學 ·16.2萬字
科學測算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成本,是合理支付市民化成本、推動市民化進程的前提與關鍵。本書在已有研究基礎上,結合中國的社會經濟情境,對市民化成本內涵進行了本土化修正,運用理論分析和方法創新相結合的手段,重新構建了市民化成本指標體系、完善了測算策略框架、改進了測算模型、設計了預測模型,并從多角度定量分析了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各級指標的金額、結構及相關利益主體的成本支付情況,在此基礎上從市民化成本支付角度提出了推動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的政策建議。
杜海峰 顧東東 呂鋒 ·人類學 ·16.3萬字
本書基于我國人口老齡化現狀,以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戰略和健康中國戰略為宏觀指引,將研究視角聚焦于共患疾病,以多學科視角為依托,對社會經濟地位影響下老年人口的健康變遷進行多層次和多時點的同步關注。本書主要章節安排如下:第一章為緒論。第二章為文獻回顧與評述。第三章為研究設計。第四章探究我國老年人共患疾病的模式特點與發展趨勢,對我國老年人的共患疾病模式現狀和發展趨勢進行充分了解。第五章探究老年人社會經濟地位對共患疾病的影響及其部分中介機制。第六章探究社區社會經濟環境對老年人共患疾病的影響。第七章探究個體社會經濟地位對老年人共患疾病發展軌跡的動態影響。第八章為總結與展望。
劉芹 ·人類學 ·16.4萬字
本書是國家衛生健康委流動人口服務中心研究成果的匯編。書中按照研究主題共分為四個部分:第一部分為總論,概述了流動人口服務管理與社會融合研究的理論基礎、背景和意義;第二部分主要介紹了流動人口服務與管理的國內外經驗及服務模式創新;第三部分涉及流動人口的就業、健康與社會保障等內容;第四部分主要包括戶籍制度改革、新型城鎮化與人口流動遷移等內容。
劉金偉主編 ·人類學 ·15.9萬字
本書是“《廣西民族大學學報》人類學文萃”系列圖書的第四本,共收錄了15篇文章。通過閱讀本書,讀者可以跟隨國內外知名人類學學者從全球視野審視醫學人類學、經營人類學、攝影人類學等相關人類學理論的發展歷程,也可以結合相關案例深入了解性別平等、老年社會等對現實生活有較大影響的社會問題。
秦紅增 謝尚果主編 ·人類學 ·15.7萬字
當前,中國老齡化進入了“邊富邊老”的新時期,老齡化面臨高峰值期的挑戰。中國養老服務需求總量擴張、層次提高且不斷升級,在此背景下,中國養老服務供給水平及結構是否升級、供給有效性如何評價及提升、供給升級的方向及措施是本書要著手研究的內容。本書基于2016-2018年北京、長春、鄂爾多斯、呼和浩特、成都以及青島“城市老年人長期照護服務需求個人調查”數據,“老年人養老意愿及服務需求現狀調查”“養老服務現狀調查”“城鄉老年人養老服務需求個人問卷調查”數據,長期從事城鄉老年人養老需求與供給跟蹤研究。希望建立一套指標來全面客觀地評價社會養老保障制度效果,并提出提升建議;通過實證分析為社會資本市場預測與效益評價提供參考,以減少投資盲目性,提高有效供給。
王橋 ·人類學 ·12.3萬字
