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社會學的基本概念》譯自《經濟與社會》一書的第一章,全文共分17個條目,包括了方法論上的推演、社會行動類型的建構以及各種社會關系形式的概念定義與說明,有系統地展現了韋伯本人對“理解社會學”研究典范的全盤性設計。《經濟行動與社會團體》選自韋伯的經典著作《經濟與社會》,分別討論這兩個關鍵性術語的社會學涵義:“經濟行動”與“社會團體”。
(德)馬克斯·韋伯 ·社科總論 ·27.5萬字
本書以中國延邊地區去韓國進行勞務輸出的青年群體為研究對象,對赴韓務工青年群體“出國—在韓打工—返鄉”的跨國流動過程進行了整合性研究,通過問卷調查和深度個案訪談,整合了認同理論和社會認同理論來考察返鄉社會適應問題,從微觀、中觀和宏觀三個層面考察返鄉者的自我認同、物質認同、角色認同和集體身份認同,開拓了返鄉社會適應的研究模式,為出國務工和返鄉者提供了個人職業和生活等方面的發展策略,為解決社會的穩定發展和區域經濟的人才戰略提供了參考和建議。
成婧 ·社科總論 ·11.9萬字
本書通過建構“適應性治理”的理論框架,實現了運動型治理與游擊式治理的理論整合,并推導出與它們同源的“象征性治理”與“文牘式治理”。本書運用定量方法對這四種治理的影響因素進行分析,從而驗證了該理論框架;運用質性方法對它們各自形式、過程、利弊等進行了深入分析。這些研究有助于揭示中國地方環境治理的運行過程,亦有助于拓展政府過程,制度分析等經典理論。
石紹成 ·社科總論 ·19.6萬字
《國外社會科學》創刊于1978年改革開放初期,那時我國的哲學社會科學還比較封閉,國內多數學者的外文水平較低,獲得國外信息的渠道有限。在這種情況下,《國外社會科學》的主旨就是介紹國外哲學社會科學最新的學術理論、學術議題、學科進展、研究方法和發展趨勢等。反映的信息非常強調一個“新”字,即新理論、新思潮、新流派、新方法、新成果等。這適應了當時我國哲學社會科學發展之急需,受到學界極大的歡迎,甚至一時“洛陽紙貴”。創刊40年來,可以說《國外社會科學》不忘本來、借鑒外來、面向未來,在推動我國哲學社會科學發展繁榮方面取得了學界公認的驕人成績,也積累了一些基本的辦刊經驗。
高媛主編 ·社科總論 ·36.7萬字
賴海榕 高媛主編 ·社科總論 ·36.7萬字
地緣戰略心理學是在地緣政治學和戰略心理學交叉基礎上生成的一個用以分析和觀察國際政治實踐的新路徑。該研究方向以戰略史學為基礎,其根本邏輯在于假定人性在相同地緣戰略壓力結構下會呈現出相近的心理狀態與共性反應。本書通過對“趨勢焦慮與沖突意愿”“國際政治中的老爺子現象”“圣誕老人效應”“沉沒成本迷思”“競拍者迷思”“賭徒博弈”“崛起戰略中的腓力陷阱”“崛起進程中的威廉困境”“心臟地帶迷思”“多米諾疑懼”“黃金之國迷思”“同盟承諾困境”,以及“科林斯難題”等有趣的戰略心理學現象的研究,目的在于回應并服務于當今時代中國崛起的現實需求。學者的本質是優質觀念的載體,也是思想產品的供應商。作為一本思考大國崛起戰略的書籍,本書力求在理論與歷史、邏輯與經驗、政治與法律、價值與現實之間搭建起一座精美耐用的橋梁。
姜鵬 ·社科總論 ·24.2萬字
本書以馬克思主義人學理論為指導,在清算“人性假設”理論的理論局限性和現實危害性的基礎上,著重從管理中人本質的實踐生成方面,揭示了管理中人的現實本質,探尋了管理中人本質的實踐創生機理及其歷史演變規律。本書為構建真正關注人本身、充分體現人本理念、促進管理中人的全面發展的新管理理論體系提供了研究基礎;為擺脫資本主義管理文化的影響,建設我國社會主義先進管理文化,提供了具有獨創性價值的理論借鑒和實踐參考。
王文奎 宋振航 王玥 ·社科總論 ·17.4萬字
社會責任品質是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新時代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本書以社會責任品質的現實問題為出發點,以社會責任品質的科學內涵為支撐點,以社會責任品質的培育目標為動力點,以社會責任品質的形成路徑為落腳點,對個體的社會責任品質問題進行了深入系統的分析。本書旨在通過理論分析、比較研究及對策探討,揭示個體社會責任品質的現實表征、概念內涵、結構特征、影響因素、培育目標及形成路徑,從而實現對現實社會由個體社會責任品質缺失或弱化等問題所導致的社會矛盾的有效化解,為新時代人的現代化發展提供些許幫助。
蘇蘭 ·社科總論 ·17.3萬字
TheBRIproposedbyPresidentXiJinpingin2013hasmadegreatcontributionstothebuildingofaCommunitywithaSharedFutureforMankindinpromotingtheeconomicglobalizationorientatedtowardsamoreopen,inclusive,equitable,balancedandwin-winsituationandtacklingthedeficitsinpeace,development,trustandgovernanceinglobalaffairs.
