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本書是我國第一部反映災后心理援助的長篇報告文學,以近十年來我國汶川地震、舟曲泥石流、天津港爆炸、鹽城風災等一系列重大災難事件為背景,深度揭示了災難幸存者、死難者家屬以及社會各界人士遭受PTSD、抑郁癥等心理疾病困擾的嚴峻形勢,展示了我國心理科學工作者在災后心理援助實踐中取得的重大突破和勇于奉獻的時代精神。本書熔思想性、文學性、史料性、科普性于一爐,有著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秦嶺 ·紀實文學 ·26.6萬字
教室、球場、游樂園……同齡人尋常不過的學習、生活,是他們難以進入的“正軌”;廚房、醫院、照護中心……家人無法治愈的殘障、疾病,是他們年復一年的重擔。少年照護者,十幾歲的肩膀,扛起了成年人的擔子。被影響的不止此刻的學業和健康,甚至還有未來的職業之路、人生選擇,但他們為什么不求助?學校、社會又為什么看不到他們的痛苦?每日新聞特別報道部的記者,在一個偶然的機會發現并采訪了一名少年照護者。他們意識到,不能再讓這樣的孩子繼續“透明”,負重難行卻不為人知。于是,他們一邊采訪、報道,呈現少年照護者的境遇和心聲,一邊跟進地方自治團體和國家調查少年照護者的相關情況,推動有效措施的出臺,為這群沉默、堅忍的孩子尋求出路,改善境遇。漫長的黑暗后,少年照護者們終于等來了第一縷陽光。
(日)每日新聞特別報道部采訪組 ·紀實文學 ·12.3萬字
翻開寧夏出版60年輝煌的歷史,寧夏出版人篳路藍縷,砥礪前行,奮斗不息。寧夏出版業從無到有,由小到大,經歷了不平凡的歷史發展時期。從初創時各地各界無私援助、艱難起步,到“文革”時期幾易其名、幾番波折、幾近凋零,再到改革開放中解放思想、大膽創新、發展壯大,成為輿論宣傳和文化建設的主陣地,產生了一批在全國有影響力的出版人,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出版品牌,取得了輝煌的業績,為推進寧夏經濟社會發展和文化建設、服務全國讀者做出了應有的重要貢獻,是位于祖國西部的一支出版傳媒勁旅。
楊立國主編 ·紀實文學 ·14.3萬字
《行走與堅守——中國地質調查局西安地質調查中心史》分為1962年前的西北地質工作概況、誕生與起步(1962年至1965年)、動蕩與堅守(1966年至1976年)、改革開放年代(1977年至1998年)、邁入新世紀(1999年至2016年)五個篇章,全面梳理和介紹了中國地質調查局西安地質調查中心的創建過程、發展歷程和所取得的輝煌成就,是中國地質調查局西安地質調查中心史為梳理單位歷史、留存資料與共同記憶而精心組織人力進行編寫的圖書。
中國地質調查局西安地質調查中心 ·紀實文學 ·13萬字
長篇紀實散文。《沙卜臺:無鎖的村莊》,無論選材視角還是鄉土美學的獨特建構,都稱得上是一部具有史性價值和超越意義的精品力作,其所呈現的鄉村圖景、情感歸依、社會變遷及文化記憶,浸透著中國傳統村莊特有的人文底蘊和生命哲學,有一種別具一格和令人沉醉的詩性之美。
胥得意 ·紀實文學 ·14.6萬字
長篇報告文學《索洛灣模式》是根據延安市黃陵縣雙龍鎮索洛灣村發展壯大集體經濟,歷經數年的艱苦努力,在“全國勞動模范”、“全國優秀共產黨員”、中共十九大代表、支部書記兼村主任柯小海的帶領下,從一窮二白的貧困小山村,歷經三次深刻蝶變之路,最終實現了全村集體富裕奔小康的夢想。全書以現實為依據,反映陜北普通農村三十多年來的深刻變化,尤其在黨建引領下,索洛灣農民發揚自力更生,艱苦奮斗,走出了一條非同尋常的道路。在當下農村脫貧致富,決戰小康的的整體氛圍下,索洛灣的經驗和啟示,具有非常重要的借鑒意義和參考價值。
張金平 ·紀實文學 ·12.9萬字
本書是吳羹梅個人經歷的回憶,更重要的是新舊不同時代歷史的見證。吳羹梅同志青年時期追求進步,后來立志實業救國,創辦中國第一家鉛筆工廠,期間歷經艱難曲折,終于找到光明的道路,把自己一生的抱負與新中國的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結合起來,對國家與民族做出了重要的貢獻。
全國政協文史和學習委員會 ·紀實文學 ·11.2萬字
本書是產業扶貧和鄉村振興之《探路》《摘帽》《振興》“三部曲”的第三部。本書以湖北鄂西宜昌市遠安縣汪氏父子為代表的農民從事瓦倉稻米生態種植為調查對象,以瓦倉大米種植基地和瓦倉谷香生態農業發展歷程為主線,講述了鄂西人在生態環境優質條件下,在脫貧摘帽之后,如何通過生態農業產業,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鮮活感人的故事。作者團隊將目光從湖南湘西轉向湖北鄂西這片同樣富有神秘色彩的土地,希望通過調研這片土地上的人和事,更深一步探索中國鄉村的振興之路。
譚云明等 ·紀實文學 ·17.3萬字
從哪里來?到哪里去?對城市的探跡,不只是尋根,找出發展的脈絡,更重要的是憧憬,面向未來。新時代的藍圖,在砥礪前行中才能展開;新思想的光芒,在接續奮斗中才能綻放。愿《筑夢興慶》能為此提供新思路,并在十九大精神的指引下,為唱出人與自然和諧的動人歌曲而驕傲,為樹立城鄉共生共榮的新發展理念而自豪,為實現“天人合一”的宏偉理想而歡呼,而鼓舞!
