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本書從詠史意識、題材選擇、社會風氣、創作傳統、寫作技巧、文體互動等角度對中古詠史詩進行研究。在研究過程中,重點分析了中古詠史詩的兩大主題——士人主題和女性主題,深入分析了這兩大主題形成的時代背景,以及這兩類主題在發展中不斷拓展流變過程。同時,本書還注意到中古詠史題材的發展與其他題材存在著不同的互動關系,并著重討論了述德、贈答、懷古、邊塞、宮怨等題材和詠史之間的相互影響。
王帥 ·文學理論 ·21.4萬字
日本的平安時代,吸取了唐文化的養分,誕生了以女性文字(假名體)書寫的,堪稱日本女性文學之濫觴的宮廷日記文學。這些作品描繪了典雅的宮廷生活,講述了風雅苦澀的戀愛經歷,也為被后世奉為日本古典文學最高峰的《源氏物語》提供了新的土壤。《紫式部日記》秉承宮廷仕女日記的傳統,記述《源氏物語》作者紫式部侍奉中宮藤原彰子時的宮廷生活和所見所聞。《蜻蛉日記》平安朝女性日記文學的開山之作,分上中下三卷,回顧了與攝政關白藤原兼家近二十一年的婚姻生活。《和泉式部日記》以歌風奔放、情感熾熱為主要特征,將女性在戀愛中心思搖曳、患得患失的真實心態刻畫得入木三分。《更級日記》在私家集及游記等素材的基礎上,描述了受《源式物語》等文學作品影響下的女性爛漫明快的情思、思索和回憶。
(日)紫式部等 ·文集 ·21.4萬字
當代英國著名小說家繆里爾·斯帕克被著名評論家大衛·洛奇和弗蘭克·克莫德分別譽為“她那個時代最有天賦和創新精神的英國小說家”和“她那一代人中最有魅力的作家”。斯帕克曾經3次獲得布克獎提名,并且都進入了最后的6人決選名單。本書結合社會歷史批評、女性主義批評、文學倫理學批評、空間理論及文本細讀的方法,在介紹了斯帕克的生平與創作生涯之后,總結了她的小說美學和創作理念;并探討了斯帕克的小說主題及小說藝術;最后將斯帕克置于歷史坐標中,縱向梳理和探討她與其他小說家相互影響的關系,全方位地探索她創作中的文學淵源,把握她的創作理念和美學思想的形成軌跡,從而理解斯帕克對于傳統的繼承與創新,并且探討其創作對同輩和后輩作家的貢獻和意義。
戴鴻斌 ·文學理論 ·21.3萬字
本書以現代詩歌文本呈現的“時間觀”為依據,辨識出中國新詩“時間抒寫”的多重取向,在此基礎上解釋新詩歷史發展的內在邏輯與動因。在作者涉獵大量理論與詩歌文本的基礎上,本書提煉出新詩的若干時間主題,對新詩的時間意象進行詳細闡釋,對何其芳、穆旦、洛夫、歐陽江河等個案展開深度剖析。本書旨在闡明中國新詩與現代時間觀念的深層互動關系,以及新詩在這一過程中對生存現狀的體認、表達和對生存困境的詩意洞察,為考察中國新詩史提供新的視野與方法,進而總結出富有啟發性的歷史經驗與藝術法則。
馬春光 ·文學理論 ·21.3萬字
本書是第四屆廣西網絡文學大賽獲獎作品選集,輯選了大賽小說組、散文組、詩歌組的獲獎作品。本作品集通過聚焦家庭、故鄉等因素,既贊美了祖國的大好河山,又凸顯了廣西地方人文歷史特色,多層次地展現了廣西的大美之處,集中反映了我國改革開放40周年、廣西壯族自治區成立60周年來巨大的發展成果和變化,講好了中國故事和廣西故事,具有較大的出版價值。本書的出版可以更大范圍地用正能量感染和影響人民群眾,用健康向上的文學作品引領時代風尚。
廣西網絡文學大賽組委會編 ·文集 ·21.3萬字