趙白鴿 蔡昉 ·社科總論 ·10.2萬字
陳永森 張靜主編 ·社科總論 ·39.5萬字
本書立足于全球化、后工業化運動的現實,前瞻性地謀劃社會治理模式重建的方案。本書將人類的社會治理模式區分為三種歷史類型:農業社會家元共同體中的社會治理、工業社會族閾共同體中的社會治理、后工業社會合作共同體中的社會治理。在構想后工業社會的治理模式時,引入了社會高度復雜性和高度不確定性的前提性條件,分析了依據規則以及程序原則的治理的不可能性,令人信服地證明社會治理倫理重構是唯一出路。在與農業地域性的、工業社會民族國家下的社會治理的比較中,發現了社會治理演進的歷史中包含著向全球擴展的邏輯,指出全球化、后工業化所推展出來的是全球治理。全球治理是新型社會治理模式的表現形式,而其實質則是合作治理。這是一本在全球化、后工業化背景下全面構想后工業社會治理模式的著作,多維度地展示和證明了社會治理倫理重構的必然性。
張康之 ·社科總論 ·30萬字
信息時代給知識生產模式帶來了一系列的變化,信息通信技術為科研工作者提供了迅速獲得學術資源的數據庫和搜索平臺,研究資料的獲取、知識的發現與發表都變得高效快捷。基于此背景,英國于20世紀末率先提出E-SCIENCE的概念,E-SCIENCE范式是指大科學發展背景下日益增加的分布式全球科研協作模式,這種科研范式的典型特征是科學家能進入大規模大容量的數據庫、數字資源網絡以及高性能的可視化研究平臺開展科學研究。本專著通過對國內外大量科研信息化項目的案例分析,并結合對新型科研范式實踐者的訪談,系統梳理了E-SCIENCE科研范式下科研組織的新形態,設計形成社會資本理論視角下基于網絡的協同科研組織的構建與運行模型,詳細論述了基于網絡的協同科研組織的構建模式、運行管理機制及技術支持策略。通過對比國內外科研信息化案例,闡明了我國開展新型科研范式實踐所面臨的困境及對策。
陳凱泉 ·社科總論 ·10.6萬字
貧困影響評價是減少貧困人口、防止脫貧人口返貧和持續改善相對貧困人口生活的重要機制,被國際援助機構廣泛應用于發展中國家,也被許多發達國家應用于規劃出臺、政策制定和項目設計。在中國,貧困影響評價也在事實上被作為有效的工具應用于一些規劃、政策和項目的出臺和實施。那么,什么是貧困影響評價?如何進行貧困影響評價?怎樣運用貧困影響評價結果來完善規劃、政策和項目設計?本書主要討論這些問題。
王曉毅等 ·社科總論 ·19.3萬字
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世界經濟下行風險加劇,不穩定不確定因素顯著增多。在這一特定背景下,中改院以改革智庫的自覺責任,圍繞疫情沖擊下的若干重大問題組織系列專家網絡座談會,“云端”建言獻策。第一,疫情沖擊下經濟全球化何去何從?如何開展抗擊疫情的國際合作?如何應對疫情下的世界危機與金融風險和經濟全球化的新挑戰?第二,疫情全球大流行下,中日韓如何攜手應對經濟全球化的結構性變化、共同維護以規則為基礎的多邊貿易投資體制?第三,如何客觀判斷和把握中國經濟基本面,如何看待疫情沖擊下的產業發展和產業結構調整?第四,如何以人民健康至上的理念推進以疾控為重點的公共衛生體系變革?專家學者奉獻智慧,提出有價值、有思想的見解和建議。期待本書能啟發各界讀者對疫情沖擊下我國經濟社會發展若干重大問題的思考。
遲福林主編 ·社科總論 ·11萬字
本書討論了科學史的價值、意義和功能,也討論了歷史的本來面目、歷史的細節、編史觀念的變遷等問題。它們既是科學史的基本問題,也是一般歷史的基本問題。本書以科學史為主要案例,展開了上述討論,并展示了歷史寫作的可能方式,以及對同一個歷史事件的不同解釋。書中還介紹了科學史的學術地圖和學科地理,討論了科學史的未來方向,可以為初入門者提供指南。本書的重點不在于提供具體的科學史知識,而在于如何從歷史的視野,以歷史的眼光,重新看待身邊我們以為熟悉的事物。
