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本書是作家雪漠“一帶一路”文化游系列的第二部,繼《匈奴的子孫》考察河西走廊一帶之后,路線向南,集中對甘南藏區及周邊文化進行田野調查和歷史勾陳。全書分為“大地的記憶”“當下的腳步”上下兩篇,以圖文并茂的文化筆記的形式,書寫來自田野的歷史記憶,感受地方文化的滾燙溫度,見證了土地的苦樂、泥土的酸辛、文化的復雜、時代的變動,定格了一個變化的西部、變化的中國。
雪漠 ·現當代隨筆 ·20.8萬字
本書收入了作者為自己和他人寫的序跋,以及在一些會議上的致辭。是作者在特定情形下要說的話,展現出作者在許多問題上的獨特視角與思考。
湯一介 ·現當代隨筆 ·20.8萬字
作為貴州省的“文化名片”,戴明賢在六十多年的散文創作中,形成了他獨特的藝術風格,是中國文壇上一個特殊的存在。戴明賢散文多寫小城凡俗、鄉人鄉事,其思想和文字卻頗具前沿性和先鋒性,既有小城生活與書卷生涯的詩性文心;又有一種看慣世事、氣定神閑的風度,嘗遍世味、返樸歸真的韻致。筆法上,糅合了電影、戲劇、小說、詩歌等各種藝術形式,甚至傳統繪畫的“留白”手法,言盡意遠,給人以無窮回味,多篇散文入選當地語文閱讀。本書精選戴明賢代表性散文近五十篇,包括《石城引》《父親的園子》《下江人》《看練灘》《優伶》《聽竹琴記》《野茨菇芹菜酸》等,多角度呈現了作者以文化為底蘊,以情感為指歸的創作風格;同時配有多幅照片,展示了作者九十年間不同時期的生活環境與狀貌。
戴明賢 ·現當代隨筆 ·20.8萬字
這是一部散文集。作者周大新,當代作家,作品曾獲第七屆茅盾文學獎、第三屆人民文學獎、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等。總覺得還有很多人生風景未看,卻在倏忽之間,邁過了七十歲的門檻,被沖到了人生長河的下游,心中自然會有不甘!不甘又能如何?還想回到18歲去再覽河之上游的風光?亦或回到45歲去觀中游的美景?沒有可能了!造物主已預知人會生返老還童的妄想,早早便把人生的返程票全部毀掉,根本不在人生長河岸邊的碼頭上開設賣返程票的窗口。死了心吧,你!剩下的還有什么選擇?只有老老實實地站在下游,站在你該站的地方。現在還能做什么?人生長河的下游,也有美景吆……
周大新 ·現當代隨筆 ·20.8萬字
這是一個真實的故事,起源于一種感覺……有一個男孩和一個女孩他們在一座古城外的一所學校相遇.相識.直到成為最好的朋友,女孩的性格很活潑稍微有點內向。而男孩的性格適中卻很喜歡說笑,和女孩在一起男孩有一種很特別的感覺。但卻說不出來。那是以前從來沒有過的感覺。男孩不去想那些,還是和平常一樣去完成他的學業,因為男孩的家庭條件并不怎么樣。他不想別人看不起自己,女孩的一舉一動男孩都看在眼里記在心上他總把情感放在心底,而表面卻裝做一副滿不在乎的樣子,男孩總覺得日子還很長有的是時間。
石地 ·現當代隨筆 ·20.8萬字
作者自嘲寫了“一堆無用”,但卻都關乎社稷、關乎人生、關乎生活得自恰。
曾軼 ·現當代隨筆 ·20.7萬字
本書是作者數十年游歷各地對于山川風物、古今人物所抒寫的隨筆、散記的選集,都近年來在各類媒體上發表的作品,內容涉及歷史文化名人的逸聞趣事、歷史文化名城的傳說與典故,讀來耐人尋味,容知識性與趣味性于一體。這些文章集知識性、趣味性于一體,內容有深度,觀點新穎,文筆優美,語言流暢,可讀性強。
周游 ·現當代隨筆 ·20.7萬字
