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本書力求重返當代詩歌成長的歷史腹地,從詩歌資源的選擇與重構,文化動員與詩歌閱讀、傳播的關聯,詩歌論爭與寫作范式的重建,詩歌經典的打造和創作主體轉型等方面,深入探究當代歌現象的獨特性與復雜性。重點呈現當代詩人構建“新的人民的詩歌”詩學體系和詩歌形態,推動富有時代和民族特色的詩歌生產、傳播與閱讀,借助詩歌論爭與經典化凝聚“共識”的復雜過程,以及這一過程在寫作主體身上留下的深刻痕跡。
巫洪亮 ·文學理論 ·28.5萬字
目前,對海子“小詩”,即他的“抒情詩”的研究可以說是種顯學,但學界很少關注他的長詩(“大詩”)寫作。基于此,本書對海子的十部長詩展開論述,結合了海子小詩及相關評論文字,建構了海子“大詩”詩學思想形成的精神軌跡,以期時代能夠重新認識海子的詩學和文化價值。本書不僅解讀了作為詩人的海子,同時,也解讀了海子長詩所蘊含的思想以及對當代理論建構的話語影響,讓讀者領略海子大詩所追求的詩、哲學、神性合一的心靈價值與生命意蘊。
董迎春 ·文學理論 ·19.7萬字
非洲英語流散文學可以分為本土流散文學、殖民流散文學和異邦流散文學三大譜系。本土流散文學中的主體性呈現為破碎的、不完整的狀態,異邦流散文學中的主體性遭到嚴重的壓制與扭曲,殖民流散文學中的主體性體現出更多的殖民性和侵略性。這三大流散文學譜系中的主體性都必須進行重構。非洲英語流散文學中的主體性重構是恢復人的尊嚴的一種努力,是探索個人之路、民族之路、國家之路甚至是非洲之路的一種努力。
袁俊卿 ·文學理論 ·20.4萬字
《中外文論(2018年第1期)》共分六個欄目。“中國文論研究”聚焦中國近現代著名的文藝理論名家的文藝理論研討。“西方文論研究”專欄則著力平均:既有人物專題研究,又有文論史問題勾稽及文論研究的綜述。“古代文論研究”則從以人為綱、以問題為綱等多重視角,展示和探討了古代文論中具體而細致的問題。“譯文選刊”則全文選刊了著名美學藝術理論家卡羅爾有關亞里士多德詩學的講座譯稿,以展示當代藝術研究者對古典詩學傳統的重視和發揚等。
高建平主編 ·文學理論 ·29.5萬字
這部文藝評論集選取了包明德先生近年來創作發表的文藝論文、文章與短評,共計七十余篇。這些文章基本都發表在國家級文藝報刊上。結合多年的教學、研讀和理論經驗,作者在多篇文章中闡釋了文藝的民族性與世界性這一文藝創作與評論的百年課題,正確地解讀了經典著作中關于民族性與世界性的論說。秉持現實主義文學的批評精神,作者在多篇評論中,闡明了細節的真實對于刻畫人物、體現時代精神和歷史意識的重要意義;并且在評論文章中,闡述了在多元多樣、多語境疊合的文藝思潮和文藝審美格局中,如何堅持馬克思主義人生觀,堅持馬克思主義文藝批評的標準,從而呈現了宏觀、辯證、綜合和創新的文藝理論觀點。
包明德 ·文學理論 ·19.7萬字
本書以《當代》雜志為研究對象,在對《當代》個案進行微觀研究的同時,目光擴大至對整個當代文學的分析和考察。在研究過程中既關注《當代》與中國當代現實主義文學之間的互文性關系,通過《當代》辨明當代現實主義文學的構成和嬗變過程,同時又將《當代》放在社會和歷史的角度加以闡釋,考察文學生產制度內部的權力構成。本書通過文學期刊透視一個階段文學史生成的復雜面貌,在梳理其演變過程的同時實現對當代文學歷史進程的觀照。
武兆雨 ·文學理論 ·20.6萬字
