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本書初步對世界華文微型小說進行了一次綜合檢閱,探討了世界華文微型小說的生發機制、群體概貌、美學價值,尤其是作家作品的個案研究,以小見大,由點及面,對華文微型小說進行了初步的把脈定位,視野宏闊,放眼全球,有利于促進微型小說文體的健康發展,有利于更好地發揮華文微型小說在世界范圍內“使得華人恢復對中華文化的認同和自信心,并使微型小說不但成為推動整個華文文學的一股力量,而且成為超越國境實現中華文化向心力的世界大團結的力量”。
龍鋼華主編 ·文學理論 ·51.3萬字
本書系國內莎學研究領域全面、系統研究莎士比亞戲劇在中國傳播、翻譯、改編、演出的莎學論著。研究緊扣20世紀中外文學影響中的重要個案:莎劇的變形與變異,從文本改編與舞臺結合角度觀照中國舞臺上的話劇莎劇與戲曲莎劇的美學特點,考察莎劇與中國戲劇在寫實與寫意不同審美原理作用下與中國文化的碰撞與融合。本書從影響、變形、變異的角度研究莎劇的接受與傳播,有別于單純的文本研究,通過莎劇中國化改編,厘清中西方戲劇觀念在交融與碰撞中,顯示出來的不同表演形式和美學呈現方式。通過對話劇、戲曲改編莎劇的研究,彰顯中國莎學在世界莎學研究領域的民族特色,期望以“他山之石,功成東方之玉”,建立有中國特色的莎學研究體系。
李偉民 ·文學理論 ·62.5萬字
本書首次論證了世界文學與中國現代文學的雙向關系:世界文學影響了中國現代文學經典的形成,而中國現代文學的海外傳播又豐富了世界文學寶庫。本書認為,世界文學不是一個固定概念,而是一個旅行的概念;世界文學不是各國/民族文學的總匯,而是指那種具有世界性意義的文學;世界文學經典的評價應當依循某種普遍的標準;在世界文學史的編寫過程中應突破西方中心主義的藩籬;應通過不斷在世界上發聲向世界推廣中國文學;在確定世界文學經典時,應同時考慮其經典性和可讀性。
王寧 生安鋒等 ·文學理論 ·63.1萬字
元明清是中國歷史上極具文化特色的歷史時期,中華文學的豐富性與多樣性在此期得到全面展示。中國古代蒙古族漢詩創作集中于元明清三代,創作者百余人,有別集傳世者50余人。本書從歷史、文獻、思想史等多個維度對這個時期的蒙古族漢詩創作展開討論,通過空間—政治秩序建構下的元代蒙古族漢詩創作、精神—心靈秩序建構下的明代蒙古族漢詩創作、歷史與空間建構下的清代蒙古族漢詩創作三個部分,系統深入地研究了元明清時期蒙古族漢詩創作的發軔、發展以及嬗變的軌跡,展示了元明清蒙古族漢詩創作的獨特面貌和發展歷史,揭示了蒙漢文學交融在中國文學精神和中華文化傳統生成中的重要作用。此書兼具文獻價值與理論價值。
米彥青 ·文學理論 ·56.5萬字
本卷論述乾隆一朝詩學的流變,以詩壇對王漁洋神韻詩學的反撥與對葉燮詩學的接受為邏輯起點,按時序展開六十年間詩學思潮的更替和消長,依次論述了沈德潛新格調詩學、紀曉嵐試帖詩學、袁枚性靈詩學、翁方綱學人詩學、桐城派詩學和高密派詩學的基本觀念、理論創新、批評成就及其交互影響,在學問·性情的沖突、融合主題下辨認其主張的異同及對后來詩學的影響。全書秉持“進入過程”的學術理念,力求在歷時性的觀照中展開各派詩學的內部差異,使乾隆朝的詩學史在呈現其空前豐富性的同時,更顯出清晰的脈絡和整體格局。總之,無論是對乾隆詩學的總體認知,還是對各家詩學的具體闡釋和評價,本卷都提出了不同于學界定論的全新論斷。
蔣寅 ·文學理論 ·65.1萬字
當代中國的現代文學研究,內容豐富,成果斐然。從五十年代的學科初創,到八、九十年代的重建、調整,學科發展道路曲折復雜而又始終充滿了活力。本書在簡要勾勒學科發展概貌,分析不同時期現代文學研究基本旨趣、基本特點的基礎上,分專題介紹、評析了七十年來現代文學研究在文學思潮與社團流派研究、重要作家作品研究、文體研究等領域所取得的主要成就,力圖為總結現代文學研究的歷史經驗,展望學科發展未來,提供一份有益的借鑒。
邵寧寧 郭國昌 孫強 ·文學理論 ·50.2萬字
