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本書為問學叢書之一種。是浙江大學資深教授桑兵先生的學術隨筆集,由5部分組成,分別為從學篇、讀書篇、史料篇、治學篇、史法篇。從學篇主要追憶了陳錫祺、章開沅、陳勝粦、龔書鐸等諸位先生。讀書篇主要講述讀書之法。史料篇、治學篇、史法篇則主要集中于作者的研究領域,從技法層面來探討史學研究應當關注的角度和問題。本書既探討讀書之法,又傳授研究門徑,其中更不乏學林掌故,可讀性頗強。
桑兵 ·文集 ·17.2萬字
本書精選了中國當代作家2022年內發表在《小小說選刊》的優秀小小說。主編有一定的專業視野和站位,所選篇目的思想性和可讀性均為上乘之作。作品緊緊圍繞當下的主旋律,以文學的筆法來歌頌祖國、詠嘆親情、追思過往,主題突出,思想健康。這些小小說,短小精悍,寓意深刻,從發表就一直被公認為名篇,我們結集出版是為了更好地從總體上來領悟這些優美的文字和字里行間的美感,使讀者能夠更好領略中國當代優秀小小說的風采。本社已連續5年出版同系列《中國文學佳作選:短篇小說卷》《中國文學佳作選:中篇小說卷》《中國文學佳作選:散文卷》,其中《中國文學佳作選:短篇小說卷》《中國文學佳作選:散文卷》入選農家書屋,累計銷售5萬冊。
王彥艷主編 ·文集 ·17.2萬字
《后臺談話》是一本作家訪談錄,也是one一個的主打欄目“后臺談話”的訪談精華。訪談者為80后知名作家、one一個原主編小飯。本書訪談了當下創作活躍的作家二十余位,其中包括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家麥家等、魯迅文學獎獲獎作家田耳、魯敏、葛亮、韓東等,還有青年作家蔡駿、路內、那多等。本書以對話的形式、從多種角度,呈現這些作家在創作、生活等方面的狀態和思索。
小飯 ·文集 ·17.2萬字
日本傳奇女作家林芙美子是昭和時代女性文學的典范,被川端康成、三島由紀夫等名家盛贊,電影大師成瀨巳喜男更是鐘情于她,曾六度將其作品改編搬上銀幕。歷經艱難求生歲月與坎坷情路,林芙美子始終熱烈地愛、燦爛地活、充滿激情地寫,在逆境中奮力向上,在愛和欲望的滋養下蓬勃生長。她將這份野性與生命力注入作品和人物,憑借獨特的“放浪”風格,在私小說的領域留下璀璨身影。《晚菊》是林芙美子的短篇杰作全收錄,包括被成瀨巳喜男改編為同名電影的經典作品《晚菊》,以及《手風琴和漁鄉小鎮》《清貧記》《牡蠣》等其他代表作品。另收錄隨筆《文學自傳》《戀愛的微醺》,是林芙美子對文學人生和感情經驗的真誠自白。全書涵蓋了林芙美子每一個階段的創作,完整呈現了她文學生命的軌跡。由專業譯者劉小俊翻譯,為譯者精心修訂后的再版之作,附有全新導讀序言。作家、行腳商、舞女、藝伎……一個個女性角色鮮活立體、堅強獨立,她們的故事彰顯著女性在時代亂流中的求生意志,記錄了瑣碎日常里的愛欲繾綣。對女性心理的細膩刻畫、對戰爭前后人們精神狀態的精準捕捉、對復雜人性的細致勾勒,通過林芙美子質樸澄明的文字直擊人心,引發共鳴。
(日)林芙美子 ·文集 ·17.1萬字
