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20世紀40年代后期,費孝通的學術工作轉向探索中國社會結構的整體形態,有志于恢復中國文化的自主性。他認為自己對“差序格局”和“鄉土中國”的論述,是這一時期的主要成就。代表性作品就是《鄉土中國》《鄉土重建》和《皇權與紳權》中有關“紳士”研究的系列文章。這一系列的寫作代表了費孝通40年代后期對中國歷史、傳統和當代現實的整體性關照,是他學術生命第一階段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思考。
費孝通 ·社會學 ·17.6萬字
本書內容涉及河西走廊的歷史方位、多元文化、民族交往、商貿網絡、人地關系、社會治理、水利建設、民俗生活等方方面面,其中既有宏觀闡述也有微觀個案,既有歷史挖掘又有現實觀照,既有客觀敘述也有學者分析,構成了一幅主題突出、格局宏大、有血有肉的多元一體構建中國的河西走廊畫卷,讀來引人入勝,掩卷讓人思考。
黃達遠 藺海鯤 王彥龍 ·社會學 ·17.2萬字
在本書中,福山沿著三十年前《歷史的終結?》一文開啟的思考路徑,圍繞當今的身份政治為政治秩序帶來的威脅,闡述了何為身份,以及我們該如何應對它導致的政治撕裂。他提出,身份不是當代政治催生的新鮮事物,它扎根于人類靈魂中的激情、對尊嚴的渴求與個體獨有的生活體驗,隨著經濟現代化與社會的快速變革而興起,取代舊的社群形式,成為人們賴以爭取承認的方式;它不是恒定之物,也并非必定導致社會的分裂。
(美)弗朗西斯·福山 ·社會學 ·10.7萬字
本書“高屋建瓴地回顧了西方人‘時代意識’的起源,分析了資產階級革命的精神原則,討論了科技進步的文化前提及其對社會形態變遷的作用,討論了民主政治與貴族理想之間的對立。全書以實存哲學式的反思作底線,描畫了與西方社會現代化進程相伴隨的精神文化的巨大震撼以及這種震撼留給當代西方人的困境。凡此種種,均探及西方文化的精神傳統與現代性之間的內在聯系和內在沖突”。
(德)卡爾·雅斯貝斯 ·社會學 ·13.5萬字
近年來,美國最貧困的社區經歷了巨變。最明顯的一點是,許多曾被忽視的社區與空間如今部署了大量警力。據信,這不僅是為了維護治安,更是為了將流離失所、沒有工作、飽受成癮和身心疾病困擾的人們引回正途。不過,在洛杉磯貧民區的居民看來,這種懷有真誠和善意的政策將他們推入了更深的困境。他們不斷因為在人行道上坐臥、不按規矩橫穿馬路等輕罪被截停、搜查,甚至逮捕,被要求參加巨型庇護所的矯正項目,以至于失去本就不安穩的工作和住所。貧窮本身似乎就會招致更多的定罪。這樣的困局何以形成?為了尋找答案,社會學家福雷斯特·斯圖爾特用五年的時間深入洛杉磯貧民區,與居民一起拾荒、健身,和小販一起擺攤,跟隨警察巡邏,加入社區組織,自己也多次被警察截停搜查。經歷了貧民區內不同群體的日常生活后,他發現,這是一個由錯誤與優先級錯置導致的悲劇,而非英雄與邪惡勢力的纏斗。這個困局的背后是政策、思潮以及社會結構的變遷,其中也隱約包含著改善的希望。
(美)福雷斯特·斯圖爾特 ·社會學 ·19萬字
要理解當代中國,就一定要了解中國的農業農村,農業和農村是這個國家的歷史源脈和這個民族的文化源流。本書以廣闊的視野、在歷史的縱深維度中深入淺出地對中國的農業、農村、農民進行了系統闡述講解,從中國古代的農業文明、農業制度、農業思維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對中國農業農村發展道路的艱辛探索,從改革開放后中國農村所發生的歷史性巨變到新世紀以來強農惠農富農政策體系的建立,一部中國農業農村發展史就是一部中華文明演進史,就是一部中國人民奮斗史。
陳錫文編著 ·社會學 ·13.6萬字
在關系中,無論是出于對安全感的需要,還是對美好關系或結局的期待,當你企圖改變或控制對方時,權力爭奪的游戲便開始了:從勸告、邀請,到建議、規則,再變成責備、義務,產生怨恨、報復,再轉為冷漠、疏離,信任感被破壞,內疚和自責也開始產生。在這個過程中,你也會悄悄地扮演加害者、拯救者和受害者三個角色。對權力的欲望是一種非常積極的力量,以至于會推動著關系發生各種各樣的變化。如果一段好的關系能放大我們最好的一面,讓我們進化,那么一段過度拉鋸的關系會讓我們懷疑自己或對方,傷害我們的自尊,或讓我們產生無法表達的憤怒。以至于有時我們在這種交流中不再認識自己。后來,我們會說“我怎么能和他做朋友,愛他,信任他”,等等。面對關系中的裂痕,如何才能慢慢修復,重建親密與信任?本書作者通過探討關系中的角色變換,提供了識別溝通障礙的方法和修改溝通方式的工具。讀罷你會發現:維系一段關系可以不需要激烈的磨合、斗爭、較量;接納與尊重,分享與認可,陪伴與信任,是有毒關系最好的解藥。
