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為何古希臘人不太尊重戰神?為何小愛神永遠長不大?為何烏鴉的羽毛是黑色的?……神話是古代人對不能理解的事物的詩性解釋,其中蘊含著人們的智慧和浪漫。從古希臘神話原型解析,到古希臘語詞匯知識普及;從古希臘神話在當代藝術中的再現,到相關的藝術評鑒;從對古希臘神話的自由解讀,到延伸的閱讀推薦,本書講述神話,卻不止于神話。走進本書,輕松開啟你的古希臘神話之旅吧!
楊黎紅 ·民間文學 ·22.7萬字
文學史料研究者的工作,是以文獻為建材,構筑已知和未知間的橋梁,而這個“橋梁”是否扎實耐壓,可否屹立長久,取決于“建材”的優劣與真偽。輯佚的任務即對已知者的辨證,對未知者的發掘,以博搜慎取的姿態,發現真實。本書正是作者近廿年埋首故紙、剝拂塵封、報海撈針的心血結晶,它呈現給讀者的,除了還原歷史鏡像、豐贍文學史料外,還有那些鮮活的、披沙揀金后的灼見,更重要的是一個青年學者追求真知的苦心和恒心。
郭建鵬 ·文學理論 ·25.1萬字
本書以《盛京時報》(1919—1944)刊載的2844部現代小說為研究對象,系統考察了文字總量達1千余萬字的《盛京時報》文藝副刊小說。這些小說是東北地區早期報紙文學的重要體現,也是現代東北時報文學發展的力證。本書重點梳理了活躍在《盛京時報》文藝副刊上十幾位東北作家,如穆儒丐、王冷佛、金小天、趙鮮文等的小說創作;還探討了日、俄、法、英、美等15個國家21位作家的作品。這些小說展現了《盛京時報》所刊現代小說的價值與影響。
王秀艷 ·文學理論 ·24.1萬字
本論著重點關注學術界持續展開的經典重讀研究,對多部中國現當代重要作家作品予以再解讀,視野涉及魯迅、郁達夫、錢鍾書、趙樹理、蘇青、葉兆言等作家。從結構上看,本書所探討的話語范疇及其效應、敘事內容及其方式等,以現代為主。論著在深入細致的文本分析基礎上,對一些既有的研究定論提出質疑,對一些經典作品作出全新的解讀,展示了近年來學術界在以經典重讀、文本細讀為代表的20世紀重要作家作品研究方面取得的實績,其相關結論可供學界參考或者討論。
程小強 ·文學理論 ·25.9萬字
本書聚焦20世紀中英現代主義群體跨文化互動生成的跨文化的文學場。探討該文學場的緣起、劍橋使徒社—布盧姆斯伯里小組的中國情結、牛津現代主義才子群體的中國之旅、劍橋現代批評派領袖I.A.瑞恰慈和威廉·燕卜蓀的中國行、徐志摩的英國現代主義感知和傳播、葉公超開拓的中英詩學新境界、錢鍾書奠定的中國現代批評格局,以及蕭乾和葉君健的跨文化旅行書寫。歸納出中英現代主義對話與認同的五類結構模式——考察式審美類型、考察式思想類型、考察式詩學類型、融入體驗式審美類型、融入式全面類型。
陶家俊 ·文學理論 ·34.8萬字
方象瑛,清初詩人,生于明崇禎五年(1632),卒年不詳。方象瑛字渭仁,號霞莊,浙江遂安(今屬浙江淳安)人。本書以方象瑛文集所存詩歌、散文為基本研究對象,從第一手材料爬梳入手,力求具體而深入地厘清方象瑛的家世、家風、生平、交游等情況。在此基礎上,論述詩文作品的內涵、藝術特征以及在清初文壇的地位。本文研究的目的在于,客觀地呈現出方象瑛個體真實而豐滿的形象,展現出清初文人作家群體的生存狀態、文學創作、文學思想等,為清初文學研究的拓展貢獻綿力。
王成 ·文學理論 ·25.7萬字
本書以漢魏六朝時期的私人交往書信為考察對象,勾勒這一時期書信發展演變的歷史軌跡,總結每個階段書信的特點,探討演變的深層原因,并在此基礎上客觀評價每個階段書信的成就與不足,揭示漢魏六朝書信在文學發展史上的影響和意義。
劉銀清 ·文學理論 ·29萬字
“民國文學”從概念提出到引起各方面關注是1997—2013年10多年間的現象。2013年,《民國文學討論集》在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匯集了這一次討論的主要文獻,2013年以降,這一學術理念逐步走向深化。本書為第二輯,是第一冊文獻集之后的史料匯集,保留其中有代表性的觀點,以供學術研究參閱。所謂的“代表性原則”指的就是不再簡單重復前期話題提出者的觀點,或者重復前期已經被反復表述的思想主張,有自己獨立的見地,也不重復自己其他文章中的觀點,受篇幅的限制,共精選論文二十九篇,存目五十五篇,按照“持續的探索”“深入的反思”“不懈的開拓”“豐富的意蘊”等四大板塊作初步的分類。