該書稿為西北政法大學教授趙馥潔先生的文集,趙馥潔先生是我國著名的哲學家,在傳統價值哲學方面頗有建樹。該文集共8卷,每卷的內容為:第一卷《中國傳統哲學價值論》;第二卷《價值的歷程——中國傳統價值觀的歷史演變》;第三卷《關學精神論》《關學哲人詩傳》;第四卷《中華智慧的價值意蘊》,第五卷《哲苑耘言》;第六卷《中華文化的價值觀念》論文集;第七卷《哲學講義》《哲學導論講義》《價值哲學講義》《中國哲學史文獻學講義》《講義》《講義》;第八卷《靜致齋哲話》《靜致齋釋詞》《靜致齋詩稿》。
趙馥潔 ·文集 ·21.3萬字
民間故事的形態學研究是一種重要的理論研究方法,在國內外學界有著廣泛的影響。本書精選匯集了近10余年故事形態學研究的最新論文成果,反映了形態學理論在民間故事以及其他文學藝術和文化領域(如小說、電影、游戲等)中的拓展應用,作者中既有著名教授專家,也有學界新銳和年輕學子,部分論文是首次公開發表。本書將有助于讀者了解故事形態學研究的最新進展,加深對此研究理論意義的理解,具有較高的學術參考價值。
李揚主編 ·文集 ·21.3萬字
安徽自古為中華文學大省,時至民國,因天時、地利、人文諸原因,更加成就斐然。本書突破以往“現代文學史”在時間、內容上的局限,重點關注新舊文學轉型期的安徽文學風貌,論述了皖籍南社成員文學成就、清末民初皖籍才媛文學風采、五四績溪作家群的形成、民國皖籍軍事將領的文學著述、民國皖人通俗文學、皖籍文學譯者群等問題,力求從一個個特定角度展示民國安徽文學風貌,提請讀者關注在以往各類文學史上無人予以系統闡述的文學現象。全書以史料為依據,以地域文化為中心,抓住安徽人文歷史這一線索,追根溯源,探索究竟,志在對中國地域文學史的寫作有所補益。
傅瑛 ·文學理論 ·21.3萬字
清初承明制,以八股取士。乾隆二十二年丁丑會試,朝廷下旨增五言八韻律詩一首,試律取士遂成定制。目前留存的清代各種詩話、選集、別集序跋和詩文批評中都保存了大量試律詩學理論資料。本書以清代試律詩學發展為線索,考察其初期發軔,中期完成到清末新變三個發展階段的理論特點和成就,深人剖析其階段性特征,并對核心理論觀點進行闡釋,全面梳理和展現了清代試律詩學發展脈絡。
梁梅 ·文學理論 ·21.3萬字
本著基于張愛玲1955年赴美之后的文學創作和文學行為,從張愛玲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和生命哲學的形成及表現形式入手,系統展開張愛玲晚期文學研究,全面探討了張爰玲人與文的絕望、虛無和頹廢內涵,動態地呈現出其對中華民國深沉絕望的過程,尤其在“港戰”敘事上以國家不幸自家幸的妥協與投降意識,導致其人與文底線一再下滑。這些深刻地影響著張爰玲創作格局的拓展和境界的提升。本著能在張愛玲的文學文本和成長體驗的對讀中進行勾連,在當前“張愛玲熱”的背景下堅持文學的國家、民族、時代之立場,揭示出張愛玲晚期文學缺乏開拓、為人與為文均存在重大錯失和以文學筆法敘寫人生的創作特征。
程小強 ·文學理論 ·21.3萬字
本書首先對作者身份焦慮說的內涵進行闡釋,側重于對作者身份焦慮說包含的性別維度進行描摹,試圖完成對已有學說的二次闡釋和發展。接著探討了基于性別身份的作者身份焦慮的空間性,并對這種空間性的成因做了分析。重點論述了基于女性性別身份的作者身份焦慮的空間表現,具體包括現實文化空間的女性焦慮表現,思想空間的女性焦慮表現,文學空間的女性焦慮表現。
