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本書運用文學社會學的研究方法,通過20世紀30年代上海各種政治集團和文化力量對“魯迅形象”的不同選擇、闡釋和評判,明確提出“上海魯迅”的重要概念,深度發掘其背后所潛藏的話語沖突,具體呈現魯迅形象建構與30年代中國革命之間的密切關聯,將研究視野從文學史范疇延伸到了文化史、思想史、革命史等領域,極大地拓展了魯迅研究的深廣度,有助于雙向考察兩者之間的動態關系,在互文視野中將研究論題不斷引向深入。
禹權恒 ·文學理論 ·24.8萬字
20世紀中期以來,西方詩歌史上一個突出的特點是:詩歌大量以聲音、表演、跨媒介合作等形式呈現,突破了以印刷文本為核心的傳統詩歌體制。這既是當代多媒體技術條件下詩歌沿先鋒、實驗路徑的變革,又是詩歌古已有之的“活動基因”的釋放。紐約派詩人正是這場詩歌轉型中的先鋒代表。本書以其詩歌朗讀、詩歌—劇場、詩—畫、詩歌—電影、詩歌—音樂合作等為考察對象,在研究過程中提出“活動詩歌”概念,并對紐約派活動詩歌的復雜譜系、藝術形式、美學特點、時空特征、存檔機制、審美范式等范疇進行全面考察,從而揭示出后印刷術時代詩歌變革的淵源和流向。
蔣巖 ·文學理論 ·22.9萬字
當前各學科交叉發展和各領域知識融通的趨勢日益加強,秦腔和當代西北作家創作關系的研究正是在此基礎上發生的。秦腔是秦人的生命命脈,被稱為西北的“語言符號”,秦腔給了作家們沁入骨髓的文化熏染,匯聚了當代西北作家對鄉土的情感和記憶,其慷慨悲涼、熱耳酸心的美學特點直接影響了當代西北作家的創作。本書在當代西北作家的作品中發掘秦腔影響的痕跡,并對這些戲曲質素在小說的情節結構、人物塑造和主旨表達等功能方面做出有益的探索,研究以秦腔為主的“傳統聲音”在當代小說創作中的重要地位和意義。秦腔和當代西北作家創作的交叉融合研究開拓了文學和戲曲研究的視界,當秦腔經典劇作如同水乳一樣交融在作品之中,與厚重的歷史感、西北文化尚實的精神相符合,呈現出不同的地域風情和美學風格,在一定程度上拓展和深化了這一學科領域。本書對秦腔與當代西北作家創作文本的敘事互文、結構互文、美學風格互文的研究為戲曲與文學互文批評體系建構積累了經驗,凸顯了鄉土文化對于作家寫作的價值和意義,為中國當代文學的研究開拓了新思路與新范式。
王亞麗 ·文學理論 ·21.2萬字
《中外文論(2017年第1期)》共分六個欄目。“名家理論研究”聚焦中國近現代著名的文藝理論名家的文藝理論研討。本期的文章主要圍繞陳獨秀、方東美、梁宗岱及朱光潛四位理論家來展開,內容涉及其文學理論、詩學理論及文化人格等方面的問題?!拔乃嚮A理論”欄目則主要偏重現當代文論中的重要問題的多視角展示,主要涉及典型論的泛化考論、文論關鍵詞“變”的研討、自傳敘事模式研究等問題。“古代文論研究”則延續了一貫的關注點:一是以命題為中心的討論,例如“詩言志”命題的現代重釋;二是以批評史問題為中心的研究;三是以人物為綱的理論形態辨析;四是方法論層面的探討?!拔鞣轿恼撗芯俊睂趧t著力平均:一是人物專題研究;二是文論史問題的勾稽。三是文論研究的綜述,本期刊登了兩篇有關西方頹廢派研究及艾布拉姆斯研究現狀的綜述。“電影研究”則關注當前電影美學的焦點問題,例如電影的知識學意義、電影美學中的“技術”問題、VR影視敘事中的后現代思想等等?!拔膶W品讀”欄目則延續了文本品讀及欣賞的模式。
高建平主編 ·文學理論 ·31.2萬字
本書以《盛京時報》(1919—1944)刊載的2844部現代小說為研究對象,系統考察了文字總量達1千余萬字的《盛京時報》文藝副刊小說。這些小說是東北地區早期報紙文學的重要體現,也是現代東北時報文學發展的力證。本書重點梳理了活躍在《盛京時報》文藝副刊上十幾位東北作家,如穆儒丐、王冷佛、金小天、趙鮮文等的小說創作;還探討了日、俄、法、英、美等15個國家21位作家的作品。這些小說展現了《盛京時報》所刊現代小說的價值與影響。
王秀艷 ·文學理論 ·24.1萬字
“結構性創痛”集中表現在衰老的第四年齡階段,本書以當代英語小說家瑪格麗特·勞倫斯、金斯利·艾米斯、芭芭拉·皮姆、多麗絲·萊辛、瑪格麗特·福斯特、西婭·阿斯特利、J.M.庫切、保羅·奧斯特、戴維·洛奇、菲利普·羅斯、梅·薩藤的與老年書寫緊密相關的作品,分析衰老與創痛的關系。
