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民間故事的形態學研究是一種重要的理論研究方法,在國內外學界有著廣泛的影響。本書精選匯集了近10余年故事形態學研究的最新論文成果,反映了形態學理論在民間故事以及其他文學藝術和文化領域(如小說、電影、游戲等)中的拓展應用,作者中既有著名教授專家,也有學界新銳和年輕學子,部分論文是首次公開發表。本書將有助于讀者了解故事形態學研究的最新進展,加深對此研究理論意義的理解,具有較高的學術參考價值。
李揚主編 ·文集 ·21.3萬字
“倭寇文學”是將明代“倭寇”這一歷史事件加以文學書寫的獨特題材類型,在中日兩國文學中皆頗具規模。而兩國作家所持完全不同的立場和視角,決定了兩國“倭寇文學”全然不同的觀照與描寫,由此形成了“中日視差”。本書通過分析兩國的“倭寇文學”,在歷史真相與文學想象之間,在史料記載與歷史注解之間,在國別與區域之間,深入考察其中存在的差異乃至錯位,從而有助于具體而又深刻地認識日本民族的歷史觀念與文化心理。
郭爾雅 ·文學理論 ·23.5萬字
本書屬于憶舊型書籍,書中收集的文章除四篇為本人整理之外其余均是本人親歷之事。文章屬于“三親”——親歷、親見和親聞——文章,文中所描述的歷史事件是本人親身經歷的,文章中涉及到的人是本人親眼見過的,文中涉及的時間和地點是真實的,無一虛構。本書通過“烽火歲月”、“古樸民風”、“故土情深”、“廟宇遺韻”、“求學之路”、“市廛商賈”、“童年拾趣”、“忘年交契”、“園林經眼”、“早年際遇”等幾個標題追憶了作者經歷的戰亂,記述了北安河村容和廟宇,回顧了村中的風俗習慣,重溫本人求學的艱難歷程和兒時瑣事……
張連華 ·現當代隨筆 ·20萬字
關于經典的研究,是古代文學研究領域的重要內容。與經典相關的種種問題,牽連著古代文學的整體脈絡。本書中的論文雖視角有別,題目各異,但都不同程度地體現了作者們對經典研究諸層面的思考:或對既有文學經典作重新解讀,或是對新經典的發現與塑造,或關注經典生成的原因、路徑與機制,或探求經典化過程背后的歷史文化原因。多維的觀照視角、獨到的文本解讀,匯聚成一批青年學者的集體思考。
馬東瑤主編 ·文集 ·28.3萬字
本著是目前國內外第一部系統而完整的日本文論史。論述時間從712年到2000年,分古代中世、近世、近代、現代四部分,按時間先后為序,分門別類,著力于日本各類代表文論家及其代表作內容的梳理和評價,書后附日本文論史年表。本著可為中日學界文學專業本科生和研究生學習教材用,也供比較文學專業教學研究人員參考。
靳明全 ·文學理論 ·26.9萬字
她被譽為法國的薩福,拉封丹對她加以模仿,伏爾泰對她的新奇構思不吝贊美之詞;圣伯夫高度評價了她所創作的《辯論》,同為詩人的萊奧波爾德·瑟達爾·桑戈爾把她視為“法國最偉大的女詩人”。她就是法國16世紀著名女詩人路易絲·拉貝。繼蒙田、拉伯雷和龍沙之后,路易絲·拉貝成為研究法國16世紀文學歷史專家們新的研究熱點。在眾多歷史文本被人們遺忘的今天,拉貝是少教依然留在人們腦海中的文藝復興作家之一。本書以女性主義為切入點,研究拉貝的生平與她的《作品集》,研究她寫作中所體現的女性主義特征,借此揭示在文藝復興這個波瀾壯闊的運動中,女性為自己的作家身份和自由解放所進行的抗爭。
馬雪琨 ·文學評論 ·14.8萬字
本書從敘事政治學角度對20世紀以來的重要成果進行清理。全書共分四輯,每一輯由若干篇有內在關聯的論文構成。第一輯致力于對于當代敘事政治學主要學者的學術思想進行概要性清理,主要有結構敘事學、西方馬克思主義、巴赫金和后經典敘事學重要學者的成果掃描。第二輯到第四輯分別對普羅普、格雷馬斯、托多羅夫、盧卡契、詹姆遜、巴赫金等重要的敘事理論家的代表性著作進行深入閱讀和清理,尤其重點研究了詹姆遜和巴赫金的代表性著作,對他們的敘事政治學和小說政治學構成的主要方面進行研究和評析,以展示他們成果的洞見、價值和啟示,同時也揭示他們理論存在的困難和問題,并就此提供作者的思考。本書作者長期研究敘事文化學和敘事政治學,對有關問題有自己深入的思考,也形成了自己獨立的見解,所以,本書不僅是一部客觀清理研究對象的著作,同時也充滿內在的反思性和對話性。
