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本書是朱自清先生向年輕人介紹中國古代文學、歷史、哲學經典的讀物,按照經、史、子、集的順序,并兼顧傳統意見,先后對《說文解字》、《周易》、《尚書》、《詩經》、三禮、春秋三傳、四書、《戰國策》、《史記》、《漢書》、諸子、辭賦、詩、文進行了講解,見解精辟,深入淺出,是讀者了解中國古代文化典籍的指南,也是國學入門書。
朱自清 ·文學理論 ·6.9萬字
因歷史經驗、社會制度、區位文化等因素的影響,在我國大陸和臺港澳地區、東南亞、北美等區域間的華文文學流播具有跨語境性,差異與歧義、紛爭與困擾常在,但正是區域華文文學跨語境傳播的過程和經驗,激活了世界華文文學、漢語新文學、華語語系文學等新的概念及新的研究范式——限于單一區域得來的狹隘思路與理論觀點開始遭遇挑戰。基于華文文學這一歷史與現狀,本書從媒介與文學的三重關系出發,對有關華文文學跨語境傳播過程和現象進行了整理與分析,敞開了文學匯流過程的諸多問題和規律,并將這些現象、問題和規律嵌入當下文學發展語境之中進行論述以提煉普遍性的觀點和確立其價值。本書研究視角獨特,研究內容新穎,拓展了一個新的華文文學研究領域。
顏敏 ·文學理論 ·19.8萬字
本書以唐詩對語法修辭方法的運用為研究對象,從詞法修辭、句法修辭、篇法修辭三個方面對唐詩語法修辭方法的運用進行系統描寫和多維解釋,并選取了《詩經》、《楚辭》、新詩三個不同時代的詩歌語法修辭作為參照,在共時考察的基礎上對唐詩語法修辭的繼承、成就和影響也做了概要的梳理,最后概括總結了唐詩語法修辭方法的基本原則、構成體系、運用特點和規律等。對于當今語法學界一直在尋找對漢語語法、漢語詩歌語法的科學解釋,本書的出版也能提供有益的啟示。
段曹林 ·文學理論 ·19.6萬字
本書研究的是當代世界文學理論,及其在中國語境中的適用與變化的問題。“世界文學”一詞,自1827年歌德提及開始,一百多年間有許多學者回應了世界文學相關的種種問題,但是直到2000年后世界文學理論才有了長足的發展。本書便是在總結近廿年來世界文學理論的基礎上,討論這些理論在中國語境的適用與否和變化的問題。本書附緒論外,共有八章。依次討論如下議題;(1)什么是世界文學?(2)什么是世界詩歌?(3)翻譯研究對世界文學理論的啟示。(4)諾貝文學獎如何制造世界文學?(5)東方主義、漢學主義和旅行的理論等研究范式對世界文學研究有何啟示?(6)莫萊蒂如何運用“樹”和“波浪”等文化史概念來解釋世界文學?有何貢獻?(7)“遠讀”理論有何貢獻?大數據和數字人文如何改變世界文學研究?(8)艾普特“反對世界文學”觀念的是與非如何?最后,以“世界文學”觀念的百年變遷作為總結。
姚達兌 ·文學理論 ·19.6萬字
詞典體小說已不是一個新話題,自《哈扎爾辭典》《馬橋詞典》等文本發表以來,新世紀文壇出現了許多文體特征類似的詞典體小說及亞詞典體小說,但學界大多以《馬橋詞典》等文本為個案進行批評分析,未對詞典體小說進行系統深入研究,詞典體小說本身的復雜性、豐富性沒有得到充分的認識。特別是新世紀詞典體小說的發生、發展及其表現形態與新世紀文學生態、文學期刊、烏力波集團及批評家的推動之間的復雜關系也還未有學者進行深入、系統的探討。由于詞典體小說兼具新世紀文學的跨文體特征及類型化特征,本文將新世紀詞典體小說作為新世紀文學的一個“標本”來研究,將新世紀文學生態的宏闊背景等文學的“外部”研究要素與詞典體小說的具體文本分析、詞典體小說的類型及及其兩大轉向結合起來,不僅在宏觀層面把握詞典體小說的類型、特征、轉向等問題,在微觀層面亦有具體的文本分析,做到宏觀與微觀相結合,分析詞典體小說在當代小說創作中的利弊得失等問題,并以此探討新世紀文學的可能途徑之一。