本書是北京大學博雅講席教授、著名學者陳平原以“北京大學中文系”為中心撰寫的一部散文集,借追懷“往事如煙”,鑒賞“師友風流”,勾勒“另類系史”,以體現自家的“中文情懷”。書中追懷或描述的,多是作者接觸過的師友,以北大中文系為主,如吳組緗、林庚、樂黛云、錢理群、溫儒敏、夏曉虹等;擴展到整個中外學界,如王元化、錢谷融、王富仁等。以議論為主的第二輯、第五輯,話題集中在文學教育,可作為其他三輯的背景來閱讀。
陳平原 ·現當代隨筆 ·20.7萬字
這是一部當代散文集。文集共收入作家王充閭的44篇文章,選古今人物44人。本著中國作家理應講好中國故事的寫作構想,王充閭在這部散文集中要做的是:展今古情懷,說家國天下。這些人物都屬于魯迅先生所稱頌的“中國的脊梁”,民族的精英。“有確信,不自欺”,心懷家國,放眼天下,在各自擁有的歷史舞臺上展示其驚人的偉績。講述這些“小人物”的故事,展現他們的民族精神,不僅讓歷史的閃光點再次呈現,更弘揚了中華民族文化傳統中的家國精神。
王充閭 ·現當代隨筆 ·20.7萬字
千年古鎮長壽街是三省交界的邊陲小鎮,本書即圍繞這個著名的地標展開。這里風土人情獨特,地方風貌古樸,人和事都深深地烙印在我的腦海里,疊加在記憶的情景中,驅使著我用文字表達出來。如果不寫,我總覺得心里有一件事放不下。本書圍繞長壽街展開,主要分為童年往事、居鄉瑣憶、古鎮風情、特色小吃等幾個部分。希望讀者通過閱讀我的文章,能夠了解這座古鎮的風土人情、歷史文化和特色小吃。
方緒南 ·現當代隨筆 ·20.7萬字
《進學記》是教育部“長江學者”、中山大學教授黃仕忠先生撰寫的回憶性散文集,共分六輯,分別為《問學之路》《從師歲月》《師友往事》《東瀛書影》《學人書序》《我的大學》,以“進學”貫穿全書,串聯起個人鄉下的成長經歷、步入大學之后的求學經歷、出國之后的訪書經歷以及與各位師友學生交往的點點滴滴。文筆生動,可讀性強。本書也是一部學術啟蒙之書。作者在學術探索過程中,總結了前輩的治學方法和行之有效的讀書經驗,可以給廣大讀者多方面的啟發。本書為廣大讀者提供的,是“一個可以觸摸的學術境界,一種可以貫通的學術精神,一段可以仿效的學術人生”。
黃仕忠 ·現當代隨筆 ·20.7萬字
《文明的遠歌》為四輯,第一輯名為“煙花三月下揚州”,收錄的主要是游記類散文,抒發作者對古跡的追思;第二輯名為“菩提本無樹”,主要是記述游覽佛教圣地的見聞和對佛教的感悟;第三輯名為“最后的童話”,主要是山水游記,陶醉在自然之大美中怡然自樂;第四輯名為“寒山寺鐘聲”,主要介紹所游覽的廟宇堂寺。作者文采斐然,對黃鶴樓、西湖、藍田等許多游客和讀者們觀賞、游歷或耳聞過的景致,生發出無盡歷史追思,也道出勝地所鮮為人知的歷史典故。
熊召政 ·現當代隨筆 ·20.7萬字
什么是經典?常念為經,常數為典。經典就是經得起重復。常被人想起,不會忘記。依照我對經典的理解,在寫作中,我總是努力選擇那些不朽的人、事、景、情、理。《紅色經典脠月留痕》的時間跨度有近百年,贊頌的是為中國革命和建設作出犧牲和貢獻的人,他們堪稱不朽;《藍色經典仰望星空》的時間跨度以千年計,記述的是一大批為中國和世界文化作出貢獻的文化名人及經典名作,他(它)們已經退入歷史成為深邃的藍色星空中的星辰;《綠色經典名山大川》的時間跨度有上萬年,描寫的是祖國大地上的名山秀水,歷代以來它們已不知為多少人所吟誦。希望這些從過去歲月中打撈出來的經典能引起讀者的興趣并由此享受文學的美感。
梁衡 ·現當代隨筆 ·20.7萬字
本書作者拷問中國歷史文化,對古代文人非正常死亡進行細致入微并別具見解的體察。
李國文 ·現當代隨筆 ·20.6萬字
