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漢末建安時代是一個俊才云蒸、五言騰踴的時代。以“三曹”“七子”及蔡琰為代表的建安文人繼承漢樂府詩歌的現實主義傳統,注重反映民生疾苦,抒發建功立業的抱負,開創了質樸剛健、慷慨悲涼的藝術風格,對后世文學產生了深遠影響。離合長歌,激蕩壯采,“建安風骨”既是建安時代精神的集中體現,又是我們學習和弘揚傳統文化時的重要審美內涵。
張亞軍 王利鎖 馬予靜 王宏林 亓晴 ·文學理論 ·23萬字
從“現代文學”如何建構和想象“現代中國”這一思考維度出發,循著“從周邊看中國”的學術視野,本書從整體角度探討了滇緬抗戰時期與云南建立了特殊聯系的旅行者、考察者,云南本土作家以及中國遠征軍將士、隨軍記者,他們如何通過旅行、采訪、行軍、戰斗、勘測、筑路等行動,以及與之相應的文學實踐,把想象的對象變成與自己密切相關的感知對象。這些基于實地體驗的云南書寫都體現了非常明顯的國家認同和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本書在史料整理與文本細讀的基礎上,“以史詮詩”,“以詩證史”,既致力于地方性知識的呈現,又將區域的研究置于對整體歷史的關懷之中。
董曉霞 ·文學理論 ·23萬字
城市作為人類的大型聚落在唐宋時期發生了重大變革,城市功能、社會結構等方面的變化深刻地影響了唐宋文人的生活方式,潛移默化地改變了他們的文化和文學觀念。在這個過程中,城市逐漸引領文學走向世俗化和大眾化,從而引發了文學在題材、風格、體裁等多層面的變革;同時,文學也在能動地塑造著城市的形象與文化個性。在城市與文學雙重建構的互動關系中,唐宋文人敏銳地把握住城市社會變革動向并以文學形象的方式來映現城市轉型的影像,正是這種感性書寫方式,更為生動地存留下歷史真實。
蔡燕 ·文學理論 ·23萬字
“革命”貫穿20世紀中國社會歷史文化進程,對新詩的產生、傳播和接受影響極大。“革命”既是新詩研究的參照物也是研究的對象,但已有的研究成果較多處于傳統革命觀念的籠罩之下而缺乏超越性,缺少關于新詩革命話語復雜性、豐富性的研究。“革命”之于新詩的意義,一是作為新詩外部處境的革命,二是作為新詩寫作核心語匯、表達現代漢詩之普遍性追求的革命,三是作為新詩特征后果的革命。革命話語包括以革命為核心詞的一套相關語匯,也包括這一套語匯在社會中的生產傳播及效用。“話語”是一種語言表達的結構,也是一種行為或實踐。革命話語在中國現代文學,尤其是新詩的生成發展中的影響或作用,尚未被充分認識或闡釋。該選題在綜論基礎上,選擇何其芳、卞之琳、馮至、艾青、綠原、廢名、徐玉諾、穆旦等八位具有代表性的新詩詩人,對其詩歌創作和詩學觀念做細讀和分析,并結合各人文學生活與詩歌創作經歷,探討革命話語對創作、傳播與接受的復雜影響,由此探究新詩百年與現代漢詩革命話語詩學建構與實踐問題。該選題將宏觀理論與個案探究結合,歷史分析與現實關懷聯系,以革命話語為關鍵詞闡釋新詩百年的中國化的現代性演進軌跡、特征與啟示。
魏天真 魏天無 ·文學理論 ·22.9萬字
20世紀中期以來,西方詩歌史上一個突出的特點是:詩歌大量以聲音、表演、跨媒介合作等形式呈現,突破了以印刷文本為核心的傳統詩歌體制。這既是當代多媒體技術條件下詩歌沿先鋒、實驗路徑的變革,又是詩歌古已有之的“活動基因”的釋放。紐約派詩人正是這場詩歌轉型中的先鋒代表。本書以其詩歌朗讀、詩歌—劇場、詩—畫、詩歌—電影、詩歌—音樂合作等為考察對象,在研究過程中提出“活動詩歌”概念,并對紐約派活動詩歌的復雜譜系、藝術形式、美學特點、時空特征、存檔機制、審美范式等范疇進行全面考察,從而揭示出后印刷術時代詩歌變革的淵源和流向。
蔣巖 ·文學理論 ·22.9萬字
本書明確強調文學的民族性應該具有整體的包容性,且中國文學傳統和文學的民族性從來就不是靜態的。從北美新移民華文小說對中國文化民族性呈現的多重層面:民族話語言說主體的建構、民族話語言說的話題、民族話語言說方式等方面切入,重新觀照中國文學傳統在海外的承接、生發和創新。打破新移民華文文學研究描述的方法,在中國現代文學的背景下確認了華文文學及北美新移民華文文學的價值。本書從動態的、歷時的視角,以問題為中心的研究模式,貫徹傳統與現代流變、中外對話的原則和方法,既梳理出明晰的歷史線索,又呈現出厚重觀念的辨析。
