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本書在前賢的基礎上,綜合運用敦煌文獻、碑銘、墓志、家譜等新出土文獻,探討了東遷色目人的西域文化背景及其歷史淵源,色目作家的創作情況。以大都不忽木家族、貫氏家族、廉氏家族,中原崇喜家族、馬袓常家族,福建王翰家族為例探討了色目家族文化文學的發展演變,揭示了色目家族東遷后家族文學創作水平從低到高的發展過程。本書還探討了色目作家文學創作的地域特征,闡述了色目作家與元代理學的關系及其對元代文壇的影響。
胡蓉 ·文學理論 ·22.3萬字
本書以“文學中的城市”為主題,展開“十七年”(1949—1966)文學的城市表述研究。通過具體的文本分析,考察“社會主義文學”與“城市”這個資本主義“場域”之間沖突、順應、分野的意識形態聚合過程,進而探求一種“社會主義城市”的文學表述。盡管在這種表述背后,暗藏著“革命之后”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矛盾性和內在焦慮,卻是從中分析中國社會主義遺產和教訓的絕佳視角。
徐剛 ·文學理論 ·17.2萬字
本書是作者近十年來研探明末清初散文的成果結集。上編通過一系列明末清初散文作品文本內外的細讀和箋釋,探索這一時期文人的精神風貌,尤其是文人心靈的詩意呈現。其中對《湖心亭看雪》、《西湖七月半》等篇目的解讀,多有創獲。下編選取明末清初有代表性的文化中介和作家及群體進行深入考索,探究明末清初散文演變的多元態勢和生動景觀,改寫了長期以來文學史著對這一時段散文演變歷程較為簡單的描述。
張則桐 ·文學理論 ·20萬字
本書以1979年至1985年期間出現的改革小說為研究對象,對改革文學進行了比較全面而系統的研究,梳理了改革小說興起、發展與落潮的大體脈絡。結合新時期社會的轉型與改革,把改革小說放在社會轉型的背景下加以把握,深入分析了其精神內涵、藝術建構、問題意識與敘事模式等各方面的特質。
蘇奎 ·文學理論 ·22.2萬字
本書以闡釋學為切入點,以現代語文學、弗洛伊德心理分析、現象學為支點,聚焦歷史形象、跨文化形象、心理形象、象征形象四類形象學研究范式。核心論點包括:形象學研究的核心是身份認同涉及的價值訴求和精神化運動;濫觴于羅曼司語文學、弗洛伊德心理分析、現象學三大源頭;不斷突破并重構文學邊界、學科疆界,跨越地理和文化藩籬;旨在繼承的基礎上豐富和完善西方闡釋學傳統;形象學征兆的詩學革命深刻地嵌入了文學和思想現代性的肌理;必須堅守歷史境遇中人的教化和救贖之必要性,堅持文化價值元素的提煉、文化規范的匡扶、文化品格的塑造。
陶家俊 ·文學理論 ·20萬字
《艷異編》及其續書包括《艷異編》《廣艷異編》《續艷異編》,其中《續艷異編》是《廣艷異編》的精選本,是選本的選本,內容完全出于《廣艷異編》,因此本書不再對其進行具體研究。《古艷異編》《艷異新編》雖然在篇名上與《艷異編》相關,但實際上并不能算作《艷異編》的續書,因此,本書以《艷異編》《廣艷異編》為主要研究對象。本書從選本的角度出發,具體整理相關篇目的故事源流,正文后面附有近八萬字的附錄,為學界相關研究提供文獻基礎,這是本書的首要價值所在。其次,在文獻整理的基礎上,本書梳理歸類了相關問題,從中得出一些不同于前人的結論,也指出了時下相關熱點研究中的一些失誤不當處,如,關于“兩拍”的素材來源問題。最后,本書還解決了困擾學界的偽書《瑯嬛記》的成書問題。《瑯嬛記》是學界公認的偽書,但其成書來源如何,作偽手段怎樣,卻從未有人提及,通過對《廣艷異編》的故事源流整理很好地回答了這一問題。
趙素忍 ·文學理論 ·18.9萬字
本書聚焦于喜劇性矛盾,從形式特征與精神蘊涵統一的角度把握喜劇性的特征與精髓。首先通過對世界“六大喜劇理論模式”的辨析確立研究的理論基點,進而闡明人類喜劇意識發展進程中審美主體對喜劇性矛盾的積極建構作用,論述喜劇性矛盾的基本特性,揭示喜劇性矛盾的結構形態及其發展變異,剖析現當代藝術中的黑色幽默和戲仿,闡發喜劇性矛盾在其“雙重背反性”的形式結構中蘊含的以自由為核心的哲學美學內涵。全書的闡釋和論證層層推進,既有新人耳目的理論創見,又有生動幽默的個案分析,是一部見解獨到的理論著述。