20世紀英國現代主義文學大師弗吉尼亞·伍爾夫(1882-1941)一生致力于小說創作的革新,推動了現代主義文學的發展,還撰述了她所處時代的戰爭、女權主義運動、同性戀現象以及大英帝國衰落等歷史事件。伍爾夫的現代主義作品貌似脫離歷史背景,但實際上卻根植于現代性的歷史真實之中,而且還是敘述歷史的有效手段。本專著全面研究伍爾夫的日記、自傳、書信、演講稿、文學評論和有關伍爾夫的傳記、筆記、檔案資料和手稿等歷史文獻,重新梳理了伍爾夫在現實世界所經歷的家庭歷史、社會歷史和大英帝國歷史。同時,本專著采用格林布拉特、海登·懷特和蒙特羅斯等人的新歷史主義觀點,將伍爾夫的現代主義小說置于歷史和文化背景中進行考察,審視伍爾夫對父母、兄弟姊妹的家庭歷史、女權運動、同性戀、階級沖突等的社會歷史以及殖民地獨立、兩次世界大戰的大英帝國歷史等所進行歷史撰述,從而挖掘伍爾夫的歷史觀、歷史撰述觀、歷史撰述的策略。
朱海峰 ·文學理論 ·8.3萬字
超驗,在作者看來,既是一種審美態度,也是一種哲學思維。“超驗”的詩學探索,旨在將詩的審美與哲理認知有效地統一,建構文學藝術的本體性(語言》與總體性(詩性)合一的象征詩學。針對宙同化、同質化等“非詩”寫作趨勢,該書著眼于探討詩的超驗寫作的話語特征特征及表意可能,以期對當代詩歌發展提供參考。通過分析海子、昌耀、洛夫、西川、潭延桐等詩人作品,勾勒“超驗”詩寫的理路與可能,由此呈現作者倡導的語言本體意識層面的文學態度與理論旨趣,以及詩性、靈性與神性合一的“超驗”書寫。
董迎春 ·文學理論 ·23.1萬字
本書主要研究朱敦儒其人其詞之特質內涵及其身后的影響效應。作為一位經宋室南渡,歷神宗、哲宗、徽宗、欽宗、局宗朝的詞人,其傳世詞集《樵歌》具自傳體特質,記錄了朱敦儒從伊洛名士至南奔流民,從仕宦官員到嘉禾隱者的心路歷程。朱敦儒詞的嬗變是兩宋之際詞質演進的典型樣本。《樵歌》中彰顯的朱敦儒之人生風致則折射出了兩宋之際的士風和時風。近千年的流傳過程中,宋金、元明、清代、現當代的讀者對朱敦儒及其詞的選擇和接受闡釋是變與不變的辯證統一。傳承與新變的離合之間,朱敦儒最終成為兩宋之際頗有影響的詞人。
郁玉英 ·文學理論 ·22萬字
本書收集了徐兆壽自1990年代以來的部分文學評論作品,共分為四輯,但大致可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對一些作家或作品的評論,另一部分則是上具體的文學理論闡釋。這些文章老師在公開的雜志上發表的文章。其中,《論偉大文學的標準》等文章被《新華文摘》全文轉載,《人學的困境與超載》等文章曾引起文學界的議論,《從詩到信仰:張承志的文學世界》《批評的維度》等文章獲得過一些文學獎。徐兆壽的文學批評,大部分都帶著強烈的生命體驗和哲學反思,是感性與理性結合的篇章,基本上都可以當美文來讀。他所思考的問題,也基本上是當時文學界焦慮的一些難題。這與他的小說一樣,大多因社會存在的問題而詰問、思考和回答,帶著強烈的使命感。
徐兆壽 ·文學理論 ·14.6萬字
本書主要以“共同體想象”為主線來研究200年來的加拿大詩歌創作,包括詩歌史中的幾個主要時期:拓荒時期、聯邦時期、20世紀上半期與“建國”百周時期,整體突出加拿大英語詩歌的民族想象從“共同體”到“多元共同體”的演變。主體部分包括《通往“共同體”:歷史政治與民族建構》、《經歷風雪:自然主題與地域詩學》、《彰顯“后現代”:國際主義與形式手法》與《走向“多元體”:多元文化與族裔改寫》四大篇章,分別從歷史想象、空間建構、形式手法與族裔身份四個方面來分析加拿大詩歌,以最有成就和代表性的詩人及作品作為重點對象,研究加拿大英語詩歌的民族性建構過程,探析其不同于英美的殖民地心理及北國的地域特征。
