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本書采用接受美學、解釋學等方法研究羅蘭·巴特文論在中國的接受史。羅蘭·巴特文論在中國的接受經歷了四個階段,分別構成了他的四張面孔:20世紀80年代初的“形式主義者”,20世紀80年代末的結構主義者,20世紀90年代的后結構主義者,21世紀的大眾文化批評家。巴特文論在中國的接受史展現了中國當代文論發展史的一個側影。本書力求通過研究巴特文論在中國的接受史,為相關領域的學者借鑒西方文論提供參考性建議。
文玲 ·文學理論 ·15.8萬字
本書稿結合彼時的時代、地域、文化特征,以地域詩人的身份為明線,以不同時段詩歌的主題內容及藝術手法為暗線,在時間與空間的結點中研究南明浙東地域詩歌。
敖運梅 ·文學理論 ·15.8萬字
二十世紀初葉,自魯迅率先從文學上對“隔膜”這種社會和精神現象表現以來,“隔膜”就成為作家進行書寫和闡釋的主要主題。本書主要研究了魯迅、葉圣陶、巴金、丁玲、賈平凹、劉震云等現當代作家對“隔膜”主題從各個方面的表現。“隔膜”既是精神問題,又是社會問題,既是古老問題,又是現實問題,既是文學問題,又是人性問題,因此對二十世紀中國小說“隔膜”主題系統而深入的研究,必將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中“以人為本”、“和諧社會”的人與人友好相處,和諧共生的社會關系提供豐富的文學形態及人生形式,也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提供精神、思想、心靈等方面的可資借鑒的人性資源。
郭運恒 ·文學理論 ·15.8萬字
本書全景式考察了西方生態思潮傳入中國后,中國本土生態書寫的狀態、成就、困境與發展趨勢,以生態敘事、中西詩學比較、“本土化”三個維度為主體構架,從生態敘事主題與修辭策略、生態敘事價值重估、“本土化”選擇及途徑等方面展開交互性研究,深度揭示了中國當代生態敘事的史學價值、詩學意義以及民族國家特色,并對其未來“本土化”的發展提出了建議。
紀秀明 ·文學理論 ·15.8萬字
現代中國古典主義詩派主要指對傳統有著較深認同、與新文學自由詩派形成批評關系的詩歌流派,主要包括甲寅派、國粹派里、南社成員、學衡派、新文學陣營中的新格律派等。這些古典主義詩派雖也主張對古代詩體進行改造,但是改革思路與新文學派大異其趣,本書系統考察了近現代中國具有古典傾向詩論家的“新詩”觀念,并對其背后的語言結構、時間意識、發展理念、價值取向等進行了深入開掘。這種研究對于古典派與自由派的對話、對中國新詩理論建設的再出發等具有重要意義。
趙黎明 ·文學理論 ·15.7萬字
《原創在氣》是《中國美學范疇叢書》中的一本。該書追溯了“氣”概念的形成和被普遍運用的過程。重點評介了中國古代文學、音樂、書法、繪畫諸藝中的“氣”論;對氣這一有代表性的古代美學范疇概念進行詮釋、梳理、概況。
涂光社 ·文學理論 ·15.7萬字
《這樣寫出好故事:人物對話》是一本故事寫作指導讀物。麥基說:“所有的對白都有目的。”對讀者而言就是,讓故事過目不忘。對故事本身而言,是讓人物自己開口講故事。你故事的角色什么時候該說話,他應該(或不應該)說什么,具體什么時候說?為什么說創作對話首先要忘記自己的說話方式?如何讓不同性格的角色講出適合自己特點的話?如何處理不尋常人物的特殊語言癖好?本書幫你解答。
(美)格洛麗亞·肯普頓 ·文學理論 ·15.7萬字
