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本書初步對世界華文微型小說進行了一次綜合檢閱,探討了世界華文微型小說的生發機制、群體概貌、美學價值,尤其是作家作品的個案研究,以小見大,由點及面,對華文微型小說進行了初步的把脈定位,視野宏闊,放眼全球,有利于促進微型小說文體的健康發展,有利于更好地發揮華文微型小說在世界范圍內“使得華人恢復對中華文化的認同和自信心,并使微型小說不但成為推動整個華文文學的一股力量,而且成為超越國境實現中華文化向心力的世界大團結的力量”。
龍鋼華主編 ·文學理論 ·51.3萬字
本書通過細致梳理魯迅在臺灣傳播、接受的文獻史料,力求直觀而完整地呈現魯迅在臺灣傳播的歷史軌跡,同時亦對史實進行客觀的評價和深入的理論闡釋,概括魯迅在臺灣文學、文化發展進程中的特殊意義。本書所提示的“臺灣魯迅”經驗,不僅可為魯迅研究、中國現代文學研究提供新的思考維度,而且也豐富了“中國魯迅”與“東亞魯迅”形象的歷史細節和精神面向,對于重新勾勒魯迅在東亞地區的影響具有重要的意義。
徐紀陽 ·文學理論 ·50.6萬字
當代中國的現代文學研究,內容豐富,成果斐然。從五十年代的學科初創,到八、九十年代的重建、調整,學科發展道路曲折復雜而又始終充滿了活力。本書在簡要勾勒學科發展概貌,分析不同時期現代文學研究基本旨趣、基本特點的基礎上,分專題介紹、評析了七十年來現代文學研究在文學思潮與社團流派研究、重要作家作品研究、文體研究等領域所取得的主要成就,力圖為總結現代文學研究的歷史經驗,展望學科發展未來,提供一份有益的借鑒。
邵寧寧 郭國昌 孫強 ·文學理論 ·50.2萬字
本書分四個階段回顧了中國敦煌學研究發展的歷程。第一階段以1930年為界分為兩個時期。即1909年至1930年為第一個時期,這是敦煌學興起的時期。1931年至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是第二個時期,其特點是我國學者所接觸的敦煌文獻大為增多,研究領域也逐步擴大。第二個階段(1949年至1978年)則以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劃分為兩個時期。前一時期研究的重心在大陸,后一時期研究重心轉移到了港臺地區。1978年改革開放后至2000年是第三階段,是我國敦煌學的快速發展時期,中國學者逐漸改變了“敦煌在中國,敦煌學在日本”局面,并最終掌握了國際敦煌學的主導權和話語權。第四個階段(2001年至2019年)是我國敦煌學開始轉型的階段,我國學者在延續傳統題目和傳統方法、范式的同時,開始著力探索用新范式和新視角開辟敦煌學的新領域。本書的撰述采用學術史式,力圖分析所涉及論著的成就、特點和不足,力圖展示所涉及的論著在相關研究歷程和學術脈絡中的地位。
郝春文 宋雪春 武紹衛 ·文學理論 ·48.2萬字
本書收集了改革開放以來,作者在國內各種刊物和文集上發表的一些關于波蘭文學、波蘭漢學研究的主要論文,以及作者為幾本波蘭文學譯著所作的序言。在波蘭文學研究方面,這些文章包括對波蘭古典和現代文學中一些主要的文學時期、流派、重要的作家和作品的研究和介紹,波蘭文學和中國文學的比較以及波蘭現代文學理論的研究。這些文章充分反映了作者的獨到見解,本書是一部了解波蘭文學創作成就必不可少的參考書,為國內對波蘭以及中東歐文學的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借鑒。在波蘭的漢學研究方面,收錄的文章主要是對波蘭17世紀中葉來華的波蘭耶穌會傳教士卜彌格向西方介紹中國古代文明成就的研究,此外還有波蘭自古以來社會各界人士和中國的友好交往以及波蘭當代著名漢學家、卜彌格的研究專家愛德華·卡伊丹斯基的介紹,這都有利于增進中波兩國的文化交流和傳統友誼。
