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本書在宏觀視野下審視名著《西游記》,首倡建立科學的“西游學”,試圖從學科建設層面建立其思想體系、學科方向,從心學、未來學、比較文學等方面開拓《西游記》研究的新空間、新領域,通過回溯、考辯其版本、作者、思想、藝術、傳播等,側重對諸如魯迅、蘇興、中野美代子、李安綱、蔡鐵鷹、胡義成、吳閑云等的現代《西游記》研究成果之客觀評斷,評判21世紀以來關于《西游記》作者研究的功過得失,以歷時性與共時性之視角,探尋其歷史價值與現代學術意義。
楊俊 ·文學評論 ·20.2萬字
舒本(《紅樓夢》舒元煒序本)是《紅樓夢》脂本中的一個重要的抄本。舒本是乾隆年間抄本,是非常難得的一個紅樓夢版本,其價值可謂是超越了現存其他的脂本!而且,對于研究者和讀者而言,它還保留了一部分的曹雪芹“初稿”的文字和痕跡,因此顯得更加珍貴。研究紅樓夢舒本問題,在紅樓夢版本研究中是非常重要的一支。本書充分研究和探討了舒本的特點,與其他版本的對照,既是對紅樓夢研究的一個深化,更是為版本學貢獻了學術精華。
劉世德 ·文學評論 ·39.7萬字
本書以流派為綱,描述了清代詞學思想的主要面貌和發展歷程,再現了清代詞學思想對于近代詞學觀念形成的重要影響,并對清代詞學史上幾位詞學家進行了客觀的歷史呈現,對于清代詞學研究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
陳水云 ·文學評論 ·31.8萬字
本書分為上篇和下篇。上篇主要是關于唐宋詩詞綜合性研究,就晉至唐詩人表現自然美的方法、唐代絕句秒回任務的藝術、宋代山水詩的會話意趣、宋詩的荒寒意境、唐宋詞的戲劇性、宋詞繪影繪聲的藝術等進行了研究,如《傳神肖貌詩畫交融——論唐詩對唐代人物畫的借鑒吸收》等。下篇就孟浩然、杜甫、李白、陸游等詩人詞人的詩詞藝術特色進行了專題研究,如《論孟浩然的詩歌美學觀》《論李賀詩歌的色彩表現藝術》《蘇軾山水詩的諧趣、奇趣和理趣》等。
陶文鵬 ·文學評論 ·36萬字
文學批評為何?文學批評何為?我們一再追問是否要尋求答案?還是對定論的推斷本身就是徒勞?批評當然不是批判,不是責難,而是指陳什么是好的、可以發揚的,什么是不好的、可以規避的。對作者而言,是為其厘清前行的目標;對讀者而言,是為其打開通往作品的天窗。但文學的期許并非教科書,它頂多是醍醐的窄門,而批評也是,它的應許并不提供理性的答案,而是開啟認知的愿望和懂得的可能。
劉巍 ·文學評論 ·20.6萬字
清代田園詩數量巨大,內容豐富,藝術形式上也不無創新。本書首次對清代田園詩做系統的研究。作者將清代田園詩創作分為清初、乾嘉、道咸同及光宣朝四個時期,展現清代田園詩的全貌與發展,進而聯系清代農村特點,探研清代田園詩的文化內涵,并對清代五古體田園詩、七絕體田園詩、“新樂府”體田園詩做了分析,展現了清代田園詩的藝術特點。
李志國 ·文學評論 ·20.7萬字
樂府學是與詩經學、楚辭學、詞學、曲學并列的古代文學專門之學。《樂府學》系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首都師范大學中國詩歌研究中心國家一級學會“樂府學會”主辦,研究對象遠涉先秦,近及當代,研究領域涉及音樂學、文學、文獻學、考古學、民俗學等多個學科,在樂府文獻、禮樂制度、音樂形態、名家名作、樂府詩歌的制作與時代關系、海內外相關學術動態等方面都有研究。
吳相洲 ·文學評論 ·25.3萬字
