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對宋詩宋注的研究,近年來學界頗多關注,但遠不夠充分。本書在前人已有成果的基礎上進一步展開,從文獻出發,從問題出發,首先對宋詩宋注進行全面的文獻考察,較之前人有所駁正和增補;既而就宋詩宋注與唐詩唐注的淵源關系、宋詩宋注與宋代《文選》的傳播、宋詩宋注與宋代詩學的互動和南宋的理學家詩注等問題展開討論,視野開闊,思考深入,能發前人所未發,為這一課題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角度和新鮮的結論。
李曉黎 ·文學理論 ·20.1萬字
本書在文本細讀的基礎上試圖走進東北文學的微觀世界,在東北作家個體系統中逐步發掘東北文學大系統的完整風貌,結合整體地域文學發展歷史和中國文學整體發展狀況,探尋東北文學自身特殊的運行規律,挖掘東北作家在“文風不盛”的基礎條件下頑強而堅韌的文學探索精神。全書重點關注了20世紀以來的東北文學,在作家的選擇中兼顧了時代性和多元性,著重考察了東北作家與東北地域文化之間的內在關聯,努力廓清東北作家的創作在中國現當代文學史當中的價值和意義。
周青民 ·文學理論 ·20.1萬字
本書依據霍米·巴巴的混雜性理論,探討美國小說家艾麗絲·沃克如何在小說中結合美國黑人和印第安傳統文化元素,以及現代西方寫作技巧與理念,凸顯文本在敘事、神話、宗教信仰和人物塑造等方面的混雜性,建構獨特的美國黑人一印第安文學范式,展現他們在白人文化壓迫下建構自己混雜身份所采取的創作策略和民族意識,質疑主流群體所界定的簡單化的種族身份。從混雜性的視角對沃克的作品進行解析,不僅可以進一步了解沃克的文學創作特色,更有助于揭示與沃克有著類似混雜身份的作家的創作模式和文學特征。
王秀杰 ·文學理論 ·20.1萬字
《賦學:批評與體性》基于“進入過程的文學史研究”的學術理念,力主回到中國古代文學批評與文體學語境來探索最有民族特色的文學體式,著重從賦論批評形態、律賦創作機制、文體觀念、地域賦學、賦格方法論等方面出發,系統闡述中國賦學研究的基本內容,論證謹嚴,征引翔實,揭示了諸多不為人所注意的賦學問題,彌補現有研究的不足。
黃志立 ·文學理論 ·20.1萬字
本書是一部文學評論集。該書集中了作者三十多年來相關文學研究和文學評論的思考成果。本書共收入文章31篇,分上下兩編,上編為“本土文學溯源”,下編為“本土作家評論”。本書所指的“本土文學”,其概念外延可以逐步縮小:面對世界文學,中國文學是“本土”;面對中國文學,湘楚文學是“本土”;面對湘楚文學,永州文學是“本土”。上編的“溯源”,就是根據這樣的層次概念進行追溯的,從文學與文化及人的生活、生命的關系開始,到舜文化對中國文學傳統的影響,再到屈原、元結、柳宗元對湘楚文學及永州文學傳統的影響,一直到尋根文學作家所尋繹到的湘楚文化之根及中國傳統文化之根脈,形成了一個相對完整的系統,是對中國文學、湘楚文學、永州文學進行粗線條的、歷史性的宏觀把控。
陳仲庚 ·文學評論 ·20萬字
本書屬于憶舊型書籍,書中收集的文章除四篇為本人整理之外其余均是本人親歷之事。文章屬于“三親”——親歷、親見和親聞——文章,文中所描述的歷史事件是本人親身經歷的,文章中涉及到的人是本人親眼見過的,文中涉及的時間和地點是真實的,無一虛構。本書通過“烽火歲月”、“古樸民風”、“故土情深”、“廟宇遺韻”、“求學之路”、“市廛商賈”、“童年拾趣”、“忘年交契”、“園林經眼”、“早年際遇”等幾個標題追憶了作者經歷的戰亂,記述了北安河村容和廟宇,回顧了村中的風俗習慣,重溫本人求學的艱難歷程和兒時瑣事……
張連華 ·現當代隨筆 ·20萬字
《中國現代小說敘事類型的初始建構》在寬闊的歷史語境中以影響較為深遠的中國現代經典作家的小說代表作為解讀對象,分階段較為全面地考察了中國現代小說敘事類型的初始建構過程和敘事特點。
吳矛 ·文學理論 ·20萬字
