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十四行詩是西方重要的抒情格律詩體,源遠流長。中國從新詩發生期就開始輸入,綿延至今,已近百年。本書以十四行體的中國化為基本線索,以詩體移植規律的探索為潛在的理論視閾,明確提出十四行體中國化過程中“早期輸入”“規范創格”“探索變體”和“繁榮多元”等四個時期,以翔實的材料、系統的梳理和精要的論析,真實呈現了中國十四行體的發生、發展過程,深刻揭示了中國十四行詩的發展規律,是對中國現代詩歌發展脈絡的重要補充。
許霆 ·現當代詩 ·48.3萬字
《20世紀的詩心:中國新詩論集》作者把詩歌研究理解為對“文學性”的探索、對詩人精神的懷想以及對千載“詩心”的領悟,在對詩歌藝術佳構的精細閱讀以及詩人心靈世界的深入解析中,力求捕捉和傳達內在的詩性,并試圖展示中國新詩百年歷程中的詩學軌跡與精神側影。
吳曉東 ·現當代詩 ·23萬字
《中國詩歌研究史先秦卷》立足于新世紀,全面反思了20世紀先秦詩歌研究的成就和不足。全書分為五個時間段,即20世紀前20年、20世紀20年代、20世紀中葉之前20年、20世紀中葉之后20年、20世紀后20年,詳細分析了每個時段先秦詩歌研究的主要特點和學術成就。對于進一步研究先秦詩歌具有借鑒意義。
左東嶺主編 李炳海著 ·現當代詩 ·21.3萬字
該書將唐詩序視為一個獨立的系統,采用綜合論述與個案研究相結合的方法,從詩序的文學史意義、對文學理論的貢獻及文化意蘊導向方面加以清理論述,為唐代文學特別是唐詩研究,提供了新的視角,能引起人們對詩序的重視,頗利于唐詩研究的深入發展。該書體現出作者扎實的文獻功底、清晰的分類思路和較高的宏觀把握能力,及較高的抽象分析能力。本書運用考證分析與詩文交叉研究的方法,首次對唐代詩序進行全面考察,對王勃、陳子昂、陶翰、李華、皮日休等人的詩序首次進行全面研究。
吳振華 ·現當代詩 ·41.6萬字
本書立足史實與文本解讀,大膽探索,謹慎求證,提出明代詞史上“四派”(明初遺民詞派、明代前期吳門詞派、晚明艷詞派、晚期柳洲詞派)、“二體”(臺閣體、理學體)之說,勾畫出每一個群體或流派的時空邊界與基本輪廓,使原本看上去一團混沌的明代詞壇彰顯出主次分明、群落清晰的格局,為更進一步的細化研究提供了新的坐標譜系。
張仲謀 ·現當代詩 ·27.7萬字
呂碧城,原名賢錫,字圣因,一字蘭清,法號寶蓮。曾任天津《大公報》編輯、天津女子師范學校校長。1918年赴美留學,就讀于哥倫比亞大學,回國后在上海參加南社。與秋瑾為摯友,力倡女權運動,反對封建專制。中年以后旅居歐美,精研佛學。著有《曉珠詞》《歐美漫游錄》《名學淺說》《文史綱要》等。其詞清麗明快,多有描寫異域風情及當時新事物之作,既有古典文學的底蘊,又頗具現代氣息。李保民先生長期致力于呂碧城研究,以收詞較為完備的《曉珠詞》為底本,復校以英斂之《呂氏三姊妹集》等多種版本,參考了近代詩文別集及各類報刊雜志數百種,詳加箋注,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和學術價值。
呂碧城著 李保民箋注 ·現當代詩 ·26萬字
書稿梳理了歷來不甚清晰的清代前期至中期詞學審美取向流變的脈絡。從內外兩個方面對清代詞壇審美主張由浙西詞派向常州詞派的轉向做了深入細致的考察:先是從家庭出身、成長環境、交游范圍、治學經歷、詞學作品、詞學理論主張、對清代詞學發展的影響等幾個方面,對朱彝尊、厲鶚和張惠言在文學思想、審美趣味等方面作了比較全面深入的探討。然后對當時的社會環境、政治導向、文人心態、學術思潮、文學批評走向等諸因素做了詳細的分析,指出了這些客觀條件對文學思想和詞壇審美風尚產生的影響。