作為現代新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徐復觀向來篤定“道德與藝術是中國文化的兩大擎天支柱”。他的文藝美學思想是以“仁學”為起點,在其思想體系中,“心”被賦予了極為深廣的精神意蘊。“心”即“境”,“心性”為本,體現了中國的美學和藝術理論源于人的道德心理和精神結構的顯著特征;他的文藝美學思想還呈現著藝術之美,他開創性的提出“追體驗”和“第二自然”的藝術創作方法,通過調動自我的體驗,接通研究對象的精神體驗,在還原“第二自然”的過程中實現古人和今人、作者與讀者、研究者和研究對象的精神融通。
馬林剛 ·文學理論 ·15.7萬字
底層敘事是新世紀文學的重要景觀,本書以新世紀文學尤其小說敘事中的底層書寫為研究目標,以“現實主義沖擊波”“新寫實小說”“新市民小說”“下崗文學”“打工文學”“都市底層移民文學”“非虛構文學”等為研究對象,進行文本細讀,并輔以都市化的現實背景做參照,通過人物形象分析、文學理論研究,梳理當代中國都市社會底層群體、底層形象與底層自我意識產生、發展、演變的過程等關鍵問題。從而揭露各種強勢言說對底層社會的話語覆蓋,為都市底層群體精神空間開辟新的門戶。研究方法以文本細讀為基礎,兼顧田野調查,用第一手資料,提高社會對民生的關注度。將社會調查與邏輯分析有效結合,綜合研究。深入分析底層文學文本,并揭示出它的本質特征和時代特征。同時,不僅限于文學作品的解讀,更將其提升到文學理論層面,探討這一群體的精神權利自覺和自我意識表達的發生過程。
李新 ·文學理論 ·15.7萬字
“文人”在中國歷史上是一個傳承久遠的獨特社會文化階層,伴隨著社會歷史的演進,其角色與身份也在不斷地衍變、轉型。而在衍變流傳中,文人階層的面貌保持了薪火相傳之連續性,此與中國社會的超穩定結構之間自有某種耦合與關聯。本書的研究時段集中在1840年至1945年,重點研究了近代揚州文人這一群體,對其進行了系統深入的挖掘和分析,考察了揚州文人之整體嬗變,及其與城市社會變遷互動的關系,展現出了近代揚州知識分子與城市文化命運之相關性。
王寧寧 ·文學理論 ·15.7萬字
中國當代文學史上,先鋒文學和先鋒文學批評的出現,曾閃耀一時,其光芒至今似乎完全收斂,但它產生的深刻影響從未磨滅。《1980年代先鋒文學批評研究》這部著作向人們介紹關于先鋒文學批評的概念、研究現狀;當代文學史上先鋒文學批評產生的背景、形成的脈絡、出現的代表性作家、核心觀點、歷史貢獻及需要進行的反思。
崔慶蕾 ·文學理論 ·15.6萬字
西方語境中的“漁”行為不是一般的漁民生計,而是一種具有男性英雄文化內涵的性屬行為。在西方文化的歷史長河中,有許多經典敘事文本都使用“漁”行為來表征英雄人物的男性氣質。本書從文化人類學角度出發,深入挖掘了西方“漁”行為所承載的文化記憶。本文也從性屬研究的角度入手,以現實世界中的海明威現象及文本世界中的海明威現象為例,系統論證“漁”行為的西方文化內涵對于美國男性氣質研究的重要意義。
周峰 ·文學理論 ·15.6萬字
深圳經濟特區40年,深圳文藝界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市文聯成立之初只有7個文藝家協會(學會),到如今已擁有12個各門類文藝家協會;文聯會員從1981年第一次文代會時的103人,截至2020年10月已形成911名國家級協會會員、2319名省級協會會員、9014名市級協會會員的文藝大軍。
深圳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 ·文學理論 ·15.6萬字
本書還原和浮現解放區文學蘊含的復雜要素,探尋解放區文學的存在之因和變遷之由,同時兼及當代文學的作家作品和文學現象。解放區文學建構起一種特殊的傳統,這種傳統具有可再生性,它作為一種潛隱的力量控制著新中國成立后文學行為的基本走向和基本方式,其作用更具有“本原性”,對后來文學來說,絕非僅僅是外在的制約性因素和“塑型”的力量,而是通過它有效的滲透和折射,最終成為貫穿于作家思維的精神理路和影響文學創作內部法則的邏輯力量。