(法)西爾維·田納本 ·社會學 ·7.3萬字
基于真誠與理性,且不被情感左右的溝通,才真正高效、可持續。談判不只存在于談判桌上,而是出現于任何需要溝通的場合;真正好的談判結果也不是你輸我贏,而是使合作可持續的雙方共贏。實戰心理學家高杉尚孝教你,如何不以擊垮對方為目的,快速達成“讓彼此都滿意的有效協商”。五大溝通底層邏輯,八種有效對抗技術,數十個案例場景,知名實戰心理學家高杉尚孝手把手教你,成為工作、生活中的談判高手。
(日)高杉尚孝 ·社會學 ·6.9萬字
馬克斯·韋伯在《學術與政治》中,試圖尋找“什么樣的人能夠以學術為業”“什么樣的人能夠以政治為業”。就學術而言,“價值中立”可以作為學者的最高信仰。他強調“為世界除魅”,即致力于以學術為業的人,應該將各種崇拜與魅力驅除,以理性的推理和基于事實的分析來教授怎樣去判斷對錯而不是教授對錯。就政治而言,政策不是在認定一個烏托邦后拍腦門決定的,政治家們應該嘗試去問問自己權力背后的責任。
(德)馬克斯·韋伯 ·社會學 ·7.2萬字
家庭是傳統中國社會的基本單位。理解中國社會,解決中國問題,離不開對“家”的研究。20世紀40年代,許烺光基于云南西鎮的深入田野調查,在《祖蔭下》一書中勾畫出一個社區中的中國傳統家制與倫理。本書以家族興衰之現象透視中國歷史之規律,挖掘中國社會體系中文化與人格的復雜關系,闡發父子一體與大家族理想的相互構成。其中,整體的社會文化和個體的社會行動均以“祖蔭”為核心。祖蔭下的觀念與生活形塑了諸多人格類型,奠定了社會基本結構,貫徹于整個中國的過去與現在。
(美)許烺光 ·社會學 ·13.7萬字
一本金句頻出的女性主義宣言,法國現象級圖書。呼喚性別平等,為“厭男”正名。“你是不是厭男?”每當女性就性別歧視、性暴力等發聲時,就會遭到這樣的非議。但,厭男真的是這個意思嗎?《我,厭男》為厭男發聲,探究背后的心理文化機制與社會背景,進而一針見血地指出,厭女導致的系統性壓迫與厭男造成的輕微自尊傷害之間,有著天壤之別,長期被污名化的“厭男”和“厭女”不同,它并不是性別歧視,而是對性別歧視的回應,是對男性特權的憤怒,旨在呼吁女性擺脫羞恥與禁錮,關注由此帶來的團結與女性情誼,“想象一種全新的存在方式”,按自己的方式追尋自由與解放。區區104頁的小書,卻蘊藏著無窮大的能量,波利娜談論厭男而不止于厭男,將日常生活經驗與實際數據串聯起來,書寫女性處境,是一部四兩撥千斤,揭露男性特權、呼吁改變厭女現狀的振聾發聵之作。
(法)波利娜·阿爾芒熱 ·社會學 ·2.8萬字
你幸福嗎?這個問題似乎很難回答。然而說“我很忙碌”,卻能贏得大家的一致贊同。在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都可以量化為數字的今天,人們似乎又過于忙碌了。為了房子、車子,年輕人不堪負累。在吐槽、自黑過后,你是否想過我們為何會如此忙碌?</br>德國著名社會學家羅薩認為,正是不斷強化的增長邏輯造成了科技進步、社會變遷、生活節奏的不斷加速。盡管智能手機、互聯網、人工智能等高科技產品不斷推陳出新,極大地方便了我們的生活和工作,但是我們也越來越緊密地被捆綁到不斷加速的社會化大生產當中,無法自拔,以至于人們與過往的空間、物、行動、時間、自我和社會不斷地疏離與異化。在馬克思異化理論的基礎上,新的異化形式誕生了。
(德)哈特穆特·羅薩(Hartmut Rosa) ·社會學 ·6.8萬字
很多人都以為,只要有愛,就能一直幸福下去。可是,相愛容易相處難。為什么好不容易遇到了愛的人,而我們卻留不住對方?問題的根本原因在于:大多數親密關系問題,與愛本身無關,而跟懂不懂得管理親密關系有關。愛是純粹的,相處卻是關系,但凡關系就是管理學的大問題。一個在親密關系中擁有管理智慧的人,會向內管理好自己,向外管理好關系。不管你是單身、戀愛中或是已婚,管理親密關系都是我們必須具備的一項愛的能力。陳歷杰老師教你用管理學思維加心理學方法管理親密關系,讓相愛的人也能相守。
陳歷杰 ·社會學 ·11.8萬字