本書是作者近十年來研探明末清初散文的成果結集。上編通過一系列明末清初散文作品文本內外的細讀和箋釋,探索這一時期文人的精神風貌,尤其是文人心靈的詩意呈現。其中對《湖心亭看雪》、《西湖七月半》等篇目的解讀,多有創獲。下編選取明末清初有代表性的文化中介和作家及群體進行深入考索,探究明末清初散文演變的多元態勢和生動景觀,改寫了長期以來文學史著對這一時段散文演變歷程較為簡單的描述。
張則桐 ·文學理論 ·20萬字
“二次元”特指以ACGN為代表的網絡文化,它與代表傳統文化、工業文化、大眾文化的三次元之間存在著代溝。隨著媒介融合的發展,越來越多的文化實踐傾向于打破這個隔閡,改編實踐即是其中之一,當下學界業界更是以“破壁”二字表達兩種文化圈層在情感與價值上的互相尊重。在歷時性地梳理了網絡小說改編劇大量文本的基礎上,本書以互文性切入改編實踐,通過類型化、民間化、性別敘事三個層面的分析,推論出價值共融的文化發展方向。本書遵循著從亞文化中發現年輕世代的精神品質,并為大眾文化尋找主流人群代溝緩解方式的思路,以此來證明語言的生命力在多個領域內正發生交叉。
李磊 ·文學理論 ·20萬字
本書以闡釋學為切入點,以現代語文學、弗洛伊德心理分析、現象學為支點,聚焦歷史形象、跨文化形象、心理形象、象征形象四類形象學研究范式。核心論點包括:形象學研究的核心是身份認同涉及的價值訴求和精神化運動;濫觴于羅曼司語文學、弗洛伊德心理分析、現象學三大源頭;不斷突破并重構文學邊界、學科疆界,跨越地理和文化藩籬;旨在繼承的基礎上豐富和完善西方闡釋學傳統;形象學征兆的詩學革命深刻地嵌入了文學和思想現代性的肌理;必須堅守歷史境遇中人的教化和救贖之必要性,堅持文化價值元素的提煉、文化規范的匡扶、文化品格的塑造。
陶家俊 ·文學理論 ·20萬字
作者在其哲學著作《太極之音——中國文化復興之路》中發展了融合中西的世界哲學,闡釋了一條中國文化復興之路,而本書則匯集了作者的散文、文章和詩歌,以豐富多彩的寫作方式展現了作者從海南島到加拿大,從加拿大到吉林長春的精神成長過程,充滿濃郁的生活氣息和樸實感人的生活體驗,以密切結合人生、社會和歷史的方式深化了《太極之音——中國文化復興之路》的思想體系,既有現實生活的豐富土壤,又充滿理想主義的浪漫情懷,特別是其對愛情的獨特思考和感悟,給人以深刻的啟示。
龍晶 ·文集 ·20萬字
2015年10月10-12日,浙江傳媒學院文學院網絡文學創作與研究中心舉辦“網絡文學創作與研究中心成立大會暨2015年網絡文學高峰論壇”。與會專家學者圍繞“網絡文學創作與研究”主題展開了熱烈討論。與會者一致認為,在新的文化語境與價值導向下,處理好思想、藝術與市場的關系,實現網絡文學和主流文學機制的對接,創作出無愧于偉大時代的優秀作品,實現網絡文學評論的良性互動,是當前網絡文學作者與評論者們不能忽視的問題。這本論文集所收錄的論文即為這次論壇的成果結晶。當前,網絡文學尚處在不斷發展的過程中,雖然在一定程度上難以與傳統文學相抗衡,但當網絡日益成為人們更為熟悉和習慣的媒體時,網絡文學無疑將成為文學傳播的重要方式。有評論形容圖書市場將由“讀圖時代”進入“讀網時代”。可見,對網絡文學進行研究具有重大意義,而這也是我們這本論文集出版的初衷。
張邦衛 楊向榮等 ·文學理論 ·20萬字
吳芳吉(1896—1932)是20世紀初期的著名詩人,其所開創的“白屋詩”獨樹一幟備受矚目。本書以中西文化交匯的變動時代為論述背景,以理學的現代傳承為切入點,梳理了儒學對吳芳吉文化觀念與詩學思想的重要影響。作者運用文化史與思想史的研究方法,還原了吳芳吉的“儒者”身份,呈現了文化重建過程中歷史傳統與時代精神的復雜關聯。本書既有專題人物研究的深度,又有折射文化轉型的廣度,為全面理解中國文化的現代轉型提供了又一生動案例。
王峰 ·文學理論 ·20萬字
本研究運用認知語言學理論研究莎劇修辭及其漢譯,探究莎劇修辭語言的隱喻認知機制及其跨文化轉換機制。全書分為兩部分,一是莎劇的主要辭格及其漢譯研究,二是意象與隱喻的研究,兼及莎劇和曹劇的“心”“風”“雨”的隱喻對比。本研究從隱喻認知的理論視角,系統闡釋莎劇的修辭及其翻譯,有助于更好把握莎士比亞戲劇語言,為莎劇翻譯提供理論依據,并對構建認知翻譯學的理論體系有所貢獻。