在全面復興中國文化的社會大背景下,全社會對國學經典和優秀傳統文化的關注越來越多。讀者急需從宏觀上把握,從微觀入手,整體闡發國學經典的經典性與當代價值的著作。《論語注評》兼采古今注疏擇善而從,通過注和譯兩種方式闡發其文本精義;并立足當下,揭示其啟示及意義。該著是作者近十年來研讀《論語》的成果,所有內容都曾以講座形式呈現且在聽者中產生比較強烈的反響。
韓高年 ·文學評論 ·22.3萬字
陳其泰先生受教陳寅恪弟子劉節先生、師從史學大家白壽彝先生,主要在先秦兩漢史學、清代及近代學術史、20世紀中國史學領域耕耘,《陳其泰史學萃編》是他三十余年勤勤懇懇治學的結晶。《陳其泰史學萃編》全書共九卷,約300萬字,包括《學術史沉思錄》《史學與中國文化傳統》《歷史編纂與民族精神》《史學與民族精神》《清代春秋公羊學通論》《中國近代史學的歷程》《再建豐碑——班固與漢書》《梁啟超評傳》《范文瀾學術思想評傳》。全書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其中不乏真知灼見和重大創新。《陳其泰史學萃編》是對時代需要的回應。陳其泰先生的著作通過更加準確評價優秀史家、史著的成就,增加了我們對中國優秀文化傳統豐富蘊涵的了解,有助于我們更加深刻認識中華文化的向心力、凝聚力和偉大創造力。陳其泰先生滿腔熱忱,對民族和國家的赤子之心字里行間可見,這種家國情懷是中國傳統優秀士人精神的薪火傳承。
陳其泰 ·文學評論 ·33.4萬字
該書一共論述了馬華文學史上的12位重要作家,包括邱菽園、方北方、吳岸、王潤華、陳瑞獻、李永平、張貴興、林幸謙、黃錦樹、陳大為、歐大旭、黎紫書。該書不是簡單的個案文本細讀,而是在占有盡可能豐富史料之上的“一家之言”,很大程度上具有學科論述的示范意義。這里的“一家之言”具有雙重含義:一方面是對諸位選家的逐一精細描述,幾乎每一家都值得仔細探勘,而另一方面則是強調有關論述無論對錯都可稱得上一家之言,至少對于論述對象有著相對獨特而熟稔的認知。
朱崇科 ·文學評論 ·21.7萬字
中華文化經典一直以來受到各個領域讀者的廣泛重視,閱讀、研究的人都比較多,許多人對其都有深刻的見解,正所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在這些見解當中,名家大師的見解由于具有一定的權威性和號召力,是備受推崇的。學術大師們讀書與治學的方法和富于創造性的學術活動中閃耀著的智慧的光芒,對我們確實有指點迷津的作用。據此,我們設計出版了《大師解讀中華文化經典》系列叢書,將名家、名作再次對接,使其更具生命力與感染力。《大師解讀中華文化經典》以鮮明的思想、獨特的視角、犀利的文字,向各知識層面的讀者群介紹并解讀中華文化經典。
于景祥 ·文學評論 ·26.4萬字
本書通過對21世紀外國主要作家的研究,運用新的理論視角解讀2000年以來世界主要國家的文學作品。本書不僅研究內容新而且研究視角新,與時俱進,凸顯21世紀以來外國文學的發展趨勢。出版后該書將為外語學科專業的師生、愛好者和研究者提供理論參考和方法借鑒。
楊金才 張琦主編 ·文學評論 ·21.9萬字
本書是齊裕焜老師畢生研究《水滸傳》的心得與成果,分別從《水滸傳》的人物群像、流傳過程、思想價值、藝術成就、后人評價等方面對《水滸傳》這部奇書做了全面而獨到的解讀,其中主體部分是對水滸人物的點評,作者對文本的理解深刻而細致,可謂見微知著,察人所不察,如對晁、宋關系的分析,對宋江的解讀,對盧俊義的評價,對潘金蓮、潘巧云等人行為邏輯的看法頗發人深省。
齊裕焜 ·文學評論 ·20.6萬字
