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秦漢魏晉南北朝史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綜合體現了魏晉南北朝史學的新動態和研究成果,并具有研究領域的主流、基本問題的討論逐步深化、細化的趨勢。此外,從文獻和考古成果中發掘出來的細節問題,使歷史更加清晰,史實更加豐滿,拓展了研究領域的廣度和具體問題的深度。
樓勁 陳偉主編 ·文集 ·34萬字
本書為中華文學史料學學會2017、2018年年會論文成果,獲得中國社會科學院科研局社團撥款資助。《中華文學史料》已經陸續出版了四輯,以往主要集中在中國古代文學、中國近現代文學的研究,即將出版的《中華文學史料》第五輯,出現一大變化,就是除了傳統的古代文學、現當代文學研究論文,又增加了海外華文、民族文學史料的研究論文。本輯結合2017年、2018年兩次中華文學史料學學會年會的近百篇論文,根據參會作者的意見和論文的質量情況,從中精選了20篇論文,包括古代文學史料研究7篇、近現代文學與海外華文史料研究7篇、民族文學史料6篇,以期通過這些論文,體現“中華文學”概念的內涵與外延,同時體現“中華文學史料”研究的廣度與深度,以及中華文學研究的未來方向與可能性。
劉躍進主編 ·文學理論 ·24.8萬字
該書為朱德發先生著作評論文章的精選集,由“獨奏的回聲”、“合奏的弦音”、“交響的魅力”和“附錄”四部分構成。其中,“獨奏的回聲”精選了有關朱德發先生獨著的評論文章,彰顯他作為學界獨行俠在現代中國文學研究領域開疆拓土、縱橫捭闔、勇開風氣之先的獨立風姿和精神氣度;“合奏的弦音”選入的是關于朱德發先生合著的評論文章,凸顯他作為學界前輩甘做人梯、獎掖后學的人格風范;“交響的魅力”匯集的是針對朱德發先生主編著作的評論文章,展現他作為一代大宗師帶領學科同仁在文學史書寫實踐上艱難探索和縱深耕耘的軌跡;“附錄”部分包含朱德發小傳、朱德發著作編年、朱德發著作評論編年以及著名專家學者對朱德發先生學術成就的評價文章,再現他的學術生命歷程和學界地位。該書內容豐富,資料翔實,既展現了一代學術大家在現代中國文學研究領域的學術影響和突出貢獻,又為中國現當代文學學科的建設和研究歷程提供了一份珍貴的學術史文獻資料。
陳夫龍 王曉文主編 ·文集 ·24.4萬字
《文學地理學》輯刊是中國文學地理學會的年會論文之精選,由曾大興等主編,每年一輯,已出11輯。作者均為中、日、韓三國從事文學地理學研究的學者。本刊設有“文學地理學學科建設”、“文學地理學宏觀研究”、“文學地理學基本理論研究”、“文學地理學方法研究”、“文學家之地理分布”、“區域文學地理”、“文學地理學應用研究”、“國際視野”、“學科建設動態”等多個欄目。此輯刊自問世以來,反響一直很好,每一輯均已售完。《文學地理學》第12輯,收錄中國文學地理學會第12屆年會精選論文20篇,包括《當前文學地理學研究中的幾個問題》《文學地理學空間視角下唐詩中“商山”的建構及成因》等等,文獻資料豐富,論證嚴密,新見迭出,行文規范,有較高的學術價值,對于推動文學地理學的健康發展有重要意義。
曾大興 夏漢寧主編 ·文學理論 ·24.9萬字
本書以1919—1949年《詩經》民俗學闡釋研究為對象。以新譯今譯、文學史教科書、民國期刊三個方面為切入點,對在中西方文化強烈碰撞時期的《詩經》民俗學闡釋研究成果進行了分析與歸納。此時期以新變、多元、交叉為特色的《詩經》民俗學闡釋研究是《詩經》學、古典文學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組成部分,對《詩經》學史、中國文學史、中國文化史的影響不容忽視。