田松 ·社科總論 ·14.1萬字
本書是復旦文史講堂第六輯,收錄了在海外任教的學者在復旦大學文史研究院的演講報告。主講人包括汪悅進、孟華、羅多弼(TorbijornLoden)、包弼德(PeterBol)、陸揚、興膳宏、范金民七位教授,演講的主題或是中外思想文化的交流,或是從域外視角觀察中國的文化歷史。這種東西方之間的互觀和對照,在現代人文學科的建設中越來越不可缺少,這正是本書題名“移位東西”所想要揭示的主題。
復旦大學文史研究院 中華書局編輯部 ·社科總論 ·11.9萬字
《訓詁方法論》是一部從科學方法的角度,總結傳統訓詁學的基本方法和應用原則的學術專著。本書介紹了訓詁學的歷史發展,指出了訓詁方法的科學化在當代的作用,并就以形索義、因聲求義、比較互證這三種主要的訓詁方法的基本原理、要點進行闡發。作者清晰明確地總結了基本的訓詁方法及其背后的科學原理,并以生動具體的實例,對運用這些訓詁方法,在解決實際訓詁問題中的作用進行說明。該書在當代訓詁學領域有著深遠的影響。
陸宗達 王寧 ·社科總論 ·10.3萬字
自單位制產生以來,單位組織形態發生過兩次重大變動,即廠辦大集體的產生所帶來的單位組織規模的膨脹,以及國企改制所帶來的傳統單位組織結構的瓦解,這一變動實則是單位組織內邊界形塑、組織外邊界式微并瓦解的過程。本書主要以20世紀50年代以來的大型國有工業企業為研究對象,圍繞東北地區Y廠和T廠兩所大型國有工業企業進行實證研究,在歷時的縱向變動過程中考察單位組織邊界的塑造及變動過程,以此來回視作為“共同體”的單位從產生到衰落的總體性變遷,并對其變遷的內在邏輯加以分析和思考。
李珮瑤 ·社科總論 ·27.6萬字
本書收錄了作者二十多年來關于中國社會學學科建設、社會轉型、社會治理和生態文明建設的若干論述,包括作者從事教育教學管理工作的若干實踐與思考,從一個方面反映了一個學者身處巨變社會的思想軌跡。其中,以立德樹人為核心,扎根中國大地創新發展具有世界影響的中國社會學,應對高風險社會推動更高水平社會進步,以增進廣大人民福祉為核心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通過社會建設、綠色發展持續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堅持以培養一流人才為核心深化高等教育教學改革,諸如此類體現在該書的一些觀點和學習體會,或可為社會學研究者、實際工作部門人士以及社會大眾提供一些啟發和借鑒。
洪大用 ·社科總論 ·38.9萬字
人才發展必須始終保持定力與活力,習近平多次強調要增強政治定力、激發創新活力。定力是一種內心自覺,是對信仰的忠誠,是身懷絕技的坦然。活力即旺盛的生命力、敏感的思維力、恒久的學習力和朝氣蓬勃的創造力。定力與活力相結合,方能構成人才發展的完美環境。本書以部分英才或者英才群體的成才之路為背景進行探索、總結和升華,研究了人才發展定力與活力的要素、地位、作用與培養,揭示成才的必然規律和必由之路,啟迪與引導人們尊重規律,縮短成才周期。全書涵蓋了人才發展定力與活力的全部內容,告訴意欲成才者一個基本的道理:人生是美好的,人生是艱辛的,人生需要奮斗,人生必有所成!
鄭其緒 ·社科總論 ·23.6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