修倜 ·文學理論 ·22.1萬字
本書注重禮樂精神對諸子時代文化階層直接而深刻的影響,立足傳世文獻,并充分利用簡帛文獻,部分還原了周代禮樂儀式流程。通過微觀再現“演詩”藝術形態系統闡釋了“文言”與“意象”、“樂言情”與“詩言志”、“演詩”與“樂德”觀、“經世致用”等有著內在聯系的儒家文藝思想命題,同時適當關注了道家文藝思想、美學思想,探討了“不言”“真德”“大美”等重要命題,從而較為全面地呈現了諸子時代文藝思想的整體架構。
楊雋 ·文學理論 ·22萬字
本書采用以史帶論的形式勾畫了20世紀中國新詩發展流變的全過程,對自新詩誕生以來各主要的詩歌群體、流派及代表詩人進行了較為全面細致的梳理。本書既重視從宏觀的視野探討社會思潮的重大轉型與新詩潮流嬗變之間的關系,又重視對經典性文本、異質性文本的細讀和闡釋,對詩歌史上一些被忽略、被遮蔽的現象、詩作進行了重新發掘,對新詩發展過程中一些重要的詩歌論題提出了自己獨到的見解,是研究中國新詩發展歷程及詩歌精神演變史的用心之作。
彭衛紅 ·文學理論 ·19.8萬字
本書以宋元之際的詩學嬗變為研究對象,就宋元詩學史上的一些關乎全局的重大問題提出自己的看法。作者用大量的第一手文獻資料詳細考察了南宋晚期與元代前期的詩學生態,對于當時的詩學思想的流派和論爭進行了實事求是的梳理,證實了元詩的來龍去脈及其藝術價值所在,由此得出的結論發前人所未發,實為此書一大貢獻。本書能夠避開后人議論的干擾,努力鈞稽第一手文獻材料,對諸多疑難問題作實事求是的考證和論述,又能將文本細讀與文化背景的考論緊密配合,以考據眼光看待詩學內部問題和詩學發展演變史,有一分材料說一分話,因而其學術方法是扎實可靠的,得出的結論也是令人信服的。
王術臻 ·文學理論 ·22萬字
本書意圖用“小說倫理學”的目光去“穿越”約瑟夫·海勒的小說作品,讓理論與作品彼此交往,從而以這種方式,讓它們各自的可能性能夠獲得更好地展開。小說倫理學是一種專門針對小說的新的倫理批評思路,這是它的第一次系統性實踐。這一思路借鑒了敘事學和修辭學等理論視角,將小說分成了故事、敘述、修辭等不同層面,從而所面對的小說倫理問題也分成了故事倫理、敘述倫理、修辭倫理等不同層面的問題。這也是第一次從倫理角度對海勒小說進行全面性解讀。倫理問題是海勒小說中的重要問題之一,不僅表現在小說主題中,也表現在小說的藝術形式上。本書在系統性的小說倫理學視角下,同時從宏觀與微觀、作品的內容與形式、文本的外在與內在等不同方面,全方位去追究海勒小說所傳達的多方面倫理意識,并在最后得出一種可能性的結論:海勒小說所意圖展現的是一種后現代的“生存倫理”觀念。
王濤 ·文學理論 ·21.9萬字
本書在國內學術界首次較為全面地梳理、探討了比較文學實證方法與審美批評之間的辯證關系,不僅精細入微地考察了法國學派實證批評中所蘊含的審美精神,而且穩健扎實地闡析了美國學派審美批評中的實證精神,從理論上澄清了多年來人們對發過比較文學實證方法認識上的誤區,客觀、公正地揭示了法國學派和美國學派之間的相容性與共通性,進而有助于全面理解比較文學研究的本質和意義。
李偉昉 ·文學理論 ·19.8萬字
本書集合王兆勝、李琳等多位學者研究新時期文學的相關論文。它立足于中國立場,以歷史性態度、世界性視野、前瞻性眼光,對新時期以來中國文學研究的現狀、理論與方法進行辨析,尋找其內在規律,評估其功過得失,為文學研究提供有益的參照啟示。這里既有對新時期以來中國文學研究理論與方法的整體探討,也有關于中國古代文學、現當代文學、現代文論學科發展現狀的宏觀描述,還有對熱點和前沿問題的追蹤反思。理論與實踐結合,微觀與宏觀并重,全景式展示新時期以來文學研究的現狀、理念與方法。
王兆勝 李琳等 ·文學理論 ·16.9萬字
元代少數民族作家人數眾多,主要涉及蒙古族、契丹族、女真族、回回族、畏兀兒等少數民族,其漢文詩歌數量非常多,但到目前為止,其中許多作家及其作品尚未得到進一步的考證和整理,這些詩歌的資料有待系統化和完善化。本書對元代少數民族的漢文詩歌用韻進行研究,其中重要的一步就是收集整理這一時期的所有相關詩人以及詩歌資料。因此對元代少數民族詩文的珍善本進行搜集、整理和研究,將有助于對元代少數民族的傳統文學和文化加以保護和傳承。