張開焱 ·文學理論 ·39.4萬字
本書以唐代德宗朝主要是貞元時期(785-805)的詩人、詩作、詩風為研究對象,重點關注了從大歷進入貞元的江南詩人群、李益和盧綸,創作期主要在貞元的臺閣詩人群、孟郊和歐陽詹,以韓愈、張籍、元稹、劉禹錫等為代表的青年士子群的詩歌創作情況。本書對貞元詩壇既有橫向的點的聚焦,亦有縱向的面的梳理,以期有理有據地呈現貞元詩壇特定的詩史地位和價值。
劉麗華 ·文學理論 ·24萬字
本書主要研究俄羅斯結構詩學代表人物洛特曼的結構詩學理論,包括結構詩學形成的社會文化背景、結構詩學的基本理論、詩歌結構和詩歌意義的生成、詩歌結構的微觀分析、詩歌文本和詩歌外文本的關系等問題,以及他對文化符號學的貢獻。
張冰 ·外國詩歌 ·23.3萬字
本書從民族意識視角切入,以1931年至1945年間淪陷時期文學為研究對象,從作家作品、文學期刊、集體記憶、文學思潮、敘事癥候等方面探析淪陷區文學中民族意識的表現形態及其意蘊。本書大量使用第一手史料,較為系統地從民族意識視角對淪陷區文學進行整體研究,較為深入地揭示出特殊語境中民族意識的復雜性、多樣性和可塑性,并展現出淪陷區文學獨特的審美價值。研究結果充分證明民族意識是淪陷區文學具有生命力的重要思想資源,并提升了淪陷區文學的藝術品格,這些都有利于人們更好地認識和掌握淪陷區文學的特殊發展規律。
馮昊 ·文學理論 ·20.7萬字
本書對明清時期代表性世情小說中的男女人物形象進行了研究,并探討了其背后的性別話語的嬗變。本書的研究特色與學術價值主要在于:其一,系統梳理世情小說中女性形象的演變,發現其中都有叛逆色彩較強的女性,她們從不同的側面體現了對傳統女性話語的沖擊,但傳統色彩較濃的女性形象并沒有完全退席,顯示了傳統女性觀的韌性。其二,比一般相關著作更多地研究了世情小說中男性話語的存在,特別關注其中對理想男性的探討。這既深化了對世情小說的研究,也開啟了相關研究的新話題。
陳國學 ·文學理論 ·19.9萬字
本文集匯編了作者的13篇論文,所關注的問題包括:對兒童文學和文學童話的界定以及相關理論觀點的構建,對歐美童話起源的探究與進化史的分析,對一些重要童話作家的再評價,探討民間故事與童話對倫理道德的維系和對兒童成長的影響,以及如何在全球化時代踐行面對面講故事的傳統等。這些文章較系統地展示了作者的理論體系與研究方法,對從事民間文學、民俗學、兒童文學、教育等領域研究的學生與學者有極大的裨益。
(美)杰克·齊普斯 ·文學理論 ·22.6萬字
《清代女子詩社研究》系我國第一部全面、綜合研究清代女子詩歌結杜的學術專著,也是國家社科基金項目結題成果。著作以歷史研究“版面還原”“場景還原”二原理論為依據,以血親、詩友、地緣、詩歌活動與詩歌創作作為主要支撐點,研究清代女性詩壇中近30個重要或有特色的女子詩社。著作既著力考察清代女子詩社的演進歷程、時代語境、歷史傳統與組織結構等客體內容,又重點探索詩社成員組構、詩歌唱和、詩學交游、詩歌創作傾向與特質等本體內容。著作還注意論評清代女子詩社“極盛性”、“地域與家族化、詩歌“女性寫作”等主體詩學特質。著作也對清代主要女子詩社領軍人物的家學淵源、詩歌貢獻以及清代女子詩壇的一些疑點與掌故進行了細致考證。著作力圖以多元的切入與視角、深入、全面地展示清代女子詩社的整體風貌與歷史本相。
莫立民 ·文學理論 ·31.7萬字
本書是目前國內學者出版的第一部研究《冰心日記》的著作。作者梳理了日記中關于國際交流、經濟建設和文化建設的史料,通過日記勾勒出冰心的家庭生活、社會生活和文學生活,分析總結了冰心日記的文體風格以及其中蘊含的文學觀念。作為研究《冰心日記》的創新性成果,本書對中國現當代作家研究、日記體文學研究具有參考價值。
劉嶸 ·文學理論 ·21.5萬字
