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本書從“五四”后鄭振鐸、沈雁冰等人建立的社會學性質的文學批評觀始與成仿吾、穆木天的現代審美理論建設始,梳理出一條由文學研究會與創造社社會性與審美性的斷裂、三、四十年代“十字街頭”與“象牙之塔”的截然對立以迄1949年后的革命文化整合與1978年后學院文化的重建的線索,而魯迅則通過將社會文化與革命文化、學院文化的“相對統一”推動了中國文學批評和理論建設的發展。
陳方競 ·文學評論 ·42.7萬字
《莫礪鋒詩話》是一本關于古典詩歌的讀書札記,也是作者多年研讀古典詩歌的心得的集成。它分四十個專題,分門別類地選錄了近二百首古典詩歌代表作(包括詞、散曲),解讀其文本、分析其藝術特色,揭示其魅力之所在。文中時常結合作者的人生經歷,并以通俗易懂的文字敘述作者特殊的讀詩背景,以及在讀詩過程中受到的獨特的感動,從而增強了本書的可讀性,并試圖為以下問題尋找答案:為什么古典詩歌至今尚能擁有廣大的讀者群?本書的寫作意圖是把作者在古代文學研究中的心得轉化成普及性讀物,從而使優秀的中國古典詩歌走進更廣大的當代讀者的視野。
莫礪鋒 ·文學評論 ·22.3萬字
本書選取我國有代表性的網絡作家作品類型,通過對優秀網絡作家成長道路的考察和作品的細讀分析,與網絡作家對話,與時代對話,在世界性、民族性交匯的新時代文化語境中,結合網絡媒介傳播的特點,梳理網絡文學發展的脈絡,對我國網絡文學的文化意蘊、文學傳承、藝術創造、時代價值、寫作困境等進行研究,探討網絡文學的發生發展規律,嘗試建構與時代發展要求相適應的,既有理解之同情,又有理解之批判的中國網絡作家作品評價體系。
周志雄等 ·文學評論 ·36.5萬字
《驛路唐詩邊域書寫研究》是國家社科項目結項成果,該書在界定邊域內涵及書寫范圍的基礎上,探討了驛路唐詩走向安西、安北、安東和安南的邊域書寫內容;考察了驛路唐詩邊域書寫中寫實與想象同在、歷史與現實交融、內地與邊域對比、對風物風情的陌生化書寫等書寫方式;認為驛路唐詩邊域書寫擁有風物描寫的磅礴雄渾之美、文人的書劍精神給詩歌帶來了陽剛勁健之美;指出驛路唐詩的書寫意義在于超越了前代的邊域書寫,助力了驛路詩歌題材類型的拓展和成長,形成了很多邊域文學地理坐標。
吳淑玲 ·文學評論 ·42.2萬字
本書以中唐時期的重要詩人、政治家李紳及其詩歌為研究對象,從政治與文學關系的角度,以牛李黨爭為政治背景,立足于中唐文學新變,全面系統地對李紳及其詩歌進行了考論。舉凡其家世、生平、思想、主要交游、在牛李黨爭中的立場與態度,在中唐新樂府運動中的作用,其詩歌版本流傳、淵源關系,以及詩歌中抒發的情感,詩歌風格的變化軌跡,后世的評價等,皆作了深入細致的辨析與探討。
嚴正道 ·文學評論 ·31.7萬字
韓松、董仁威、姚海軍、鄭軍、楊波聯袂推薦。南方科技大學人文科學中心教授吳巖作序。華語科幻星云獎獲得者蕭星寒以熱愛之名,奔赴浩瀚科幻星海,邀您共赴一場宇宙級浪漫之約。致敬大師,致敬經典。全新修訂版本,十年誠心之作。《星空的旋律:世界科幻小說簡史(典藏版)》不是一部科幻批評史,更不是一部艱深的學術著作;它的草根科幻迷作者,以國別為主,兼以流派,用通俗易懂的手法,向初步接觸科幻小說的讀者,介紹科幻小說史上的那些人、那些事和那些作品。星海橫流,歲月成碑,作者邀請你我一起去探訪科幻星空,去聆聽那些星星演奏的與眾不同的旋律。
蕭星寒 ·文學評論 ·20.6萬字
本書共收入21位作者的35篇細讀文章,涉及28位詩人的詩作37首。這些文章分析了詩作的思想、藝術和感情。全書以詩作者的出生年月排序,同一位詩人若不止一篇作品入選,則以詩的寫作時間分先后。詩人簡介系編者根據相關材料編寫,提供了作品出版信息。