鄧天中 ·文學理論 ·25.5萬字
本書主要通過對翁方綱、姚鼐、邵晉涵、余集四家分纂官所撰分纂稿與《四庫全書總目》進行比勘和分析,從學術史、思想史高度深入研討影響《四庫全書總目》學術思想和方法論的史學與學理因素,揭示和詮釋《四庫全書總目》的學術思想及方法論的內涵和實質,認識和理解其學術思想和方法論的真正意義和價值。通過比較深入細致的研究,從而對《四庫全書總目》的演進歷程、影響因素、學術思想、學術方法論、意義價值以及相關問題等進行歸納總結和規律性探討。
趙濤 ·文學理論 ·33萬字
作為對城鄉社會生活的反映、想象與建構的獨特審美方式,20世紀80年代以來的中國小說從時間、空間、價值等多個維度,全面書寫了城市化進程和“城一鄉”關系中的物質交換、情感交流、空間交往和價值選擇。這些小說一方面以矛盾沖突為敘事主題,揭示了城市化所產生的復雜社會問題以及傳統價值的斷裂;另一方面以交往敘事為審美姿態,積極建構和諧社會中的道德、信仰、倫理、美學新秩序,為“城鄉中國”走向“美麗中國”的文化建構提供了豐富的人文精神檔案。
張繼紅 郭文元 ·文學理論 ·25.1萬字
“先鋒”與“民間”,是20世紀中國文學話語中重要的兩極:前者追求叛逆、前衛、飛揚、超越,后者則呈現出自然、鮮活、原始、本真;前者求新思變,后者則固本溯源。本書圍繞“先鋒”和“民間”話語展開,從話語理論的探討和文學批評實踐出發,結合20世紀中國文學研究、湖北地域文學批評等前沿問題,從點到線、由線而面,將經典作家個案解讀、現代詩歌轉型研究、特殊文學思潮現象分析、整體社會歷史文化觀照等統攝起來進行考察,為我們重返20世紀文學現場提供了一定的學理參照和方法借鑒。
劉繼林 ·文學理論 ·23.8萬字
在古代文明世界,印度和中國各自創造獨具一格的文學理論體系。本書設立十二個論題,對印度和中國古代文學理論進行比較研究,旨在說明中印兩國古代文學理論表現形態迥然有別,而基本原理貫通一致。
黃寶生 ·文學理論 ·30.5萬字
本成果從民族音樂學尤其是民族器樂學視角切入《詩經》和古代典籍文獻,回避了前哲時賢已多有研究的樂器形制問題,綜合運用樸學、二重證據、統計學、定量分析、歷史和邏輯辯證統一、宏觀和微觀相結合、語言學、美學等八、九種研究方法,由《樂經》而《詩經》305篇的曲式,而《詩經》中的樂器分布,而《詩經》中的器樂演奏,而《詩經》中的器樂演奏的應用,而《詩經》之外典籍文獻和出土文物中有關《詩經》的器樂演奏和對器樂藝術的促進,而最后升華到理論上加以把握,多層面地探討問題,一環扣一環,步步具體深入,或匡正、推進了前哲時賢的研究成果,或獨辟蹊徑、填補了學術空白。
李婷婷 ·文學理論 ·29.7萬字
由方長安著的《中國新詩(1917-1949)接受史研究(精)》是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成果,項目批準號09BZW052,2013年結項,結果為良。主要內容是考察研究近百年來中國新詩(1917-1949)接受史。既梳理、研究了新詩接受史的外在形態,又揭示出其內在嬗變邏輯、特征與根源;既研究了讀者閱讀接受與新詩創作、詩學建構的關系,從傳播接受角度深化了對新詩情感空間、審美形式生成發展的認識,又論析傳播接受對新詩“經典”生成所起的作用,敞開了“經典”塑造的歷史,對新詩經典化現象與問題作了深入研究與反思。該研究對重新認識百年新詩“經典”具有重要意義。
方長安 ·文學理論 ·43萬字
作者多年從事布爾迪厄的研究與翻譯。布爾迪厄是法國著名的哲學家,他試圖以索緒爾為基點發展一種“普遍的文化理論”,探索一種有關文化實踐的理論,并得出這樣的結論:只有當分析超越了傳統的對立關系及二分法,超越了由此造成的視野的局限性之后,理論的發展才會成為可能。布爾迪厄覺得只有從這一立場出發,才能建立一種對古典社會理論的批判。本書對布爾迪厄的文藝社會學進行了深入分析,是一本優秀的文學理論著作。
劉暉 ·文學理論 ·36.8萬字
《全宋詩》的重出誤收研究,本質上屬于文獻考證的范圍,強調言必有據、多聞闕疑、廣羅文獻、甄辨真偽。從傳統考據學的研究方法入手,大體多為個案研究和散論性質。怎樣把這些個案散論結合成一個有機的整體,建構一個合理的框架,綱舉目張,條分縷晰,有理有據,結構完備,既融通自然,又具備多向拓展研究的衍生空間,是一個值得深思熟慮的問題。故本書采用綜合分析的方法,把關注點放到對重出誤收整體特征的觀照和分類屬性的闡釋。力求以類見體,以例為用,使理論推演和實例分析自然融合,相得益彰。