韓寶江 ·現當代詩 ·32.2萬字
本書以專論的方式論述了唐宋詞的藝術特征及其在中國美學史上的地位。緒論采用對王國維詞學研究的專論,通過對王國維延續、發揚傳統詞學的審美現代性走向的分析,表明本書的研究起點和思路。從“時間與空間”“情感與道德”“俗與雅”三個大的方面,分析唐宋詞作為音樂文學在藝術樣式上的特點,作為抒情文學在創作論上的特點,及其與傳統藝術精神之間由沖突到調和的演進特點。最后,系統總結唐宋詞在語詞、節奏、意象、時空及深義等藝術結構方面的特點,全面觀照唐宋詞藝術的魅力。
楊柏嶺 ·現當代詩 ·29.4萬字
本書探討了元代儒學學派與詩文流派之間的互動關系。全書分為上下兩編,上編為總論部分,對南宋金元時期學術變遷與派別分化、學術與詩文的聯動、理學門派傳承與詩文流派的生成加以宏觀性論述;同時重點考察了許衡與元代中州文派、劉因與元代北方文派、許謙與元代金華文派、李齊賢與元代高麗文派等的儒學承傳和文學創作。下編為考證部分,匯輯了元代高麗士人李齊賢研究資料,并考撰了“元代中朝(韓)越日間文學活動編年”。
羅海燕 ·現當代詩 ·21.8萬字
本書為北大中文系百年系慶紀念圖書之一,精選了中文系師生的精彩詩文若干篇,呈現了各人除為師為學之外文采飛揚、才華橫溢的一面。
孔慶東 王嵐 葉文曦 ·現當代詩 ·29.9萬字
詠史詩是歷史與文學結合而產生的一種獨特詩歌體類,透過詠吏詩可以窺探到歷史在文學傳播接受中的共性與差異性,是以文學方式研究歷史的重要媒介。本書首先通論清朝各時期詠史詩創作的發展情況,其次選擇明末清初文人的詠史詩創作、清代皇帝皇室和大臣羅惇衍的詠史詩創作為例進行專題研究。意在探索在朝代更替、思想文化演進中詩人的歷史文學觀念的變化軌跡,兼論詠史詩歌中歷史意象的獨特含義及社會主流文化觀的歷史評價問題。
張海燕 ·現當代詩 ·25.1萬字
本書以近代楚辭學為研究對象,力圖全面系統地展示近代楚辭研究的成果,并對這些成果加以評析,建構古代楚辭學史的最后歷程。全書以研究者時序為經,以不同類型的重要楚辭研究著述為緯,既展現出不同時期楚辭研究的狀況和特色,又反映出楚辭研究與時代變遷的聯系,做到了宏觀把握與微觀剖析相結合。
吳慧鋆 ·現當代詩 ·25.8萬字
為賀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70周年,新平先生歷經三年多,以詩歌形式創作《華夏史詩》,深情謳歌了五千年華夏歷史。這是一部全面記述中國歷史的長篇抒情敘事詩,計13700行、225532字。它以華夏歷史的發展脈絡為依據,以詩歌的語言和故事性的情節展示了五千年來華夏歷史的風云變化,體現了一種全新的閱讀歷史、思考歷史的方式。它對于中國歷史發展產生深遠影響的重大事件、風云人物、輝煌成就和燦爛文化,以尊重歷史為原則,用富有激情的詩歌語言進行形象描述。它俯瞰了綿延不絕的歷史傳承,歌頌了燦爛輝煌的華夏文明,描述了中華民族頑強抗爭的奮斗歷程,弘揚了懲惡揚善的浩然正氣。
王新平 ·現當代詩 ·23.2萬字
辭賦研究領域向來重兩漢大賦及唐宋律賦,于明清辭賦雖有關注,但未能與前代相提并論。本書著重探討清代賦學,以期推動該領域研究的深化。本書從五個方面展開討論:一是清初的文化政策與賦學的復興,尤其是康熙十八年召開的博學鴻詞科考試,為吸納漢族士子入仕,以詩賦命題。此舉刺激賦學創作及理論的興盛。二是清代館閣翰苑重賦,廷試、館課、散館、大考等都考賦,因此賦的學習是時人重要的功課。為此,各種館閣賦選涌現,翰苑賦風引領文壇風尚。三是由于翰苑考賦,對賦法的探討成為清代賦學理論的重點,賦選尤其注重賦法的揭示。四是與前代相比,清代賦學不僅盛行于館閣,也凸顯出濃厚的地域色彩。五是清代賦學與其他藝術形式的關系極為密切,書賦、畫賦及以賦寫小說的現象比較盛行,賦體向各種藝術門類旁衍。本書將文獻考索與理論闡釋相結合,通過個案研究揭示清代賦學發展規律,力圖彌補賦學研究之不足。
