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本書以《當代》雜志為研究對象,在對《當代》個案進行微觀研究的同時,目光擴大至對整個當代文學的分析和考察。在研究過程中既關注《當代》與中國當代現實主義文學之間的互文性關系,通過《當代》辨明當代現實主義文學的構成和嬗變過程,同時又將《當代》放在社會和歷史的角度加以闡釋,考察文學生產制度內部的權力構成。本書通過文學期刊透視一個階段文學史生成的復雜面貌,在梳理其演變過程的同時實現對當代文學歷史進程的觀照。
武兆雨 ·文學理論 ·20.6萬字
20世紀英國現代主義文學大師弗吉尼亞·伍爾夫(1882-1941)一生致力于小說創作的革新,推動了現代主義文學的發展,還撰述了她所處時代的戰爭、女權主義運動、同性戀現象以及大英帝國衰落等歷史事件。伍爾夫的現代主義作品貌似脫離歷史背景,但實際上卻根植于現代性的歷史真實之中,而且還是敘述歷史的有效手段。本專著全面研究伍爾夫的日記、自傳、書信、演講稿、文學評論和有關伍爾夫的傳記、筆記、檔案資料和手稿等歷史文獻,重新梳理了伍爾夫在現實世界所經歷的家庭歷史、社會歷史和大英帝國歷史。同時,本專著采用格林布拉特、海登·懷特和蒙特羅斯等人的新歷史主義觀點,將伍爾夫的現代主義小說置于歷史和文化背景中進行考察,審視伍爾夫對父母、兄弟姊妹的家庭歷史、女權運動、同性戀、階級沖突等的社會歷史以及殖民地獨立、兩次世界大戰的大英帝國歷史等所進行歷史撰述,從而挖掘伍爾夫的歷史觀、歷史撰述觀、歷史撰述的策略。
朱海峰 ·文學理論 ·8.3萬字
超驗,在作者看來,既是一種審美態度,也是一種哲學思維。“超驗”的詩學探索,旨在將詩的審美與哲理認知有效地統一,建構文學藝術的本體性(語言》與總體性(詩性)合一的象征詩學。針對宙同化、同質化等“非詩”寫作趨勢,該書著眼于探討詩的超驗寫作的話語特征特征及表意可能,以期對當代詩歌發展提供參考。通過分析海子、昌耀、洛夫、西川、潭延桐等詩人作品,勾勒“超驗”詩寫的理路與可能,由此呈現作者倡導的語言本體意識層面的文學態度與理論旨趣,以及詩性、靈性與神性合一的“超驗”書寫。
董迎春 ·文學理論 ·23.1萬字
本書主要研究朱敦儒其人其詞之特質內涵及其身后的影響效應。作為一位經宋室南渡,歷神宗、哲宗、徽宗、欽宗、局宗朝的詞人,其傳世詞集《樵歌》具自傳體特質,記錄了朱敦儒從伊洛名士至南奔流民,從仕宦官員到嘉禾隱者的心路歷程。朱敦儒詞的嬗變是兩宋之際詞質演進的典型樣本。《樵歌》中彰顯的朱敦儒之人生風致則折射出了兩宋之際的士風和時風。近千年的流傳過程中,宋金、元明、清代、現當代的讀者對朱敦儒及其詞的選擇和接受闡釋是變與不變的辯證統一。傳承與新變的離合之間,朱敦儒最終成為兩宋之際頗有影響的詞人。
郁玉英 ·文學理論 ·22萬字
本書收集了徐兆壽自1990年代以來的部分文學評論作品,共分為四輯,但大致可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對一些作家或作品的評論,另一部分則是上具體的文學理論闡釋。這些文章老師在公開的雜志上發表的文章。其中,《論偉大文學的標準》等文章被《新華文摘》全文轉載,《人學的困境與超載》等文章曾引起文學界的議論,《從詩到信仰:張承志的文學世界》《批評的維度》等文章獲得過一些文學獎。徐兆壽的文學批評,大部分都帶著強烈的生命體驗和哲學反思,是感性與理性結合的篇章,基本上都可以當美文來讀。他所思考的問題,也基本上是當時文學界焦慮的一些難題。這與他的小說一樣,大多因社會存在的問題而詰問、思考和回答,帶著強烈的使命感。
