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本書試圖建構關于懷舊書寫的理論體系,并在此基礎上對近百年來現代社會轉型語境下中國文學的懷舊書寫進行整體性系統研究,深入闡析了現代社會轉型與百年中國文學的懷舊書寫之間的關系;全力探尋現代社會轉型語境下百年中國文學的懷舊書寫發展歷程,厘清了其歷史沿革;詳盡闡釋了現代社會轉型語境下百年中國文學的懷舊書寫主題;在對上述研究進行總結的基礎上,重新界定了現代社會轉型語境下百年中國文學的懷舊書寫之文學史地位。
周明鵑 ·文學理論 ·22.5萬字
本書以英語世界的茅盾研究為研究對象,在文本細讀的基礎上對英語世界茅盾作品的譯介、研究成果進行細致系統地梳理和研究,評介從西方文化的視域所解讀的茅盾及其作品的譯介及研究情況,以期能為國內的茅盾研究乃至現當代文學研究提供參考和借鑒。
周嬌燕 ·文學理論 ·22.5萬字
清代杭州駐防旗人群體與杭州城人民群體的關系經歷了由沖突走向融洽的過程。駐防旗人逐漸被杭州悠久醇厚的漢文化底蘊所吸引,進而揣摩、學習,寫作了大量的漢語詩歌作品。這些詩歌既有與漢族文人表達的相似之處,又有鮮明的族群特征,是清代民族文學融合的范例。本書以杭州駐防文人詩歌為研究對象,既在歷時流變中探討杭州駐防文人詩歌的演變過程,又由家族文學、地域文學、創傷敘事等視角尋繹其創作的獨特性,力圖全面揭示這一群體詩歌創作的整體風貌。
李珊珊 ·文學理論 ·22.5萬字
延安文學是一種較為獨立的文學形態,在現代中國文化語境中具有更為真切和久遠的當代價值。延安文學研究自其誕生伊始就已經開始了,而把它跟中國社會主義70年的發展歷程聯系起來,可知延安文學研究不僅是一部有著特定研究對象的學術史,更是一部文化思潮和文學觀念變遷史。本書不僅為人們深入而準確認知延安文學提供了有益借鑒,而且為撰寫一部較為全面而具有學術內涵的延安文學研究史,提供了富有價值的學理思考和參照。
袁盛勇主編 ·文學理論 ·22.5萬字
文學創作與接受并非個人心靈獨語,總是“制度”中介后的創作與接受。新媒介對傳統文學制度產生了前所未有的沖擊,同時建構了網絡文學制度。本書對新媒介文學場域的組織機構、行動者及其關系進行了總體考察,并探討文學網站對作家制度、讀者制度的建構,先鋒派對文學制度的重構,以及文學批評制度的裂變、著作權制度的變革與新媒介語境中的經典化制度問題,認為經典總是場域行動者合力的結果。
黎楊全 ·文學理論 ·22.5萬字
詩聲理論研究是闡釋中國詩學的一個重要維度,是一種微觀、縱深、精細的研究,它與中國傳統詩樂合、離的更迭發展流變關系頗大。詩聲即詩歌的聲音,以聲律為主,其形成主要在聲韻、節奏、字法、句法、章法、體式等六個層面,并主要呈現為自然之聲和人為之聲。明代詩聲理論豐富,明人將詩學與哲學、美學等聯系起來,從聲氣關系、聲義關系、聲情關系、聲形關系等幾個方面來展開討論,使明代詩聲理論既有回歸傳統詩學的傾向、又進一步發展至詩學之很高境界——神韻??傊鞔脑娐暲碚摷芭c之相應的詩歌創作實踐均頗有特色與價值。筆者首先從歷時的角度對明代詩聲繁盛的狀況及原因進行了認真考察,繼而從零散、冗雜的明代詩學材料中抽繹出一些主要命題以個案的方式來窺探明代詩聲理論的大體狀貌,最后探討了明代詩聲理論關注的主要問題及其詩學成就。
李國新 ·文學理論 ·22.4萬字
該書以“天水文學現象”和天水作家群的創作為主要的分析對象,對于甘肅文學的表現特征、價值生發點和缺陷從不同的角度給予了較為系統的評述。全書總共收錄了作者在不同時期所寫的四十七篇文章,分為“為尊者言”“聽他者說”“同時代歌”“和兄弟談”“寫于女書”和“漫議雜聊”六輯,從作家創作和特征現象的分析兩個層面入手,將真切的文本細讀和嚴謹的理論闡釋予以結合,既有細致、懇切的個案分析,也有宏觀、整體的問題研究。作者在行文過程之中融自己日常文學寫作的感性經驗和理論教學的理性認知于一體,在思想的啟迪和審美的愉悅之間尋求著一種表達的平衡,通過自己的實踐建構出了一種有思考且好看的文學批評。