張雯 ·文學理論 ·20.5萬字
百年清華,莘莘學子心向往之!清華學生無疑是同齡人中的佼佼者,鮮花綻放的背后是長期的積累,圓夢清華的背后是一個個精彩的故事。本輯推薦的是2017年考取清華大學的優秀學生:他們中有入選2017年清華大學“領軍人才選拔”“自強計劃”的同學;有學科競賽獲得國際金牌的天才少年;也有高考成績獲得各省第一名的“學霸”“黑馬”;還有定向生、飛行學員、文藝特長生、世界冠軍,以及來自香港地區、臺灣地區和海外的同學。他們有的志向遠大、追求卓越、品學兼優、素質全面;有的在艱苦環境中自強不息,充滿正能量。他們的精彩故事、成才秘訣,見證了青蔥歲月與清華的邂逅!也體現出清華大學多元選拔學生的教育理念!
劉震 ·文學理論 ·13萬字
《宋代湖湘詩人群體與地域文化形象研究》從詩人群體與地域文學的角度展開論述。對于詩人群的研究,重點探討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與這種關系下進行的詩歌創作,將詩人置于具體的時空當中,考察其與周圍的人及環境產生的聯系,而非孤立地靜態地描述詩人個體與作品。著作從地域文學的角度立論,探討宋代湖湘文學的獨有特色,上編通過隱士、僧人、學者、遷客等不同身份類型的詩人群體對湖湘的書寫來展示宋人筆下的湖湘,下編從“瀟湘八景”、“瀟湘意象”、“瀟湘石刻”三個獨具地方特色的文化層面來考察宋詩中的湖湘地域文化形象。此外,著作對地方石刻文獻的特別關注。本著通過對湘中多地石刻群的實地考察與文本整理,獲得了大量一手材料,包括許多尚未披露于世的珍貴文獻。著作在具體的研究當中,選取宋刻最多的浯溪、朝陽巖、澹巖為重點研究對象,逐一進行探討。作者并非將石刻當作冷冰冰的文物,而是透過石刻去發掘刻石之人的經歷與故事,呈現出一個傳承千年的文明序列。
彭敏 ·文學理論 ·21.8萬字
明清小說評點的興盛標志著小說閱讀的自覺,小說閱讀與傳統經史的閱讀不同,小說本身具有很強的娛樂性,小說閱讀在本質上可稱之為是一種審美活動。本書對明清小說評點的研究圍繞閱讀審美經驗展開,認為對閱讀審美經驗的探討構成了明清小說評點中最具有核心意義和價值的理論。評點者在對文本的閱讀過程中,以閱讀審美經驗為核心,一方面從讀者的角度分析了閱讀過程中審美經驗的生成機制,并試圖建立一種理想的閱讀范式;另一方面則探討了文本與讀者審美經驗的互動關系,并在此基礎上完成了小說藝術理論的構建。
張春燕 ·文學理論 ·19.7萬字
本書結合周代歷史思想文化大的背景,對《詩經》的內容與形式進行了多方面思考和研究,對先秦至漢代的《詩》學史方面的種種問題特別是其中的《毛詩序》的作期、作者問題,通過梳理考察傳統文獻記載并結合新發現相關考古資料的研究,從而獲得了一些新的認知。
王洲明 ·文學理論 ·22萬字