謝世堅等 ·文學理論 ·20萬字
元小說是“關于小說的小說,是關注小說的虛構身份及其創作過程的小說”,它是后現代文學的一種典型樣式。元小說最大的特點是“自反性”,即對自身作為虛構性人工制品之本質具有清醒的自我意識,并自揭虛構。在很多研究者看來,元小說由此斬斷了小說與現實的關聯,突顯了小說的自我意識和文本形式,帶有后現代文學的形式主義傾向和虛無主義色彩。但問題是,形式主義的文本未必就與現實政治無涉。形式體現了現實,并參與進現實世界的斗爭。本著采用經典敘述學與后經典敘述學相結合的方法,在形式分析的基礎上進行意識形態分析,力圖揭示元小說這種“形式主義文本”的形式實驗對社會意識形態的反映及其“自我反射”掩蓋下的對社會政治的積極介入。
李丹 ·文學理論 ·20萬字
作為一個喧囂的文本,龐德《詩章》的文學價值及其獨特藝術魅力在于它熔個人主觀的人生感悟、體驗、冥想與人類文化、歷史、政治、經濟、哲學等客觀存在為一爐,借助宏偉奇特的結構和豐富龐雜的內容,形成“一道玉石與泥沙俱下的飛瀑”,從而在現代美國詩歌史上蔚為奇觀。借助文本理論和互文性視角,會發現《詩章》不只是詩歌藝術文本,它還是人類文化文本、社會歷史文本、政治經濟學文本和道德哲學文本。當然,《詩章》在本質上是一個雜語紛呈的文本,是由各種所指和無數話語組成的符號集合體,充斥著紛繁復雜的意義,因此對它的解讀也充滿了開放性。
郭英杰 ·文學理論 ·19.9萬字
關于老罕王努爾哈赤的傳說在東北地區廣泛流傳。這些傳說既描述了清太祖戎馬一生的英雄業績,又從不同角度反映了當時女真人的社會生活。本書作為口頭傳統視野下的個案研究,旨在從傳說文本的形成入手,圍繞個人敘事與地方傳統的交互影響,對如何理解民間敘事文類作出實踐層面的回應。當代搜集整理的傳說文本己然構成以口頭為中心,文類多元,層次鮮明的傳說集群。與散落的傳說文本相比,匯聚到新賓縣故事家查樹源這里的,是結合自身藝術才能講述得較為完整的長篇形態。這一尚在進行中的講述活動為我們捕捉民間敘事文類的形態轉換提供了依據。基于在民俗過程中理解文類的觀點,作者試圖以努爾哈赤傳說的文本研究為例,打破固有文類思維的局限,提出以個人敘事為突破,貫通地方傳統,從而闡釋民間文化的研究理路。
劉先福 ·民間文學 ·19.9萬字
本書采用詩作原文附名師解析的結構,以中華書局《唐詩三百首(補注本)》為底本,參校相關總集、別集,將各位名師的講稿整理、潤色成書。同時,全書根據篇目內容,遴選主題相關的古代、近代名家畫作,作為配圖,讓讀者更直觀感受詩情、詩意,品味唐詩之美。
葉嘉瑩等講讀 ·古詩詞 ·19.9萬字
本書把作家及其作品放進具體環境中進行考察,與自然與人、社會、教化、倫理、風俗等進行關聯性和一體性的審視,突破學科的閾限,以生態的系統觀與生態的價值觀對我國古代山水詩文進行多方位的反思和探究。本書分為上中下三編,上編以坳典詩文中的山水描寫進行觀照,揭示其文化內涵及社會背景;中編以中國文學傳統中有關山水的最具代表性的審美范型進行解析,從中領略我們民族特有的生態智慧與藝術訴求;下編則以文史的站位,參照和化入其他多種人文學科如考古學、人類學、民俗學、文字學等,對一些山水詩歌名篇的作者、系年、主旨等進行文獻考證。
趙海菱 ·文學理論 ·19.9萬字
史詩世界既是社會—行動的聯合或組合現象,又是文化即心智—思維或性格的聚合結構系統,兩系的構成法是經驗現實背后——源于本體重復·循環等數理統計邏輯的模仿原則。正如書名所示,史詩類型學和史詩詩學指以草原史詩文化語法探索的兩種人文主義詮釋為具體內容的史詩理論范例,而“社會·心智+模仿”則指以社會行動、文化心智的本體模仿(重復或循環等)和語法邏輯為基礎的總體理論視角和闡釋框架,即從文化語法的對應關系出發,以史詩類型學·社會行動模仿和史詩詩學·文化心智模仿為理論闡釋依據,進而借此來回應并討論了帶有經驗主義色彩的表現·反映說和社會擬劇論的本體錯位假設及其邏輯修正問題。
阿拉德爾吐 ·文學理論 ·19.9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