胡玉偉 ·文學理論 ·15.6萬字
這是一本獨具特色的小說創作技巧指南,由日本推理小說家大澤在昌所開辦的一系列“小說課堂”講座內容匯集精選而成。該講座針對從日本選拔出的十二位青年寫作者,以“大師開辦私塾”的形式,旨在傳授作者三十余年寫作生涯中的創作經驗和寫作心得。本書將歷時一年的講座濃縮為十堂寫作課程和四次課題講評,大澤在昌用鮮活的案例,幽默犀利的點評全方位分解了小說創作中故事結構、角色塑造、首尾布局、文字描寫、對話技巧、敘述風格等具體問題。作者在書中坦誠地分享了職業作家的生活習慣、創作心境與生存之道——希望每一個有志于成為作家的讀者在閱讀本書后,都能夠找到自己擅長的寫作領域,懂得更好地磨煉寫作技藝,真正做到日益精進。
(日)大澤在昌 ·文學理論 ·15.6萬字
《今日批評百家:我的批評觀》匯集了1998年至2015年《南方文壇》“今日批評家”欄目四代彼時的青年批評家,如南帆、孟繁華、陳曉明、戴錦華,如李敬澤、吳義勤、施戰軍、張新穎、郜元寶、邵燕君、毛尖、楊慶祥等96名,有重要影響力;再現了17年來文藝批評的爭鳴與共鳴,試圖還原歷史,更在于描述和激勵當下。
張燕玲 張萍主編 ·文學理論 ·15.6萬字
本書在小說敘事理論框架內,借用社會歷史批評,選取美國現代作家威廉·福克納后期(1942—1962年)作品為研究對象,分析南方家族變遷主題及其羅曼史的形式特點,辨析人物國家認同機制背后的象征意義和歷史隱喻。福克納這一時期的創作將社會理想置于南方歷史與現實生活的中間地帶,深刻揭示南方家族揉入的異質性,用樂觀的筆調描述混血對家族生命力的積極意義。本書突破了黑白種族、貧富階級的二元闡釋范式,通過對人物時間觀的整合,挖掘作家在對南方過去的執著回望中依稀建構出的理想社會愿景,探究作品暗含的烏托邦色彩。
李方木 ·文學理論 ·15.5萬字
華夏民族五千年悠久歷史,先人們為我們留下了寶貴的文學遺產。本書旨在普及國民的文學常識,尤其是培養青少年的文學素養、增加國學知識,系統地匯編了課本內外的文學常識,從上古時代的神話到先秦諸子散文,從兩漢辭賦到魏晉風骨,從大唐盛世到元代戲曲、雜劇和明清小說,融知識性、趣味性、文學性于一體。在擴展閱讀的同時,又可作為輔助國學學習。
文淵主編 ·文學理論 ·15.5萬字
本書對當代詩歌的中堅力量,如北島、昌耀、于堅、韓東、臧棣、藍藍等十五位詩人的十五首詩作,以及卡瓦菲斯、豪格、谷川俊太郎等五位外國詩人的五首漢譯詩作進行了詳盡、細致的閱讀分析。這些細讀文字融鑒賞、解釋、闡發為一體,結合作者自身的創作體會,可說是獨出機杼。本書的寫作時間超過十五個年頭,由作者錙銖積累而成。一如書名所言,希望能夠帶領讀者透過一粒“沙”看到一個“世界”,也期等能夠帶給讀者更多閱讀、欣賞的示范與啟發。
宋寧剛 ·文學理論 ·15.5萬字
懷著寫一本“給寫作者的教科書”的信念,作者創作了本書。或者更準確地說,“如果要辦一所培訓寫作者的學校,那么我會希望有這樣一本教科書”——這是寫作本書的出發點。包括導言在內,本書共有10章,主要由“取材”“執筆”“推敲”三大部分組成,告訴我們什么才是寫作真正的核心、完成作品前要經歷的所有過程,以及通過文字傳遞信息時應具備的能力。同時,在本書中,作者還介紹了很多寫作的方法,從寫作的原理、原則、心態、技術到結構設計,帶領讀者掌握寫作的真正核心!作者衷心地希望本書能夠幫助到職業寫作者和編輯,以及有志于此的人們,還有所有想要通過寫作改變自己和世界的人,提高自身的寫作能力。
(日)古賀史健 ·文學理論 ·15.5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