朱旭 ·文學理論 ·22.9萬字
形式主義莎評是20世紀莎學最具活力的部分。形式主義莎評提倡文學批評的獨立自主性,借助反諷、隱喻、意象、象征、原型、解構、細讀等概念進行研究,在文學作品內部作了理論化嘗試。本書將形式主義莎評分為新批評莎評、意象莎評、象征莎評、原型批評莎評、解構主義莎評、細讀式莎評等六個流派,從每一個流派中選取經典莎評著作進行深度解讀,揭示其特點,以點帶面,以期對詩學建構有所啟示。語言之美、結構之美、人物之美是莎士比亞藝術創作的重要美學原則,形式主義莎評經典聚焦這些問題對莎士比亞作品作了深入研究,并在形式審美批評中蘊含著深刻的人文主義關懷。
許勤超 劉昱君 ·文學理論 ·22.7萬字
本書以明代文言小說中匯編類作品為研究對象,立足文獻考證,從文體類型與文獻類型兩種維度透視明代文言小說匯編現象,選擇志怪體、世說體、博物體、小說叢書等匯編類型為代表,清査其文獻家底,提煉其審美特征,闡釋其文學成就,探究其學術貢獻。在個案研究基礎上,對明代文言小說匯編之興盛背景、體例樣態、價值及闕失等做了整體觀照。
劉天振 ·文學理論 ·22.7萬字
本文集匯編了作者的13篇論文,所關注的問題包括:對兒童文學和文學童話的界定以及相關理論觀點的構建,對歐美童話起源的探究與進化史的分析,對一些重要童話作家的再評價,探討民間故事與童話對倫理道德的維系和對兒童成長的影響,以及如何在全球化時代踐行面對面講故事的傳統等。這些文章較系統地展示了作者的理論體系與研究方法,對從事民間文學、民俗學、兒童文學、教育等領域研究的學生與學者有極大的裨益。
(美)杰克·齊普斯 ·文學理論 ·22.6萬字
本書從文學史和批評史的角度,對連接唐宋詩史的重要詩風西昆體在宋金元明清的接受,做了較為細致深入的梳理,填補了學術空白。宋代以后期西昆派、歐陽修、王安石、蘇軾、黃庭堅、朱熹、陸游、劉克莊等的接受為重點;金元時期以王若虛、方回等人的接受為重點;明代以王世貞、胡應麟、袁宏道等人的接受為重點;清代以馮班、宋葷、王士鎮、翁方綱、劉熙載、俞械等人的接受為重點。在這些重要的文學史人物之外,還遍搜歷史上的西昆體接受資料進行梳理研究,充實了西昆體接受的歷史細節;并從科舉、政治、文化、明清《西昆酬唱集》版本等角度,探討了西昆體的接受。
段莉萍 張龍高 熊倩 ·文學理論 ·22.5萬字
本書以羅賓遜系列小說為研究對象,探討廢奴思想、宗教傳統以及重農觀念在美國中西部價值體系中的塑型作用,注重社會領域和精神領域、世俗生活和神圣空間的內在關聯,強調人類對棲身之所的身體附著與文化歸依,從而對美國中西部文化的形成、發展、運作、成效等展開全方位整體研究,將主題討論從地域意識升華至最為廣泛的生命關懷,以更全面的眼光來闡釋心靈家園的意義。
喬娟 ·文學理論 ·22.5萬字
本書試圖建構關于懷舊書寫的理論體系,并在此基礎上對近百年來現代社會轉型語境下中國文學的懷舊書寫進行整體性系統研究,深入闡析了現代社會轉型與百年中國文學的懷舊書寫之間的關系;全力探尋現代社會轉型語境下百年中國文學的懷舊書寫發展歷程,厘清了其歷史沿革;詳盡闡釋了現代社會轉型語境下百年中國文學的懷舊書寫主題;在對上述研究進行總結的基礎上,重新界定了現代社會轉型語境下百年中國文學的懷舊書寫之文學史地位。
周明鵑 ·文學理論 ·22.5萬字
清代杭州駐防旗人群體與杭州城人民群體的關系經歷了由沖突走向融洽的過程。駐防旗人逐漸被杭州悠久醇厚的漢文化底蘊所吸引,進而揣摩、學習,寫作了大量的漢語詩歌作品。這些詩歌既有與漢族文人表達的相似之處,又有鮮明的族群特征,是清代民族文學融合的范例。本書以杭州駐防文人詩歌為研究對象,既在歷時流變中探討杭州駐防文人詩歌的演變過程,又由家族文學、地域文學、創傷敘事等視角尋繹其創作的獨特性,力圖全面揭示這一群體詩歌創作的整體風貌。
李珊珊 ·文學理論 ·22.5萬字
