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本書是對當代陜西文學民間敘事予以研究的第一本專門著作。民間敘事是當代陜西文學的重要基本面之一,作家“現象級”佳作頻出,參與、推進了當代中國敘事文學的轉換。本書對陜西文學民間敘事的話語特征、功能意義、文化意識、文學傳統,以及成就、局限與前景等展開系統性論析,以期對民間敘事的復雜性作出新的闡釋,并獲得超越地域性閾限的理論啟示。
王玉珠 ·文學理論 ·27.9萬字
本書以教育部最新頒布的《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類教學質量國家標準》為依據,宏觀把握并深入梳理歐美文化及文學藝術思潮的遞進演變。全書包含兩個框架,一為歐美的文化和藝術史,二為歐美的文學史。通過對這兩個框架的有機整合,旨在將各個時期的歐美文學放到整個社會文化及藝術思潮的大語境中去觀察和研究,有助于讀者深入理解文學內涵,增強學習的趣味性。通過跨學科的文學闡釋,使文學真正成為人學,對提高讀者的人文素養具有積極意義。
朱虹主編 ·文學理論 ·27.9萬字
明清江西人讀“四書五經”很用功,但他們在文學創作上成就并不高,甚至思想有點迂腐。明代江西詩學和文論的曙光是陽明心學帶來的。湯顯祖的“重情”文學思想,就與陽明心學關系密切。清代的江西詩學,講究詩歌的字法、句法、篇法。文字獄對江西文人有一定影響,如南康人謝啟昆,任職期間因查辦文字獄不力,影響了他一生的創作和治學路向。進入晚清,憂患意識是近代文學批評的主旋律,文廷式、魏元曠等的憂時傷亂之作,就是這一時代風潮的反映。這一時期有不少總結地域性文論思想的編著,如郭子章撰《豫章詩話》、裘君弘撰《西江詩話》十二卷等,對我們今天撰寫地域文學史、文學思想史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吳中勝 ·文學理論 ·27.9萬字
本書以人類學家克利福德·吉爾茲所提出的“地方性知識”和福柯的“知識考古學”為方法,進入馬華社會具有巨大影響力的《星洲日報》文藝副刊(1988-2009年)空間,從傳媒與文學的關系角度探討二十年間馬華文學思潮在主體性建構焦慮中由“馬華文學”向“文學馬華”的審美嬗變。在這種審美形態的轉換中,文藝副刊始終作為馬華文學權力場域隱形的結構性力量介入和干預其中。而由于“小文學”的馬華文學主要棲身在以文化為中介、以商業為底色的報紙副刊中,在“文化辦報”策略下,《星洲日報》文藝副刊運用“文學—文化”的制作程式推動了馬華文學思潮的審美嬗變。
易淑瓊 ·文學理論 ·27.8萬字
本書立足現代性視野,深入細致地梳理了20世紀西方文本詩學存在形態及演變軌跡;在此基礎上,探究了各形態文本詩學的基本理論主張及其相互間復雜關聯,并進一步剖析了當下中國文本詩學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及發展態勢。本研究對于深入探究當代西方文學理論、規范當下中國文學研究極具啟發價值,能夠有效避免“脫離文本、直奔主題”的不良批評之風。
董希文 ·文學理論 ·27.7萬字
自漢初王世奉日記牘出土以來的兩千多年間,日記一直是我國最傳統、實際效用很大,但又常常被輕視、相關理論研究也極為薄弱的寫作樣式和治學方法之一;期間,我國累積的日記文論資料非常豐富,且成就非凡,但零散、雜亂,未能引起學術界的足夠注意,也一直缺乏系統的輯錄、校勘和整理。本書運用當代人本主義哲學、文藝學對話理論、言語生命動力學母語寫作理論等前沿學術思想,對我國歷代文人、學者、作家、教育家等有心人士的日記寫作和日記寫作教育實踐進行全面系統的審視,對其經驗、看法、觀念和針對經典日記文本的讀后感等資料予以輯錄、校勘、整理和鉤沉,在此基礎上建構起中國日記文學理論,這彌補了我國傳統文論體系的一個空白(或薄弱地帶),是中國特色文學理論研究與建設的重要進展。
劉中黎 ·文學理論 ·27.7萬字
本書從多重女性視角考察了20世紀80年代中國女性文學,梳理了女性文學生成的背景與資源,剖析了女性意識形態混沌的內存邏輯,審視了女性文學的形態、特質及發展軌跡。同時指出女性寫作如何承繼“五四”女性解放的脈動,如何呼應西方現代性的導引,進行有跨界的移動與時空的切換,從而參與主流話語系統所需要的時代精神、人性訴求的詩意表達,逐漸實現從本源性母體剝離之后的蛻變,從精神賦格的層面展示了女性的激情、意志、志向、欲望的多種姿態和樣式,以及自我想象與文化構建的圖像。揭示了女性意識形態美學構建的激進意義與局限,進而通過反思和檢視,重新尋找中國女性文學乃至新時代民族大義化發展的生長點。