本書力圖全面而立體地呈現奧登詩學的風貌,展演詩人在風云變幻的歷史大背景下如何通過自身的深度思考和積極探索持續地對外界做出反應,考察詩人與自我、社會以及詩歌這門藝術的微妙關系,從而看到一位詩人介入社會與時代的方式,以及隨之而來面臨的詩學問題和詩路選擇。本書主體部分的論述,分為“奧登詩學的思想譜系”和“奧登詩學的藝術倫理”兩個既相對獨立又相互關聯的方面。“奧登詩學的思想譜系”主要從影響研究的角度審視奧登與主流社會思想之間的復雜淵源,從中找出他對這些思想的極具個性化色彩的接受、汲取和轉化的線索。“奧登詩學的藝術倫理”主要聚焦奧登的文學生涯和詩學觀點,綜合辨析詩學傳統、創作環境和藝術理想等主客觀因素在其詩學生成過程中的脈絡,揭示奧登對詩學倫理的檢視與闡發。
蔡海燕 ·文學理論 ·42萬字
明崇禎刻本《周雅續》是一部地域性的明代詩歌總集,收錄明代82位陜西籍詩人的詩賦作品2709首,傳世版本稀少,國內僅存2部。本書首次系統全面地對《周雅續》一書進行深入研究,對成書背景及版本、編纂者、編纂宗旨、編纂體例、文學與文獻價值進行探討;對該書的歷史文化內涵、思想藝術性進行評述;在全面考察82位作者家世生平著述基礎上,對重點作家進行專門研究;對作者小傳進行校考箋證訂補。這些探索研究都具有開創性,旨在為學界更好地利用此書提供幫助,同時也為今后明代陜西作家及作品的整體性研究進一步深入奠定基礎。
趙金丹 ·文學理論 ·18.9萬字
《夷堅志》是中國文言小說史上最杰出的小說集之一。本書在細讀文本、重視原始材料梳理的基礎上,從成書論、主題論、文化論、傳播論等方面入手對《夷堅志》展開研究,認為作者洪邁對小說文體有著獨特的認識,小說理論觀念豁達通脫,注重并追求小說創作的娛樂功能與社會認識價值,他以超出常人之意志和熱情堅持六十年之久采用采編記錄、修訂增補、摘錄互證、刪潤傅益等多種創作方式編撰了這一皇皇巨著,借表面上奇幻不經的志怪故事相當深刻地揭露了兩宋時期的政治黑暗、朝綱不振、吏治腐敗、社會動蕩,同時大力關注宋人的婚姻戀情、商業與手工業活動、城市發展與市民壯大、詩詞創作及流傳傳播,多層面反映了宋代平民百姓的生活情態,對底層小人物的苦難和不幸充滿了深切關懷與同情,因此《夷堅志》是宋代官場文化、市民文化、詩歌文化的載體,是宋代民眾的生活史、心靈史和風俗史,在中國小說史、中國文化史上產生了深遠影響。
邱昌員 ·文學理論 ·18.7萬字
欣賞唐詩,是一件快樂的事。本書按照喜、怒、哀、樂、怨的順序,從“我是誰?”“注釋”“譯文”“這首詩好在哪兒呢?”“課堂小彩蛋”“你還可以知道更多”六個方面,對每首唐詩進行抽絲剝繭般的解讀,并以賞析圖輔以漫畫圖的形式生動、有趣地呈現出來,讓孩子在寓教于樂的氛圍中,體驗唐朝詩人的豐富人生。
蒙曼 ·古詩詞 ·4.1萬字
美國漢學家詹姆斯·羅伯特·海陶瑋(JamesRobertHightower,1915—2006),曾長期擔任美國哈佛大學教授,是美國漢學特別是美國中國文學研究的先驅者和奠基人。本書以海陶瑋中國古典文學研究的代表性漢學成果為研究對象,基于原始檔案和文獻,在比較文學視野下對海陶瑋漢學做一個基礎性、全面性和系統性的研究,揭示其在美國漢學乃至世界漢學中的貢獻、地位和影響。
劉麗麗 ·文學理論 ·26.7萬字
舞鶴(1951-)是當代臺灣重要的小說家。他從個人生命經驗出發的書寫,奇崛而豐饒,貫穿了20世紀70年代以來臺灣社會的重大轉折與現代性問題。本書往返文獻的案頭與社會生活的田野,探討舞鶴創作的文學、歷史內涵及其折射的臺灣現代性問題的曲折:包括殖民史的反思、戒嚴體制下自由意識的生成、本土政治與本土文化敘述的興起、鄉土/都市的現代化景觀與批判、對少數民族文化的烏托邦想象等。概言之,舞鶴體現了戰后臺灣“嬰兒潮”世代作家融匯“本土經驗”與“現代主義”所達致的美學高度與思想困境。本書第二部分細讀六家,論及旅臺馬華小說、陳映真、郭松棻、白先勇、張文環、呂赫若等,以延伸討論臺灣現代性問題的更多層面,特別是,日據時代以來具有現代啟蒙意義的左翼思想在文學中的沉潛與再生。
李娜 ·文學理論 ·22.5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