李怡 李俊杰 葉炘晨編 ·文集 ·33.2萬字
本書通過選取明清時期重點讀者對柳宗元的接受現象的綜合研究,深化對柳宗元思想及其詩文作品審美價值的認識。在明清時期柳宗元接受現象研究中,除了讀者對柳宗元及其詩文的闡述評價外,還更多探究柳宗元的思想、人品、生活經歷、詩文理論和創作成就對明清時期重要讀者的多方位影響。本書有助于柳宗元的傳播接受研究系統更為完整;有利于傳播接受理論在柳宗元研究中的合理運用,可以更好地開展柳宗元的綜合研究。
周玉華 ·文學理論 ·20.5萬字
四部典籍中蘊藏著極為豐富的文體觀念,全面爬梳和深入探究四部要籍中或隱或顯的文體觀念,是古代文體觀念研究的必經之路。本卷所萃集的論文,正是研究歷代典籍所反映的文體觀念的重要成果。其中既有對《詩經》《尚書》等經部文獻的文體形態以及其中潛含的文體發生學觀念的考察,也有對文章總集選錄《史記》篇章的文體觀念辨析,又有對《典論》、唐宋類書等子部文獻文體觀念的詮解,更有對別集、總集、選本、文話等集部文獻中文體分類、辨體觀念等的剖釋。這些專題性研究成果反映了中國古代文體觀念研究的深入。
黨圣元主編 ·文學理論 ·25.9萬字
論題主要圍繞“陳三五娘”題材戲曲作品、“陳三五娘”故事傳說、“陳三五娘”故事傳播、“陳三五娘”題材古典戲曲的語言學研究、“陳三五娘”故事與潮汕、閩南文化及其他相關研究等六個方面展開。其中,對“陳三五娘”題材戲曲作品的探討又可分為現代各劇種作品及相關問題與古典戲曲作品兩類,匯集了一批優秀論文。“陳三五娘”故事傳說相關研究的論文也主要分為兩類,一類是關于“陳三五娘”故事傳說本身的研究,另一類是“陳三五娘”故事的傳播及價值研究。“陳三五娘”故事傳播研究方面的論文主要以俗曲唱本及南音研究為代表。“陳三五娘”題材古典戲曲作品的語言學研究則以詞語考釋、用韻考察兩類論文為主。潮汕、閩南文化密不可分,部分論文通過對“陳三五娘”故事發生、傳播、發展的探究,挖掘了該故事與兩地文化及兩地文化之間的關系。
黃科安主編 ·文集 ·21.2萬字
對宋詩宋注的研究,近年來學界頗多關注,但遠不夠充分。本書在前人已有成果的基礎上進一步展開,從文獻出發,從問題出發,首先對宋詩宋注進行全面的文獻考察,較之前人有所駁正和增補;既而就宋詩宋注與唐詩唐注的淵源關系、宋詩宋注與宋代《文選》的傳播、宋詩宋注與宋代詩學的互動和南宋的理學家詩注等問題展開討論,視野開闊,思考深入,能發前人所未發,為這一課題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角度和新鮮的結論。
李曉黎 ·文學理論 ·20.1萬字
本書以中國近代婦女解放運動著力建構的“新女性”形象為研究對象,結合清末知識精英的相關言論、報刊輿論的多重反饋以及展現“新女性”形象的相關小說文本,通過梳理近代婦女解放運動得以生成的外部原因與內在動力,力圖展現知識精英,往往是男性知識精英在“新女性”形象建構上掌握絕對話語權的同時,廣大女性群體在國族與性別的多重交織下如何應對、突圍、成長的復雜面相。通過梳理、整合、闡釋清末文學書寫內外“新女性”的建構、想象與踐行,有助于我們對百余年前近代婦女解放運動形成更為連貫、深刻、全面的認知。
施文斐 ·文學理論 ·20.2萬字
本書在文本細讀的基礎上試圖走進東北文學的微觀世界,在東北作家個體系統中逐步發掘東北文學大系統的完整風貌,結合整體地域文學發展歷史和中國文學整體發展狀況,探尋東北文學自身特殊的運行規律,挖掘東北作家在“文風不盛”的基礎條件下頑強而堅韌的文學探索精神。全書重點關注了20世紀以來的東北文學,在作家的選擇中兼顧了時代性和多元性,著重考察了東北作家與東北地域文化之間的內在關聯,努力廓清東北作家的創作在中國現當代文學史當中的價值和意義。
周青民 ·文學理論 ·20.1萬字
