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本書以羅賓遜系列小說為研究對象,探討廢奴思想、宗教傳統以及重農觀念在美國中西部價值體系中的塑型作用,注重社會領域和精神領域、世俗生活和神圣空間的內在關聯,強調人類對棲身之所的身體附著與文化歸依,從而對美國中西部文化的形成、發展、運作、成效等展開全方位整體研究,將主題討論從地域意識升華至最為廣泛的生命關懷,以更全面的眼光來闡釋心靈家園的意義。
喬娟 ·文學理論 ·22.5萬字
史詩世界既是社會—行動的聯合或組合現象,又是文化即心智—思維或性格的聚合結構系統,兩系的構成法是經驗現實背后——源于本體重復·循環等數理統計邏輯的模仿原則。正如書名所示,史詩類型學和史詩詩學指以草原史詩文化語法探索的兩種人文主義詮釋為具體內容的史詩理論范例,而“社會·心智+模仿”則指以社會行動、文化心智的本體模仿(重復或循環等)和語法邏輯為基礎的總體理論視角和闡釋框架,即從文化語法的對應關系出發,以史詩類型學·社會行動模仿和史詩詩學·文化心智模仿為理論闡釋依據,進而借此來回應并討論了帶有經驗主義色彩的表現·反映說和社會擬劇論的本體錯位假設及其邏輯修正問題。
阿拉德爾吐 ·文學理論 ·19.9萬字
姜宸英(1628—1700),字西溟,號湛園,又號葦間,慈溪(今浙江省慈溪市)人。早年,與朱彝尊、嚴繩孫并稱為“江南三布衣”。康熙二十年(1681),被薦入史館,參與《明史》修纂。一生艱于科考,屢試不中。康熙三十六年(1697)進士及第,時年已七十歲。康熙三十八年(1699)為順天府鄉試副考官,因科場作弊案牽連入獄,不久死于獄中。其著述豐富,有《姜先生全集》三十三卷、《詩箋別疑》等存世。本書對現有的關于姜宸英的研究成果試做述評,并指出進一步研究的學術增長點與可能性,以期推進、深化有關姜宸英的各個方面的研究。
杜廣學 ·文學理論 ·26.3萬字
本書立足于問題意識,以西方藝術史上的代表性藝術家和經典藝術現象為線索進行章節建構。本書每一章聚焦一個藝術家或一種藝術現象,試圖基于古典到當下的西方藝術史實踐來探討圖像的敘事建構及其話語隱喻。本書關注三個關鍵詞:圖像表征、敘事建構、話語隱喻。“圖像表征”是現象層面的考察,也是本書的個案支撐。“敘事建構”是現象的深層學理剖析。“話語隱喻”研究圖像敘事背后的社會文化、審美觀念和意識形態話語。本書引入藝術哲學、藝術社會學和藝術跨媒介性視角,從社會理論、美學、文化、哲學和藝術等學科相融合的角度對研究對象展開探討,進而從個案與學理相結合的層面為當下的藝術欣賞與藝術批評提供理論支撐,也為解讀當下的藝術理論提供實踐支撐。
楊向榮 ·文學理論 ·17.9萬字
在中國古代文學史上,有很多關于災害的作品。這些作品記敘了自然災害的恐怖場景、人們困苦的生存狀態與痛苦無望的心態,記錄了多種抗災、救災及防災手段,具有重要的藝術價值和社會價值。本書以文學為本位,采用災害學、歷史學、民俗學等多學科交叉的方法,對古代文學的災害書寫進行了宏觀考察,總結了其中藴含的可貴的民族精神,對當下精神文明建構有重要意義。
王煥然 ·文學理論 ·25.3萬字
本書以清代長篇章回小說《歧路燈》的存世鈔本為研究對象。本書首先著錄并考證了目前已知尚存世的14部鈔本(其中6部為本書首次發現)和3種民國印本,在此基礎上,通過對諸鈔本的目驗校勘,將《歧路燈》存世鈔本劃分為甲、乙鈔本系統,歸納了兩鈔本系統間的整體性差異,以及兩鈔本系統內部諸本源流關系,并從微觀層面選取了數個具有代表性的校勘實例加以佐證,進而論述《歧路燈》鈔本源流系統的研究意義和學術價值。同時,本書還依據新發現鈔本所載評點,首次對《歧路燈》評點作了專題研究。