文學創作與接受并非個人心靈獨語,總是“制度”中介后的創作與接受。新媒介對傳統文學制度產生了前所未有的沖擊,同時建構了網絡文學制度。本書對新媒介文學場域的組織機構、行動者及其關系進行了總體考察,并探討文學網站對作家制度、讀者制度的建構,先鋒派對文學制度的重構,以及文學批評制度的裂變、著作權制度的變革與新媒介語境中的經典化制度問題,認為經典總是場域行動者合力的結果。
黎楊全 ·文學理論 ·22.5萬字
本書以創傷理論、新歷史主義理論、后殖民理論、比較文學形象學理論等為理論基礎,以康拉德、莎士比亞、阿特·斯皮格曼、艾麗絲·沃克、海明威、梅爾維爾、卡夫卡等作家的作品為研究對象,探究了西方文學中的殖民之傷、種族之傷、女性之傷、生態之傷以及現代人的生存困境之傷,重點探討了殖民創傷的歷史真實與文本再現,黑人奴隸與猶太人的創傷敘事,女性創傷與殖民、種族、男性話語、帝國意識之間的密切關聯,海洋生態與荒島生態以及現代西方人的生存困境等問題。
王霞 ·文學理論 ·22.3萬字
當代西方文論有效性辨識問題是近年來中國當代文藝學研究集中討論的問題,也是影響中國當代文學批評發展與理論建構的重要問題。該著從理論與現實的角度,對西方文論話語反思與中國當代文論若干問題展開研究,主要內容包括馬克思主義經典文藝思想中國化當代化研究的問題、當代西方文論反思研究的知識論路徑與方法論立場問題、文論“失語癥”與當代中國文論的價值重估、原創推動問題、中國當代文論中的后現代主義話語批判問題、“中國經驗”與當代中國文論話語體系構建問題等。相關研究論述在學界產生較大反響,對當代中國文論話語體系構建研究具有一定的啟發。
段吉方 ·文學理論 ·22.3萬字
本書以生活政治為中心探討新世紀小說的現代性新質,以個人在后傳統社會追求自我實現時遭遇的問題為核心議題,試圖在當代文學七十年的整體性視野中,為新世紀小說的新質研究提供一種理論視角。新世紀小說中的日常生活、私人生活和公共生活從不同側面揭示出解放的個人在生活方式選擇中內蘊的政治意味,重返傳統與自然是脫域的個人在后傳統社會重新獲得道德源泉的重要途徑。從生活政治出發,可以發現新世紀小說被忽略的思想深度,有助于厘清新世紀文學一些熱點問題背后的精神底色。
李雪梅 ·文學理論 ·22.1萬字
本書在文學社會學視野下,將1978年以來的中國文學評獎制度放在現代性的框架下來研究。自1978到80年代后期,現代化術語為整個國家和社會提供了一種整體性的想象,文學評獎在文學觀和文學價值觀的表達上具有某種共識。全國優秀中短篇小說獎的最后一次評獎是1987—1988年的全國優秀中短篇小說獎,在近十年的時間內,全國性文學評獎只剩下茅盾文學獎。到20世紀90年代后期,市場成為現代性進程中的重要力量,在20世紀90年代后期到21世紀初期出現了眾多的文學評獎。到21世紀,現實主義的再回歸又為整合文學場中不同的價值體系和觀念體系提供了一個錨點,各類文學評獎呈現出某種同一性。本書以茅盾文學獎作為個案,探討評獎機制等方面與特定的現代性語境之間的勾聯關系。
范國英 ·文學理論 ·22.1萬字
本書以清末民初小說語體作為研究對象,力求全面系統地論證清末民初小說語體在漢語書面語文白消長過程中獨特的歷史價值。本書對清末民初的小說語體進行比較詳盡的分類,探視小說語體的復雜性和獨特性,分析清末民初小說語體演變趨勢特征背后的文體觀念、雅俗審美觀念以及士人復雜心態,探討社會運行機制的變化如何加速白話取代文言的質變過程。在清末民初這個特定的歷史時空中,文白的興衰交替沿著其歷史軌跡進入轉型時期,自然的語言、文學的語言、政治的語言三者膠接在一起,共同促進了文言向白話的轉變。
何云濤 ·文學理論 ·22萬字
本著對20世紀中國文學中的重要文學現象進行梳理,內容涉及魯迅、郭沫若、沈從文、張愛玲等現代重要作家,也涉及趙樹理、楊沫、王安憶、馬原等當代小說家,宏觀研究與微觀研究相結合,從文化社會學、文藝心理學、敘事學等諸方面展開論述,通過現代文學史及當代文學史書寫中的重要現象討論現當代文學的發生、發展及變迀問題。
魏巍 ·文學理論 ·22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