潘務正 ·現當代詩 ·22萬字
《夢幻的窗口:夢窗詞選》選收吳夢窗的91首詞,箋譯者陶爾夫把密麗深曲的夢窗詞譯成了淺近疏朗的白話詩。全書體例包括原詞、箋注、譯詩、說明、匯評五部分,“箋注”準確詳盡,是最能體現作者學術功力的一部分;“說明”評析作品的藝術性細膩到位,它和“譯詩”部分共同顯示出作者在文學創作方面比別的學者的過人之處;“翻譯”和“匯評”又為一般選本所無,從而體現出這一體例的特點。
陶爾夫 ·現當代詩 ·22.5萬字
本書以《三管英靈集》的編纂為研究對象,以古典文獻、古代詩學、古代學術研究為理論基礎,以研究《三管英靈集》的編纂背景、文獻來源、編纂內容、詩史建構、編纂價值等為研究路徑,系統探析了《三管英靈集》的編纂價值、詩學價值、文學價值和文化價值。
張彥 ·現當代詩 ·44.5萬字
《明代復古的眾聲與別調》,余來明撰。是書意在改變現明詩研究以作家作品為主體、按時代展開的敘述方式和研究思路,通過對明詩演進歷程的總體把握,發掘明代詩歌演變背后的歷史軌跡。作者力圖突破以往以作家、流派的排比建構明代詩史的結構,在歷史演變的進程中把握明代詩歌創作風尚的變化,詩壇的興衰,詩人群體的流動,詩歌理論的轉換,將明代詩史作為一個動態的歷史對象加以考察,由此厘清明代詩史流變的歷史過程。通過對作家作品、理論主張、交游唱和、群體活動等與明代詩歌相關的各個層面加以剖析,以展現一個立體、豐富的明代詩史圖像。
余來明 ·現當代詩 ·25.7萬字
作為當代著名漢學家,謝列布里亞科夫20世紀50年代至今任職于圣彼得堡大學東方系,在中國古典詩詞研究方面有極高的造詣,以研究杜甫、陸游聞名,與中國的俄蘇文學翻譯界曹靖華、戈寶權等人也有著長久的交往和深厚的友誼,積極從事著魯迅研究與其作品在俄羅斯的傳播。著有《杜甫評傳》(1958)、《陸游的生平與創作》(1973)、《中國10世紀的詩詞》(1979)等。譯有陸游《入蜀記》(1968)、茅盾《動搖》(1956)等。本書收集并譯介了他在以上幾方面的代表性文章和評論,展示了俄羅斯漢學界對中國詩詞、古典哲學的多方面的認識,和對現當代中俄文學交流的評價。
(俄羅斯)E.A.謝列布里亞科夫 ·現當代詩 ·22.3萬字
近代報刊是詩界革命運動賴以開展的陣地,學界長期以來對原始報刊詩歌史料重視不夠,成為制約這一領域研究的瓶頸。本書基于原生態近代報刊詩歌詩話文獻史料,通過對詩界革命的歷史淵源、核心陣地、原初形態、地理版圖、革新精神、多層意蘊、詩體風格、流變軌跡、詩人隊伍、歷史影響等方面的系統探研,重繪了詩界革命運動的政治、地理、文化、詩學、詩人版圖,揭示出其多聲復義的駁雜形態及其多元探索與試驗,得出了諸多原創性觀點,解決了此前學界或語焉不詳、或尚無定論、或存在偏見、或史實有誤的一些文學史問題,在整體意義上將晚清詩界革命研究推上了一個新臺階。
胡全章 ·現當代詩 ·34.3萬字
《重振中華詩魂》由中國社科院秋韻詩社詩友們學習、研究我國傳統詩詞和歷代名家詩論中,以新的視角、新的認識撰寫的部分文章匯集而成。寫作時間前后相隔較長,可以說,是經過長期醞釀、逐步積累起來的集體性的學術成果。文集共選入19位作者的42篇文章,內容較為廣泛,包括對傳統詩詞的研究論述、詩詞的評介與賞析、個人學習創作的心得體會、對傳承創新的探討以及對當下詩壇熱點問題的爭鳴等等。
孫景超 秦麒明 梁星彭 ·現當代詩 ·23.7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