何昆 ·文學理論 ·26.3萬字
當前各學科交叉發展和各領域知識融通的趨勢日益加強,秦腔和當代西北作家創作關系的研究正是在此基礎上發生的。秦腔是秦人的生命命脈,被稱為西北的“語言符號”,秦腔給了作家們沁入骨髓的文化熏染,匯聚了當代西北作家對鄉土的情感和記憶,其慷慨悲涼、熱耳酸心的美學特點直接影響了當代西北作家的創作。本書在當代西北作家的作品中發掘秦腔影響的痕跡,并對這些戲曲質素在小說的情節結構、人物塑造和主旨表達等功能方面做出有益的探索,研究以秦腔為主的“傳統聲音”在當代小說創作中的重要地位和意義。秦腔和當代西北作家創作的交叉融合研究開拓了文學和戲曲研究的視界,當秦腔經典劇作如同水乳一樣交融在作品之中,與厚重的歷史感、西北文化尚實的精神相符合,呈現出不同的地域風情和美學風格,在一定程度上拓展和深化了這一學科領域。本書對秦腔與當代西北作家創作文本的敘事互文、結構互文、美學風格互文的研究為戲曲與文學互文批評體系建構積累了經驗,凸顯了鄉土文化對于作家寫作的價值和意義,為中國當代文學的研究開拓了新思路與新范式。
王亞麗 ·文學理論 ·21.2萬字
科學主義濫觴于中國,肇自近世。甲午戰爭更使構筑科學信仰成為中國人的普遍認知。此后,歷經五四新文化運動的揚波,科玄論戰中科學派的續流,及至與機械唯物論的聯姻,科學之念自“器”而“道”,成為統攝百年中國思想領域的科學主義,對20世紀中國文學史觀的建構產生了復雜動態、深層次、全方位的影響。本書運用文獻分析、實證歸納、文本細讀等方法對20世紀具有科學主義表征的中國文學史文本進行了系統化的個案研究,力求考據扎實、史料翔實、看法系統、角度獨到,以期引起學界對科學主義與20世紀中國文學史觀問題的關注。
朱首獻 ·文學理論 ·25.7萬字
中國詩學的緣事理論研究包括范疇研究、理論研究和應用研究三個部分。緣事理論的基本范疇是“事”,基本概念是“緣事”。從緣事的角度看,詩歌就是源于事感、形于事象、成于事境的。緣事理論研究主要探討詩與事的發生、創作、流變、審美及批評等一系列詩學問題,繼而形成了緣事發生論、緣事發展論、緣事創作論、緣事詩體論、緣事詩法論和緣事詩評論的體系結構。應用研究主要通過個案分析將緣事理論應用于當下的詩歌創作與批評、詩學建構與比較、詩學文化與詩學史重建等領域,從而使中國詩歌與詩學能古今通變、中外融合發展。
殷學明 ·文學理論 ·25.1萬字
中華民族創世史詩是我國多民族創世史詩的總稱。中華民族創世史詩是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詩學表征,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重要資源。本書開篇討論中華民族創世史詩的定義、文本,進而分析中華民族創世史詩共性與個性辯證統一的特點,最后闡述中華民族創世史詩的價值等。本書的主體部分,按照概述、精彩詩篇故事情節舉例、詩歌美學、詩性智慧的結構論述了我國28個民族的33部創世史詩。本書具有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等方面的學術價值和現實意義。
李世武主編 ·文學理論 ·38.8萬字
本書所關涉的研究內容紛繁復雜、豐富廣博,既有歷時層面的分段研究,也有共時層面的互動分析;既有對文人群體的生態分布、人格心態的關注,也有對文人群體的創作思想、審美主張的把握;既著眼于宗教對巴蜀文人群體及其文學創作的影響,也注意到自然地理、人文環境對巴蜀文學生態的影響。五代巴蜀文學,不僅對同一歷史時期的荊南文壇和南唐文壇產生了深刻影響,更對宋初文壇的生成聚合與構造重組貢獻良多。
