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本書以1919—1949年《詩經》民俗學闡釋研究為對象。以新譯今譯、文學史教科書、民國期刊三個方面為切入點,對在中西方文化強烈碰撞時期的《詩經》民俗學闡釋研究成果進行了分析與歸納。此時期以新變、多元、交叉為特色的《詩經》民俗學闡釋研究是《詩經》學、古典文學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組成部分,對《詩經》學史、中國文學史、中國文化史的影響不容忽視。
何昆 ·文學理論 ·26.3萬字
本書包括名家訪談、中國文論、西方文論、作品批評等常設欄目,以及專題“聲音與影像:跨媒介文論”。名家訪談欄目將推出張晶、張利群、邢建昌三位文藝學領域著名學者對美學與詩學、中國文學批評整體觀、以及文學理論知識學等學科建設基本問題的反思。中國文論欄目包括對漢字之詩興、朱熹的“平淡”理論、清末翻譯家群體的文學思想等問題的研究。
高建平主編 ·文學理論 ·20.7萬字
本書通過選取明清時期重點讀者對柳宗元的接受現象的綜合研究,深化對柳宗元思想及其詩文作品審美價值的認識。在明清時期柳宗元接受現象研究中,除了讀者對柳宗元及其詩文的闡述評價外,還更多探究柳宗元的思想、人品、生活經歷、詩文理論和創作成就對明清時期重要讀者的多方位影響。本書有助于柳宗元的傳播接受研究系統更為完整;有利于傳播接受理論在柳宗元研究中的合理運用,可以更好地開展柳宗元的綜合研究。
周玉華 ·文學理論 ·20.5萬字
方象瑛,清初詩人,生于明崇禎五年(1632),卒年不詳。方象瑛字渭仁,號霞莊,浙江遂安(今屬浙江淳安)人。本書以方象瑛文集所存詩歌、散文為基本研究對象,從第一手材料爬梳入手,力求具體而深入地厘清方象瑛的家世、家風、生平、交游等情況。在此基礎上,論述詩文作品的內涵、藝術特征以及在清初文壇的地位。本文研究的目的在于,客觀地呈現出方象瑛個體真實而豐滿的形象,展現出清初文人作家群體的生存狀態、文學創作、文學思想等,為清初文學研究的拓展貢獻綿力。
王成 ·文學理論 ·25.7萬字
在古代文明世界,印度和中國各自創造獨具一格的文學理論體系。本書設立十二個論題,對印度和中國古代文學理論進行比較研究,旨在說明中印兩國古代文學理論表現形態迥然有別,而基本原理貫通一致。
黃寶生 ·文學理論 ·30.5萬字
作為對城鄉社會生活的反映、想象與建構的獨特審美方式,20世紀80年代以來的中國小說從時間、空間、價值等多個維度,全面書寫了城市化進程和“城一鄉”關系中的物質交換、情感交流、空間交往和價值選擇。這些小說一方面以矛盾沖突為敘事主題,揭示了城市化所產生的復雜社會問題以及傳統價值的斷裂;另一方面以交往敘事為審美姿態,積極建構和諧社會中的道德、信仰、倫理、美學新秩序,為“城鄉中國”走向“美麗中國”的文化建構提供了豐富的人文精神檔案。
張繼紅 郭文元 ·文學理論 ·25.1萬字
由方長安著的《中國新詩(1917-1949)接受史研究(精)》是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成果,項目批準號09BZW052,2013年結項,結果為良。主要內容是考察研究近百年來中國新詩(1917-1949)接受史。既梳理、研究了新詩接受史的外在形態,又揭示出其內在嬗變邏輯、特征與根源;既研究了讀者閱讀接受與新詩創作、詩學建構的關系,從傳播接受角度深化了對新詩情感空間、審美形式生成發展的認識,又論析傳播接受對新詩“經典”生成所起的作用,敞開了“經典”塑造的歷史,對新詩經典化現象與問題作了深入研究與反思。該研究對重新認識百年新詩“經典”具有重要意義。
方長安 ·文學理論 ·43萬字
“結構性創痛”集中表現在衰老的第四年齡階段,本書以當代英語小說家瑪格麗特·勞倫斯、金斯利·艾米斯、芭芭拉·皮姆、多麗絲·萊辛、瑪格麗特·福斯特、西婭·阿斯特利、J.M.庫切、保羅·奧斯特、戴維·洛奇、菲利普·羅斯、梅·薩藤的與老年書寫緊密相關的作品,分析衰老與創痛的關系。
鄧天中 ·文學理論 ·25.5萬字