張振輝 ·文學理論 ·48.1萬字
魯迅早年深受進化論影響,這種背景深刻改變了他的自然觀念,也奠定了他以“立人”為中心的倫理改革思路。在清末民初的歷史語境中,魯迅面臨著“家國天下”倫理秩序解體與重構的難題。本書以《天演論》引發的“天人之變”作為總體視野,通過構建相關語境與知識脈絡,深入討論魯迅有關“人國”的設想、科學主義潮流中圍繞道德與信仰的思考、歷史意識的變遷、詩學與政治的改革思路、家庭改革的生物學原理、20年代對進化論的反思等主題。魯迅將進化論融入思想背景,并根據時代與主體需要進行了改造。這種選擇、接受和批判既是魯迅文學與思想形成的過程,也是中國現代文明在曲折中不斷展開的過程。
孫堯天 ·文學理論 ·47.8萬字
本書將迄今已有七十多年歷史的當代文學視作一個整體,分上、中、下三編,對其研究的“歷史化”問題進行全面系統的探討。上編“歷史化的本體構成與知識譜系”,主要考察當代文學歷史化“是什么”,對其“三元一體”(即主流意識形態文學、精英文學、大眾文學)的本體構成與知識譜系進行盤整,然后在時空拓展的視域下對有關評價機制與評判標準作了闡釋。中編“歷史化的主要路徑與研究方法”,分析“怎樣歷史化”,包括述學范式、經典化篩選、文學史編纂,也包括史料收集與整理、甄別與辨析等。下編“歷史化相關專題探討”,主要從歷史化與政治、革命、文學、批評、舊體詩詞、知識學養等角度,對相關重要問題進行抽樣分析。每編之間既有相對的獨立性,又有內在的邏輯關聯,這就是緊扣歷史化的“本體”和“實踐”,圍繞“何為歷史化”和“如何歷史化”兩個維度及方向展開。
吳秀明主編 ·文學理論 ·47.2萬字
平成年代的日本社會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風險與危機,維系社會秩序良性運行的道德倫理和社會關系均發生了裂變和轉型。本書立足于轉型期的平成社會,依據文學所承載的文化建設功能,利用代表日本當代文學律動的芥川獎這一平臺,將各自書寫的、相互獨立的30位獲獎女作家的30部獲獎作品聚焦在“價值取向”這一主題下,對日本社會價值取向問題進行分析,并結合獲獎女作家文本世界的現實書寫,圍繞迷失中的問題呈現、現實中的問題探索、引領中的問題破解深入探討了該創作群體對價值取向的認知、找尋及引導,總結了平成年代芥川獎獲獎女作家及其作品引導的價值取向和引導策略,回應了女性文學言說及文學的文化建設作用等問題。
王玉英等 ·文學理論 ·47.1萬字
中古英語亞瑟王文學是中世紀歐洲和英國各種歷史、文化和文學因素共同作用長期發展的結果,是歐洲中世紀文學的重要組成,更是英國十分重要的文化文學遺產。它繁榮于英格蘭民族形成時期,取得非常高的文學成就,它承載的英格蘭民族的精神、理想與價值觀念已經成為英國乃至英語世界的文化基因。本書是對中古英語亞瑟王文學全面系統的研究。本書首先探討了中世紀中后期最主要的敘事體裁浪漫傳奇文學的產生、性質與發展,以及歐洲亞瑟王傳奇的源流與演化,進而在此基礎上具體、深入地分析所有現存中古英語亞瑟王文學文本(包括殘篇),其中主要作品分專章研究。在研究中,本書致力于在中世紀歷史文化語境中分析作品文本本身的內容、藝術特點和成就,也注重探討亞瑟王文學十分豐富的歷史文化信息和揭示作品所體現的英格蘭性,以此考察中古英語亞瑟王文學與英格蘭民族的形成與發展的內在關聯。
肖明翰 ·文學理論 ·46.1萬字
本書是著名唐詩研究專家張天健、張起對唐詩中名篇疑難問題的解釋。全書內容廣泛,,如“李白《月下獨酌》‘永結無情游’解密”,“杜審言《和晉陵陸丞早春游望》之疑”,“杜甫《不見》‘匡山讀書處’在哪里”,“晚唐遺珠‘一瓢詩人’唐求”等問題,書中都做了有理有據有趣的解答。本書以細讀文獻為基礎,“淺者深入,深者淺出”,每一專題皆沉潛涵泳,參互考尋,按《唐詩解密》體例,精心構筑,以“探問”形式,答疑解難,是兼具學術性和趣味性的唐詩讀物。
