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本書按照殘疾人運動員參與運動訓練的邏輯順序(參訓前、參訓中及退役后),觀察、分析其參訓的全過程。這不僅便于在時間維度上把握殘疾人運動員參訓的全貌,診斷不同階段存在的典型問題,而且可以深入、具體地觀察制約殘疾人體育發展的社會因素,從而更為準確、有針對性地把握殘疾人體育參與和社會的互動機制,為我國殘疾人體育的相關決策提供有價值的參考。
陸貝 ·社會學 ·9.8萬字
本生態檔案,從時間上看,跨越了從民國年間到20世紀90年代的生態檔案記憶。從檔案來源類型上看,主要為農、林、水利、民政等方面的生態檔案文獻。從檔案資料性質上來看,主要為匯報、報告、呈、訓令、通令、知照、布告、函、指示、規定、規劃、計劃、工作總結、通知、請示、批復、紀要、提案、綱要、辦法、調查表及意見書等文書類別。從內容上看,包括普定洪澇、冰雹、暴風等災害情況、自然災后的防治、防汛抗旱、災后生態修復、春荒育林、冬耕生產、興修農田水利、興建水庫、水土保持工作、小流域綜合治理、植樹造林、退耕還林、林業規劃、禁止木材砍伐、禁止燒荒墾荒、育苗栽種、造林造產、病蟲災后的治理,以及政府生態恢復的補助款等內容。
李發耀等 ·社會學 ·4.4萬字
本書以生態扶貧為視角,深度解讀生態文明建設與普定反貧困的關系,對普定的生態貧困與生態富饒變遷、生態災害實錄、小水窖建設、石漠化觀測與治理、小流域綜合治理、夜郎湖建設、生態農業建設、退耕還林、國家地理標志產品、梭篩精神、生態補償等專題進行掃描式直線解讀研究。
李發耀等 ·社會學 ·13.2萬字
社會研究方法是社會科學的重要基礎。社會研究方法的發展和進步貫穿于社會科學發展的全部歷史過程。當今,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科技的發展帶來了深刻的社會影響,社會研究方法的發展也隨之迎來了一個關鍵的歷史時刻。有鑒于此,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社會調查與方法研究室決定創辦《社會研究方法評論》(SocialResearchMethodsReview)集刊。
趙聯飛 趙鋒主編 ·社會學 ·12.8萬字
孤獨癥人士需要長期的支持和幫助,家庭起著關鍵作用,因而必須加強對孤獨癥家庭的支持和幫助,而這一前提是要了解孤獨癥群體的數量和需求。為此,中國精神殘疾人及親友協會孤獨癥工作委員會組織多方面專家,采用問卷法和訪談法,在國內七十余家機構,四千余名家長中開展了為期一年的全國孤獨癥人士家庭需求調查,并通過藍皮書的方式呈現給家庭、社會和政府相關部門,以更好地推動中國孤獨癥事業向前發展。
中國精神殘疾人及親友協會 ·社會學 ·7.7萬字
當前,深圳正在著力打造全球區域文化中心城市和國際文化創新創意先鋒城市,奮力朝著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的方向前行。城市因學術而有內涵,學術因人才而有活力。學術文化的進步與繁榮,取決于學術人才。深圳學術人才隊伍建設是深圳學派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深圳學派的發展成果與孜孜耕耘的深圳學人息息相關,正是在他們的共同努力下,深圳學術文化實現了越來越深入的涵養積淀。本書是2017—2018年度“深圳學人”系列訪談結集,向廣大市民讀者集中展現深圳學人一年來孜孜耕耘的最新碩果,為深圳學派建設工程添磚加瓦。
吳定海主編 ·社會學 ·19.4萬字
本書緊扣城市發展中的重大現實問題展開分析,如城市規劃、基礎設施建設、產業布局等。重視人的發展與城市建設的關系,提出中國城市建設與發展應該充分考慮市民的需求、偏好和期望等,通過精細化城市設計和管理來滿足市民的需求,提高人居環境質量,建設高品位城市。最后對城市和城市學的未來進行展望性分析,為城市領域的學者和機構提供一個概念性的發展框架。
李永東 ·社會學 ·20.7萬字
2016年12月,中央民族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和生命與環境科學學院聯合召開“首屆生態民族學論壇”。為推動“生態民族學”分支學科的發展,會后組委會對會議論文擇優編輯出版。本書集中討論有關生態文明、民族生態學、生態民族學、生態移民、環境變遷等方面相關議題,希望對生態民族學學科建設提供學術支持。
祁進玉 ·社會學 ·22.8萬字
從“一邊倒”到“漸思考”——2014醫療衛生行業網絡輿情研究報告研究了2014年醫療衛生行業網絡輿情的特征、典型案例以及相關專題。全書共分三個部分:第一部分是2014年醫療衛生行業網絡輿情總報告。通過對2014年97個網絡輿情事件的定量分析,研究了2014年醫療衛生行業網絡輿情的分布特征、傳播特征、輿情氛圍特征以及政府應對特征等。第二部分是五個典型案例研究。分別對2014年發生“湘潭產婦死亡事件”、“走廊醫生事件”、“葛蘭素史克商業賄賂事件”、“南京護士被打事件”以及“冰桶挑戰事件”五個典型網絡輿情事件進行分析。第三部分是專題研究,分別對醫患矛盾網絡輿情轉向問題、醫生自由執業輿情問題、醫療政策輿情問題以及各省市衛生主管部門新媒體使用情況進行專題研究。