沈瀟 ·文學理論 ·21.3萬字
本書立足于中國本土的文化語境和文學土壤,從多個方面入手考察新歷史主義在中國的批評與實踐經驗,既有縱向的史的線索,也有橫向的中西文論對比研討,還包括對具體作家、作品的解讀,全書試以宏觀視野分析新歷史主義在中國的本土化歷程及其影響。
盧絮 ·文學理論 ·21.3萬字
當前各學科交叉發展和各領域知識融通的趨勢日益加強,秦腔和當代西北作家創作關系的研究正是在此基礎上發生的。秦腔是秦人的生命命脈,被稱為西北的“語言符號”,秦腔給了作家們沁入骨髓的文化熏染,匯聚了當代西北作家對鄉土的情感和記憶,其慷慨悲涼、熱耳酸心的美學特點直接影響了當代西北作家的創作。本書在當代西北作家的作品中發掘秦腔影響的痕跡,并對這些戲曲質素在小說的情節結構、人物塑造和主旨表達等功能方面做出有益的探索,研究以秦腔為主的“傳統聲音”在當代小說創作中的重要地位和意義。秦腔和當代西北作家創作的交叉融合研究開拓了文學和戲曲研究的視界,當秦腔經典劇作如同水乳一樣交融在作品之中,與厚重的歷史感、西北文化尚實的精神相符合,呈現出不同的地域風情和美學風格,在一定程度上拓展和深化了這一學科領域。本書對秦腔與當代西北作家創作文本的敘事互文、結構互文、美學風格互文的研究為戲曲與文學互文批評體系建構積累了經驗,凸顯了鄉土文化對于作家寫作的價值和意義,為中國當代文學的研究開拓了新思路與新范式。
王亞麗 ·文學理論 ·21.2萬字
長期以來,新詩序跋文章被人忽視,不是因為其詩學價值不高,而是因為其傳播和接受面臨一定的局限。比如伴隨詩集出版的時候,讀者更在意的是詩歌作品而不是序跋;而對從事詩歌研究的讀者而言,他們更愿意閱讀理論著作或學術刊物上發表的論文。在本質上,新詩集的序跋就是對詩人或詩歌作品的研究,同時也伴隨著新詩理論和詩學思想的閃現,我們往往從詩集序跋中獲得對詩人及作品的最初認識,尤其是對于那些業已歷史化的詩人研究而言,后來的研究者更是將序跋作為論述的邏輯起點和珍貴史料,并從中獲得對詩人的基本定位,其詩學價值不容小覷。本書是對呂進上百篇序跋的整理,挑選有代表性的序跋以全文的方式呈現,其余的以存目之方式呈現。讀者可以從這些序跋文章中了解作者的詩學思想,以及對相應的詩人做出深刻的解讀。
呂進 ·文集 ·21.2萬字
中國網絡文學蓬勃發展離不開批評家的鼓勵與鞭策,本書采取“以人帶史,以史引論”的方式,選取國內10位最具代表性的網絡文學批評家黃鳴奮、歐陽友權、陳定家、單小曦、周志雄、馬季、邵燕君、夏烈、許苗苗、肖驚鴻,通過對他們網絡文學理論批評成果的分析,展現他們的學術貢獻,由點到線、由線到面地揭示中國網絡文學理論批評的發展水平和學術貢獻。本書以批評家個體的批評實踐入手,通過個體的批評癥候獲得中國網絡文學批評的理論縱深與研究廣度,從這里可以看出中國網絡文學理論批評的發展脈絡、基本面貌和重要意義。同時也是對中國網絡文學批評的先行者致敬,正是因為他們的學術探索,網絡文學才得登堂入室,網絡文學研究才得以成為顯學。
禹建湘 ·文學理論 ·21.2萬字