從文學發展史上看,《尚書》是我國古代出現的第一部初具詩性品格和文學內涵的文化典籍,堪稱我國古典文學的最早發端。本書分淵源論、藝術論、敘事論、修辭論、影響論等五個部分,意圖在中西融貫的學術視野下,系統全面地挖掘、評價《尚書》的文學內涵和文學價值,這既有利于我們對早期中國古典文學發生發展過程的全面認識,也有利于我們對早期民族文化經典《尚書》文學特征的全面理解。
于文哲 ·文學理論 ·34.4萬字
這是一部網絡文學批評專題文集,由75篇論文組成。內容包括四個部分:網絡文學批評原理(18篇),網絡文學評價體系(21篇),網絡文學批評標準(15篇)和網絡文學批評實踐(21篇)。這些文章均系國內重要學術期刊和主流報紙理論版公開發表的成果,它們基本反映了這些年來我國網絡文學批評的理論建樹和評論實踐的基本面貌和水平。文章作者大都是我國網絡文學理論批評界的一線學人,有傳統學院派資深學者,也有近年來涌現出來的學術新銳,他們對網絡文學批評的孜孜努力與貢獻,對這個新興的學術領域無疑具有篳路藍縷之功。編者從網絡文學發展20余年積淀的理論批評成果中擷英咀華,遴選精粹以結集出版,讓更多的人分享這些成果,對網絡文學的理論構建和批評實踐,對促進我國網絡文學的健康發展,無疑具有積極意義。
歐陽友權主編 ·文學理論 ·24.5萬字
《中國曲學研究》是由河北大學和北方昆曲劇院合辦,河北省高校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中國曲學研究中心承辦的學術輯刊,劉崇德教授主編。重點刊發傳統詞曲學研究的相關論文。主要欄目有:詞曲音樂研究,詞學研究,宋元明清散曲、戲曲研究,昆曲研究,地方戲曲研究,近現代曲家研究,戲曲非遺保護與研究,名家曲論、訪談等。這些研究成果對促進中國曲學的學科建設和創作方法,充分利用曲學這一豐富的傳統文化資源發揮積極的作用。
《中國曲學研究》編輯委員會編 ·戲劇 ·20.1萬字
本書包括名家訪談、中國文論、西方文論、作品批評等常設欄目,以及專題“聲音與影像:跨媒介文論”。名家訪談欄目將推出張晶、張利群、邢建昌三位文藝學領域著名學者對美學與詩學、中國文學批評整體觀、以及文學理論知識學等學科建設基本問題的反思。中國文論欄目包括對漢字之詩興、朱熹的“平淡”理論、清末翻譯家群體的文學思想等問題的研究。
高建平主編 ·文學理論 ·20.7萬字
由方長安著的《中國新詩(1917-1949)接受史研究(精)》是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成果,項目批準號09BZW052,2013年結項,結果為良。主要內容是考察研究近百年來中國新詩(1917-1949)接受史。既梳理、研究了新詩接受史的外在形態,又揭示出其內在嬗變邏輯、特征與根源;既研究了讀者閱讀接受與新詩創作、詩學建構的關系,從傳播接受角度深化了對新詩情感空間、審美形式生成發展的認識,又論析傳播接受對新詩“經典”生成所起的作用,敞開了“經典”塑造的歷史,對新詩經典化現象與問題作了深入研究與反思。該研究對重新認識百年新詩“經典”具有重要意義。
方長安 ·文學理論 ·43萬字
中古英語亞瑟王文學是中世紀歐洲和英國各種歷史、文化和文學因素共同作用長期發展的結果,是歐洲中世紀文學的重要組成,更是英國十分重要的文化文學遺產。它繁榮于英格蘭民族形成時期,取得非常高的文學成就,它承載的英格蘭民族的精神、理想與價值觀念已經成為英國乃至英語世界的文化基因。本書是對中古英語亞瑟王文學全面系統的研究。本書首先探討了中世紀中后期最主要的敘事體裁浪漫傳奇文學的產生、性質與發展,以及歐洲亞瑟王傳奇的源流與演化,進而在此基礎上具體、深入地分析所有現存中古英語亞瑟王文學文本(包括殘篇),其中主要作品分專章研究。在研究中,本書致力于在中世紀歷史文化語境中分析作品文本本身的內容、藝術特點和成就,也注重探討亞瑟王文學十分豐富的歷史文化信息和揭示作品所體現的英格蘭性,以此考察中古英語亞瑟王文學與英格蘭民族的形成與發展的內在關聯。
肖明翰 ·文學理論 ·46.1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