李曉禺 ·文學理論 ·16.9萬字
全書立足于《粵西詩載》文本研究,從作品內容、創作手法和藝術風格的分析延伸至對作品中涵蓋的廣西自然資源、人文環境等地域特質的分析與挖掘。通過大量文獻史料的鉤沉與比對,綜合采用多種研究方法與視角,以嘗試探討廣西地域文化與地方文學創作的雙向互動關系;再現廣西文化的發展和演變歷程,展現出廣西獨特的文化魅力和影響力,為廣西本土文化的研究提供必要的文學支撐和史料支撐。具體而言:1.學術思想方面本著作在文學研究的基礎上重點探討《粵西詩載》表現出的廣西元素,探討廣西自然環境與人文環境對文學創作的影響。2.學術觀點方面本著作探討《粵西詩載》在創作中體現出的地域性、民族性,以及對民族文學、文化建設和中國文學史的貢獻。3.研究方法方面本著作以文學地理學為理論背景,考察廣西地域環境與文學創作的關系,考察廣西文學形成、發展的文化成因,探究《粵西詩載》創作的文化動力。
張嘯 ·文學理論 ·13萬字
本書以陳中梅先生的“秘—邏”二元基質理論為理論依據,該理論從一個新的角度來分析解讀西方文明,即西方文明并不是通常所認為的“邏各斯中心主義”,而是由邏各斯和另外一個與之對等的元概念“秘索思”共同支撐。本書以梁啟超為研究對象,從他對西方“秘索思”(如宗教和文學)的關注入手,分析他西學認知的過程。雖然梁啟超重視精神、情感、信仰和文學等“秘索思”,但他并不因此而貶抑科學理性,在對西方文明認知的問題上,他那種模糊的“二元”意識始終流露于筆端。他認為精神信仰和科學理性分屬不同領域,可相互補益,但不可互相替代。
張娜 ·文學理論 ·18.2萬字
本書秉持歷史與審美相融合的文學批評標準,綜合運用文學社會學和現代文藝理論批評方法,主要對當代文學的理論問題和作家作品進行論述和闡釋,著重分析了“人的文學”與“人民文學”在當代中國的發展態勢,革命文藝的服務對象與形式選擇的關系問題,路遙小說的現實主義啟蒙品質,新世紀小說的現實與文化批判內涵,以及現代詩的特質及其表現等,呈現了當代文學關注社會、回護人生的人文性,和藝術地把握現實、巧妙對話意識形態的審美精神。
姜嵐 ·文學理論 ·18.9萬字
本書嘗試在跨國主義視域下解讀新世紀以來華人新移民小說在主題和人物形象塑造上的嬗變,分析這種變化與新移民生存境遇上的變化之間的關聯。新世紀以來,伴隨著中國改革開放進程的加快,華人移民通過回國定居、回國創業和參與同母國的經貿文化往來活動而越來越深度地介入到母國的經濟與文化發展變遷之中,在生存狀態上成為不折不扣的“跨國華人”。從文化認同的角度來看,跨國華人既是中華文化在海外的重要載體,也是在東西文化融合與創新基礎上形成的第三文化的建構者。跨國華人通過持續性的跨越國界的活動作為其生活與事業的主導方式,在兩個不同的社會實現同步嵌入。“跨國華人”群體的這種生存狀態反映在新移民小說的創作上也有著相應的呈現。本書通過新世紀以來新移民小說在回歸主題、故鄉敘事、歷史敘事、底層書寫、生態書寫等主題上的嬗變及其對跨國華人形象的塑造,呈現出新世紀以來新移民小說發展的路徑和趨向。
豐云 ·文學理論 ·19.9萬字