田泥 ·文學理論 ·27.6萬字
本書是作者就改革開放以來一系列重大學術問題,如新時期文藝學有著怎樣的發展軌跡,藝術哲學發生了怎樣的變革,人類本體論藝術哲學的基本內涵是什么,文學可否定義、如何定義,文學具有怎樣的存在形態,文藝美學如何在中國產生和發展,世界共產黨人美學具有怎樣的演化軌跡,怎樣看待改革開放40年文學理論的巨大成就及經驗教訓,“詩文評”怎樣向“文藝學”轉化,全球化時代具有怎樣的特點以及對文學和文學理論發生了什么影響等,進行了比較深入的考察、思考,并提出了自己的見解。作者努力不說套話、不說空話,而說自己的話。作者認為:“一家言”者,即提倡學者說自己的話。這應該是一種時代趨勢、成為一種社會風尚,故取“學術一家言”為書名。
杜書瀛 ·文學理論 ·27.6萬字
《文學地理學》輯刊是中國文學地理學會的年會論文之精選,由曾大興等主編,每年一輯,已出七輯。作者均為中、日、韓三國從事文學地理學研究的學者,包括楊義、蔣凡、劉揚忠、朱壽桐、周尚意、王兆鵬、張三夕、鄒建軍、陶禮天、夏漢寧、高人雄、戴偉華、海村惟一(日)、金賢珠(韓)等知名學者。本輯刊設有“文學地理學學科建設”、“文學地理學宏觀研究”、“文學地理學基本理論研究”、“文學地理學方法研究”、“文學家之地理分布”、“北方文學地理”、“中原文學地理”、“燕趙文學地理”、“荊楚文學地理”、“吳越文學地理”、“嶺南文學地理”、“文學地理學應用研究”、“國際視野”、“學科建設動態”等多個欄目。
曾大興 夏漢寧 杜雪琴主編 ·文學理論 ·27.5萬字
本專著以埃斯卡皮的“文學社會學”、福柯的“知識考古學”、布爾迪厄的“場域理論”為主要依據,以“重回歷史現場”的姿態,在深入挖掘評獎史料、展開理論思辯的基礎上,將研究視野伸向整個20世紀的文學評獎活動之中,既填補了中國當代文學評獎“歷史源起”研究的諸多學術空白,又在質疑學界已有共識的基礎上對理論偏誤進行了“糾偏”;既對全國性小說評獎為核心的中國當代文學評獎制度確立、演進、修正進行了全景式的考察,又對這種變化背后凸顯的、文學場域內各種力量之間的相互博弈、此消彼長進行了富有建構性的研究,同時,對因此而形成的中國當代文學評獎的主導原則、審美偏向、制度性缺陷等從學理上給予了必要的辨析。
王鵬 ·文學理論 ·27.5萬字
海外華文文學,本質上就是從“跨界”而產生的學術空間。海外華文文學的發生源自作家的跨界“旅行”,海外華文文學拓展與發展的動能也源自作家自發與自覺的反復“跨界”。本書通過對“跨界”現象的集中性研究,找尋海外華文文學發展中的新動向,把握海外華文文學研究的前沿性學術命題,從跨文化、跨語言、跨媒介、跨族裔、跨學科等角度,發掘、清理、研究具有趨勢性、沖擊性、持續性、方向性的重要“跨界”現象。
王列耀等 ·文學理論 ·27.5萬字
本書分三大部分,分別從文本細讀、史料研究和學人評議等方面對中國現當代文學進行了專題性的研究。“文本與方法”注重文本細讀,從具體的文本出發,利用新批評的細讀原則和形式主義文論的敘事學方法,在文本分析的基礎上,對文本的人物形象、敘事藝術、主題意蘊等多方面深入開掘,力圖得出一些創新性的結論。“史料與問題”主要是從文學史料、文學期刊、文學版本等文獻出發,采用無征不信、論從史出的史學原則出入于文學歷史,在觸摸大量第一手原始文獻的基礎上發現問題,力爭做到“采用新材料以研究問題”并試圖得出富有價值的科學結論。“學人與學術”主要是關于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者的學術評議,也即所謂“研究之研究”,側重對學人學術史研究的探討和梳理,把學人的研究論著置于學術史的宏闊背景中加以觀照,在此基礎上考察研究者各自的學術貢獻及對于現代文學學科的建設意義。本書三大部分涵蓋了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所涉及到的文本、史料、學術史與研究方法等諸多問題。
劉進才 ·文學理論 ·27.5萬字
古代的京都不僅是“天子之所居”和政治中心,同時也是學術和文化的中心,在文學的空間和地圖上占據最核心的位置。長安和洛陽在唐代被視為“東西帝王宅”,亦被唐人慣稱為“兩都”或“兩京”。作為唐代文人最集中的活動場域,兼具地域、城市及帝都多重文化的特殊屬性,兩京對唐代文學創作產生了難以估量的影響。同時,因歷史文化積淀的不同和在唐代政治地位的差異,長安和洛陽相應生成了不同的地域文化和京城文化,唐代詩歌對其亦有差異性的文學表達和文化呈現。