孫振濤 ·文學理論 ·20.3萬字
在全球體系重新構建、民族國家激烈競爭的當今世界,如何講好“中國故事”,使國民知曉自己、讓世界認識中國,已成為關涉甚廣的重要議題。本書立足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及其與世界各民族的跨文化交往,梳理和總結人類學的中國故事。全書內容包括對西學東漸后人類學本土化問題的學科性思辨,同時也涉及了與之相關的個案論述。其中既有關于多民族中國的總體論述及夷夏關聯的田野調研,也包括了以北美、不列顛及俄羅斯等地為例所做的跨文明比較。
徐新建 ·文學理論 ·38.1萬字
本書首次提出“非常態人物敘述者”的概念,具體是指一種特殊敘述者,它主要由智力、精神、心理、道德、形態、狀貌等多個方面與正常態的人存在較大差異和區別,并且已經參與到故事進程當中的一個或者多個相對具體和形象化的人物來擔任。本書主要針對20世紀中國文學中引人注目的癲狂型、癡呆型、幽靈型和比擬型這四個非常規形態的人物敘述者類型展開專門探討和深入論析。這是在取法和借鑒國內外學術界關于敘述者、不可靠敘述(者)、敘事交流、非自然敘事等研究理論的基礎上繼續進行思考與探究所取得的階段性成果,它可以為人們分析、解讀乃至審視、理解富有魅力和創造性的20世紀中國文學提供一種新穎獨特的思路、角度和方法。
洪麗霽 ·文學理論 ·29.3萬字
本書從文學史和批評史的角度,對連接唐宋詩史的重要詩風西昆體在宋金元明清的接受,做了較為細致深入的梳理,填補了學術空白。宋代以后期西昆派、歐陽修、王安石、蘇軾、黃庭堅、朱熹、陸游、劉克莊等的接受為重點;金元時期以王若虛、方回等人的接受為重點;明代以王世貞、胡應麟、袁宏道等人的接受為重點;清代以馮班、宋葷、王士鎮、翁方綱、劉熙載、俞械等人的接受為重點。在這些重要的文學史人物之外,還遍搜歷史上的西昆體接受資料進行梳理研究,充實了西昆體接受的歷史細節;并從科舉、政治、文化、明清《西昆酬唱集》版本等角度,探討了西昆體的接受。
段莉萍 張龍高 熊倩 ·文學理論 ·22.5萬字
胡辛是中國新時期女性寫作的代表作家之一,也是江西自現代以來文學成就最為突出的女性作家。其創作經由豐富的生命體驗、感悟而朝向地域與傳統精神扎根,魅力持久。這是一部解讀、認知胡辛創作的評論集。涵蓋了近四十年來評論胡辛及其創作的近百篇文章,跨越文學、影視、陶藝等領域,勾勒出胡辛對贛地這方水土這方人的別樣言說與深情表達。視角多元,形式多樣,既有王蒙先生高屋建瓴的評點,又有潘際鑾院士的長者言說;既有學者教授的眾說紛紜,又有學生及年輕讀者的隔代閱讀……四十年的評論結集,不僅能夠有力推動胡辛創作與江西文化形象建構向更深層次發展,還折射出不同時代的社會風貌、文藝風向與審美判斷。
詹艾斌主編 ·文學理論 ·46萬字
20世紀中期以來,西方詩歌史上一個突出的特點是:詩歌大量以聲音、表演、跨媒介合作等形式呈現,突破了以印刷文本為核心的傳統詩歌體制。這既是當代多媒體技術條件下詩歌沿先鋒、實驗路徑的變革,又是詩歌古已有之的“活動基因”的釋放。紐約派詩人正是這場詩歌轉型中的先鋒代表。本書以其詩歌朗讀、詩歌—劇場、詩—畫、詩歌—電影、詩歌—音樂合作等為考察對象,在研究過程中提出“活動詩歌”概念,并對紐約派活動詩歌的復雜譜系、藝術形式、美學特點、時空特征、存檔機制、審美范式等范疇進行全面考察,從而揭示出后印刷術時代詩歌變革的淵源和流向。
蔣巖 ·文學理論 ·22.9萬字