朱姍 ·文學理論 ·25.2萬字
清末民初中國社會處于轉型期的重要指征之一就是知識分子的現代轉型,而中國女性由于在歷史中所處位置的特殊性,在現代化進程中勢必經歷更復雜與更激烈的變動。本書聚焦清末民初女性知識群體在社會文化生活中的身份確認和性別構建問題,上承古典“才女閨秀”,下啟現代女性作家群,以女性期刊讀物為主要分析對象,以文學敘事、期刊文化、性別話語現象為重點研究方向,從性別研究視角闡釋女性作家在歷史文化進程中的“自我”身份構建問題,以期為中國現代女性文學的發生梳理歷史脈絡、剖析過渡特征、捋清文體流變、闡釋世界鏡像。
杜若松 ·文學理論 ·19.3萬字
本書以史論結合的方式概括地論述了從18世紀到20世紀30年代以來俄國文學批評史的發展過程,詳細闡述了在這一發展過程中各種思潮、流派、團體出現的前因后果、各次論爭的內容與背景、各種觀念與主張的基本含義。對于其中比較重要的文學批評家,以專論形式闡述其學術精要。該書還對俄國文學批評的各種思潮、文學創作傾向、社會運動方針的緊密結合,進行了系統地整理和研究。它是俄語語言文學界由我國學者自己撰寫的第一部有分量的學術著作。
周啟超等 ·文學理論 ·37.8萬字
本書立足于陀思妥耶夫斯基所置身的俄羅斯文化及其與西歐文化關系的宏觀語境,從時間處理和空間設置的角度勾畫出《卡拉馬佐夫兄弟》這部長篇小說的時空形式特征——多重時間系統和聚合性精神空間,以及作家所采用的多鏡聚焦、三重透視、夢境與幻覺描寫等藝術手段,探討了這部總結之作如何表達出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生命體驗與宗教情懷,揭示出了陀思妥耶夫斯基身處歷史轉折期的文化焦慮、回歸民族文化根基的意愿以及“美拯救世界”的理想。
張磊 ·文學理論 ·17.4萬字
“諷喻”是歐美文學史上最具原創性、整體性和延續性的核心概念之一,至今仍廣泛運用于文學創作與研究。諷喻傳統源遠流長、影響深遠,彰顯著歐美文學的文化底蘊、藝術創新和語言特征。本書系統考察諷喻傳統的孕育與起源、發展與興盛、衰落與復興,細讀《伊利亞特》《奧德賽》《神曲》《魯濱孫飄流記》《紅字》《序曲》《都柏林人》《拍賣第四十九批》等16部經典作品,闡釋斐洛、奧古斯丁、柯勒律治、本雅明、保羅·德曼、詹姆遜等13位理論家、批評家的諷喻理論命題,將諷喻傳統的理論演進與藝術表現融為一體,從諷喻傳統這一獨特視角對歐美文學進行整體闡釋。
劉林 ·文學理論 ·38.9萬字
本著是目前國內外第一部系統而完整的日本文論史。論述時間從712年到2000年,分古代中世、近世、近代、現代四部分,按時間先后為序,分門別類,著力于日本各類代表文論家及其代表作內容的梳理和評價,書后附日本文論史年表。本著可為中日學界文學專業本科生和研究生學習教材用,也供比較文學專業教學研究人員參考。
靳明全 ·文學理論 ·26.9萬字
乾嘉時期,樸學取代理學成為主流學術,學術研究范式的轉變影響了這一時期的文學觀念。乾嘉學人重新思辨義理、考據、辭章三者的關系。袁枚的性靈說與翁方綱的肌理說,前者對抗樸學,后者擁抱樸學,兩者旨趣迥異。性靈說與乾嘉義理有內在的一致性。樸學的博雅考證推動了乾嘉時期的駢文創作。乾嘉學者將駢文視為文章正宗,此時的駢散之爭是漢學與宋學之爭的延伸。在乾嘉樸學的影下,通俗文學也具有了濃厚的考證色彩。
梁結玲 ·文學理論 ·35萬字