西渡主編 ·文學評論 ·32.6萬字
本書梳理唐宋時期文人關于歌詞文體的觀念,從詞的文體特質出發,解析唐宋詞體之興起、宋初詞壇之沉寂、范仲淹詞史地位之確立、“以詩為詞”問題之辨析、南北宋詞壇之演進等諸多問題。同時,該書探索科舉制度之發生和演變對當時文學創作的影響,一方面探討宋人與科舉相關的文學創作,另一方面從科舉制度演變的角度,探討唐宋詩之差異,為宋詩的創作特征做出一定的解釋。此外,對宋代詩人與詞人進行個案研究,深度剖析宋代文人的政治活動與文學創作。
諸葛憶兵 ·文學評論 ·31.5萬字
嚴家炎先生于1995年在北京大學中文系首開“金庸小說研究”專題課,并發表了一系列有影響力的金庸研究文章,對金庸及其作品進入文學史起到了重要作用。本書即根據該專題課講稿及相關文章整理而成。
嚴家炎 ·文學評論 ·20.5萬字
本書作為一本評論集,文學、電影、文壇代表人物以及文學現象、潮流等構成了作者評論的主要方向,對象有軍旅文學作家新秀、文學評論界名家,又有莫言、周大新、張藝謀等文藝界知名人士,為讀者呈現一盤犀利、獨特的麻辣大餐。
柳建偉 ·文學評論 ·30.2萬字
書稿選錄《史記》二十篇文章,予以解讀。以《史記》文本為中心。文本的細讀,是書稿的中心內容,保證我們講述歷史人物故事的根源性、可靠性、真實性。讀者只有在文本的細讀中,才能穿越歷史的時空,真切地體驗、感受和把握歷史人物的生命和生活。一方面重視字詞句與名物制度的訓釋,力求精要、準確、明白;另一方面,更進一步發掘文本的義理內涵,力求把文獻研究的方法與義理研究的方法較好地結合起來。
劉國民 ·文學評論 ·30.1萬字
被譽為“英國文壇三劍客”的馬丁?艾米斯、伊恩?麥克尤恩和朱利安?巴恩斯因為都具有深刻的都市文化背景,并且將目光集中在當代倫敦,因此他們的作品從多重側面深刻展現了當代西方都市文化的內在矛盾及其困境,指出了工具理性泛濫所造成了西方都市文化中的精神災難。本研究對三位作家的文本進行了細致闡釋,從當代西方文化中的倫理衰微、當代西方文化中的價值困境、當代西方文化中的情感生態三個方面系統而全面地探討了當代西方都市文化的多重困境,梳理了西方社會表面繁華背后的價值體系與思維邏輯,揭示了華美表象背后的思想真實和精神真實。該成果建構了西方文化傳播與認知的多維途徑,同時對我國如何建構健康的價值取向有著重要的借鑒意義。
劉春芳 ·文學評論 ·24.7萬字
中華詩詞浩如煙海、燦若星河,舉凡山水田園、行旅離別、詠物懷古、征戎遷謫等諸多題材,無事無物不可入,無意無情不可言,蘊含中華民族仁民愛物、自強不息、和合與共等博大精深的文化內涵,在言志抒情的文字間歷代賡續傳遞,建構了富有民族特色的文化格局,形成了傳承有序的文化脈絡。本書以多元視角,立足大唐長安,思接千載,視通古今,徜徉在詩歌的歷史長河,于詩酒宴飲、清風明月、大漠孤煙中體悟詩詞的質白奇崛和悠遠暖心。細水流年,阡陌暖春,有了中華詩詞的浸潤,人間愈顯清歡,歲月愈顯靜好。全書用百則短文及對話,集土成山,內涵豐富,形散神聚。作者對經典詩詞進行了個性化精彩闡釋,在對傳統文化的敬仰及思考中彰顯了優秀中華詩詞滋養個體生命、塑造民族精神、傳遞中華文脈的巨大力量。
張志昌 ·文學評論 ·29.1萬字
本書以文學批評為研究對象,以批評機制作為研究視角,聚焦批評在當代轉型發展中的原動力、內驅力、外推力、綜合力之動力機制的功能作用研究,既著眼于批評機制本體論研究,夯實其認識論、實踐論、價值論的理論基礎,又立足于批評與創作關系的文學動力學研究,闡發批評經驗、文學制度、評價體系及機制、價值觀及價值源、批評倫理與批評自律、批評美學精神等內涵構成及理論實踐意義,以文學批評機制論豐富拓展批評理論研究空間,旨在提升批評生產力、評價力、影響力,以達推進新時代中國特色文學批評創新發展的目的。