本書是《當代中國外國文學研究》的修訂版,增加了2009—2019年十年的內容。綜觀新中國成立后七十年外國文學研究,有兩個主要事實:一、最初十七年基本上沿襲蘇聯模式,卻對西方文學及文化傳統有所偏廢;二、后四十年“乾坤倒轉”,西方文學的大量涌入不空前地撞擊了中國文壇,而且為解放思想、撥亂反正提供了某種先導作用;沒有外國文學理論狂飆式地出現在我們身邊,中國文學就不可能迅速穿越傳統政治與美學界限,實現廣泛深刻的轉型。但是,這后一時期的外國文學研究明顯改用了西方模式,從而多少放棄了一些本該堅持的優良傳統與學術范式。當然,這是一種大處著眼的掃描方式。具體情況要復雜得多。
陳眾議主編 ·文學理論 ·52.9萬字
本書深入解讀了《禮記正義》文本,系統揭示了其在文字校勘、文本解讀、詞句訓詁、名物與禮制的考據、禮學思想與政治思想的闡發等方面的成就。同時,對其在??薄⑽谋究坚?、訓詁與名物、禮制考據上的部分失誤或不足,進行必要的商榷或辨正。
陶廣學 ·文學理論 ·55.4萬字
本書從史的角度論述自先秦到清代山水詩的發展歷程,材料豐富,涵蓋了歷代各種風格流派的山水詩人和詩作。論者采取縱橫結合、點面結合、敘議結合、史論結合的寫法。在橫向上,力求展現出古代山水詩在各個發展階段的基本面貌、美學特征,突出論述名家大家獨特的藝術風格和成就。在縱向上,盡可能清晰簡明地描述古代山水詩孕育、形成、興盛以及停滯、變化、發展的流程。在敘寫山水詩的發展面貌時,注意把山水詩的創作同當時的政治、經濟、宗教、哲學、文學、藝術、審美風尚,同詩人的生活狀況、山水游蹤、人生態度、自然詩觀緊密結合進行考察,并努力從中歸納出前后相承的內在藝術精神、文化精神,揭示出山水詩藝術的發展規律,將中國古代山水詩研究推向新的高度。
陶文鵬 韋鳳娟主編 ·文學理論 ·71.7萬字
清代詩學依托于學術色彩濃厚的思想史背景,對整個古典詩學作了歷史性的總結和梳理,是古典詩學的集大成和總結時期。本書作為《清代詩學史》的第一卷,內容包括鳥瞰整個清代詩學文化性格和歷史特征的導言以及論述順治、康熙、雍正三朝詩學的六章正文,既有歷史進程的整體觀照,也有具體詩論家的細致評析。相比前人以單一的觀念史視角考察清代詩學的批評史、詩學史著作,本書的研究首先立足于詩學文獻的細致梳理,融觀念史、批評史、學術史于一體,在更廣闊的學術視野下,對清初詩學的歷史進程、現實指向、理論品格及對后期詩學的影響作了充分的論述。全書展現的豐富的詩學現象和理論內容,足以改變學界有關中國詩學的文化特征及理論品格的一些成見,有助于反思當代文學理論研究的問題,為建設本土化的文學理論提供一些有價值的參考和借鑒。
蔣寅 ·文學理論 ·69萬字
本書通過細致梳理魯迅在臺灣傳播、接受的文獻史料,力求直觀而完整地呈現魯迅在臺灣傳播的歷史軌跡,同時亦對史實進行客觀的評價和深入的理論闡釋,概括魯迅在臺灣文學、文化發展進程中的特殊意義。本書所提示的“臺灣魯迅”經驗,不僅可為魯迅研究、中國現代文學研究提供新的思考維度,而且也豐富了“中國魯迅”與“東亞魯迅”形象的歷史細節和精神面向,對于重新勾勒魯迅在東亞地區的影響具有重要的意義。
徐紀陽 ·文學理論 ·50.6萬字
本書是中國少數民族文學學會2014年年會精選論文集,這些論文在很多方面對少數民族文學研究提出了建設性的學術觀點。按照少數民族作家文學研究、少數民族民間文學研究、少數民族民族理論建設、少數民族跨學科研究四個板塊進行編輯,旨在反映當今少數民族文學研究的前沿動態,為少數民族文學研究提供具有學術性、創新性、建設性的學術資料。
朝戈金 尹虎彬 楊彬主編 ·文學理論 ·60.2萬字
本書為浙江大學中文系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所教師研究論文之匯編。所收時間,上始1982年,下迄2018年。內分“問題與方法”“思潮與現象”“作家與作品”“作家與作品(浙籍)”“影視與文學”“出版與文化”六個部分,共計文章58篇。其主體內容為中國現當代文學,同時還包括影視、編輯與出版等?!扒把浴睂φ憬髮W(含原先老杭州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學科發展歷程及其學術個性和特色,作了全面的歸納和梳理。
吳秀明主編 ·文學理論 ·68.7萬字
本書以民國時期(1912—1949年)的偵探小說翻譯及創作為主要研究對象,以當時報紙雜志刊載及單行本出版的偵探小說作品為立論基礎,以民國時期的偵探小說發展史為研究重心,兼及對于晚清、民國偵探小說的都市起源、公案傳統、域外譯介、代表性作家作品、形式特征(含敘事模式)及思想價值等方面的考察。一方面努力梳理出民國偵探小說的類型演變軌跡與文學史發展框架,即為“史”的描述;另一方面嘗試在其中提煉出民國偵探小說的現代價值內涵與自身形式規定性,即為“論”的闡釋,以史帶論、史論結合。
