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本專著考察中西散文、小說、戲劇、詩歌等文學體裁翻譯作品的鑒賞、詮釋、批評問題,內容涉及《浮生六記》林語堂英譯本、《聊齋志異》Denis與Mair英譯本、《魯迅小說全集》Lovell英譯本、《紅樓夢》Hawkes英譯本、《簡愛》李霽野漢譯本、《哈姆雷特》王宏印漢譯本等眾多經典文學翻譯作品,在此基礎上探討文學翻譯實踐與批評的原理、標準、方法、價值與功用等重要理論問題。
王洪濤 ·文學理論 ·12.4萬字
《悠游小說林》由安貝托·艾柯在哈佛大學所作諾頓講座的六篇講稿結集而成,既是六堂小說理論課,也是一本文學閱讀與寫作指南。文本怎樣發出尋找理想讀者的信號?讀者如何正確地閱讀一部小說?怎樣才能識別模范作者,破解其文本策略?艾柯在這本書中充分顯示了他將枯燥的符號學和敘事學理論變成一種知識愉悅與心智啟迪的能力。他以臨床的精密態度,通過模范讀者與模范作者、小說故事與情節、故事時間與敘事時間等等概念,將文本從技術層面抽絲剝繭,調查隱藏在小說形式與手法中的玄機,進而探索小說與人生、想象與現實之間的關系,以及人們為小說著迷的深層原因。不論是奈瓦爾、普魯斯特、喬伊斯、但丁,還是大仲馬、阿加莎·克里斯蒂、伊恩·弗萊明,艾柯循循善誘,在揭開這些作家作品神秘面紗的同時,也指引讀者在他的智識水平上領略其藝術魅力,甚至讓讀者成為他的學徒,一步一步迷失在小說幽深茂密的森林。
(意)安貝托·艾柯 ·文學理論 ·7.5萬字
有關唐代詩人元稹和白居易的研究專著,包括《長恨歌》、《琵琶引》、《連昌宮詞》、《艷詩及悼亡詩》、《新樂府》及《古題樂府》六章。
陳寅恪 ·文學理論 ·17.1萬字
陳寅恪代表論文集,有關文史、哲學、考古等方面的專門研究著作,共收集論文61篇。
陳寅恪 ·文學理論 ·16萬字
最通俗易懂地解釋藝術,最深刻極致地體驗生活。在藝術的領域里,充滿了各種人物和故事,通過它們可以道出有關這個世界的真相。本書是作者走遍世界各地,聽到或者親身經歷的一些故事,出現在這些故事中的有大藝術家,也有藝術愛好者,或是無名藝術實踐者,他們都對藝術深情而專注,藝術也為他們更加充分地體驗生活提供了一些線索。作者通過對藝術、藝術作品、藝術家細致入微的感悟,以獨特的視角闡釋從中得到的體驗。藝術是一段旅程,能為每一個人開啟出乎意料的新天地。一個心系藝術的人生本身就可能是一種藝術。
(美)邁克爾·基默爾曼 ·文學理論 ·13.8萬字
本書基于作者對近30年來中國人文學科研究整體格局的把握與內在邏輯的梳理,訴諸具體現象與個案的分析,內容涉及人、現代、傳統、文學、魯迅等議題,試圖通過在整合背景下對具體對象的深入剖析,呈現近30年人文景觀的宏觀格局與微觀肌理。
汪衛東 ·文學理論 ·18.6萬字
這一卷收集的是《羅念生全集》前十卷出版后發現的羅念生先生的遺稿。共分為三個部分:戲劇、詩歌和散論。
羅念生 ·文學理論 ·15.2萬字
陳寅恪代表論文集,收錄《論再生緣》、《論唐高祖稱臣于突厥事》、《韋莊秦婦吟校箋》、《徐高阮重刊洛陽伽藍記序》、《贈蔣秉南序》等論文11篇。附:《寅恪先生詩存》。
陳寅恪 ·文學理論 ·12.2萬字
儒家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基礎和主干,在東亞乃至人類文化發展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本書以儒學發展史為線索,系統地探討了儒學起源、儒學的本質、原始儒學、兩漢經學、宋明理學乃至當代新儒學,客觀地展示了儒學兩千多年的興衰變化。從推陳出新、薪火相傳的角度,對儒家價值觀、處世方法進行較為系統地說明,論述了儒家文化對于中華民族精神的形成所發揮的作用。作者以樸實的文風將儒學這一“生命的學問”娓娓道來,深入淺出,詳略得當。本書是“中華傳統文化文化社區(鄉村)文明讀本”系列之一。
武寧 ·文學理論 ·10.9萬字
史學專著,集中探討了唐代的政治思想和制度的概況及其演進。
陳寅恪 ·文學理論 ·8.8萬字
史學專著,對隋唐兩代典章制度的分析和研究,涉及到禮儀、職官、刑律、音樂、兵制、財政等各個方面。
陳寅恪 ·文學理論 ·8.7萬字
在歐美文學傳統里,如果荷馬是父親,那么薩福則是母親,她殘缺的遺詩,是文學史的一次偶然事故,部分構成了它經久不息的魅力,留給后人無窮的想象空間。田曉菲通過對薩福遺詩的編選、翻譯和注釋,讓我們進入經典,感受其文學魅力;同時她簡要梳理薩福歌詩的流傳以及歷代如何重構薩福、神話薩福,呈現了“薩福”作為一個歐美文學傳統的生成過程。
田曉菲編譯 ·文學理論 ·5.7萬字