本書將史實考述與理論闡釋相結合,以對“《春秋》筆法”的修辭學研究為核心,結合傳世文獻及出土文獻,運用歷史考據、文本分析、語言修辭、屬辭比事等多種研究方法,在考梳“《春秋》筆法”名稱基礎上,多維度探討了它的多重豐富意蘊。從錢鐘書的斷語出發,圍繞杜預所言“三體五例”,從字法、句法、段落、篇章等四個方面充分論述了其修辭的特點,認為其對后世的修辭學影響巨大,除了可將其視作吾國修辭學的開端緣起和發凡起例之外,其還影響了后世諸如婉曲格和諱飾格等修辭格的形成,其對“正名”、“懲惡而勸善”等功能的強調則加強了對修辭功能性目的強調(如立言、立誠、辨理、教化),這亦是錢鐘書此一斷語所展現的修辭學意義所在。本書打通文本分析、史學、文學與經學之間的阻礙,既有高屋建瓴的宏觀勾勒,又有細致入微的具體問題追索,體現出資料翔實、文獻豐富、考論細密、結構謹嚴、視野開闊的研究特色,對中國古代文論的現代闡釋研究具有啟發意義,有較高的學術價值和理論價值。
肖鋒 ·文學理論 ·19萬字
二十世紀初葉,自魯迅率先從文學上對“隔膜”這種社會和精神現象表現以來,“隔膜”就成為作家進行書寫和闡釋的主要主題。本書主要研究了魯迅、葉圣陶、巴金、丁玲、賈平凹、劉震云等現當代作家對“隔膜”主題從各個方面的表現。“隔膜”既是精神問題,又是社會問題,既是古老問題,又是現實問題,既是文學問題,又是人性問題,因此對二十世紀中國小說“隔膜”主題系統而深入的研究,必將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中“以人為本”、“和諧社會”的人與人友好相處,和諧共生的社會關系提供豐富的文學形態及人生形式,也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提供精神、思想、心靈等方面的可資借鑒的人性資源。
郭運恒 ·文學理論 ·15.8萬字
本書內容出自李歐梵教授受邀為北京大學第三屆“胡適人文講座”所做的五次講演。李歐梵教授回歸到中國現代文學和比較文學研究的一個傳統題目——中西文學關系或者中西文化關系的研究,用自己的思想史方法把文本和文化史連在一起。首先嘗試厘清現代、現代性和現代文學或者說現代主義三者之間錯綜復雜的關系,勾勒出現代主義的歷史和文化背景的輪廓。進而通過四個專題——晚清文學中的烏托邦想象、1930年代中西文壇的“左翼”國際主義、維柯—薩義德—朱光潛的人文主義遺產,以及臺灣的“學院現代主義”——來探討中國現代文學如何接收和處理西方現代主義所帶來的“現實的焦慮”,今天我們又能從20世紀的歷史種繼承怎樣的遺產以應對新的危機。
李歐梵演講 席云舒錄音整理 ·文學理論 ·13.3萬字
《人間詞話》是王國維所著的一部文學批評著作。該作是作者接受了西洋美學思想之洗禮后,以嶄新的眼光對中國舊文學所作的評論。表面上看,《人間詞話》與中國傳統之詩話、詞話作品之體例、格式并無顯著的差別,實際上它已初具理論體系,在舊日詩詞論著中,稱得上一部屈指可數的作品。在近現代詞論界,許多人把它奉為圭臬,影響深遠。本書也為當今的大眾讀者所熟知,是適合作為大眾讀物的文學理論著作。
王國維著 徐調孚 周振甫注 王仲聞校訂 ·文學理論 ·6.2萬字
《文心雕龍》中國古代重要的文學理論著作,全書由五十篇文論組成,分別論述文章寫作的總原則、各種文體的寫作規范和基本要求,并評鑒了自先秦至南朝宋、齊間的重要作家、重要作品,在中國文學批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本版《文心雕龍》由臺灣師范大學已故教授王更生全文翻譯。