《人文》學術輯刊由河南大學高等人文研究院編輯,《人文》堅持正確輿論導向,堅持社會效益第一。《人文》以人文關懷為中心,突出學術原創性與新知傳播,注重實證研究,鼓勵綜合創新,力圖融通各學科,探討各種學術思想和歷史文化問題,展示中國思想學術界新成果。《人文》力爭為學術界提供一個優質學術成果發表平臺。文章以學術文章(論文)為主,也發表歡迎思想學術隨筆及其他形式的學術文章。另設“對話”“學林”“札記”“書札”“書評”等欄目,以求多形式、多層面地反映學者們的研究成果。
祝曉風主編 ·文學理論 ·32.1萬字
本書以寬泛的“民族性”范疇為理論框架,以中國當代文學的影視改編為主線,全面分析當代文藝作品體現的民族風格、民族審美情趣,探討文藝作品在反映民族國家歷史、展示中華民族豐富的多民族文化、形成民族認同、構建與傳播積極的國家形象等方面的作用。
韓元 ·文學理論 ·29.7萬字
云南一地,僻處天南,民族眾多,詞史本非輝赫,在煌煌中華詞史中地位及價值亦近乎模糊。然而,云南古近代詞史是中華詞史的有機組成,見證了地方文化與主流文明的博弈與共融。同時,云南古近代詞史始于元、漸興于明而盛于清的基本歷程及詞壇風貌,與主流詞壇差異較大,具有地方文學價值與特殊的文化意義。本書致力于梳理云南古近代詞人詞作及詞壇的基本脈絡與情狀,希望復現其狀貌與生態。
張若蘭 ·文學理論 ·18.5萬字
本書對耶律楚材家族世系、婚娶、教育、家風、地位及心態等情況進行梳理和考辨,考察其祖上漢語文學創作的演進情況,理出契丹文學發展的線索,對其家族在不同地域的活動及文學創作進行考辨,從一個側面揭示中華文化的多元一體特征。本書結合族群、教育、地域、音韻、文獻、官制等方面的研究,力圖發現此前契丹文學研究中所未發現的問題,開拓前人所未涉足的領域,補充史書記載的不足,在諸多方面有所突破和創新。
和談 ·文學理論 ·21.9萬字
本書主要在西方翻譯唐詩的整體背景下,對宇文所安的英譯唐詩展開文本細讀及比較分析與闡釋,探討其唐詩翻譯、闡釋的觀念、特點與方法,并運用當代比較文學形象學、變異學等理論視角,深人挖掘宇文所安唐詩史的書寫所體現的詩學思想,揭示其英譯唐詩及唐詩史書寫的文化價值與理論意義。
高超 ·文學理論 ·20.9萬字
本書聚焦英國后現代主義形式實驗大師朱利安·巴恩斯早、中、后期新歷史小說的敘事藝術,探究不同階段歷史主題的發展變化。本書指出,在早、中期作品中,他以反寫實的美學實驗展現出多元不定的歷史,引導讀者擺脫傳統單一線性歷史觀的束縛,揭示接近客觀歷史真相之難;但在后期作品中,他憑借細致入微的寫實描寫,真實再現客觀歷史事件,以特有的方式解答了如何接近歷史真相的問題,進而超越了后現代主義歷史極端相對論。
趙勝杰 ·文學理論 ·11萬字
清代詩社研究是清詩研究的重要分支,由此可觀照清詩發展演變的總體脈絡,也可探尋相關詩人群體、地方文學的狀貌。本書以社詩總集為線索和文本依據,考察其規模、形態與體例,以展示清代詩人結社方式的多樣性。透過結社主體、地域分布、詩歌創作等不同視角,本書試圖還原清代詩學觀念及審美的建構過程,分析群體性趨同化創作在清人實現社交需求和情感互動等方面所發揮的功能,并結合當時的政治文化環境呈現清代詩人群體的藝術修養和道德約束。
胡媚媚 ·文學理論 ·34.9萬字
本書以現當代以來河北地域內的小說創作為研究對象,全面詳盡地論述了百年來河北小說創作的歷史風貌。全書共分為上中下三編:上編梳理了河北現代小說的發展脈絡,中編和下編梳理了河北當代小說的歷史與現狀;每一編都對代表性作家作品做了深入充分的闡釋。全書注重史料收集和文本細讀,具有以史帶論、論從史出的特點。是一部頗有學術價值的地方性小說史專著。
郭寶亮 胡景敏主編 ·文學理論 ·40.7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