徐兆壽 ·文學理論 ·14.6萬字
本書主要以“共同體想象”為主線來研究200年來的加拿大詩歌創作,包括詩歌史中的幾個主要時期:拓荒時期、聯邦時期、20世紀上半期與“建國”百周時期,整體突出加拿大英語詩歌的民族想象從“共同體”到“多元共同體”的演變。主體部分包括《通往“共同體”:歷史政治與民族建構》、《經歷風雪:自然主題與地域詩學》、《彰顯“后現代”:國際主義與形式手法》與《走向“多元體”:多元文化與族裔改寫》四大篇章,分別從歷史想象、空間建構、形式手法與族裔身份四個方面來分析加拿大詩歌,以最有成就和代表性的詩人及作品作為重點對象,研究加拿大英語詩歌的民族性建構過程,探析其不同于英美的殖民地心理及北國的地域特征。
張雯 ·文學理論 ·20.5萬字
《宋代湖湘詩人群體與地域文化形象研究》從詩人群體與地域文學的角度展開論述。對于詩人群的研究,重點探討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與這種關系下進行的詩歌創作,將詩人置于具體的時空當中,考察其與周圍的人及環境產生的聯系,而非孤立地靜態地描述詩人個體與作品。著作從地域文學的角度立論,探討宋代湖湘文學的獨有特色,上編通過隱士、僧人、學者、遷客等不同身份類型的詩人群體對湖湘的書寫來展示宋人筆下的湖湘,下編從“瀟湘八景”、“瀟湘意象”、“瀟湘石刻”三個獨具地方特色的文化層面來考察宋詩中的湖湘地域文化形象。此外,著作對地方石刻文獻的特別關注。本著通過對湘中多地石刻群的實地考察與文本整理,獲得了大量一手材料,包括許多尚未披露于世的珍貴文獻。著作在具體的研究當中,選取宋刻最多的浯溪、朝陽巖、澹巖為重點研究對象,逐一進行探討。作者并非將石刻當作冷冰冰的文物,而是透過石刻去發掘刻石之人的經歷與故事,呈現出一個傳承千年的文明序列。
彭敏 ·文學理論 ·21.8萬字
明清小說評點的興盛標志著小說閱讀的自覺,小說閱讀與傳統經史的閱讀不同,小說本身具有很強的娛樂性,小說閱讀在本質上可稱之為是一種審美活動。本書對明清小說評點的研究圍繞閱讀審美經驗展開,認為對閱讀審美經驗的探討構成了明清小說評點中最具有核心意義和價值的理論。評點者在對文本的閱讀過程中,以閱讀審美經驗為核心,一方面從讀者的角度分析了閱讀過程中審美經驗的生成機制,并試圖建立一種理想的閱讀范式;另一方面則探討了文本與讀者審美經驗的互動關系,并在此基礎上完成了小說藝術理論的構建。
張春燕 ·文學理論 ·19.7萬字
本書結合周代歷史思想文化大的背景,對《詩經》的內容與形式進行了多方面思考和研究,對先秦至漢代的《詩》學史方面的種種問題特別是其中的《毛詩序》的作期、作者問題,通過梳理考察傳統文獻記載并結合新發現相關考古資料的研究,從而獲得了一些新的認知。
王洲明 ·文學理論 ·22萬字
作家、批評家的公共言說總能在不同層面上傳播文學,潛在影響社會。本書會集韓東、徐則臣、王祥夫、李浩、弋舟、王春林、何平等十多位作家、批評家相關訪談十六篇,力圖還原他們在不同場合的對話交鋒。如韓東對鄉土小說與前輩作家的闡釋;徐則臣幽微而又深刻地繪制自我文學地圖的雄心;王祥夫、李浩、弋舟對書畫藝術或諸多現實的不同表意;王春林、何平對技術時代或城鄉變革的坦誠言說;等等。這些現場感十足的靈動對話在不同意義上呼應文學研究、多主體的口語表達與對話交鋒的生機,或能為板結的文學研究、沉寂的理論思維帶來蓬勃的審美活力,為文學公共性建構提供新的生產可能。
