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張中行散文》是散文大家張中行的散文精選集,內容涉及文史、古典、佛學、哲學等,有濃厚的古典韻味和人生哲學。本選集對浙江文藝出版2008年版的《張中行散文》進行整理并重新出版。同時,為便于讀者閱讀,將全書篇目按內容分成“心聲偶錄”、“舊跡發微”、“睹物思情”、“燈下憶友”四個部分。
張中行 ·文集 ·16.9萬字
《拉薩河的色彩》一書把我們帶到遙遠圣潔的雪域高原,帶到極具時間跨度(最早追溯到上世紀五十年代)的唐古拉山,讓我們結識了一群有血有肉的平凡中見偉大的人(難忘那些超凡脫俗的年輕女性),讓我們進一步認識到生命的意義,領會到“崇高”的豐富內涵。
王宗仁 ·文集 ·17.7萬字
《青銅時代》是郭沫若先生關于秦前社會和學術思想的一部重要論文集,向來與《十批判書》并稱為姊妹篇。相對于偏于批評的《十批判書》而言,在《青銅時代》這部文集里,更側重于考證。集中每一篇文章,都有相當的學術價值,歷來為相關研究者所不可忽略的資料。而在文集之后又附錄了關于鐘鼎彝器研究的三篇文章,郭沫若先生是甲骨文和金文研究的權威專家,這三篇文章的學術價值更是不可輕覷。
郭沫若 ·文集 ·16.9萬字
柳永,始終行走在宋朝仕途的邊緣,他以傲視才情揮就迤邐宋詞,他以真心溫暖那些傾城女子。想棄了浮華,醉了煙花,終是不舍;想遠了脂粉,一心求仕,也未成行。本書為散文體傳記,以豐富的歷史知識為背景,以柳永的詞為脈絡,運用散文化筆法點評、賞析,進行個性化、情感化解讀,展開柳永一生的愛情傳奇與功名得喪。
木溪 ·文集 ·10萬字
這是一篇以青春為主題的隨筆集。作者深情地回顧了在青青校園度過的青春歲月,其間的喜怒哀樂,悲歡離合,展現了成長中的少年獨有的內心世界和精神風貌,表達了對青春歲月和校園生活的無限留戀和追懷。
蘭海 ·文集 ·16.4萬字
這是一本關于高中語文教學的思考文集。隨著課程改革的深入以及新版語文教材的投入使用,語文教學面臨著新的挑戰。全書以“聽課、評課”為切入點,精選幾十篇優秀教師講課案例,對一線教學中遇到的具體問題進行切中要害的點評,但絕不僅局限于評一堂課,而是從每節課中提煉出一個核心點,表達作者對語文教育深入、獨到的思考,觀念具有創新性,在如何提升語文教學素養方面具有重要的借鑒和啟示意義。”作為課堂教學活動的“設計師”,如何利用“規矩”,怎樣順應“變化”,使二者協調行進,使它們在沖突之中不斷綻放智慧花朵,不斷帶來成長喜悅,作者結合近30年的從教經驗和深度反思,做出了自己的專業探索。
黃華偉 ·文集 ·18.9萬字
散文集《紙上流河》收錄了作者十幾年來創作的的散文、隨筆等作品166篇,分為米蘭流香、眸中流情、康王流景、生存流影、思想流韻、道邊流溪、空間流暢等章節。傾注了作者對礦山的一情一景以及礦區人文環境的細致觀察、深層思索和傾心贊美,其中不乏對人生、社會的思索和領悟,是一部啟迪心靈、怡情怡志的文學集。
張修東 ·文集 ·19萬字
本書為游記散文集,收錄了作者近年來關于浙江以及周邊省市的精品游記文章,其中多篇在《散文百家》《文化月刊》《浙江作家》《遼寧散文》《江南游報》等報刊發表,個別篇章在全國征文賽中獲過獎。仁者愛山,智者樂水,作者從一個單純的旅游者到絕美景致的體驗者、思考者,用細膩別致的筆法,向讀者描摹了江浙山水的旖旎景色,抒寫了身臨其境的所感所思所悟。讓讀者隨著作者一起去觸摸江南風光的脈搏,感受江南人文的律動,紙游江南,醉在其中,領略到一個別樣的江南。本書文筆優美,適合大眾閱讀。
徐水法 ·文集 ·11.7萬字