王元忠 ·文學評論 ·22.4萬字
20世紀中國文學“藝術出路”是一個龐大的學術命題,本論著試著抓取文學“藝術出路”這面巨網的幾個紐結,通過典型文學個案的全息性勾稽呈展,梳理出一個并非面面俱到的探索性答案。論著共分為四章,分別以豐滿的文學個例剖解方式深入詮釋了四對文學命題元素,即“神秘”與“神圣”、“慘劇”與“悲劇”、“生活”與“生命”以及批評引路方向上的“誤讀”與“正解”。作為“藝術出路”的一個導引性歸途,著者認為20世紀中國文學要實現一個內涵式的接續發展,只有從“神秘”走向“神圣”、從“慘劇”走向“悲劇”、從“生活”走向“生命”、從“誤讀”走向“正解”,才可能重續芹藻榮光,正揚文學貴氣。
羅克凌 ·文學理論 ·22.3萬字
“國朝文派”是金代文學的特稱,由金戶部尚書肅貢首次提出,后又經元好問在《中州集》中再次重申。它反映出金人對于本朝文學規律的探索和文學獨立性的追求。本書以“國朝文派”為切入點,將金代文學置于宋金對峙、蒙元崛起的文學生態研究視野之下,以文學自身發展的規律為經,以北方少數民族政權統治下的文化特征為緯,用動態的視角探索“國朝文派”的發展規律和文學價值。
師瑩 ·文學理論 ·22.3萬字
范曄有些才華,因卷入劉宋皇族內訌而被殺。其所處之南朝著史風氣興盛。受家學影響,其《后漢書》重儒術,崇王道,尊仁政,頌忠節,要“正一代之得失”。全書體例及人物,承自《東觀漢記》及諸后漢史著。范曄吸收前人成就,化為己用,新設類傳,人物類型的豐富性、人物形象的感染力直逼《史記》;采用“牽連法”,使合傳更像一個整體;人物傳記,雖頭緒較繁,但前后關聯,雜而不亂。敘述語言簡中見密,簡中見麗,序、論為其親筆,傾向駢偭化,頗具婉轉頓挫之氣韻。這與宋初文學風氣、風格頗相一致,反映出南朝文史創作的相互影響與借鑒。
程方勇 ·文學理論 ·22.3萬字
本書在前賢的基礎上,綜合運用敦煌文獻、碑銘、墓志、家譜等新出土文獻,探討了東遷色目人的西域文化背景及其歷史淵源,色目作家的創作情況。以大都不忽木家族、貫氏家族、廉氏家族,中原崇喜家族、馬袓常家族,福建王翰家族為例探討了色目家族文化文學的發展演變,揭示了色目家族東遷后家族文學創作水平從低到高的發展過程。本書還探討了色目作家文學創作的地域特征,闡述了色目作家與元代理學的關系及其對元代文壇的影響。
胡蓉 ·文學理論 ·22.3萬字
《紅樓夢》的夢是神話原型式的夢,《紅樓夢》的人物命運既是對他們夢境的重復也是對神話原型的重復。紅樓女性悲劇命運重演了賈寶玉的“太虛幻境夢”和林黛玉等人的夢,其實就是對女性悲劇命運的歷史原型的重演。曹雪芹在西方理論家揭示夢和神話原型秘密之前,就運用夢和神話原型創作了《紅樓夢》,這無疑顯示了曹雪芹的超前與偉大。
張麗紅 ·文學評論 ·22.3萬字
本書以創傷理論、新歷史主義理論、后殖民理論、比較文學形象學理論等為理論基礎,以康拉德、莎士比亞、阿特·斯皮格曼、艾麗絲·沃克、海明威、梅爾維爾、卡夫卡等作家的作品為研究對象,探究了西方文學中的殖民之傷、種族之傷、女性之傷、生態之傷以及現代人的生存困境之傷,重點探討了殖民創傷的歷史真實與文本再現,黑人奴隸與猶太人的創傷敘事,女性創傷與殖民、種族、男性話語、帝國意識之間的密切關聯,海洋生態與荒島生態以及現代西方人的生存困境等問題。
王霞 ·文學理論 ·22.3萬字
《中國史詩學史論(1840——2010)》以在中國史詩研究這一領域內得到普遍認同的、見解獨特且影響力持久的學者為個案,分析他們持有的史詩觀念、學術旨趣、問題意識和研究范式,以勾勒出近百年來中國史詩學術史的某一個側面,闡述了中國史詩研究者在學術思想、研究方法和研究領域上的繼承和創新,反思中國史詩學的學術轉向與新格局,總結中國史詩學形成和發展的特點。