朱騰云 ·文學理論 ·25萬字
本集收入作者研究俄蘇文學批評家的兩部專著?!读袑幬乃囁枷肱c當代》是作者主持的“八五”國家社科基金項目的研究成果,1997由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盧那察爾斯基文藝理論批評的現代闡釋》是作者主持的“九五”國家社科基金項目研究成果,2001年由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這里選了作者撰寫的《導論:盧那察爾斯基其人》、《上編:盧那察爾斯基的文藝思想》,《中編:文藝批評家盧那察爾斯基》
程正民 ·文學理論 ·31.6萬字
本書收入作者30余年來所撰寫的蘇軾研究論文22篇,從多個角度對蘇軾其人其文進行了立體化的研究。第一編“個性論”探討蘇軾幽默詼諧的性格與超然思想;第二編“人生觀探論”考察蘇軾的婦女觀,君臣觀,貶謫辭、謝表與軍事思想;第三編“科技活動探論”關注蘇軾的科技活動,尤其是對蘇軾與醫學文化展開深入研究;第四編“‘蘇海’蠡測”考察蘇軾的松情結、與文同的交游,以及對“窮而后工”說、陸贄的繼承與超越;第五編“俗文學探論”探討蘇軾詩文中的敦煌佛影、“廣告意識”,蘇軾與“說參請”“說諢話”的關系,以及元代貶謫劇、清代王士禛對蘇軾的接受。
慶振軒 ·文學理論 ·30萬字
本書從詩歌創作和藝術批評兩個角度,探討了杜甫詩歌對宋詩的影響,梳理了宋代杜詩藝術批評的主要內容,并提出諸多新見?;谒未姼韬驮娬摰奈谋?,本書全面揭示了宋代詩歌創作學杜的階段性及其特征,探討了杜詩對宋代詩歌創作的影響,以及宋人學杜的成就和局限;并從詩歌成就、藝術淵源、體裁特征、主體風格、對仗、用典等不同方面,系統總結了宋人對杜甫詩歌藝術的體認,從而較為細致地勾勒出宋代杜詩學發展的基本情況和主要特征。
左漢林 李新 ·文學理論 ·20.7萬字
本書首次提出“非常態人物敘述者”的概念,具體是指一種特殊敘述者,它主要由智力、精神、心理、道德、形態、狀貌等多個方面與正常態的人存在較大差異和區別,并且已經參與到故事進程當中的一個或者多個相對具體和形象化的人物來擔任。本書主要針對20世紀中國文學中引人注目的癲狂型、癡呆型、幽靈型和比擬型這四個非常規形態的人物敘述者類型展開專門探討和深入論析。這是在取法和借鑒國內外學術界關于敘述者、不可靠敘述(者)、敘事交流、非自然敘事等研究理論的基礎上繼續進行思考與探究所取得的階段性成果,它可以為人們分析、解讀乃至審視、理解富有魅力和創造性的20世紀中國文學提供一種新穎獨特的思路、角度和方法。
洪麗霽 ·文學理論 ·29.3萬字
本書所載,是作者從浩如煙海的中國古籍里所擷取的一些堪稱童話的愛情故事。這些故事,或講述人神之戀,或講人鬼之情,主角或神或妖或鬼,事跡亦幻亦真;故事或講述對愛情的然諾或背棄,或講歷經磨難而獲得愛情的奇遇,抑或偶入仙境與仙女的結緣,等等,極富想象色彩又充滿著哲思。為了便于讀者更好地閱讀和欣賞這些久遠的愛情故事,本書對一些有礙閱讀或理解的字詞進行了注釋。同時,為了讓讀者更好地把握和欣賞,作者在呈現每一個動人的故事之后,又加上了作者自己的解讀或評析。相信讀者朋友通過閱讀,更能深切地體會到這些愛情故事包含的微笑與心酸,快樂與哀婉,激動和感慨,體會到閱讀優美愛情童話故事的馨香與溫情。
唐瑛 ·文學理論 ·21.1萬字
本書是對晚清時期(1840-1911)中國人所作的海外竹枝詞的研究,以歐美部分為主。書中追溯了唐代以來的竹枝詞傳統和海外竹枝詞的源流,考察了晚清海外竹枝詞的研究情況及存在的問題,重點研究了吳樵珊、斌椿、陳蘭彬、袁祖志、張祖翼、潘飛聲、王之春、潘乃光、張芝田、張煜南等十位作者的作品。作者對失傳的文獻做了鉤沉,對主要作品做了考校和箋釋,清理了一些相關的史實。在意義方面,作者力求超越近代化研究模式,從中西差異和跨文化交流的角度,對作品做出符合實際的重新闡釋。
尹德翔 ·文學理論 ·24.6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