《中國殘疾報告制度研究》分別從國際殘疾報告制度的研究進展、殘疾報告制度的概念和內涵、殘疾報告制度與中國人口健康的可持續發展、殘疾報告流程與規范、殘疾評估報告編寫指南、殘疾監測報告制度內容及編制說明、殘疾報告制度示范工程案例,以及殘疾報告制度推廣的政策開發共九個部分,圍繞如何建立中國的國家殘疾報告制度展開論述。中國殘疾報告制度是一項關乎民生福祉的頂層設計,是健全殘疾預防工作體系的重要基礎,是殘疾預防的重點工作之一。中國殘疾報告制度的建立,能夠從全局的角度對殘疾預防工程各方面、各層次、各要素進行統籌規劃,集中有效的資源,高效快捷地實現遏制殘疾發生水平快速上升的目標,能夠大幅降低殘疾導致的社會經濟負擔。殘疾報告制度也是一項系統工程,它需要通過建立殘疾報告的流程與規范、殘疾評估指南和殘疾監測制度,對全人群進行殘疾初篩、復診、評定以及登記上報等方式,及時發現人群中的新發殘疾以及殘疾高危人群,得到廣泛的動態監測數據信息。終達到分析殘疾人群特征及殘疾產生原因,采取重點關注和干預措施,有效預防并減少殘疾發生和發展的根本目的。
鄭曉瑛主編 ·人類學 ·13.8萬字
本書從宏觀和微觀兩個維度探究我國適婚人口初婚風險的影響因素及其作用機制。由于“剩男”問題與出生性別比失衡緊密相連,在宏觀層次上,本書基于我國歷年的宏觀人口統計數據,運用修正后的婚配性別比法和理論男嬰富余比方法,度量我國初婚市場整體的婚姻擠壓水平,從而為初婚風險研究提供宏觀背景。在微觀層次上,我們首先將初婚風險的個體和家庭影響因素系統性地劃分為家庭先賦性因素和后天自致性因素,然后利用2010年與2014年兩次中國家庭跟蹤調查(ChinaFamilyPanelStudies,CFPS)數據和事件史分析方法刻畫它們的影響大小,同時運用相關的婚姻理論來解釋背后的作用機制。
孫煒紅 ·人類學 ·10萬字
本書從中日兩國少子老齡化相關問題出發,在制度層面和實踐層面介紹了其應對措施和路徑以及效果,探討了中日兩國在少子老齡化領域面臨的問題。中日兩國雖然社會制度不同,但在人口老齡化特征、人口結構變化、老人福利文化等方面有很多相似之處,日本應對人口老齡化社會方面的法律法規以及精細的制度設計對中國有著重要的借鑒意義,中國應及時地借鑒日本經驗,探索出符合本國國情的應對少子老齡化問題的對策。
張季風主編 ·人類學 ·14.8萬字
本書研究了牧民定居后生活能源消費的變遷,重點研究了定居行為對生活能源消費的影響,主要涉及:一歸納總結了牧民定居的基本情況以及能源貧困的形成原因和緩解措施;二是剖析牧民定居對生活能源消費的影響機制;三以那曲地區為例,分析牧區定居的機制和特征;四以那曲地區四個村莊的調研問卷為基本資料,研究牧民在特定的定居模式下,定居行為對農牧民生活能源消費產生的影響;五優化那曲農牧民生活能源消費升級的目標和實現戰略。
楊濤 ·人類學 ·13.1萬字
本書濃縮了中華人文精華的讀本,從常識趣聞、遠古傳說、宮廷文化、風俗文化、節日文化等方面選取知識點匯編成一道人文盛宴,內容充實豐富,帶領我們步入中華文化的殿堂,從而幫助我們了解更多的中華人文知識,提升自身文化素質。
譯夫編著 ·人類學 ·11.9萬字
本書從宏觀層面的生育形勢和微觀層面的家庭生育決策兩個方面回應“為什么中國當下的生育水平偏低;生育政策調整能否提升生育水平;生育率的適度區間是多少;生育數量回升到什么水平才能促進人口的長期均衡發展”等相關命題,并基于研究結論提出完善我國生育政策、構建家庭政策相關建議。
薛君 ·人類學 ·14.2萬字