本書將給你一雙社會學的“眼睛”,教你在日常生活中如何看待身邊的人和事,如何了解生活環境、生活空間和社會秩序,如何發現普通現象背后隱含的社會和人性規律,如何用社會學的思維洞察事物表象,發現本質,幫助你更深刻地認識這個世界。
宿文淵 ·社會學 ·11.3萬字
本書為著名學者南懷瑾先生所作的專題演講。作者以自己的親身經歷和感受,對二十世紀以來中國社會的變遷及其對人們心理狀態的影響,做了透辟的論述,提出了許多值得審思的問題。清末民初的社會思潮,重大的政治事變,中西文化的沖撞,學術思想的演變,古代的文化教育制度,現代的道德價值觀念,老少之間的代溝,新舊不同的讀書,舊八股與新八股,私塾與家教,尊師重道,安身立命,以及青少年的個性、學識、心理、經驗、行為,等等。言語委婉,啟人心智。
南懷瑾著述 ·社會學 ·8.3萬字
“我是人,不是算法!”比“狗屁工作”更可怕的,是“工作”本身的分崩離析。揭穿勞動場域自動化未來的殘酷真相。我們生活在一個充滿技術奇跡的時代,電腦打敗了人類國際象棋大師,AI寫出了流行歌曲,機器正在學習閱讀我們的思想……然而,這些閃閃發光的表象,卻是由數以百萬計的工人最原始的人工勞動和低廉薪水所支撐。而這些來自大量低薪勞工處理的數據被應用在各種方面,從無人駕駛汽車,到Google圖像搜索等各種數據處理,盡管這已經是新數字經濟中越來越強大的一部分,但卻很少人知道隱蔽在這背后的真相——處理大量數據的都不是AI,而是通過網絡遠程接單的貧困人口。當大公司發現原始人工的成本低于AI,且識別精確度遠高于AI,奇特又諷刺的新工作模式誕生了:一方面系統不再創造有發展前景的新工作機會,也不再推動生產力進步,另一方面,廉價的人類勞工變成人工智能的末端,從事最枯燥重復的外包工作。作者融合了政治經濟學、當代勞動研究最新理論,針對這種通常不為人知、隱蔽的勞動形式,考察其對全球資本主義和現代社會的影響。
(英)菲爾·瓊斯 ·社會學 ·7.1萬字
本書作者娜娜曾在日本求學。在本書中,娜娜試圖從社會問題、風土人情、教育等多元視角中,挖掘中國人關于日本最感興趣或最令人吃驚的細節。仿佛拼圖一般,通過方方面面的細微內容的拼合,完整展現當今日本的現狀以及日本民眾的生活與情感,讓讀者以一種更新鮮、更輕松的方式了解這個一衣帶水的鄰國。
娜娜 ·社會學 ·8.4萬字
人類為什么會墜入愛河?為什么墜入愛河之后會把注意力全部集中在一個人身上?愛情、親情、友情的本質區別是什么?親密關系的真正來源是什么?如何成就社群中最關鍵的核心關系?……這些問題將帶你重新認識親密關系,在現代生活中找到通往幸福之路。《最好的親密關系》是“鄧巴數”提出者、著名進化人類學家羅賓·鄧巴的經典著作,是湛廬文化重磅推出的羅賓·鄧巴“深度理解社群”四部曲之一。鄧巴教授從進化學、生物學、心理學、社會學4大方面解讀親密關系的本質,揭秘如何成就、維系以及發展社群中最關鍵的核心關系。作者提出,互聯網雖然提供了新的社交方式,但并沒有改變社交的本質。人類本質上而言是一種關系的動物,只有深入理解這一點,我們才能在紛繁復雜的現代社會里過上幸福、自足的生活。
(英)羅賓·鄧巴 ·社會學 ·12.3萬字
《道德情操論》初版于1795年問世,相比起《國富論》,該書更受斯密本人重視。全書共七卷,反復修訂過五次,直至亞當?斯密去世前,都還在大幅修改此書,并將最后一次改寫稱之為對人世最后的告別。眾所周時,《道德情操論》是一本道德哲學著作,但可能鮮少有人知道,其對于經濟學的價值,更是無與倫比,可以說此書為市場經濟的合理性奠定了倫理基礎。在書中,斯密首次提到了著名的“看不見的手”理論,可以說本書為多年以后在《國富論》中更詳細地展開關于利己心、交換、分工、財富生產與積累、自然自由、公共利益等的體系性的論述做了哲學鋪墊。此次也配以譯者導讀,并加入了大量助于理解的精美插圖,希望能夠成為最適合大眾閱讀的版本。
(英)亞當·斯密 ·社會學 ·11.7萬字
《社群的進化》是“鄧巴數”提出者、著名進化人類學家羅賓·鄧巴的重磅新作,是湛廬文化重磅推出的“深度理解社群”四部曲之一。鄧巴教授用社群的建立、社群的溝通、社群與心智、社群中的親密關系等7大板塊拼出一幅社群進化的完整圖像,并通過一系列生動有趣的科學實驗揭開鄧巴數與人類關系構建中的秘密,帶你深度理解社群,理解人類,更好地面對未來社會。
(英)羅賓·鄧巴 ·社會學 ·13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