這是一部以政治人物為主的散文集。全書以人物為線,勾勒出近百年中國社會進步的脈絡,生動展現了毛澤東、周恩來、鄧小平等偉人的形象。本書多寫大事、大情和大理,取材廣泛,立意高遠,意境宏闊。既評議了一些古往今來的偉大人物,如林則徐、毛澤東、周恩來、彭德懷、鄧小平、張聞天,并從他們為人所熟悉的事件中闡述出更多的新鮮而深刻的道理,令讀者耳目一新;也有大量篇目是在為勞動者作傳、為無名者立名,如喊冤到底的桑氏老人、在一盤土炕上教書幾十年的賈老師等。書中收錄的散文,有的是舊作,如《大無大有周恩來》《覓渡,覓渡,渡何處》,考慮其已有的社會影響力和歷史的完整性,仍然保留;另外又收錄了一些新作,如《永遠的覓渡》《周恩來的道德定律》《享受豈能是頭銜》等。
梁衡 ·現當代隨筆 ·21.2萬字
20世紀,西方小說出現一種百科全書化趨向。它是在傳統經典小說衰落之后,對小說藝術無限可能性進行實驗的可貴成果,也是西方小說在當代知識體系中尋找自身價值的有效嘗試。本書通過對具有百科全書特征的敘事文學的溯源分析,以及對當代相關學者理論與創作實踐的考察,界定當代西方小說百科全書化趨向的范疇,并探討其產生的原因。其中,博爾赫斯、納博科夫、卡爾維諾、艾柯小說創作中的百科全書化趨向尤其典型,影響深遠,不僅小說寫得精彩,而且理論方面也成果豐碩。因此,筆者以這四位作家的創作實踐和理論批評為重點研究對象,再輔以其他一些作家作品,力求對當代西方小說的這一重要現象管窺一斑。
楊黎紅 ·文學理論 ·21.2萬字
論題主要圍繞“陳三五娘”題材戲曲作品、“陳三五娘”故事傳說、“陳三五娘”故事傳播、“陳三五娘”題材古典戲曲的語言學研究、“陳三五娘”故事與潮汕、閩南文化及其他相關研究等六個方面展開。其中,對“陳三五娘”題材戲曲作品的探討又可分為現代各劇種作品及相關問題與古典戲曲作品兩類,匯集了一批優秀論文。“陳三五娘”故事傳說相關研究的論文也主要分為兩類,一類是關于“陳三五娘”故事傳說本身的研究,另一類是“陳三五娘”故事的傳播及價值研究。“陳三五娘”故事傳播研究方面的論文主要以俗曲唱本及南音研究為代表。“陳三五娘”題材古典戲曲作品的語言學研究則以詞語考釋、用韻考察兩類論文為主。潮汕、閩南文化密不可分,部分論文通過對“陳三五娘”故事發生、傳播、發展的探究,挖掘了該故事與兩地文化及兩地文化之間的關系。
黃科安主編 ·文集 ·21.2萬字
本書通過考察學堂樂歌運動發生的時代背景、代表人物、曲調來源、思想蘊涵等諸多問題,深入闡釋學堂樂歌在結構模式、節奏韻律、語言體式、句法結構等方面的顯著特征,詳細描述其在提倡軍國民教育思想、塑造現代國民意識、重建現代民族國家觀念中的特殊價值,探究學堂樂歌與中國詩歌的現代傳播的內在關聯,認為學堂樂歌在中國詩歌從古典向現代轉型中扮演著重要角色。
禹權恒 ·文學理論 ·21.2萬字
路遙小說是被傳播數據和接受實例一再證實的溫暖勵志的傳世之作。路遙的作品數量有限,創作也有一定局限,但在傳播和接受層面卻超越當代許多作家,形成數量龐大的“路遙族群”和言說不盡的“路遙現象”。本書以路遙的生平研究和史料辮析為基礎,通過考察大眾傳媒(紙媒、廣播、影視等)對路遙小說的傳播、編輯工作與路遙文學創作的雙向互動、讀者對路遙小說接受的數據和實例,再結合路遙小說的文本細讀,側重于在讀者層面考察、思考1980年至今四十年來路遙小說在中國的傳播和接受情況。
孫萍萍 詹歆睿 ·文學理論 ·21.2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