李徽昭等 ·文學理論 ·16.7萬字
本書研究的內容是關于喬治·奧威爾在1934至1939年創作的“三十年代小說”——《緬甸歲月》《牧師的女兒》《讓葉蘭飄擺》《上來透口氣》。這四部小說的知名度雖然不如奧威爾的代表作《動物莊園》《一九八四》那樣高,卻是奧威爾青年時期的主要作品,小說以四個普通小人物為主人公,通過記錄他們與不幸命運的抗爭過程,體現了現代人內心的焦慮和渴望。這四部小說實際是奧威爾的“自畫像”,奧威爾將自己波折的生活經歷融入小說情節,試圖從社會環境的制約中,尋找個人精神壓抑和生活貧困的原因。在三十年代小說中,主人公通過感受他人所承載的辛酸苦難和融入到異質的文化氛圍中,獲取對新舊價值觀作出判斷的能力,由此在某種程度上對現代社會進行了總體性把握,以擺脫體制環境的限囿。因此,奧威爾的三十年代小說是其思想觀念走向成熟的標志之一,并為其四十年代的“反烏托邦”代表作奠定了創作基礎。本書希望通過對奧威爾三十年代小說的解讀,為中國的奧威爾研究提供參考。
丁卓 ·文學理論 ·14.9萬字
本書從一個外國文學老師的視角,以“文學是人學”和“文學研究亦是人學”為指導思想,從“字面意義”“時代意義”和“象征意義”三個層面分析“古希臘神話”“騎士文學”以及《荷馬史詩》《埃涅阿斯紀》《神曲》《堂吉訶德》《十日談》《巨人傳》《浮士德》《葉甫蓋尼·奧涅金》等經典文學作品,尤其注重挖掘、提煉和闡釋蘊含其中的種種生命狀態,希望給讀者以人生的啟迪。本書率先提出“演講體學術著作”的概念,并且遵循“演講體學術著作”注重傳播的規律,力圖用優美的文筆、靈動的口語和生動的故事烹飪出人間的酸甜苦辣。
宋德發 ·文學理論 ·18.8萬字
《中國現代文學論爭與文化政治》一書圍繞中國現代文學史卜影響深遠的“民族形式”文藝論爭問題展開論述,探討中聞現代文學論爭與作家文學創作、文化政治建構之間的關系,對中國現代文學批評的內涵和意義做出了全新的闡釋,大大擴展了對中國現代文學論爭和文學批評的理解。本書細致詮釋了理論建構與文化實踐之間的復雜關系:文學論爭、文藝理論構建不但具有文化意義,更能通過文學、文化實踐改變文化形態,改造社會生活,影響中國社會發腱進程。本書借鑒了歷史學、社會學等學科相關研究方法,不僅推進了中國現當代文學學科相關領域的研究,也為文化研究、中國共產黨黨史研究、社會史研究等研究領域提供了新的研究視角和參照。
畢海 ·文學理論 ·25.2萬字
清代云南詩學批評是深思和返原的,前者與邏輯相關,后者與體驗相關。作為方法,二者均如陽光和空氣具有自明性;作為存在,二者則如海水和火焰有待呈現。從自明性存在的雙重視角出發,清代云南詩學隱含兩個命題:詩為何——主體性情的藝術外顯;何以為詩——基于根柢與興會的審美創造。在現代學術視野下,清代云南詩學話語更多是一種理論性、知識性的存在;對地域化的清代云南詩學主體而言,其詩學話語卻是建立在自為式構建的詩人自身與家國、審美與道德若即若離的情懷之上。
李瀟云 ·文學理論 ·16.7萬字
近年來,圖書市場頻爆冷門,平民非虛構文學作品成為圖書市場的暢銷書,不僅獲得了出版界的青睞,也贏得了讀者的喜愛。一些普通公民不僅寫史出書,作品還在年度好書榜名列前茅。本書以這類非虛構作品為主要研究對象,對民間述史作品的概念、分類、特性、價值、熱因等進行了系統梳理與分析,并對14名具有代表性的民間述史作者的作品進行了細致的文本解讀。