張利群 ·文學評論 ·31.6萬字
書稿系論文集。書稿主要收錄中國大陸、港澳臺學者以及北美等地華人的有關文學創作的成果。所收文章既包括名家名人,也有對新的文學現象、動態進行評論和研究之作。書稿所收論文的原則,堅持雙百方針,堅持馬列主義,旨在反映文學創作與研究的前沿成果。
曹順慶 張放 ·文學評論 ·23萬字
本書將“溫李新聲”作為一個重要的文學概念提出,并將其放在晚唐文學變局的大背景下,研究溫李詩詞創作中的新變因素,試圖比較完整地、多層次地還原溫李詩風的本相。
劉青海 ·文學評論 ·22.6萬字
納博科夫的長篇小說《洛麗塔》出版六十年來,一直是世界各國數百萬文學愛好者的心頭好,關于它的話題也是層出不窮,常說常新。美國出版的《洛麗塔重生》是《洛麗塔》美國出版商的女兒組稿、編輯,集合了30位作家對小說的分析和閱讀記憶。該書試圖揭開《洛麗塔》的主題悖論:為何小說在道德上有爭議,卻能無休無止地激發讀者的熱情?這些作家在為納博科夫高超的藝術成就折服的同時,也試圖探究這本書與自己的關系,探究讀者心理和閱讀的秘密。
(美)珍妮·明頓·奎格利 ·文學評論 ·25.7萬字
浙江詩詞創作源遠流長,直至現代依然人才輩出,一度再現輝煌。《浙江現代十大家詩詞賞析》一書可以作為佐證。入選該書的十位大家是:蔡元培、章太炎、劉大白、魯迅、馬一浮、沈尹默、郁達夫、茅盾、俞平伯、夏承燾。他們既是我國現代文化名人,又是詩詞創作的行家里手。著者分別選取每位名家詩詞三十題,除各寫一篇長文總體介紹其生平與詩詞創作外,對其代表作品每題都有一篇簡明扼要的賞析文字,意在充分展示這些文化名人詩詞創作的成就,以引起讀者閱讀鑒賞的興趣,并對當前出現的傳統文化詩詞熱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
丁茂遠 ·文學評論 ·27.5萬字
該書2006年曾在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納入童慶炳主編的“文藝學與文化研究叢書”。王蒙作為中國當代的重要作家,在文體創新方面頗有建樹,從早年的意識流嘗試,到晚近小說中的詩化、哲學化、散文化嘗試,無不體現了一個創作者求新求變的創作心態和自由開放的創作觀念。該書在通讀王蒙全部小說作品的基礎上,準確捕捉王蒙小說創作中的變與不變,歸納出王蒙小說的文體特征,通過探討小說的語言、敘述個性、文體語境和作家文化心態等,觸摸小說文本的內在文化精神,探討作家的敘述個性、文化取向和對生活和現實的理解,揭示小說的學理蘊涵和社會文化語境,力圖呈現王蒙小說文體創新的意義和局限。該書初版后,得到學術界好評,并曾出版繁體字版。此次再版,作者修訂了之前的表述,增補了近十五年追蹤研究王蒙的研究成果。
郭寶亮 ·文學評論 ·27.4萬字
本書乃匯集作者研究清代文學相關論題的20余篇論文而成。主要探討了清代中前期文學史演變和文學批評史發展的一些基本問題,并對這些問題進行了合乎邏輯性的分析和解說。選擇的問題域并不寬廣,但也容納了諸多學理分析的要素。其中尤以研究王士禛的詩學思想、沈德潛的詩學思想、袁枚的詩學思想、《讀杜心解》的杜詩學意義、《四庫全書總目》的文學批評以及由此延伸的可比論題為核心,從中足可領會清代文學與歷代文學的關系;文學發展與時代思潮的關系;文學批評與學術思想的關系;文學經典與文學接受的關系等。
孫紀文 ·文學評論 ·22.6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