《飛向太空港》記錄了中國西昌衛星發射中心以“長征三號”運載火箭成功發射外國衛星——美國“亞洲一號”的故事,其中既有中美專家在大涼山深處的合作與友情,也有東西方文明在現代衛星發射場上交匯時的碰撞與沖突。整部作品節奏緊湊、張弛有度,以全景式的書寫完整再現了中國自主研發的運載火箭首次成功發射外國衛星的全過程,展現了中華民族勇于進取、不斷攻堅克難的智慧與決心,也以地球人的眼光和氣魄俯仰天地、穿越古今,展現出人類探索宇宙、憧憬未來的博大胸襟。
李鳴生 ·文學理論 ·19.4萬字
1989年浦安迪教授應樂黛云教授邀請,為北京大學中文系和比較文學研究所的青年教師和研究生學生開設了一門課程,題為“中國古典文學與敘事文學理論”。該課程的目標旨在從比較文學理論的角度,探討中國古典小說的敘事方式,并且進一步闡釋它與世界其他各國敘事文學的關聯。本書就是該課程講稿的整理結集。曾收在“北大學術演講叢書”于1996年在我社出版。直到現在,本書的引用率和評價都比較高。誠如其課程目標,本書將中國的敘事傳統放在世界文學的范圍內進行考量,而且以此為課程的切入點,再慢慢地引入中國敘事文學的代表性文體——明清“奇書文體”,再對奇書文體的代表著作進行細讀分析。對敘事學、比較文學感興趣,又或者對《金瓶梅》《西游記》《水滸傳》《三國演義》《紅樓夢》的作品闡釋有疑惑的讀者,相信都可以在這本小書中獲得智慧的啟發,找到入門的道路,做更加深入的探索。
(美)浦安迪 ·文學理論 ·12.4萬字
在臺馬華文學肇始于二十世紀五十年代末臺灣的僑生教育,至今已有五十多年的歷史。本書抓住離境與跨界兩大特征,深入在臺馬華文學產生的歷史、文化和文學語境,通過對其文學創作及論述的分析,厘清了在臺馬華文學傳統及其譜系生成演變的歷史軌跡,闡述了臺灣作為在臺馬華文學依附的場域及中介對(在臺)馬華文學的影響,探討了在臺馬華文學南洋情境與臺灣色彩相結合的另類美學風格,以及臺灣場域內的馬華文學論述對當代馬華文學產生的深刻影響。
溫明明 ·文學理論 ·16.2萬字
作為20世紀八九十年代之交的重要文學現象,“新寫實小說”長期以來被理解為一種具有相近本質特征的作家作品的集合。這種研究視角和方式造成了對這一文學現象的理解的窄化:一方面,它忽視了這一現象發生過程中編輯、文學雜志、文學機構、讀者等主體的作用,也無法對以上主體之間的復雜性和矛盾性給予解釋。另一方面,它必然造成對這一現象發生過程中的政治、經濟、文化等社會和歷史因素的盲視。這就影響了認識這一現象的歷史深度和對其歷史坐標的確定。
張小剛 ·文學理論 ·16.3萬字
鄉土小說是中國現當代文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國現當代小說重要的題材之一。自0世紀70年代末到1世紀初,中國社會處在從農業文明向工業文明艱難轉型的時期,鄉村與城市的撞擊和交流,傳統與現代的轉換和融合,給鄉土小說的創作提供了無窮的資源。本書以0世紀70年代末至1世紀初以來的鄉土小說為研究對象,深入發掘多元語境下鄉土小說的主題思想,展現現代化大潮下的鄉村景象、城鎮化進程中的民工命運、城鄉二元結構下的女性追求、社會轉型發展中的人性碰撞、全球化語境中的文化選擇,從歷時性角度揭示新時期三十余年鄉土小說呈現的某些延續與新質。
谷顯明 ·文學理論 ·17.3萬字
自認沒有散文行世資歷的張大春,六年前接下《讀者文摘》的專欄邀請,起因于他愿意學習前輩梁實秋先生當年在該刊主持的專欄“字詞辨正”,借著重新辨識文字,寫字詞源起故事,同時為這個時代沒落的漢字文化盡力。見字,如見故人來。本書收錄的四十六篇說文解字,每一篇都有一段“得勝頭回”,說的是作家生命里與字相逢的風景、際遇,后文便是關于漢字的形、音、義與詞組的說解、甚至延伸變化:人若寬心不怕“肥”、“醉”里乾坤大、“旅”字的長途旅行……字與詞,在時間的淬煉之下,已經不只是經史子集里的文本元素,更結構成一代人鮮活的生命經驗;作家往往回到最初學習或運用這些字詞的情境之中,把那些和生活事實熔鑄成一體、又可能隨風而逝的字詞一一揭露、鉆探、銘記。對任何人來說,生命只走過一回;但是字卻將之帶回來無數次——只要你愿意讀。
張大春 ·文學理論 ·14.1萬字
本書系網絡小說類型研究的論文集,收錄了八篇學術論文和一篇網絡文學座談會的發言紀要,內容涵蓋玄幻、同人、穿越言情、網游、女尊等不同類型的網絡小說,也涉及網絡文學批評、網絡文學影視改編、網絡文學與現實主義的關系等熱門話題;既有對具體某個小說類型的微觀評析,也有對整個網絡文學發展的宏觀論述;內容翔實,觀點鮮明,材料豐贍,視野宏達,是網絡文學理論研究的重要創獲。
王光東 ·文學理論 ·17.2萬字
陳寅恪代表論文集,考訂、闡述我國中古時期(漢朝—隋唐)歷史人物、事件、制度等問題,收論文20篇。
陳寅恪 ·文學理論 ·19.1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