劉勰 ·文學理論 ·17.3萬字
五四時期以來的女性作家群體在動蕩、新舊交替的過渡大時代中,銘刻出男女人物在社會變革中有關愛情婚姻、歷史使命、政治關懷、文化觀照、社會銘刻,乃至哲學生命的反思和內在深層心理情感等課題。本書所探討的蕭紅、張愛玲、凌叔華、廬隱、石評梅等人,各以其不同的女性敘述和身體書寫為中國現代文學敲擊出遙遠而哀寂的文化歷史回音,為變化中的新時代留下影響深遠的敘事文學遺產,值得當代學術界重新深思。
林幸謙 ·文學理論 ·18.7萬字
本書是老舍先生罕見的文學理論著作,既是他創作實踐的感悟,也是他學習的總結。在書中,老舍先生縱論中國歷代文論,又巧妙地引入西方重要文論思想。以作家的視角對文學進行全面又獨特的解讀,化嚴肅呆板的理論為閃耀智慧的思考,講文學的特質、創造、起源、風格、形式,又談文學的風氣和傾向。本書不僅為研究老舍文藝觀的重要讀本,也是一部極難得的文學理論入門書。
老舍 ·文學理論 ·9.8萬字
書院是中國教育史上極具特色的一種制度,對文化發展關系甚巨,并且影響到東亞、東南亞的不少國家。凡關注中國傳統文化的人,都不能忽視書院所起的重要作用。“中國書院文化建設叢書”包括5種,由鄧洪波教授擔任主編,從書院歷史、書院教育、書院經費、書院精神、書院建筑等方面總結傳統書院精華,探討書院千年來弦歌不絕的原因,解讀新時代下書院的時代價值和文化教育使命。作為教育組織的書院,創造過輝煌的教育成果,許多歷史名人、大師、國家棟梁,都曾經是學校的講師或者學生。《教學相長:書院教育制度》充分挖掘傳統書院教育精華,為現代教育制度完善、教育改革提供借鑒。
鄧洪波 蘭軍 ·文學理論 ·14.9萬字
書院是中國教育史上極具特色的一種制度,對文化發展關系甚巨,并且影響到東亞、東南亞的不少國家。凡關注中國傳統文化的人,都不能忽視書院所起的重要作用。“中國書院文化建設叢書”包括5種,由鄧洪波教授擔任主編,從書院歷史、書院教育、書院經費、書院精神、書院建筑等方面總結傳統書院精華,探討書院千年來弦歌不絕的原因,解讀新時代下書院的時代價值和文化教育使命。作為教育組織的書院,創造過輝煌的教育成果,許多歷史名人、大師、國家棟梁,都曾經是學校的講師或者學生。
鄧洪波 ·文學理論 ·16.7萬字
書院是中國教育史上極具特色的一種制度,對文化發展關系甚巨,并且影響到東亞、東南亞的不少國家。凡關注中國傳統文化的人,都不能忽視書院所起的重要作用。“中國書院文化建設叢書”包括5種,由鄧洪波教授擔任主編,從書院歷史、書院教育、書院經費、書院精神、書院建筑等方面總結傳統書院精華,探討書院千年來弦歌不絕的原因,解讀新時代下書院的時代價值和文化教育使命。《價值追求:書院精神初探》梳理書院在千余年的發展歷程中所積淀的文化精神,介紹了自由講學、追求真理、躬行實踐等書院精神,并以朱張會講、王夫之、左宗棠等歷史事件以及人物為例,進行生動詮釋。?
鄧洪波 曾歡歡 ·文學理論 ·15萬字
《教養相資:書院經費研究》從探尋書院經費與書院基本規制關系入手,梳理傳統書院經費籌措、使用、管理等有關問題,通過對鵝湖書院、敷陽書院等個案書院的剖析,總結傳統書院運行中經費問題的得與失,并以此觀照當代書院經費的籌措與管理,在此基礎上提出當代書院運營中有關經費的應對之道。
鄧洪波 張勁松 ·文學理論 ·12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