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鮑·艾亨鮑姆是20世紀俄羅斯形式論學派的重要代表人物。本書從俄羅斯社會發展的歷史語境出發,既從共時角度橫向比較艾亨鮑姆與什克洛夫斯基、蒂尼亞諾夫等形式論學者的共性和差異,探究其對形式論詩學的獨特貢獻,又從歷時角度縱向梳理艾亨鮑姆在不同時期闡發的文藝理論,探尋其晚期實現超越形式論詩學的內在邏輯。本書不僅指出俄羅斯形式論學派并不標榜所謂的“唯形式論”,而且評析了艾亨鮑姆文藝思想對當代文論的影響。
李冬梅 ·文學理論 ·18.2萬字
本書重點運用以蘇珊·S.蘭瑟為代表的敘述聲音理論,結合新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分析、讀者反應批評等方法,從理論上厘清了敘述聲音及其相關要素之間的關系,并以此為基礎,結合敘事形式和意識形態,對中國現代文學史上具有代表性的女性作家小說作品中的敘述聲音進行了綜合分析。
舒凌鴻 ·文學理論 ·15.1萬字
本書從史的角度論述自先秦到清代山水詩的發展歷程,材料豐富,涵蓋了歷代各種風格流派的山水詩人和詩作。論者采取縱橫結合、點面結合、敘議結合、史論結合的寫法。在橫向上,力求展現出古代山水詩在各個發展階段的基本面貌、美學特征,突出論述名家大家獨特的藝術風格和成就。在縱向上,盡可能清晰簡明地描述古代山水詩孕育、形成、興盛以及停滯、變化、發展的流程。在敘寫山水詩的發展面貌時,注意把山水詩的創作同當時的政治、經濟、宗教、哲學、文學、藝術、審美風尚,同詩人的生活狀況、山水游蹤、人生態度、自然詩觀緊密結合進行考察,并努力從中歸納出前后相承的內在藝術精神、文化精神,揭示出山水詩藝術的發展規律,將中國古代山水詩研究推向新的高度。
陶文鵬 韋鳳娟主編 ·文學理論 ·71.7萬字
本書以新世紀鄉土文學為研究對象,對社會轉型中的農民現代體驗進行探討,深入新世紀以來農民的情感世界與文化癥候,提煉出怨羨、焦慮、浮躁、疾病四種宏觀現代心理體驗,分析農民土地意識、性觀念、人際關系、宗教信仰和鄉村社會的民主意識、法制觀念、知識觀念、消費觀念等,呈現新世紀以來農民劇烈的文化心理沖突、人格嬗變和鄉村秩序變革,視野宏闊。全書始終貫穿歷史意識,堅持人的觀念的理解和把握,注重文學內外部結合、宏觀社會心理和微觀文本結合,較準確把脈農民身心體驗,并加以現代性反思。本書全面呈現當下鄉村發展的事實,對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構建城鄉命運共同體具有現實參照意義。
廖斌 ·文學理論 ·40萬字
本書是國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標項目的結項系列成果子課題(基礎原理部分),系統探討了網絡文學評價體系和批評標準,含網絡文學評價的藝術哲學前提、評價主體身份、評價體系建構原則、評價體系構建關聯要素,網絡文學評價的維度選擇與對象區隔、評價體系、邏輯層級、指標設計與要素倚重,以及網絡作家的評價標準、網絡作品的評價標準、文學網站評價標準等,是一部切中網絡文學評價基本學理問題的原創性理論專著。
歐陽友權 ·文學理論 ·37.8萬字
海外華文文學,本質上就是從“跨界”而產生的學術空間。海外華文文學的發生源自作家的跨界“旅行”,海外華文文學拓展與發展的動能也源自作家自發與自覺的反復“跨界”。本書通過對“跨界”現象的集中性研究,找尋海外華文文學發展中的新動向,把握海外華文文學研究的前沿性學術命題,從跨文化、跨語言、跨媒介、跨族裔、跨學科等角度,發掘、清理、研究具有趨勢性、沖擊性、持續性、方向性的重要“跨界”現象。
王列耀等 ·文學理論 ·27.5萬字
本書以“經典重估”的理念,對西方文學中的經典作家作品、重要文學思潮與文學現象及重要文學理論問題作了再闡釋,在觀點、方法與理念上均有顯著創新。全書除緒論和后記之外分上、中、下三編。總體特點是:視野開闊,有理論深度;觀念更新,立足前沿;點面結合,方法多樣。本書既能通過多種研究方法的使用,對重大西方文學的理論間題和文學史現象作出宏觀的辨析與論述,又能通過具體文學文本作深入細致的剖析與闡釋,把重大理論問題的探討和文學研究的具體個案印證緊密結合,使理論的探討不顯得空泛、文本的解讀有理論高度和文學史依據。這是一部觀點新穎、新見迭出、富有原創性的學術著作,適合于文學專業工作者、文學愛好者闊讀。