銀川市興慶區地方志編審委員會辦公室 ·紀實文學 ·13.8萬字
作者葉小果行走7年,采訪上百個普通人,傾聽他們訴說自己人生中不一般的故事,以口述紀實的方式,用真摯樸實的文字還原他們的心聲。本書共10個篇章,10位主人公,憑借內心的善意,勇氣與十年如一日的堅持,向社會各個角落伸出援手。他們當中,有人救助流浪動物,有人為器官捐獻事業出力,有人開一個永不打烊的書店為讀者留一盞燈,還有人替聾啞人發聲,為無障礙出行吶喊,為一群身患重癥的孩子尋找生命的希望……當善意傳遞,內心的冰雪被一點點消融,生活里的溝壑被一寸寸撫平,生命的希望與意義漸漸顯現。這些真實的人生故事讓人看到生而為人的力量,也許只要多邁出一步,每個人都可以成為自己故事中的“英雄”,也能照亮自己與他人的人生。
葉小果 ·紀實文學 ·13萬字
《張文宏醫生》是一部關注重大現實題材的長篇非虛構文藝原創作品,基于對新冠病毒的專業抗疫防疫知識,以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感染科主任張文宏的經歷為主線,全景呈現了2020年抗疫的上海方案和中國經驗。
程小瑩 ·紀實文學 ·14.3萬字
本書是一部長篇報告文學。作者跟隨我國最先進的“科學”號科學考察船,前往西太平洋進行科學考察,以親身經歷的遠航日記為線索,生動地講述我國的海洋科考歷程——從第一艘海洋調查船“金星”號,到改革開放時期的“科學一號”,再到新世紀的國際一流的“科學”號。隨著科考船的更新換代,海洋科學事業迅猛發展,終于從“望洋興嘆”到“走向深海大洋”,為國計民生做出了重大貢獻。全書以不同時期具有代表性的人物為主線,展示我國海洋科學事業的歷程和成就。文筆清新、故事感人,謳歌了一代代海洋科學家嘔心瀝血、乘風破浪的傳奇事跡和奮斗精神。
許晨 ·紀實文學 ·24.2萬字
故宮的文物修復師們薪火相傳,師徒同心;他們堅持“擇一事,終一生”的信仰。本書作者——故宮攝影師韓童用多年拍攝的第一手影像和多年的采訪積累,深入講述文物修復師們的故事。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掀起了近幾年的文物、文化、歷史、國學熱潮。在這之后,修復師王津、王有亮、屈峰等人一度在網絡上成為“網紅”。本書的作者、攝影師正是文物修復部門的一員,在故宮修復部任專職攝影師。作者想通過只有故宮的“自己人”才能接觸到的視角,拍攝和觀察這些距離歷史最近的大國工匠的生活方式——看他們的喜怒哀樂,體會他們的愛好,理解他們的惆悵,探索他們的生活與工作的連接點是什么……本書所展現的,是從工作中走出來,重新回歸生活,再走入工作和他們的精神中去,更深入、更全面的展示和探究大國工匠的精神動力和性格。攝影,僅僅是一個探索的手法。背后的故事將更加吸引人。
韓童 ·紀實文學 ·4.7萬字
《東方大港》以寧波舟山港發展史為主要內容,以浙江海洋港口一體化建設為延展,真實反映了黨和國家領導人對寧波舟山港建設的宏偉構想,書寫了浙江省委省政府、浙江省海港集團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寧波舟山港一體化、浙江海洋港口發展的戰略思想和指示精神,協調各方,苦干實干,變理想為現實的業績,形象展示浙江海港人的時代風采。
陳崎嶸 ·紀實文學 ·23.4萬字
李寨村10年的華彩蝶變,是黨中央推進脫貧攻堅、鄉村振興兩大戰略引領全國農村新變化的一個縮影。
歐陽華 ·紀實文學 ·17.6萬字