作為一部奇書的《金瓶梅詞話》,與其他古典小說相較,其最為顯著的敘說特征是把女性作為故事的主體。正因如此,對文本中女性人物的分析討論,已超越了文學批評的意義,而更多的是透過笑笑生塑造出來的各種形色的女人們,透視這些被稱為“第二性”者所走過的心路歷程,以便了解女性在其所處的東方文明大國中,她們的身心曾經歷過的“煉獄”。希望能隨著一個個人物的品讀,得到感悟的愉悅。
曾慶雨 ·文學評論 ·20.5萬字
本書系曾揚華先生二十四篇論文結集,對中國古代文學、哲學、史學諸多問題進行了深入探討,畢數十年研究功力于一書,古今貫通,視野宏大、觀點新穎、材料豐贍,內容翔實,不啻是思想性、學術性并重,有深度、有廣度的精湛論著。
曾揚華 ·文學評論 ·22.9萬字
人間詞話精讀——詩詞品鑒圣手蘇纓,解讀不朽詞話經典。從《詩經》到納蘭詞,欣賞最美中國詩詞,聆聽大師美學絕唱。
蘇纓 ·文學評論 ·36.3萬字
本書從文化研究的視角對加拿大作家瑪格麗特·阿特伍德的幾部重要作品進行了解讀,探討了小說中體現的作者對社會、主體精神狀況和人類生存狀況等方面的思想,闡發了阿特伍德對于文學的社會和文化職能及其人文表達之間的內在關系的思索。本書對阿特伍德的文化社會思想研究包括了個體精神、社會存在和人類狀況三個層面的立體剖析,主要以法國哲學思想為基礎,并結合加拿大的社會和文化現實,解讀了阿特伍德小說中的社會和人文關懷,涉及民族與國家、權力結構、精神分析、社會和意識形態、科技人文、后人類主義等主題。通過闡述寫作和社會關系及作家責任的論述,本書闡釋了阿特伍德作品中的倫理和社會責任。阿特伍德不僅對人性的本質表示極大關懷,而且對于加拿大的民族、國家身份、人類的精神狀況,乃至環境倫理、生態危機以及后人類未來社會表示關注,通過對現實中社會、政治問題文化危機的揭露,阿特伍德展望了未來的烏托邦理想,對人性和文化做出深刻的思索,這些體現出作者對文學社會功能的思索和執行。
丁林棚 ·文學評論 ·21萬字
古代小說歷來是古代文學中的重要一支,而相對于古代詩詞研究而言,對古代小說的研究稍顯薄弱。本書由北京大學中文系劉勇強、潘建國和李鵬飛三位古代文學研究專家在《北京大學學報》連續十年開設的《古代小說前沿問題叢談》的欄目整理而成,以對話形式探討古代小說研究的基本問題,包括文體、風格、結構、情節等,生發出諸多新的思路和觀點,富有啟發意義,對古代文學研究有一定的前沿借鑒價值。所謂前沿問題不一定是當下的熱點和新銳的研究,同樣可以是對基本問題的反思與開掘,而且經過這樣的反思與開掘,我們也許可以發現這些錯綜復雜但內涵豐富的基本問題仍然可能是小說研究的出發點甚至制高點。
劉勇強 潘建國 李鵬飛 ·文學評論 ·27.3萬字
《莫礪鋒詩話》是一本關于古典詩歌的讀書札記,也是作者多年研讀古典詩歌的心得的集成。它分四十個專題,分門別類地選錄了近二百首古典詩歌代表作(包括詞、散曲),解讀其文本、分析其藝術特色,揭示其魅力之所在。文中時常結合作者的人生經歷,并以通俗易懂的文字敘述作者特殊的讀詩背景,以及在讀詩過程中受到的獨特的感動,從而增強了本書的可讀性,并試圖為以下問題尋找答案:為什么古典詩歌至今尚能擁有廣大的讀者群?本書的寫作意圖是把作者在古代文學研究中的心得轉化成普及性讀物,從而使優秀的中國古典詩歌走進更廣大的當代讀者的視野。
莫礪鋒 ·文學評論 ·22.3萬字
吳小如先生愛雜覽,這次入選的百余篇書序書評,可以看到小如先生博極群書的影子。其中有一部分是先生30歲之前寫他那個時代的當代作品書評,如《說傳奇》、《說流言》等篇,見解精辟,文字優美,是不可多得的學術美文。
吳小如 ·文學評論 ·21.8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