劉長喜 侯劭勛 ·社會學 ·12.4萬字
非虛構文學的經典代表作,此次精裝新版進行了全面修訂,增加新序《給父親》及別冊《梁莊》。從梁莊出發,探訪細節深處的中國。《出梁莊記》是作家梁鴻繼《中國在梁莊》之后集中書寫離開梁莊去外地打工的父老鄉親生存狀態的非虛構作品。此書由梁鴻探訪10余座省市、400余位打工者,以200萬字圖文資料整理撰寫而成,是“梁莊”范本至關重要的組成部分,是當代中國最細節的觀察。
梁鴻 ·社會學 ·21.8萬字
《無障礙指南:奧運會和殘奧會的包容方略》由國際殘奧委員2013年6月公開發布,是“通過觀摩在世界各地舉辦的運動會,采用世界各地所有相關信息,對其進行評估篩選,使其合理化,最后形成的一套有望成為‘世界普適性’的設計標準和實踐標準”,對我國殘疾人體育運動場館及設施建設、城市無障礙環境的規劃設計、家庭無障礙設計和改造等具有重要參考作用,也能夠給我國的立法、相關政府機構、教育研究機構、體育管理機構以及服務部門等提供借鑒。
國際殘奧委員會 ·社會學 ·10.6萬字
《城市史研究》是目前國內唯一的城市史研究專業刊物。現為CSSCI來源集刊。本刊刊發具有學術性、前沿性、思想性的有關中外城市史研究的相關稿件,涉及的內容包括:城市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及與之相關的地理、建筑、規劃等邊緣學科和跨學科課題。本輯設有“區域體系與經濟發展”“市政建設與社會控制”“空間結構與環境變遷”“社會階層與文化教育”“學術述評”等欄目。
張利民主編 ·社會學 ·22.7萬字
當前,我國進入經濟新常態和社會轉型的新階段,能否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成為一個關系我國發展前途的關鍵問題。在這種大背景下,關于中等收入群體的研究,在我國當下具有了非常重要的意義。俄羅斯的社會構成與中國有很大不同,社會經濟發展水平也有較大差距,俄羅斯的社會構成較類似于大多數發達國家。本書分析了中俄中等收入群體的規模和發展趨勢、中等收入群體的消費傾向,身份認同、代際流動和社會政治參與等。
李培林 (俄)戈爾什科夫等 ·社會學 ·22.4萬字
《城市史研究》創刊于1988年,是目前國內唯一的城市史研究專業刊物,由天津社會科學院、天津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主辦,2012年中國城市史研究會會成立后,正式成為該會會刊。作為城市史研究的品牌和陣地,《城市史研究》已經得到國內外同行學界的廣泛認可,在各大圖書館和高校研究基地均有收錄,刊物文章多次被轉載和引用,2012年被收錄入中國期刊網,并在人大復印資料《歷史文摘》專題轉載。
張利民主編 ·社會學 ·19.1萬字
本書以中國夢與俄羅斯夢的比較為主題,分別從繁榮富裕、安居樂業、家庭和諧、公平正義、多樣整合、綠色美麗、清正廉潔、幸福快樂八個層面展開研究分析。書中關于中俄兩國的描述大部分基于大型調查數據進行分析,論證充分,結論可靠,資料翔實,并結合相應的社會學理論進行分析,對于我們理解國別之間夢想的共同點和差異點有很強的啟示意義。
李培林 (俄)戈爾什科夫等 ·社會學 ·16.1萬字
本書重點對中俄社會分層及其變遷過程進行了對比分析,分別收錄了中俄著名學者關于社會分層、工人階級、農民階級、企業和企業家、中產階級、收入不平等、教育不平等、消費、階級形成和階級意識九個方面的論文。相關論文用翔實的數據、豐富的資料、深入的文獻探究了中俄兩國在社會分層方面表現出的特點及共性,反映出的問題及其共同及差異的原因,以及給予對方的經驗與啟示。
李培林 (俄)戈爾什科夫等 ·社會學 ·20.4萬字
張利民主編 ·社會學 ·14.9萬字
中國的城市化過程方興未艾,一個顯著的標志是城市的公共服務系統越來越接納更多的外來有需求人員,以及越來越多的外來人口以打工的方式進入城市并嘗試與城市生活軌道鏈接。因此,本書除了繼續探討醫務和精神健康社會工作的核心主題,還關注精神康復服務對象院舍服務和社區康復服務、醫務社會工作參與社區治理、小組工作對病患照顧者的專業介入等。此外,進城務工人員的社會融合也是本書的另一個核心主題。
張文宏主編 ·社會學 ·16.4萬字
本書通過大學生返鄉問卷調查,對14個集中連片特困地區農村兒童的基本生活、教育、醫療、精神文化等各方面狀況和貧困兒童扶持政策實施情況進行了整體性了解。在此基礎上,通過對6個縣的實地調研深入了解連片特困地區農村貧困兒童的生存現狀,把握兒童的實際需求。在對我國現有的農村貧困兒童扶持政策進行梳理的基礎上,從政策設計和實施狀況等方面尋找完善貧困兒童扶持政策的突破點。
唐麗霞 楊亮承 ·社會學 ·19.3萬字
本書是《都市社會工作研究》和第3輯。主題為醫療社會工作,涉及社會政策與社會福利、志愿服務和志愿者團隊研究、醫務社會工作、兒童社會工作、學校社會工作和信訪社會工作等,涉及老年人照護模式的探索、醫院志愿者制度的建立與完善、青少年癌癥患者的社會工作服務、社會對醫生的刻板印象等。
張文宏 范明林 楊锃 ·社會學 ·11.3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