作為對城鄉社會生活的反映、想象與建構的獨特審美方式,20世紀80年代以來的中國小說從時間、空間、價值等多個維度,全面書寫了城市化進程和“城一鄉”關系中的物質交換、情感交流、空間交往和價值選擇。這些小說一方面以矛盾沖突為敘事主題,揭示了城市化所產生的復雜社會問題以及傳統價值的斷裂;另一方面以交往敘事為審美姿態,積極建構和諧社會中的道德、信仰、倫理、美學新秩序,為“城鄉中國”走向“美麗中國”的文化建構提供了豐富的人文精神檔案。
張繼紅 郭文元 ·文學理論 ·25.1萬字
這是一個凄美的故事。丹吉爾島是位于美國弗吉尼亞州的獨特島嶼,切薩皮克是坐落在島上的小城。那里生存條件惡劣,但仍有470位島民在這座小城里頑強生存,過著幾乎與世隔絕的生活。然而,由于海平面的上升,丹吉爾島正在消失,逐日被大海吞沒:1850—2017年,島嶼面積已縮小了2/3。海浪沖開了島民祖先的墓地,讓這些虔誠的島民十分擔憂。當時,專家認為,再過25年左右,丹吉爾島就會被徹底淹沒,島民們將不得不放棄家園。2016—2017年,本書作者厄爾·斯威夫特在丹吉爾島生活,與這些依水而居的人們一同捕撈蟹和蠔。他記錄島上古老的傳統,描繪島嶼的過去,也遙望它空洞的未來。即將從世間消失的切薩皮克——它的命運已無可逆轉。
(美)厄爾·斯威夫特 ·紀實文學 ·27萬字
《明清文學與文獻》第一輯始于2012年,由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主辦,一年兩輯,現已出版十輯。本輯由北京師范大學杜桂萍教授、李小龍副教授主持,《明清文學與文獻》在國內學界已有一定的影響力,主要刊發明清文學、文獻以及文化方面的優秀首發學術成果,著力呈現海內外明清文學研究的最新成果。集刊分為戲曲研究、小說研究、詩文研究、學術史研究四部分。
杜桂萍 李小龍主編 ·現當代隨筆 ·28.4萬字
本書以現代詩歌文本呈現的“時間觀”為依據,辨識出中國新詩“時間抒寫”的多重取向,在此基礎上解釋新詩歷史發展的內在邏輯與動因。在作者涉獵大量理論與詩歌文本的基礎上,本書提煉出新詩的若干時間主題,對新詩的時間意象進行詳細闡釋,對何其芳、穆旦、洛夫、歐陽江河等個案展開深度剖析。本書旨在闡明中國新詩與現代時間觀念的深層互動關系,以及新詩在這一過程中對生存現狀的體認、表達和對生存困境的詩意洞察,為考察中國新詩史提供新的視野與方法,進而總結出富有啟發性的歷史經驗與藝術法則。
馬春光 ·文學理論 ·21.3萬字
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歷史文化語境中,當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文論學科與理論建設迎來新的歷史機遇。2019年11月1日至4日,全國馬列文論研究會第36屆年會暨“馬克思主義文論的歷史性與當代性”學術研討會在南昌舉行。此次會議是在新中國成立七十周年之際,又恰逢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勝利閉幕的時間節點上召開的。此次學術研討會的召開和論文集的出版,對深化經典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與批評研究,特別是對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文藝的重要論述的研究,推動馬克思主義文論中國化的歷史進程,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學術價值。
黨圣元 張政文 詹艾斌主編 ·文集 ·28.2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