馮文開 ·文學理論 ·22.3萬字
當代西方文論有效性辨識問題是近年來中國當代文藝學研究集中討論的問題,也是影響中國當代文學批評發展與理論建構的重要問題。該著從理論與現實的角度,對西方文論話語反思與中國當代文論若干問題展開研究,主要內容包括馬克思主義經典文藝思想中國化當代化研究的問題、當代西方文論反思研究的知識論路徑與方法論立場問題、文論“失語癥”與當代中國文論的價值重估、原創推動問題、中國當代文論中的后現代主義話語批判問題、“中國經驗”與當代中國文論話語體系構建問題等。相關研究論述在學界產生較大反響,對當代中國文論話語體系構建研究具有一定的啟發。
段吉方 ·文學理論 ·22.3萬字
本書從藝術特質這一藝術范疇出發,以兩漢詩學接受為中心,省思中國抒情傳統,討論與詮釋兩漢詩學在中國抒情傳統構筑中扮演的角色以及中國抒情美典多面向的變遷。中國抒情傳統不應該成為一個單線索的“超概括”,它不能以一個面向概括中國抒情美學多面向的變遷。抒情傳統是理解或評論中國文學的一個重要維度,但它只是平行研究視域下中國文學的一個異質性層面。中國抒情傳統要在藝術特質層面闡釋,而不能升華到藝術本質范疇。藝術特質是省思中國抒情傳統論的有效憑借。
任樹民 ·文學理論 ·22.2萬字
本書以1979年至1985年期間出現的改革小說為研究對象,對改革文學進行了比較全面而系統的研究,梳理了改革小說興起、發展與落潮的大體脈絡。結合新時期社會的轉型與改革,把改革小說放在社會轉型的背景下加以把握,深入分析了其精神內涵、藝術建構、問題意識與敘事模式等各方面的特質。
蘇奎 ·文學理論 ·22.2萬字
本書是第一部研究近代桐城文派的學術論著。文章從現代性與地域文化的研究視角對近代桐城文派進行了系統深入的探索,依據地域將近代文派分為主要支派:嶺西派、上元派、湘鄉派、蓮池派、新城派、武夷派、后桐城派,對這一流派的發展源流進行了具有開創性的探討,并以桐城文派為個案展現了近代文學向現代文學嬗變的趨勢。著作確立了近代桐城文派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對于重新認識桐城派及近現代文學之演進有著重要的學術價值,是近年來中國文學流派研究領域不可多得的學術著作。
蕭曉陽 ·文學理論 ·22.2萬字
本書以生活政治為中心探討新世紀小說的現代性新質,以個人在后傳統社會追求自我實現時遭遇的問題為核心議題,試圖在當代文學七十年的整體性視野中,為新世紀小說的新質研究提供一種理論視角。新世紀小說中的日常生活、私人生活和公共生活從不同側面揭示出解放的個人在生活方式選擇中內蘊的政治意味,重返傳統與自然是脫域的個人在后傳統社會重新獲得道德源泉的重要途徑。從生活政治出發,可以發現新世紀小說被忽略的思想深度,有助于厘清新世紀文學一些熱點問題背后的精神底色。
李雪梅 ·文學理論 ·22.1萬字
本書聚焦于喜劇性矛盾,從形式特征與精神蘊涵統一的角度把握喜劇性的特征與精髓。首先通過對世界“六大喜劇理論模式”的辨析確立研究的理論基點,進而闡明人類喜劇意識發展進程中審美主體對喜劇性矛盾的積極建構作用,論述喜劇性矛盾的基本特性,揭示喜劇性矛盾的結構形態及其發展變異,剖析現當代藝術中的黑色幽默和戲仿,闡發喜劇性矛盾在其“雙重背反性”的形式結構中蘊含的以自由為核心的哲學美學內涵。全書的闡釋和論證層層推進,既有新人耳目的理論創見,又有生動幽默的個案分析,是一部見解獨到的理論著述。
修倜 ·文學理論 ·22.1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