任雅玲 張愛玲 ·文學理論 ·20.7萬字
本書是一部以流派演變史為主的新型唐宋詞史。作者打破了“豪放”“婉約”等傳統詞論的二分法,從文化大背景切入,從時代精神和群體審美選擇的角度考察了各風格流派發展衍化之規律,全景式地把握了唐宋詞的流變過程:變作者個體研究為群體研究,對群體互動及各流派互相影響、滲透及競爭進行了深入的解析;作者考察了唐宋時期哲學、政治、宗教、社會習俗和民族心理等對詞人及不同的詞人群體的創作觀念和審美情趣的深刻影響,從而展現了唐宋詞百花爭妍、異彩紛呈的風格和流派形成與發展的歷史。
劉揚忠 ·文學理論 ·40.4萬字
本書分為上下兩編,共六個章節。上編從學理基礎、神話和民間詩歌等方面深入探索貴州少數民族文學古老的精神生態系統;下編從竹文化、銅鼓文化、巫儺禁忌文化、蘆笙婚戀文化等方面全面分析貴州少數民族文學傳承至今且依然保持活性的生態精神體系。本書借助生態批評的理論架構,挖掘和整理貴州主要世居少數民族民間文學資料,對其所蘊藏的生態價值進行了新的闡釋,同時,突破傳統的單向度研究模式,使理論與現象、主體與客體相互滲透、相互印證以及相互作用,而這恰恰契合了生態批評所倡導的整體性、交互性原則,也為生態批評開辟了一個用民間智慧介入學術理論的研究視角。
李猛 ·文學理論 ·23.5萬字
體育在美國的歷史進程中是不容忽視的社會力量,體育也在不少美國作家的作品中對表達主題和塑造人物起十分重要的作用,但尚未引起文學批評界的重視,若予以關注,也僅僅是局部提及。本書是國內外第一部對德里羅小說中的體育敘事進行系統探討的專著,讓體育作為關鍵詞進入嚴肅文學作品的闡釋視野,提供了一種新的文學與其他學科交叉研究范式。本書從隱性敘事、歷史書寫和主體性等角度,深入系統地揭示出體育敘事與話語構建、身份認同、能動性、種族和性別政治、歷史進程和生存環境的關聯,尤其注重揭示隱秘的內在關聯,證明體育作為一股重要的社會力量參與到小說的書寫與表征之中,在敘事層面具有重要的意義。
安帥 ·文學理論 ·16.6萬字
本書初步對世界華文微型小說進行了一次綜合檢閱,探討了世界華文微型小說的生發機制、群體概貌、美學價值,尤其是作家作品的個案研究,以小見大,由點及面,對華文微型小說進行了初步的把脈定位,視野宏闊,放眼全球,有利于促進微型小說文體的健康發展,有利于更好地發揮華文微型小說在世界范圍內“使得華人恢復對中華文化的認同和自信心,并使微型小說不但成為推動整個華文文學的一股力量,而且成為超越國境實現中華文化向心力的世界大團結的力量”。
龍鋼華主編 ·文學理論 ·51.3萬字
清代詞韻學是清代詞體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以探究詞體用韻法則為主要內容。清人論詞以古詞為宗,論及韻法亦以舊詞用韻為據,但清代詞韻學成果并不是對舊詞用韻的再現,而是以清代詞體學的系統架構為旨歸,以當時的韻學為津筏,有規范韻法之意,具有建構性。本書以清代詞韻專書為研究對象,以韻學為切入點,以詞體學為研究落腳點,共時和歷時視角相結合,考察清代諸家詞韻專書的編韻理據,并探討清代詞韻學的演進理路。
杜玄圖 ·文學理論 ·18.4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