《陳漱渝藏學術書信選》精選了學者陳漱渝先生珍藏的他與戈寶權、胡愈之、李霽野、茅盾、聶紺弩、錢鍾書、沈從文、唐弢、蕭軍、周海嬰等89位第一代魯迅研究學人、歷史事件親歷者、現當代文壇名家、魯迅親朋的289封書信。兩代學人魚雁音書,不厭求詳地爬梳考證現當代文學史和魯迅研究領域的諸多學術問題,其中不少史料成為撰寫1981年版和2005年版《魯迅全集》注釋的重要依據,反映出魯迅學的科學體系日趨成熟的歷史過程。書信字里行間流淌出學人治學著文、待人接物的種種細節,令人動容。這批書信的面世,為我們提供了一份珍貴的學術研究資料,又不失為讀懂魯迅與那個時代的另一個入口。
陳漱渝選編 孫旭宏整理 ·文集 ·16.2萬字
石評梅是中國近現代女作家、革命活動家。她的作品大多以追求愛情、真理,渴望自由、光明為主題。《偶然草》是她的一本散文選集,包含了20篇文章,分別是:《恐怖》《寄到獄里去》《深夜絮語》《夢囈》《墓畔哀歌》《偶然草》《灰燼》《惆悵》《蕙娟的一封信》《花神殿的一夜》《梅花小鹿》《綠屋》《沄沁》《董二嫂》《血尸》《雪夜》《朝霞映著我的臉》《低頭悵望水中月》《我沉淪在苦憶中》。其中的《痛哭和珍》可以和魯迅先生的《紀念劉和珍君》互為參照,是當時社會現實的反映。
石評梅 ·文集 ·4萬字
《石城安順》系《戴明賢集》第一卷,也是本套書的開啟,主要是描述戴明賢孩童時期的所見所聞,以一個孩子的眼睛描繪出安順這個小城中普通市民的動蕩生活與世俗百態。本書并未大而化之地去寫這個城市或者他的童年,而是具體到一個個的小人物小事件,將如此豐富多彩的關于戰時教育、文化藝術、商業、警務、宗教,關于民間習俗、餐飲、縫紉、娛樂……以一種近乎白描的方式,具體而微地呈現著這座小城永遠不變的散淡、瀟灑的日常生活。這種描寫,讓這座小城與人,散發出一種特有的韻味,凸顯出它那種在充滿動亂與戰爭的時代中異常堅韌的生命力量。
戴明賢 ·文集 ·15.6萬字
本書收錄了胡適致母親的信,致妻子江冬秀的信,致族叔胡近仁的信,以及致兒祖望、思杜的信。全書按照“母親篇”、“妻兒篇”和“親屬篇”進行分類排列,重點在于致母書和致妻書,從中可以看出胡適作為平凡人的情感世界。此外,書中還配以大量珍貴圖片,讓讀者大限度地感受胡適先生的人生。
胡適 ·文集 ·8.4萬字
我們特別編輯了這套《感悟文學大師經典》叢書,主要收錄了魯迅、鄭振鐸、郁達夫、徐志摩、朱自清、魯彥、梁遇春、許地山、蕭紅、瞿秋白、聞一多、繆崇群、穆時英、丘東平、滕固、蔣光慈、葉紫、劉半農、鄒韜奮、李叔同、蘇曼殊、朱湘、柔石、廬隱、戴望舒、章衣萍、錢玄同、彭家煌、劉云若、洪靈菲、石評梅、夏丏尊、胡也頻等作家的一百部有影響的作品,既有詩歌、散文、雜文,評論,也有長、中、短篇小說,還有戲劇等作品,這些不同體裁的作品,大多取材于現實生活,對當時反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的斗爭和其他種種社會生活,做了現實主義的真實描繪,是現代文學史上重要的代表作品,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本套叢書選文廣泛、豐富,且把閱讀文學與掌握知識結合起來,既能增進廣大讀者閱讀經典文學的樂趣,又能使我們體悟人生的智慧和生活哲理。本套圖書格調高雅,知識豐富,具有極強的可讀性、權威性和系統性,非常適合廣大讀者閱讀和收藏,也非常適合各級圖書館裝備陳列。
蕭楓編著 ·文集 ·4萬字
