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拜經日記》是清代乾嘉時期的考據學家臧庸的代表作。本書以清嘉慶二十四年(1819)武進藏氏拜經堂自刻本爲底本,以清費念戀光緒十年(1884)所校清抄本、清阮元編《皇清經解》所轉本屬參校本,擇要吸收前賢的相關成果,對《拜經日記》進行標點、校勘和必要的注程,便於學界據以開展進一步深入的研究,以期能夠對研究臧庸及其學術成就在乾嘉考據學和清代學街史上的學術地位,進一步瞭解乾嘉時期考據學、校勘學、訓話學相互促動的學術盛況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丁喜霞 ·古籍整理 ·27萬字
上個世紀馮友蘭先生提出“新理學”,賀麟先生提出“新心學”,熊十力先生提出“新唯識論”。當代,本書作者提出“新經學”。“新經學”的“新”在于將現代價值理論與傳統經學結合起來,而成為一種新學術。其學術宗旨在于,經過現代詮釋之后的經典理念能被今人理解和接受,并融入到現實的日常生活當中。換言之,即以“新經學”為平臺,重建人文信仰。這部書以講述群經大義的形式呈現。共有十四講。前四講為綜論,講述經學概念的由來、經學形成的歷史背景、“六經”為中華文化之源、先秦大儒對于經典的傳承等。后十講為分論,實際是對“十經”的分別講述,這“十經”就是傳統意義上的“五經”加“四書”,再加《孝經》。最后有一個總結式的《編后語——以“新經學”為平臺,重建人文信仰》。
姜廣輝主講 ·國學普及讀物 ·20.5萬字
“漢字很難寫,尤其是刀刻甲骨,漆書竹簡,不可能像今天用電腦,幾分鐘就是一大版。故古文簡約,少廢話,這是老祖宗的一項特長,不應該輕易丟掉。”這是鍾叔河先生二十多年前提出的觀點,本書正是作者這一觀點的體現。《念樓學短合集》共精選古代短文五百三十篇,涵蓋經史子集各類內容,共分為五卷。每篇除不超過百字的古文部分(學其短),還有作者對古文的流暢譯文(念樓讀),以及作者結合自己知識、閱歷,聯系古今中外的一些感悟(念樓曰)。每篇文章短小精悍、耳熟能詳、兼具信達雅,對于中小學生學習古文是一種很好的參考,成年人閱讀亦能從中受到啟發。
鍾叔河 ·國學普及讀物 ·32.7萬字
《讀禮疑圖》,一名《禮疑》,是明代儒者季本的作品,撰于世宗嘉靖年間。全書凡六卷。前三卷以圖文形式詳辨周禮可疑之處。后三卷包括和,上述孟子書中談及的先王制度,下論自漢至宋的田制、軍制得失。本書在明代已刊刻問世,流傳過程中一度散佚。現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所收北京大學圖書館藏明嘉靖刻本為底本,并參考中國國家圖書館藏另外兩部明刻本,加以點校。
(明)季本著 胡雨章點校 ·經部 ·18.5萬字
本書全面搜集了漢魏六朝作家及其作品研究的著作并撰寫提要,起于漢賈誼,迄于隋顏之推,按照作家生存時代及其生卒年先后編排。全書共收錄撰寫116位作家及其作品研究的2100多部著作的提要,包括從1900—2015年在中國正式出版的漢魏六朝作家及其作品研究的學術著作、提交的博士學位論文和博士后研究出站報告;每位作家及其作品研究的著作提要,也均以出版(或提交)時間順序編次,力求呈現漢魏六朝作家及其作品的專題研究(或個案研究)學術史。
楊曉斌 馬燕鑫 楊沐曉 ·古籍整理 ·43.8萬字
王尚絅是明代中期有名文學家和理學家,在文學和理學發展史占有重要的地位。現存王尚絅文集主要有兩種版本:一是明嘉靖三十年(1551)刻本《蒼谷集錄》12卷,現存6卷;一是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刻本《蒼谷全集》12卷,附錄1卷。本書以四庫未收書集刊本《蒼谷全集》為底本,錄王尚絅詩文12卷,后附詩文輯佚、傳記資料、文集序跋及年譜。整理中以《蒼谷集錄》《盛明百家詩·王方伯集》、明人詩文集、《直隸汝州全志》《明嘉靖八年登封縣志》《清同治三年郟縣志》《清道光十七年寶豐縣志》等進行輯校,注釋一般注出事由、出典,兼及詞語解釋。
(明)王尚絅著 王冰校注 ·古籍整理 ·14.1萬字
《歸善齋三謨章句集解》,是《歸善齋;章句集解》的第二冊。典、謨,屬于《尚書·虞書》,而《尚書·虞書》惟有典、謨二體,即二典、三謨。《歸善齋;章句集解》,意在匯集眾家之解,以供讀者探覓其善,以免限于一家之言。三謨,即《大禹謨》、《皋陶謨》、《益稷》三篇,繼于二典之后。二典、三謨,統共五篇,為《尚書·虞書》的全部內容。二典,記載堯舜的言行;而三謨則是君臣對話錄,被認為發生在《堯典》、《舜典》記錄的言行期間,而非在《舜典》之后產生的,亦即《堯典》、《舜典》“所載未備”的內容。謨,被解為“嘉言”,或謀略,是《尚書》十體之一,以對話的方式,陳述功績以及治國謀略,即所謂“嘉言善政”。《大禹謨》談論克艱、善政養民、攝政、徂征有苗諸事;《皋陶謨》談論修身、知人、安民諸事;《益稷》談論決川播種、慎位安止、股肱耳目、韶樂合奏諸事,并作歌唱和。陳述功績意在闡明治國之道,君臣通過對話、唱和互相警戒。三謨的基調就是敬天安民,以敬畏之心,獲取天命,治國安民。三謨與二典的理念并無二致,被視為《尚書》的總綱。
尤韶華 ·國學普及讀物 ·144萬字
此書擷取二十六史及《資治通鑒》《續通鑒》《明通鑒》《清通鑒》等史籍中記述的具有代表性人物的事跡。上起殷末周初,下至晚清,先后約三千年。所記皆可敬可惜、可親可恨、可喜可悲、可惡可笑之言和行。讀來讓人或沉思、或嗤笑、或悲憫、或憤怒,讀罷則足以發人深省。編者對原著并非照抄照錄,而是以“辭不害意”為原則,對歷史事件進行黏合刪汰,如此則人物形象豐滿立體,史事前因后果靡不畢見。編者對歷史人物未加點評論說,而將其蘊含于事實的描述中,相信讀者能明辨善惡是非,知何者當贊頌效法,何者當譴責唾棄。編者以耄耋之年,不辭勞苦,孜孜以求,于卷帙浩繁的史書中,探幽鉤沉,去粗取精,刪繁就簡,歷時三載,而成此書。雖寂寞艱辛,卻樂在其中。編者以較少的篇幅,較多地紹介中國悠久歷史所積淀的豐富遺產,欲以古人正反兩面的事跡,為時人提供涵養品德、增進智慧的參考。編者拳拳之心,讀者當能明察。
王忍之編 ·古籍整理 ·87萬字
東晉史學家習鑿齒的著作唐以后已經散佚,其《漢晉春秋》《襄陽耆舊記》自清末以來已有多個輯本。本書首次對歷代所見習鑿齒全部著作進行了輯校與簡注。習鑿齒的著作一向是治漢晉文史學者必備的案頭資料,此書的出版將極大地方便相關領域的文史學者。
葉植 靳進輯校 ·古籍整理 ·26.1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