本書以《盛京時報》(1919—1944)刊載的2844部現代小說為研究對象,系統考察了文字總量達1千余萬字的《盛京時報》文藝副刊小說。這些小說是東北地區早期報紙文學的重要體現,也是現代東北時報文學發展的力證。本書重點梳理了活躍在《盛京時報》文藝副刊上十幾位東北作家,如穆儒丐、王冷佛、金小天、趙鮮文等的小說創作;還探討了日、俄、法、英、美等15個國家21位作家的作品。這些小說展現了《盛京時報》所刊現代小說的價值與影響。
王秀艷 ·文學理論 ·24.1萬字
本書收錄陳眾議教授多年來文學原理方面的研究文章,根據內容分為上下兩編,上編為“古今因緣”,多為理論性文章,如“悲劇與戲劇”“傳統與時流”“情節與主題”等,下編“遠近雜譚”,多為單個作家的研究和評論,涉及中國當代作者莫言、賈平凹、張煒等,以及外國作家博爾赫斯、帕慕克、略薩等,理論研究和作家作品研究相得益彰,宏觀與微觀結合,是陳眾議教授多年文學研究的代表作論文集。
陳眾議 ·文學理論 ·25.2萬字
本書以影響研究為切入點,運用翔實的史料,深入分析祖國大陸母體文學對臺灣現代文學的影響,在20世紀中國文學的整體框架中展開臺灣與大陸文學的比較研究,積極探求中國現代文學精神、中國現代文學思潮和現代經典作家對臺灣文學發展的意義。本書較為系統地梳理了臺灣文學與大陸母體文學深刻的淵源關系,探討了臺灣文學在走向現代化的過程中,“五四”以降的中國現代文學對它產生的恒久而深刻的影響;通過對兩岸文學進行全方位、多層次、立體的比較研究,在20世紀中國文學的宏闊視野中,探討了臺灣文學的特色和價值,這將有助于推動學界建構多元共生、整合兩岸、兼容雅俗的中國現當代文學史觀。
方忠等 ·文學理論 ·34.2萬字
本書以習近平總書記有關文藝批評及文藝問題的重要論述為理論資源,探討了有關文藝理論、文藝批評的各種新語境、新命題,分析了文藝批評在推動新時代文藝精品創作、文化強國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等方面的價值作用。同時,本書以“文德”論、“文治”論、文藝的真實性與傾向性等一些文藝理論的傳統命題、重要概念、熱點論爭為研究對象,深入挖掘它們的思想內涵,探討它們對于當下我國文藝問題的諸多啟示。以上問題都是新時代我國文藝理論領域的基本問題,對以上問題的探討,本書始終面向中國傳統文論的思想資源,面向當下文藝創作與批評的基本實踐,以古融今,強調新時代文藝工作的新使命。
李小貝 ·文學理論 ·20.4萬字
讖緯之學是一種興起于兩漢之際的神學文化思潮,對中國傳統經學、政治、文化以及學術都產生了巨大影響。諸緯之中,《詩緯》因為關乎《詩》與詩學,內涵豐富且價值巨大,尤為現代學術所重視。作者對《詩緯》文獻進行了深度整理與深入研究。文獻整理以校勘佚文、匯輯注疏為主,在為學術界提供可靠基本文獻的同時,也呈現出《詩緯》的整體學術脈絡與知識基礎。學術研究則圍繞《詩緯》的核心觀念、闡釋模式、文化價值等基本問題及其與漢代《詩》學關系展開,在《詩緯》解詩配詩、《詩緯》與《齊詩》關系等方面提出了具有創新性的觀點,彰顯出《詩緯》學理價值的獨特性。
曹建國 ·文學理論 ·30.6萬字
本書抓取論詞絕句得以出現、承納、衍化與展開之代表性論題,緊密依托各異的批評材料立論,清理論詞絕句承納與衍化的內中情形。以個案的歷史承納與創新發展為線索,并以線索上眾多的原點為支撐,揭示論詞絕句發生、發展、衍化與創新的豐富內涵。
胡建次 汪素琴 金鳳 吳玉窕 ·文學理論 ·35.5萬字
本書是作者現代文學史料研究的系列成果之一。本書聚焦于對現代作家佚文的挖掘、校勘與闡釋,涉及的對象有魯迅、冰心、馮至、姚雪垠、王西彥、葉公超、高長虹、周佛吸等。作者秉持“報紙是現代作家的‘起居注’”“民國報紙、副刊是現代文學重要的史料庫”的觀念,運用樸學研究方法,通過對民國報紙的“田野調查”,搜集和整理現代作家的諸多佚文,以期為中國現代文學史料學作出貢獻。
劉濤 ·文學理論 ·26.9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