冰心是中國現當代文學史上最具愛心和最具影響力的作家之一,她一生追求光明、奉獻愛心、啟迪后人,她的優秀作品是青少年成長過程中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糧。由文學大師冰心名字命名的冰心作文獎是一項高品質、大規模的文學賽事,每屆參賽稿件高達幾十萬份、覆蓋了全國所有省份及地區。2018年冰心作文獎首次設立網絡賽區,獲得了大量投稿,組委會組織專家層層審核,評選出了200篇入圍作文,其中一等獎10篇,二等獎30篇,三等獎40篇。
浙江出版集團數字傳媒有限公司 ·文集 ·7.9萬字
【黑馬作者戚舟作品集。四季始于暖春,止于凜冬。以北疆之美,頌生命之歌。開往阿勒泰的列車在曠野里飛馳,追逐著落日。待一棵樹在風雪里茁壯,下一站,是永不落幕的春天。】微風拂面,月色林梢,以春題詞,記錄每一抹絕色。熱氣蒸騰,萬物盛開,人間鮮亮,感嘆狂夏之喧鬧。落葉蕭瑟,秋苔悄長,雨冷夜涼,秋日也勝過春朝。白霧凜冽,冷冬飄雪,夜燈昏黃,暖意在心間縈繞。人生平庸也好,璀璨也罷,如林間藤蔓,在或長或短的年華里,盡可能讓生命盛放一場就好。
戚舟 ·文集 ·13.1萬字
本書是北大文研院舉辦的“傳承”系列講述活動文稿的合集,來自人文社會科學領域不同學科的26位北大學人,分享他們在不同時代與北大的緣分和故事。
北京大學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院編 ·文集 ·11.9萬字
全集是對丁玲一生文學創作的全面總結。收入她六十年間創作的小說、劇作、詩歌、散文、評論、雜感、講話、回憶錄、論文等四百三十萬字,分成十二卷。第一、第二卷為長篇小說,第三卷為短篇小說,第四卷為短篇小說、詩歌、劇作,第五、第六卷為散文、隨筆,第七、第八卷為散文、雜感,第九卷為序跋、評論,第十卷為回憶錄,第十一卷為家信、日記,第十二卷為書信、年表。全集中相當數量的書信和日記都是經過四處搜尋,首次公開出版。
丁玲 ·文集 ·16.7萬字
《墻》是“薩特代表作”之一。收入薩特的成名作《墻》《惡心》,以及被認為代表其最高藝術成就的《文字生涯》。短篇小說集《墻》中所收的五篇作品提出了存在主義哲學的一個基本命題:“人是自由的,人的命運取決于自己的選擇。”《惡心》以文學形式提出了存在主義哲學的另一個基本命題:“沒有本質的存在等于虛無。”通俗的解釋即“渾渾噩噩地生活等于一片空白”。自傳體小說《文字生涯》則詼諧俏皮、妙趣橫生地講述了作者本人自我認識和自我實現的過程,解釋存在主義思想和整個學說的出發點。
(法)讓-保爾·薩特 ·文集 ·19.8萬字
作家范煙橋熟悉上海的城市精神和社會生活,曾為《夜上海》《花好月圓》等電影插曲填詞,經周璇演唱后風靡一時,且傳唱至今。本書分兩輯,上輯《街頭碎弦》,乃《機聯會刊》專欄文章,凡二十五篇,反映了上海的街市營生和民生百態;下輯《海上游塵》,選自《萬象》《新上海》等報刊,凡二十三篇,記述了上海的四季風情和日常瑣碎。
范煙橋著 王稼句整理 ·文集 ·5.2萬字
《硯田別識錄》共收入程大利先生31篇文章,收入書中的文章,有的是站在時代的高度,重新梳理傳統文脈,解讀古賢,拎出精粹,讓今人警醒,化解學子困惑,不走彎路,如《中國畫的境界、本質特性和欣賞》《談山水畫的筆墨》《筆墨語言的本體意義和獨特價值》等;有的是從弘揚中華文化的擔當大任出發,充分把握中國書畫史的縱深和維度,發表真知灼見,充滿著獨立思考和獨特見解,闡發著傳統藝術的時代意義和未來走向,如《略論中國畫發展的方向》《中國畫傳承的危機及對策》等;有的則是與當代學者和藝術家的對話交流,共同探討并倡導“回歸文脈、續接傳統”以“培根鑄魂”,如與吳悅石、龍瑞、張公者等的對話。
程大利 ·文集 ·18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