在世界文化與本土文明之間,在現代技術和精神文明之間,在信心缺失與妄自尊大之間,如何“認識你自己”?墨西哥思想家、哲學家薩穆埃爾·拉莫斯,深入解析塑造民族心理的歷史力量,指出殖民制度造成了墨西哥人心里深處的自卑感,讓他們不敢正視過去,企圖將歷史一筆勾銷,從零開始。他認為墨西哥革命在反對獨裁者迪亞斯政權媚外傾向的同時,又陷入了封閉性的民族沙文主義。然而,真正的自救之路應該是直面自我,辯證地看待歷史遺產和民族性的優劣。他指出,墨西哥人應該擺脫世界主義眼光的風情畫式的“墨西哥主義”,正確認識自我,認識他人。本書堪稱拉丁美洲哲學走向成熟、引起世界注意的突破作品,是用歷史主義和現代心理學的理性眼光分析具體民族文化的嘗試。
(墨)薩穆埃爾·拉莫斯 ·人類學 ·8.7萬字
人口是社會發展變化的一個綜合性指標,其增減變化受自然條件和社會條件的影響。華僑人口的變遷因涉及國際人口遷移,其制約因素更為錯綜復雜。本書以荷屬東印度公司統治時期行政中心吧城(即巴達維亞,今雅加達)的華僑人口變遷為主要研究對象。全書共分為十四章,前三章分析了1800年之前吧城華僑人口變遷的歷史背景。第四至八章為本書的第二部分,分析了1800年之前吧城華僑人口的數量、出生地、空間分布、職業、性別及年齡構成等。第九至十四章為本書第三部分,以翔實可靠的數據細致地分析了1619-1800年間吧城華僑人口的變遷。結語部分在前文分析的基礎上指出,影響吧城華僑人口變遷的主要因素不是華僑自身的繁衍,而是源于荷蘭殖民者開發吧城所產生的對中國移民的需求。故中國人向吧城的移民是和平性質的,且為吧城社會經濟的發展做出巨大貢獻。
黃文鷹 陳曾唯 陳安尼 ·人類學 ·12.8萬字
本書以職業分化為視角,以我國重要的糧食主產區吉林省的農民收入為研究對象,基于家庭收人結構構成的多數原則,把經營性收入占主體的農民定義為職業型農民,工資性收入占主體的農民定義為兼業型農民,無經營性收入的農民不作為本書的研究對象,從而將農民分為兩類,選取有區別的考評指標,分別從理論視角和實證視角,實現對農民收入問題的分類研究,并對其進行共性分析和差異性比較分析,反映出當前農民收入的新變化和新問題,進而結合政策演變的分類分析提出了一些解決農民收入問題的建議。
劉乃安 ·人類學 ·10.9萬字
本書主要是探索健康老齡化背景下社區老年人群的醫療救助相關機制。本書分為6章,第1章是緒論,主要介紹本書的研究背景、研究內容和研究方法。第2章是社區老年人群醫療救助機制涉及的相關理論基礎,主要分析社區老年人群醫療救助機制涉及的相關前沿理論。第3章是社區老年人群醫療救助機制的國際現狀研究,主要分析各國相關制度的主要內容、運行方式和政策邊界。第4章是社區老年人群醫療救助機制的國內現狀研究,主要分析國內相關制度的主要內容和進步的空間。第5章是重慶市社區老年人群醫療救助機制的現狀研究,梳理重慶市社區老年人群醫療救助機制的現有政策,并剖析其存在的主要問題,給出合理的優化建議。第6章是政策建議,主要討論健康老齡化背景下社區老年人群醫療救助機制優化的目標、路徑和重要舉措。本書的出版既能完善我國醫療保障制度體系,還能豐富健康扶貧的研究內容,為我國的醫療制度創新提供理論支撐。本書有助于打通財政、保險和捐贈政策之間的制度藩籬,優化完善地方醫療保障體系,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健康需求。
皮星等 ·人類學 ·12.3萬字
本書對連片特困地區的5個縣的殘疾人及其家庭進行了問卷調查和個案訪談,對連片特困地區殘疾人及其家庭的貧困現狀進行了描述,分析了影響殘疾人及其家庭貧困的原因,并對殘疾人的人力資本、家庭住房、社會排斥等問題進行了研究。在分析了連片特困地區殘疾人反貧困形勢的基礎上,提出了完善殘疾人反貧困政策的措施。
楊立雄 ·人類學 ·10.8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