張起 張天健 ·文學理論 ·46.1萬字
胡辛是中國新時期女性寫作的代表作家之一,也是江西自現代以來文學成就最為突出的女性作家。其創作經由豐富的生命體驗、感悟而朝向地域與傳統精神扎根,魅力持久。這是一部解讀、認知胡辛創作的評論集。涵蓋了近四十年來評論胡辛及其創作的近百篇文章,跨越文學、影視、陶藝等領域,勾勒出胡辛對贛地這方水土這方人的別樣言說與深情表達。視角多元,形式多樣,既有王蒙先生高屋建瓴的評點,又有潘際鑾院士的長者言說;既有學者教授的眾說紛紜,又有學生及年輕讀者的隔代閱讀……四十年的評論結集,不僅能夠有力推動胡辛創作與江西文化形象建構向更深層次發展,還折射出不同時代的社會風貌、文藝風向與審美判斷。
詹艾斌主編 ·文學理論 ·46萬字
本論文集選收作者論文45篇,其中三分之二寫于退休以后:1999—2014年。本論文集有以下特點:一、時代特征比較突出:新時期以來文學觀念的變化極大地拓寬和加深了古代文學研究空間,在以揭示人的感情世界和心路歷程為中心的基礎上,多層面、多角度和多種手段并用地展開研究,從而使這些論文具有全新的面貌。二、創新性特征比較突出:有些論文提出了一些具有較高學術價值的新觀點,有些論文打破了長期以來的思維定式,為有關問題的研究探索了新的道路,有的論文沒有采用長期慣用的視角,而換了新的視角,從而有了新的發現。還有些論文不只是視角新和觀點新,而是前人沒有研究過或系統研究過的新論題。三、學術覆蓋面廣,內容豐富,涉及問題比較多。四、注意方法論的總結。五、有關方面對論文的反映較大。
趙沛霖 ·文學理論 ·45.6萬字
本書是對列夫·托爾斯泰的代表作《安娜,卡列寧娜》進行整體性、系統性研究的專著。長期以來,我國學者研究這部名著所取得的成果可謂汗牛充棟,然而這些成果多以單篇論文的形式H{現,屬分散性研究,而以整體性、系統性方式研究《安娜·卡列寧娜》則顯得薄弱。本書從《安娜·卡列寧娜》的創作過程、思想內容、悲劇意識、死亡意識、人物形象體系、場而描寫、眼神描寫、心理描寫、意識流、結構、人物形象比較等多方面展開全景式研究,深入淺出,真知灼見迭出,表現了作者極強的文字功底和學術造詣。本書可供專業研究者參考,對于喜愛《安娜·卡列寧娜》及托爾斯泰小說的一般讀者亦具啟發意義。
楊正先 ·文學理論 ·44.6萬字
13—14世紀的中國由于蒙古人的世界征略活動,實現了沙漠與海洋兩大出口的全球性開放格局,以中國為中心的東、西方經貿與文化交流臻于鼎盛,這個時期的絲路紀行文學也成為中華文明多元與包容的典型代表。本書是國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標課題“13—14世紀絲路紀行文學文獻整理與研究”成果的重要體現,同時也是配合研究生省級精品在線課程《中外交流與13—14世紀絲路紀行文學研究》而撰寫和出版的線下輔助教材。全書由緒論、正文及附錄組成,在文獻總述之外,主要圍繞“西游紀行系列”“西南絲路紀行系列”“草原絲路紀行系列”“海上絲路紀行系列”“東游紀行系列”“絲路與城市系列”等六個系列的主題,全面梳理與深度闡析13—14世紀絲路紀行文學文獻面貌及其成就,揭示13—14世紀時期中國與世界的密切交流與對話歷史。該書對于理解13—14世紀“中國形象”在全世界尤其是歐洲產生深遠影響,有很大的幫助,不僅可作為高校研究生學習的教材,也對專業研究者具有參考意義。
邱江寧 唐云芝等編著 ·文學理論 ·43.5萬字
由方長安著的《中國新詩(1917-1949)接受史研究(精)》是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成果,項目批準號09BZW052,2013年結項,結果為良。主要內容是考察研究近百年來中國新詩(1917-1949)接受史。既梳理、研究了新詩接受史的外在形態,又揭示出其內在嬗變邏輯、特征與根源;既研究了讀者閱讀接受與新詩創作、詩學建構的關系,從傳播接受角度深化了對新詩情感空間、審美形式生成發展的認識,又論析傳播接受對新詩“經典”生成所起的作用,敞開了“經典”塑造的歷史,對新詩經典化現象與問題作了深入研究與反思。該研究對重新認識百年新詩“經典”具有重要意義。