本書擷集新近小小說佳作,作品注重對生活的觀察、對生命的體悟,為讀者提供關照社會、探微人性的一扇窗口。個人敘事的篇什或唯美沉靜,或于靈動處見文學元氣,多漾溢哲學意味,有的佳構尺幅千里,有家國命運之開闊,得大敘事之魂魄,還有不少篇幅在進行文學敘事的同時攜載文化含量,用小小說詮釋屬于中國的一些文化因子,體現出文化傳承的力道,體現出那些已融入國人血脈的文化精神在當下的生命力。該文集作者以小小說作家中堅力量為主,他們的作品具經典性、垂范性。
王彥艷主編 ·文集 ·17.1萬字
精選了鄭逸梅寫人物、談掌故、品藝事、話圖書的文章上百余篇,擷英采華,變成這部鄭逸梅美文類編。共分人物編、書話編、掌故編、藝事編四輯。所選皆為鄭文精粹,而又以類相從,可以和而觀之,也可性有偏嗜,各取所好,一編在手,盡享快樂閱讀的陶然之感。
鄭逸梅 ·文集 ·17.1萬字
著名作家從維熙的文集,共14卷。收錄從維熙自文學創作以來,縱貫文壇60余年的重要作品。包括小說卷10卷,紀實文學、散文4卷。
從維熙 ·文集 ·17萬字
2017年,“深圳市民文化大講堂”邀請了田青、海聞、于平、張檸、王晉康、巴曙松、倪鵬飛、龔鵬程、孫立群、楊國安、于賡哲、魏奉思、汪建、張國勇、王宏偉、王文、金燦榮、曹衛東、藺芳忠等52位優秀專家學者,舉辦了52場深受市民喜愛的精彩講座。從講座文稿中精選出27篇整理編輯成本書,包括傳統文化、文化創新、科技自然、藝術經濟、養教育才、歷史社會、健康養生等方面內容。
吳定海主編 ·文集 ·17萬字
這是一本充滿成長印記的少女“私密日記”。私密性的內容、筆記化的形式,是本書的最大特點。正是這些日常生活中點點滴滴的瑣碎記錄,幫助她構建起一個女孩子一步步走向成人,走向成熟的心靈之路。這不僅是一個普通的青春期少女的成長筆記,更是這一代孩子們面對陌生而千變萬化的世界時,發出的內心的喊叫。
姜曉彤 ·文集 ·17萬字
春天的最后一朵花隱去了芬芳的笑靨,只留下遍地的殘紅。花圃里疊著層層凋零的花瓣。煙雨迷茫,花兒舞動了一春的身軀已停止,疲倦的微笑擱淺在花瓣的嘴角。縷縷雨絲輕輕掠過花兒,留下淺淺的吻痕。每一片花瓣里都棲息著一個恬淡的靈魂,包含著默默珍藏的感動和憂傷。每一滴淌過花瓣的雨珠,都似花兒為惜春而凝成的眼淚,盈盈閃動。
劉燁 ·文集 ·17萬字
本書是一部文學作品合集,包括散文、小說、詩歌、書評等。主要描寫家鄉的人,寫的是家鄉的事。作品來自“阿紫文學沙龍”文友合集,包括草木含情、且聽風吟、歲月無聲、心香一瓣、凡人軼事、生活浪花、往事如煙、人間萬象、企業風采、書海泛舟、四季行吟等。
王玉蘭主編 ·文集 ·17萬字
這部散文集是作者近年來創作的散文作品的一個總結,主要以作者故鄉鄱陽湖水鄉山村的風景、風情、風俗為題材,抒發作者對故鄉田園生活的那份鄉愁鄉韻、親情友情、人事農事的懷念和留戀,用文字記錄那富饒美麗土地上的人和事。
黃福林 ·文集 ·17萬字
本書主要選取了老中青三代比較有代表性的河南作家(田中禾、李佩甫、劉慶邦、墨白、喬葉、邵麗、南飛雁、李清源),以及原籍河南后遷徙省外和海外的作家周瑄璞、方麗娜,通過分析他們的創作特征、主體精神氣質、所存在的問題等,透視所展現的新世紀文學的新質與病象,揭示河南這塊苦難與新生、沉重與蕪雜共生的土地所給予這塊土地所生長的人和獨一無二的個性。同時附有對多位作家的訪談,在學術性之外也增加了可讀性和資料價值。
李勇 ·文集 ·17萬字