蔣承勇 ·文學理論 ·38.7萬字
本書對中唐詩僧和僧詩進行了系統研究,中唐詩僧和僧詩既是佛禪文化的表征,又是中唐文學不可缺少一部分。它的存在是唐代佛教興盛、詩歌繁榮相互影響的結果。中唐詩僧有著亦僧亦士的雙重人格,其詩以其獨特的文學品格對唐詩的繁榮起著重要作用。本書從總體上把握中唐詩僧和僧詩的共通特征,并劃分為通俗派和清雅派。重點研究了寒山、拾得身世及唐末宋代,寒山在士林、緇流被廣泛傳播。對皎然等中唐清雅派的代表人物的出身、學識、思想以及與世俗文壇保持著密切的聯系進行了系統考察。并對中唐僧詩對唐詩的繁榮、文人詩品格的確定中發揮的作用以及在詩論和詩歌創作方面的開拓之功對后世詩僧的發展起到模范作用進行了客觀評價。
楊芬霞 ·文學理論 ·18.6萬字
《文學地理學》輯刊是中國文學地理學會的年會論文之精選,由曾大興等主編,每年一輯,已出七輯。作者均為中、日、韓三國從事文學地理學研究的學者,包括楊義、蔣凡、劉揚忠、朱壽桐、周尚意、王兆鵬、張三夕、鄒建軍、陶禮天、夏漢寧、高人雄、戴偉華、海村惟一(日)、金賢珠(韓)等知名學者。本輯刊設有“文學地理學學科建設”、“文學地理學宏觀研究”、“文學地理學基本理論研究”、“文學地理學方法研究”、“文學家之地理分布”、“北方文學地理”、“中原文學地理”、“燕趙文學地理”、“荊楚文學地理”、“吳越文學地理”、“嶺南文學地理”、“文學地理學應用研究”、“國際視野”、“學科建設動態”等多個欄目。
曾大興 夏漢寧 杜雪琴主編 ·文學理論 ·27.5萬字
英美文學的發展過程展示著人文主義思想發展演繹的歷程,為讀者理解西方人文主義思想傳統提供了一種媒介。在英美文學作品中,人文主義思想廣泛地表現出來,演繹出具有特定文學形態的人文情結。本書選取英美文學中若干具有代表性的作品,通過闡釋這些作品中的人文情結,探索西方文化中人文主義思想的發展歷程。
劉磊 ·文學理論 ·12.4萬字
本書在政治史、軍事史、經濟史、文化史、社會史視角下研究茅盾1927—1936十年間小說創作。圍繞《子夜》這一軸心,綜合考察茅盾早期革命文學和“左聯”時期創作,并著力呈現這些作品相互之間的互文本關系。進而發掘茅盾小說創作與國民革命之間潛在的聯系,呈現茅盾在國民黨左派、“托派”等各種復雜力量之間的進退取舍,以及其作為左翼知識分子的復雜精神歷程。
妥佳寧 ·文學理論 ·19.4萬字
《夷堅志》是中國文言小說史上最杰出的小說集之一。本書在細讀文本、重視原始材料梳理的基礎上,從成書論、主題論、文化論、傳播論等方面入手對《夷堅志》展開研究,認為作者洪邁對小說文體有著獨特的認識,小說理論觀念豁達通脫,注重并追求小說創作的娛樂功能與社會認識價值,他以超出常人之意志和熱情堅持六十年之久采用采編記錄、修訂增補、摘錄互證、刪潤傅益等多種創作方式編撰了這一皇皇巨著,借表面上奇幻不經的志怪故事相當深刻地揭露了兩宋時期的政治黑暗、朝綱不振、吏治腐敗、社會動蕩,同時大力關注宋人的婚姻戀情、商業與手工業活動、城市發展與市民壯大、詩詞創作及流傳傳播,多層面反映了宋代平民百姓的生活情態,對底層小人物的苦難和不幸充滿了深切關懷與同情,因此《夷堅志》是宋代官場文化、市民文化、詩歌文化的載體,是宋代民眾的生活史、心靈史和風俗史,在中國小說史、中國文化史上產生了深遠影響。
邱昌員 ·文學理論 ·18.7萬字
本書以俄羅斯人口較少民族埃文基的英雄史詩為研究對象,借鑒國內外史詩研究專家及人類學學者的研究成果,運用母題分析、比較研究、文學人類學等研究方法,全面系統地厘清埃文基英雄史詩這一民間文學的敘事體裁類型,著重分析了埃文基英雄史詩的特色母題、典型形象和藝術特色等詩學特征;同時鉤沉史詩中蘊含的狩獵文化、薩滿文化及民族傳統文化,解讀民族經典文化等;闡釋埃文基英雄史詩中體現的本民族對世界的獨特認識,探討了埃文基史詩的發展及流傳特征;提出埃文基英雄史詩與我國鄂溫克族、鄂倫春族史具有一定的親緣關系等一系列重要而獨到的學術觀點,為埃文基史詩乃至民間文學的深入研究提供借鑒和參考。
李穎 ·文學理論 ·23萬字