作家、批評家的公共言說總能在不同層面上傳播文學,潛在影響社會。本書會集韓東、徐則臣、王祥夫、李浩、弋舟、王春林、何平等十多位作家、批評家相關訪談十六篇,力圖還原他們在不同場合的對話交鋒。如韓東對鄉土小說與前輩作家的闡釋;徐則臣幽微而又深刻地繪制自我文學地圖的雄心;王祥夫、李浩、弋舟對書畫藝術或諸多現實的不同表意;王春林、何平對技術時代或城鄉變革的坦誠言說;等等。這些現場感十足的靈動對話在不同意義上呼應文學研究、多主體的口語表達與對話交鋒的生機,或能為板結的文學研究、沉寂的理論思維帶來蓬勃的審美活力,為文學公共性建構提供新的生產可能。
李徽昭等 ·文學理論 ·16.7萬字
本書研究的內容是關于喬治·奧威爾在1934至1939年創作的“三十年代小說”——《緬甸歲月》《牧師的女兒》《讓葉蘭飄擺》《上來透口氣》。這四部小說的知名度雖然不如奧威爾的代表作《動物莊園》《一九八四》那樣高,卻是奧威爾青年時期的主要作品,小說以四個普通小人物為主人公,通過記錄他們與不幸命運的抗爭過程,體現了現代人內心的焦慮和渴望。這四部小說實際是奧威爾的“自畫像”,奧威爾將自己波折的生活經歷融入小說情節,試圖從社會環境的制約中,尋找個人精神壓抑和生活貧困的原因。在三十年代小說中,主人公通過感受他人所承載的辛酸苦難和融入到異質的文化氛圍中,獲取對新舊價值觀作出判斷的能力,由此在某種程度上對現代社會進行了總體性把握,以擺脫體制環境的限囿。因此,奧威爾的三十年代小說是其思想觀念走向成熟的標志之一,并為其四十年代的“反烏托邦”代表作奠定了創作基礎。本書希望通過對奧威爾三十年代小說的解讀,為中國的奧威爾研究提供參考。
丁卓 ·文學理論 ·14.9萬字
本書從一個外國文學老師的視角,以“文學是人學”和“文學研究亦是人學”為指導思想,從“字面意義”“時代意義”和“象征意義”三個層面分析“古希臘神話”“騎士文學”以及《荷馬史詩》《埃涅阿斯紀》《神曲》《堂吉訶德》《十日談》《巨人傳》《浮士德》《葉甫蓋尼·奧涅金》等經典文學作品,尤其注重挖掘、提煉和闡釋蘊含其中的種種生命狀態,希望給讀者以人生的啟迪。本書率先提出“演講體學術著作”的概念,并且遵循“演講體學術著作”注重傳播的規律,力圖用優美的文筆、靈動的口語和生動的故事烹飪出人間的酸甜苦辣。
宋德發 ·文學理論 ·18.8萬字
《中國現代文學論爭與文化政治》一書圍繞中國現代文學史卜影響深遠的“民族形式”文藝論爭問題展開論述,探討中聞現代文學論爭與作家文學創作、文化政治建構之間的關系,對中國現代文學批評的內涵和意義做出了全新的闡釋,大大擴展了對中國現代文學論爭和文學批評的理解。本書細致詮釋了理論建構與文化實踐之間的復雜關系:文學論爭、文藝理論構建不但具有文化意義,更能通過文學、文化實踐改變文化形態,改造社會生活,影響中國社會發腱進程。本書借鑒了歷史學、社會學等學科相關研究方法,不僅推進了中國現當代文學學科相關領域的研究,也為文化研究、中國共產黨黨史研究、社會史研究等研究領域提供了新的研究視角和參照。
畢海 ·文學理論 ·25.2萬字
清代云南詩學批評是深思和返原的,前者與邏輯相關,后者與體驗相關。作為方法,二者均如陽光和空氣具有自明性;作為存在,二者則如海水和火焰有待呈現。從自明性存在的雙重視角出發,清代云南詩學隱含兩個命題:詩為何——主體性情的藝術外顯;何以為詩——基于根柢與興會的審美創造。在現代學術視野下,清代云南詩學話語更多是一種理論性、知識性的存在;對地域化的清代云南詩學主體而言,其詩學話語卻是建立在自為式構建的詩人自身與家國、審美與道德若即若離的情懷之上。
李瀟云 ·文學理論 ·16.7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