本書《沈從文經典名作》的與眾不同之處,不僅僅是一套田園牧歌般的、原汁原味的、采納民國首版文本的沈從文代表作全集(包括小說、散文、傳記、家書及文物研究等,所有篇目打磨多年,均遵照沈從文自己“臨事莊肅”的方式而來),還在于我們今天一個共享的打開方式,即“1+1+1”經典共讀計劃,一篇沈從文代表作,一位專家共讀人,一堂文學精進課……
沈從文著 趙園主編 ·文集 ·16.9萬字
《青銅時代》是郭沫若先生關于秦前社會和學術思想的一部重要論文集,向來與《十批判書》并稱為姊妹篇。相對于偏于批評的《十批判書》而言,在《青銅時代》這部文集里,更側重于考證。集中每一篇文章,都有相當的學術價值,歷來為相關研究者所不可忽略的資料。而在文集之后又附錄了關于鐘鼎彝器研究的三篇文章,郭沫若先生是甲骨文和金文研究的權威專家,這三篇文章的學術價值更是不可輕覷。
郭沫若 ·文集 ·16.9萬字
本書稿為“涇源文學叢書”中的一本,書稿共收錄了7篇短篇小說,分別是《一票之謎》《暗害》《執子之手》《遍地鮮花》《記得當年草上飛》《我本不愿離開你》《我的寂寞無人能懂》。故事情節曲折跌宕,內容引人向善,有較強的教育意義。
楊友桐 ·文集 ·16.9萬字
《張中行散文》是散文大家張中行的散文精選集,內容涉及文史、古典、佛學、哲學等,有濃厚的古典韻味和人生哲學。本選集對浙江文藝出版2008年版的《張中行散文》進行整理并重新出版。同時,為便于讀者閱讀,將全書篇目按內容分成“心聲偶錄”、“舊跡發微”、“睹物思情”、“燈下憶友”四個部分。
張中行 ·文集 ·16.9萬字
《僧詩與詩僧》是“孫昌武文集”之一種(編號15),為孫昌武教授未曾出版的專著,共收錄了《支遁——袈裟下的名士》《皎然詩及其詩論》《“奇思奇句”數貫休》《齊己——“不染塵氛唯〈白蓮〉”》《隱逸詩僧——智圓》等十二篇文章,考證了從東晉到清末十位著名詩僧的生平行事與創作情況,評析了他們的藝術思維、生活方式、作品風格和文學追求,在宏闊的歷史文化背景下,以點帶面地勾勒出“詩僧”這一具有獨特審美價值和歷史影響的群體在中國文化發展進程中的歷史地位和思想貢獻。本書的研究,打通了中國古典文學和宗教文化兩個領域,豐富、完整了孫昌武先生的研究體系,體現了其治學特色。
孫昌武 ·文集 ·16.8萬字
本書是日知文叢系列之一種,是中山大學中文系吳承學教授的隨筆集。其內容涵蓋中國古典文學、中西文化交流、中外歷史漫談、讀史札記、中國古代文體形態研究等。所收文章分三部分:“憶語”是作者回顧自己學術生涯、懷念前輩故人的回憶文字,“札記、”是作者平時閑暇寫作的文史札記與學術隨筆,“序跋”是作者為師友、學生的學術著作所寫的序言與跋語。吳承學從事中國古代文學研究,有多種學術著作,本書是他的本“高頭講章”以外的隨筆合集。
吳承學 ·文集 ·16.8萬字
本書是1931年在倫敦召開的第二屆國際科學技術史大會上蘇聯代表團提交的論文集,收錄了《辯證唯物主義視角下的理論與實踐》《物理學與技術》《有機體進化中的“物理”與“生物”過程》《從最新調查看世界農業起源問題》等文章。
(蘇聯)尼古拉·伊萬諾維奇·布哈林 亞伯拉罕·費多爾維奇·約費 鮑里斯·米哈伊洛維奇·赫森 ·文集 ·16.8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