方長安 ·文學理論 ·43萬字
生態批評將生態與文學有機聯姻,形成文學與生命體驗、視點轉換及話語表達的特殊研究線路,亦環繞生態有機性而助推文學研究范式轉換,借力于復雜性思維呈現自然、生態、生命及文學活動的多樣性。中國文學傳統獨具“道生”性緣生點,形成以“天人合和”為運演脈絡的生態智慧基礎,在悟解自然、文學“藝境”創造,詩性價值,情意韻通,藝術本真及神性魅力的展示等方面與生態批評能形成良好對接,并能建立有機共存的多向整合及融合機制。生態文化、生態美學、人類學、現象學及知識論等諸多學科領域的優化路徑,能夠支持、凸顯且完備這種“融合”的學理構建。本書共十二章及引言、結語,分理論篇、融合篇、析源篇和構建篇。
蓋光 ·文學理論 ·42.8萬字
《中國現代民族主義文學思潮(1895-1945)》主要進行了三個層面的研究工作:第一個層面上理清了1895-1945年間中國現代民族主義思潮流脈,探析了民族主義思潮對文學創作的深刻影響,重寫了一部清晰、系統、完整的“中國現代民族主義文學思潮史”;第二個層面上從宏觀的中國現代民族主義思潮流變入手,上溯到具有民族主義性質的曾國藩“衛道變器”說和康有為“托古改制”論,而重點則對梁啟超、孫中山、蔣介石的民族主義思想進行辨析,旨在弄清現代民族主義思潮的源流及其差異;第三個層面上著重解讀政治民族主義文學和文化民族主義文學的經典作家作品,闡釋中國現代民族主義文學的美學特質,為中國現代民族主義文學理論體系的建構提供有益資源。
李鈞 ·文學理論 ·42.5萬字
本書系統梳理了澳大利亞文學批評的早期崛起及其此后一個多世紀以來的發展脈絡,內容涵蓋四個歷史階段中涌現的主要人物、流派、思想觀念、問題和方法,全書以二十世紀西方文論史為參照,立足中國視角,著重考察澳大利亞文學批評移植外來觀念與方法并對其實行本土化的歷程。
王臘寶等 ·文學理論 ·42.5萬字
本書力圖全面而立體地呈現奧登詩學的風貌,展演詩人在風云變幻的歷史大背景下如何通過自身的深度思考和積極探索持續地對外界做出反應,考察詩人與自我、社會以及詩歌這門藝術的微妙關系,從而看到一位詩人介入社會與時代的方式,以及隨之而來面臨的詩學問題和詩路選擇。本書主體部分的論述,分為“奧登詩學的思想譜系”和“奧登詩學的藝術倫理”兩個既相對獨立又相互關聯的方面。“奧登詩學的思想譜系”主要從影響研究的角度審視奧登與主流社會思想之間的復雜淵源,從中找出他對這些思想的極具個性化色彩的接受、汲取和轉化的線索。“奧登詩學的藝術倫理”主要聚焦奧登的文學生涯和詩學觀點,綜合辨析詩學傳統、創作環境和藝術理想等主客觀因素在其詩學生成過程中的脈絡,揭示奧登對詩學倫理的檢視與闡發。
蔡海燕 ·文學理論 ·42萬字
本書基于國內外美國小說研究之研究的現狀和存在的問題,以文學接受批評和新歷史主義文學批評為理論參照,通過細讀自20世紀初以來國內重要學術期刊發表的美國小說研究論文和重要出版社出版的美國小說研究論著及相關研究學術論文與論著,深入研究了三個不同歷史時期(1901-1978年、1979-1999年、2000-2015年)中國美國小說研究的熱點、角度、方法和總體走向,從整體角度歷時性系統地探討了中國美國小說研究在百年進程中從意識形態批評逐步走向非意識形態批評和多元文學文化批評的歷史嬗變及其文化和文學效應,總結了百年中國美國小說研究中的成功經驗和失敗教訓,展望了未來中國美國小說研究的發展趨勢。
任虎軍 ·文學理論 ·41.4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