本書是河南省科協”決勝全面小康的河南科技工作者”和“決戰脫貧攻堅的河南科協人”主題宣傳活動人物專訪匯編,共收錄人物專訪101篇,均已在《河南科技報》發表。主要介紹全省科協系統干部職工服務“決戰脫貧攻堅”的優秀典型、生動實踐和成就經驗,以及各領域、各行業奮斗在“決勝全面小康”戰線上的優秀科技工作者代表、基層科技工作者代表、科普工作者代表的先進事跡等。
河南省科學技術協會 ·紀實文學 ·31.2萬字
《青春都在西北政法(第二輯)》是由西北政法大學校友總會組編的一部作品。文章主要來源于“青春都在西北政法”微信公眾號、西北政法大學校友總會微信公眾號及西北政法大學官方微信公眾號。本書共收錄文章近50篇,約250千字。文章以“感懷母校、追憶青春”為主題,承載了曾經在西北政法大學各個歷史時期工作和學習過的老師或同學,對在政法園里度過的那一段難忘時光的共同記憶,表達了廣大校友對母校真誠質樸的拳拳深情。本書是在《青春都在西北政法(第一輯)》出版后的又一本校友文集,將繼續作為校友們表達母校情懷,展示校友情誼的一個載體呈現給關注、關心和支持西北政法大學建設和發展的每一位西法大人。
西北政法大學校友總會 ·紀實文學 ·11.8萬字
本書是一本作者以民間的視角回顧、記錄其個人作為專業報記者、品牌文化顧問,采訪報道與顧問服務紡織服裝時尚產業人物和他們的企業、品牌或服裝產業集群區域的歷史文本,無論是對紡織服裝時尚產業的企業家、設計師、品牌或產業集群區域的重溫和感懷,飽含著作者對親歷紡織服裝時尚人物往事的追憶和風尚流變的感慨。流逝變幻的風尚每時每刻在深深影響和感染著我們和我們所處的這個時代,風尚所深入和浸染的一切都成為我們每個人自身可以感知的一部分,人在與整個風尚世界互動的過程中彼此印證對方的存在和變遷。本書作者在書寫、記錄、回顧他們的同時,也成為作者和我們相關的每個人觀照風尚世界的美好記憶。本書是一本作者以民間的視角回顧、記錄其個人作為專業報記者、品牌文化顧問,采訪報道與顧問服務紡織服裝時尚產業人物和他們的企業、品牌或服裝產業集群區域的歷史文本,無論是對紡織服裝時尚產業的企業家、設計師、品牌或產業集群區域的重溫和感懷,飽含著作者對親歷紡織服裝時尚人物往事的追憶和風尚流變的感慨。
陶醉 ·紀實文學 ·23.7萬字
本書真實表現了十七年前河南能源義煤公司在祖國西部大開發中艱苦卓絕的創業之路。“義海人”靠著“缺氧不缺志氣,敢與高原比高低”的英雄氣概,“扎根海西,回報青?!?,在戈壁荒漠深處豎起第一面黨旗,義海能源從最初一個年產不足八萬噸的小煤礦,發展成年產能六百萬噸,實現產值二百億元,累計上繳稅收一百億元的國有大型企業。發展的同時,“義海人”勇于承擔社會責任,實施一系列大型公益項目,捐款總數達2。3億元……尤其是落實習總書記關于木里礦區生態環境保護相關批示精神,投資8。3億進行環境整治和植草復綠,取得優異成果。習總書記視察青海,通過遠程視頻看到義海能源的種草情況,給予肯定,被國家七部委當做“木里經驗”全省推廣。
張曉林 ·紀實文學 ·20.2萬字
長篇報告文學《群山回響》書寫不斷迭代升級的“千萬工程”在浙江大地上引領鄉村走向美麗、共富的生動實踐和豐碩果實,以“浙江之窗”彰顯“中國之治”“中國之美”。作者李英將視線聚焦在浙江廣袤的鄉村大地上,書寫鄉村振興的實踐和變革,書寫當代農民的期盼和夢想。多年來,他走訪浙江山區各縣,尋找微小而鮮活的故事,力求真實地反映山區人民為實現共同富裕所付出的努力,解讀山區跨越式發展的文化基因和成功密碼。作品兼具文學性、思想性和現實性,剖析“千萬工程”蘊含的科學思想與方法,共享奮力推進“兩個先行”歷程中的先進經驗,為建設共同富裕示范區、邁向跨越式高質量發展道路提供參考和借鑒的樣本,交出了回應時代命題與社會關切的文學答卷。
李英 ·紀實文學 ·16.2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