王沖 ·文學理論 ·19.7萬字
對人類共通的“詩心”、“文心”矢志不移的探討與追求,貫穿錢鐘書理論文本始終,形成了廣博精深的思想體系。本成果對此進行整體觀照與研究,主要以審美性為線索,分別圍繞文學的本質、文本、創作、發展以及闡釋等范疇展開,具體梳理與分析錢鐘書在這些問題上的認識、態度、方法與意圖,及其形成的歷史文化語境和學術系譜,尤其注意抉發其溝通中西、融匯古今的特點,進而以此探測和把握錢鐘書獨特文學選擇與思想傾向的成因、特征與意義。
羅新河 ·文學理論 ·19.7萬字
《宋代湖湘詩人群體與地域文化形象研究》從詩人群體與地域文學的角度展開論述。對于詩人群的研究,重點探討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與這種關系下進行的詩歌創作,將詩人置于具體的時空當中,考察其與周圍的人及環境產生的聯系,而非孤立地靜態地描述詩人個體與作品。著作從地域文學的角度立論,探討宋代湖湘文學的獨有特色,上編通過隱士、僧人、學者、遷客等不同身份類型的詩人群體對湖湘的書寫來展示宋人筆下的湖湘,下編從“瀟湘八景”、“瀟湘意象”、“瀟湘石刻”三個獨具地方特色的文化層面來考察宋詩中的湖湘地域文化形象。此外,著作對地方石刻文獻的特別關注。本著通過對湘中多地石刻群的實地考察與文本整理,獲得了大量一手材料,包括許多尚未披露于世的珍貴文獻。著作在具體的研究當中,選取宋刻最多的浯溪、朝陽巖、澹巖為重點研究對象,逐一進行探討。作者并非將石刻當作冷冰冰的文物,而是透過石刻去發掘刻石之人的經歷與故事,呈現出一個傳承千年的文明序列。
彭敏 ·文學理論 ·21.8萬字
這部文藝評論集選取了包明德先生近年來創作發表的文藝論文、文章與短評,共計七十余篇。這些文章基本都發表在國家級文藝報刊上。結合多年的教學、研讀和理論經驗,作者在多篇文章中闡釋了文藝的民族性與世界性這一文藝創作與評論的百年課題,正確地解讀了經典著作中關于民族性與世界性的論說。秉持現實主義文學的批評精神,作者在多篇評論中,闡明了細節的真實對于刻畫人物、體現時代精神和歷史意識的重要意義;并且在評論文章中,闡述了在多元多樣、多語境疊合的文藝思潮和文藝審美格局中,如何堅持馬克思主義人生觀,堅持馬克思主義文藝批評的標準,從而呈現了宏觀、辯證、綜合和創新的文藝理論觀點。
包明德 ·文學理論 ·19.7萬字
目前,對海子“小詩”,即他的“抒情詩”的研究可以說是種顯學,但學界很少關注他的長詩(“大詩”)寫作。基于此,本書對海子的十部長詩展開論述,結合了海子小詩及相關評論文字,建構了海子“大詩”詩學思想形成的精神軌跡,以期時代能夠重新認識海子的詩學和文化價值。本書不僅解讀了作為詩人的海子,同時,也解讀了海子長詩所蘊含的思想以及對當代理論建構的話語影響,讓讀者領略海子大詩所追求的詩、哲學、神性合一的心靈價值與生命意蘊。
董迎春 ·文學理論 ·19.7萬字
明清小說評點的興盛標志著小說閱讀的自覺,小說閱讀與傳統經史的閱讀不同,小說本身具有很強的娛樂性,小說閱讀在本質上可稱之為是一種審美活動。本書對明清小說評點的研究圍繞閱讀審美經驗展開,認為對閱讀審美經驗的探討構成了明清小說評點中最具有核心意義和價值的理論。評點者在對文本的閱讀過程中,以閱讀審美經驗為核心,一方面從讀者的角度分析了閱讀過程中審美經驗的生成機制,并試圖建立一種理想的閱讀范式;另一方面則探討了文本與讀者審美經驗的互動關系,并在此基礎上完成了小說藝術理論的構建。
張春燕 ·文學理論 ·19.7萬字
詞之文體形式于兩宋時代登臨審美顛峰,而詞話作為與之密切關聯的理論探究之果實,也從萌芽至發展、豐富至成熟,留下完整的歷史圖譜。該著從美學視角對兩宋詞話進行歷史與邏輯相統一的辯證研究,運用現代文藝學理論對兩宋詞話的代表性文本予以描述和詮釋,并綜合西方美學的相關觀點進行比較與印證,進而給予價值評價并作出相應的理論歸納,著力立足于辯證理性和歷史理性相統一的立場提出美學新見,由此使歷史與邏輯、抽象與具體的方法論得以統一。
顏翔林 ·文學理論 ·18.5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