本書是作者在其博士論文的基礎上擴充而成,作者認為金庸研究長期以來處于低潮,究其因,一是缺乏對作家的研究,尤其缺乏將金庸的報人身份和武俠小說作家身份結合起來的研究。二是缺乏對金庸小說創作過程中發展變化的研究。本書將努力將金庸的報人身份與武俠小說作家身份結合起來,深入研究金庸小說創作過程中人物塑造、思想內容的變化,揭示其由寫俠客故事到逐漸融入人生經驗、加入現實感受,最終塑造文化典型的努力。書稿內容扎實,結構合理,對相關領域的讀者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張舟子 ·現當代隨筆 ·20.6萬字
本書主要考察當代詩歌翻譯與時代語境之間的關系,力圖依托對譯者的研究來呈現中國當代詩歌翻譯的總體走向和整體面貌。總體而言,中國當代翻譯詩歌具有如下特征:首先,新中國成立初期的翻譯詩歌主要表達了新生社會主義國家的整體情感訴求;其次,“文革”時期的詩歌翻譯除與社會政治密切相關之外,很多詩人借助翻譯詩歌來間接表達不能正常抒發的自我情感,或進行詩歌藝術探索;第三,步入新時期以后,譯者往往能夠按照個人興趣愛好去翻譯外國詩歌,并且在市場經濟語境下,出版商和個人交流左右了詩歌翻譯的選材和出版,也有譯者借助翻譯詩歌去承擔知識分子對社會苦難的擔當。由此,本書呈現出當代翻譯詩歌與時代語境的復雜關聯。
熊輝 ·現當代隨筆 ·20.6萬字
《歷史的真相》是“茅盾文學獎獲獎者散文叢書”之一,這套叢書共收入了8位茅盾文學獎獲得者的8部散文集,包括李國文的《歷史的真相》、陳忠實的《俯仰關中》、劉心武的《人情似紙》、宗璞的《二十四番花信》、遲子建的《我對黑暗的柔情》、周大新的《我們會遇到什么》、熊召政的《醉里挑燈看劍》和劉玉民的《愛你生命的每一天》。這套叢書是國內第一次將多位茅盾文學獎獲獎者的散文以叢書的形式集中呈現,反映了他們散文創作的主要成就和獨特風格。書中不僅包括他們過去的散文佳作,也酌選了每人最新的散文名篇。
本書收錄了戴逸先生回憶師友、治學經歷以及師友函札等內容。其中,既有對鄭天挺、胡華、尚鉞、黎澍、吳晗、郭影秋等老一輩史學家的懷念,也有對早年在上海交通大學、北京大學學習經歷的回憶。另外,戴逸先生曾任北京市歷史學會會長、中國史學會會長、北京市文史研究館館長等職,他在相關會議上的致辭或講話,也不啻是改革開放以來史學研究發展歷程的見證。書中的師友函札則從一個側面記錄了戴逸先生主持清史纂修工程的心路歷程。
戴逸 ·現當代隨筆 ·20.6萬字
本書由雜文作家李下主編,推出對十位雜文家的作品的部分研究成果,同時附有雜文家的照片、簡歷和本人對雜文的認識,以及雜文家各自的代表作。這十位作家分別為劉征、徐惟成、楊子才、康凱、瓜田、段柄仁、李庚辰、王乾榮、蔣元明、朱鐵志,此外每位作家的作品后另附4位評論家對其創作的評論。這十位作家在全國讀者群中都有較大的影響。通過本書讀者可以更為清晰地認識這些雜文家的真面,對他們的創作風格和特色有更為細致的了解。
李下 ·現當代隨筆 ·20.6萬字
成江從江蘇掛職學習歸來,帶給我兩份禮物,一份是一幅山水畫,使我眼前一亮,在這寒冬的北國山城仿佛看到了江南的水色錦繡;一份是一本書稿《走南說北話教育》,使我心頭一熱,在這短短的六十天里,竟然能寫出一本書,速度之快、效率之高,令我驚嘆。翻看書稿,仿佛進入蘇州園林,他把在江蘇三十七校“走南”所見所聞、所學所思都盡情地表達匯集在字里行間,有見解、有深度、有感悟,“一校一景”“一校一品”像一個個別致的景觀。
何成江 ·現當代隨筆 ·20.6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