洪迎華 ·文學理論 ·27.5萬字
上海商務印書館出版的《說部叢書》規模宏大,作品有324編之多,時間從1903年至1924年長達22年之久,是清末民初諸多《說部叢書》中的佼佼者,體現了小說界革命的巨大實績。本書首次對商務版《說部叢書》324編作品展開全面而系統的敘錄,這是頗富創新性的研究工作。本書分英國、法國、美國、俄日以及其他國家與地區對每部作品的作者(著者與譯者)、諸種版本、章節目錄(全錄或摘錄)、序跋(全錄或摘錄),以及其他相關文獻如評述、作品廣告等信息展開敘錄,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和學術價值。
付建舟 ·文學理論 ·27.4萬字
本書從宋代城市與媒介革命這一新視角,多方面探索了宋代城市文化繁榮與媒介革命對宋代文學的變革與創新產牛的深遠影響及其新的文學特質的形成。上編基于宋代發生的印刷媒介革命對整個宋代文學生態環境,對宋代文學的變革與創新,乃至南宋文學新特質的形成產生多方而的影響這一基本認識,研究了宋代印刷媒介文化如何影響和催生宋代文學變革與繁榮,形成新的文學生產。傳播與消贊、閱讀等諸多文學現象及其生產機制,思考和探索了宋代文學在新的印刷媒介文化影響下曲新的歷史發展趨勢及其文學史意義。下編探討了宋代新型文學生產與城市文化繁榮之間的密切關系,揭示了新的城市文學如何建構、豐富并具體展示了新的城市文化及其信仰世界,跨學科、多層次地探索了在宋代都市繁榮與市民文化崛起影響下形成的新型文學生產和文學變遷,以及新的文學觀念與審美趣味對于傳統精英文學的挑戰。此外,宋代影響文學藝術變革的一個重要方面,在于視覺文化的轉型。書中的相關章節,也初步探索了日益豐富的視覺圖像對宋代文學觀念、文學創作與文學變革及創新的多方面影響。
劉方 ·文學理論 ·27.4萬字
本書立足于連接“文學”與“地理”的“文學空間”,從“文學空間”的“外層空間”進入“內層空間”最后到文學史意義,研究清末民初小說中的京滬文學空間,重點探討了空間與小說家都市體驗、空間與小說中的文本空間、空間與小說空間敘事等內容。
紀蘭香 ·文學理論 ·27.4萬字
本集收入作者研究巴赫金詩學的兩部分成果。“巴赫金的文化詩學”部分2001年曾由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巴赫金的詩學”部分是文化詩學研究的擴展和深入,收入作者研究巴赫金整體詩學、語言詩學、體裁詩學、小說詩學、歷史詩學、社會學詩學等方面的論文。
程正民 ·文學理論 ·27.4萬字
本書對20世紀俄蘇經典作家普拉東諾夫(1899—1951)的代表性作品進行了系統梳理,清晰地呈現出作家在不同時期筆下的景觀與共同訴求,闡釋了作家創作的思想源頭和世界觀變遷的軌跡。普拉東諾夫的創作,折射出烏托邦思想和反烏托邦的復雜互動,他以文學的方式關照人類命運并嚴肅反思社會現實,在人間艱辛地尋找真理,播撒幸福的靈魂。
王曉宇 ·文學理論 ·27.4萬字
土地改革運動是中國現代歷史進程中的重大事件,以平分土地為中心重建鄉村政治秩序,改造了傳統的文化觀念。土改運動在政策上的變動和現實的復雜性,帶來了土改文學的豐富性。本書力圖在文本細讀的基礎上,從歷時性和共時性的角度,對于土改文學做一次較為全面的梳理,勾勒出不同歷史階段敘事模式的演進過程,探究在文學與意識形態、作家與批評、創作原則與政策規定的互動中文學發展演變的復雜軌跡,揭示其在20世紀文學史上的獨特地位。
程娟娟 ·文學理論 ·27.3萬字
本書系作者近年來研究中國現當代文學的成果結集,其總體特點是以作家研究和文本細讀為基礎,立足于20世紀以來的文學現象,將作家研究、文本分析與文學觀念、立場和風格融會貫通,從現代性與魯迅的文學選擇,歷史場域中的魯迅文學,現當代作家的語言、文體及文學的民間立場等角度切入20世紀中國現當代文學的諸多理論問題和作品評價,對文化多元選擇下的中國現當代文學進行了個案分析和綜合研究。全書展示了作者扎實的理論素養和文化關懷,洋溢著人文精神和書卷氣質,文辭優美而激情澎湃,是一部富有創新的現當代文學研究論著。
靳新來 ·文學理論 ·27.3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