本書是筆者十余年來對緬甸緬族民間敘事文學持續思考、積累的結果。筆者于2008—2018年期間三次赴緬甸開展田野調查,書中的民間敘事文學作品均來源于此。筆者在采錄這些民間敘事文學作品時,不僅記錄了相關作品的內容,而且還記錄了整個演述過程及相關語境,以期忠實地再現當地民眾的民俗生活和心靈世界。在分析過程中,堅持以民俗學語境理論為研究視角,旨在揭示緬族民間敘事文學的文化意蘊、社會內容和歷史根源,力圖多維、立體地展示緬族民間敘事文學的魅力與價值。
寸雪濤 ·文學理論 ·19.2萬字
英語世界不斷推陳出新的文學思潮與理論建構,均繞不開莎士比亞這一世界文學巨擘。莎士比亞不僅成為理論建構的實踐場所與檢驗理論的試金石,其作品更成為各國文化與文學創新的源泉。尤其在進入21世紀以來,英語世界莎學學者借后現代主義思潮之風,對傳統莎士比亞研究進行解構,并有所建構:或借跨學科等新視野,重新闡釋莎士比亞研究中的舊問題;或結合新近出現的莎士比亞現象,挖掘莎士比亞研究新問題,拓展研究范式,成果頗豐。本書即是對英語世界莎士比亞研究的新材料與新視域的進一步發掘與研究。
楊清 ·文學理論 ·16.9萬字
以《詩經》訓詁研究為基本切入點,融合語言學、文學、文獻學等學科的相關研究成果,對于完成傳統語文學的歷史重塑、推動語文學理論的建設和發展,乃至彰顯中國傳統儒學經典文化的學術特質、樹立民族文化自信心,都具有重要的時代價值。本書爬梳整理了歷代《詩經》研究文獻材料,以《詩經》小學的發生發展為主線,概述兩千多年《詩經》文本詮釋的基本歷程,系統構建起《詩經》小學的研究通史。本書作者充分考慮了核心文化因素的淵源與影響,體現了宏闊的史學眼光。
康國章 ·文學理論 ·33.2萬字
在傳統社會的政治實踐中,作為“經國之大業”的文章書寫是傳遞意圖、開展行動、擴大效應與營構榮耀的重要方式。王錫爵是明代社會中兼具政治與文學身份的典型士大夫,也是明代政治史上能夠有效發揮文學之政治功能的人物。本書嘗試考察王錫爵的文學書寫與其政治行動之間的互動關系,并在接受語言學、政治學等周邊學科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反思學界現有的對政治與文學關系的理解。
安家琪 ·文學理論 ·30.5萬字
美國漢學家詹姆斯·羅伯特·海陶瑋(JamesRobertHightower,1915—2006),曾長期擔任美國哈佛大學教授,是美國漢學特別是美國中國文學研究的先驅者和奠基人。本書以海陶瑋中國古典文學研究的代表性漢學成果為研究對象,基于原始檔案和文獻,在比較文學視野下對海陶瑋漢學做一個基礎性、全面性和系統性的研究,揭示其在美國漢學乃至世界漢學中的貢獻、地位和影響。
劉麗麗 ·文學理論 ·26.7萬字
本書從中國古典詩學視角出發,對延安時期創作舊體詩詞的懷安詩社進行了全面系統的考察、研究,是學界第一部關于懷安詩社的專著。在界定懷安詩概念的基礎上,本書對懷安詩社的研究現狀、社會背景與文化語境、成員組成與活動歷程、詩論主張與創作實績、地位影響與得失成敗等問題均進行了較為詳細的探析,還重點討論了李木庵、謝覺哉兩位懷安詩人的創作成就以及《游南泥灣》、《延安頌》與《紅云曲》等三類懷安詩名篇。總之,懷安詩社在延安文藝史上具有較為特殊的文學地位,在延安時期的政治舞臺上也發揮出了獨特的歷史作用。
霍建波 ·文學理論 ·19.7萬字
本集收入作者研究俄蘇文學批評史的成果。第一部分《在歷史和形式之間——考察19-20世紀俄羅斯文論的一個視角》選自作者不同專著的一些章節和刊物發表的論文,但總的構思是新的,服從于新的構想,也新寫了《總論》和五個新的章節,并附了五篇相關的論文。第二部分《20世紀俄國馬克思主義文論的發展》選自《20世紀俄國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研究》一書中作者撰寫的《總論:20世紀俄國馬克思主義文論的發展和特點》,各個年代的概述(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崛起、20-30年代的確立和內部對話、50-60年代的反思和拓展、70-80年代的新趨勢),并選了兩篇相關的論文。第三部分《蘇聯當代文藝學的新進展》選自《20世紀俄蘇文論》。
程正民 ·文學理論 ·37.9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