戰玉冰 ·文學理論 ·69.2萬字
本書首先確認了山東文學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然后,以具載重要全局意義的優秀詩人、作家為主線,由之聯系相應的創作流派,進一步清理出不同歷史文化時代的主流走向,并揭示文學現象背后的規律,給出恰當的審美判斷。
喬力 李少群主編 ·文學理論 ·69.3萬字
在古代文明世界,中屆、希臘和印度各自創造了獨樹一幟的詩學,成為世界文學理論的三大源頭。印度梵語詩學有一千多年的發展歷史,資源十分豐富。本書匯集了十種梵語詩學名著,其中包括梵語戲劇學著作《舞論》、《十色》和《舞論注》/梵語詩學著作《詩莊嚴論》、《詩鏡》、《韻光》、《詩探》、《曲語生命論》、《詩光》和《文鏡》,均為了解和研究印度古代詩學的必讀經典。
黃寶生編譯 ·文學理論 ·73.2萬字
本書收錄了浙江大學文藝學研究所教師的論文代表作,包括王元驤、徐岱、徐亮、金健人、李詠吟、蘇宏斌、鄒廣勝、梁慧等專家和學者共45篇論文,內容涉及文藝學基礎理論問題、美學和藝術理論、文學史和文學批評等文藝學研究的主要領域。這些論文選題多樣,既有對文藝學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文學的本質等重大問題的探索,也有對文藝學和美學發展歷史的梳理,以及對文學和藝術作品的個案分析,從整體上反映了浙江大學文藝學學科的發展歷史和學術水平。
蘇宏斌主編 ·文學理論 ·66.8萬字
本書以宏觀的總體概括和分階段具體探討相結合,對新中國成立以來的文藝理論研究思潮和學人思想及著述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即以“序”勾勒整個當代中國文藝理論研究的演進脈絡與分章論述不同時期的各自特點、評價學者們著述的價值相結合,綜合、推繹大量文獻,針對當代文藝理論研究的熱點問題和學人論說而有的放矢。
高建平等 ·文學理論 ·66.2萬字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七十年來,文藝理論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在中國人的社會和文化生活中,起過極其重要的作用。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的一些文藝論爭對當時的政治走向的影響,到“文化大革命”期間文藝進入到思想文化領域的核心地帶的狀況,到改革開放初期文藝對推動意識形態轉型的重大意義,再到新世紀頭十年文藝學研究在當代社會文化建設中所扮演的角色,本書都作了認真的研究。本書的特點在于,作者并不是將主要注意力放在七十年的歷史過程描述之上,而是以問題為綱,選取七十年來文藝學論爭的中心問題進行專題探討,努力做到以論帶史,以論見史,深入這些論爭的內部進行資料的梳理并提出自己的見解。因此,本書不僅對這七十年文藝理論的歷史進行記錄,更重要的是要通過溫故而知新,對新時代建設新的文藝理論提出建設性的意見和思路。
高建平主編 ·文學理論 ·96.8萬字
本書綜合運用歷史學、文化學、民俗學、語言學、比較文學、文本細讀、人文地理學、文化人類學等研究方法,遵循“文化還原”和“雙重發現”的探索路徑,對兩湖現代文學文本、傳統典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三重參證,雙向考察地域文化視野中的兩湖現代文學創作和兩湖現代文學中的地域文化書寫。作為整體感覺文化區的兩湖現代文學,在歷史敘事、武陵地域、中部地域及東部地域書寫方面,內蘊熱心向洋、九死未悔與冷眼觀世、逍遙自適的張力性精神結構,兼采古今中西文化資源,具有獨特的審美意義與思想價值。
劉保昌 ·文學理論 ·53.7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