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本書主要研究中國現代著名作家周立波,對其生平及創作進行深度分析和研究。主體分為兩個部分:作家身份研究和作品研究。通過大量史料證明,周立波是一位堅守左翼立場、能及時再現他所處時代生活的作家。他個性鮮明,作品時代性和文學性兼備。本書從作家創作個性與文本出發,認為他在現代文學史上的地位不可或缺。同時,從版本學、社會學等角度,肯定了周立波在時代風云中對文藝審美的追求。
佘丹清 ·文學理論 ·14.8萬字
本書通過卷帙浩繁的史料,爬梳許地山的生活環境、成長經歷和創作背景,在其“顛沛流離”的生活經歷和復雜的文化境遇中辨析其文化選擇和精神之根,在宗教與信仰之間探索其人生哲學和生命求索,從“此岸”與“彼岸”的游弋中建構其作品中的形象譜系和情感脈絡,從審美體驗的回憶和想象中書寫其創作中的“異域性”和詩意棲居。許地山獨特的精神氣韻貫穿他的整個人生和整體的文學創作,本書以更立體更全面的視角虔誠點燃許地山的精神之火,照亮他的每一處“獨特”,在其逝世80周年之際以為緬懷。
寧芳 ·文學理論 ·14.3萬字
本書以“宋代哀祭文”為研究對象,對宋代哀祭文各類文體,諸如誄文、哀辭、吊文、悼祭文等進行文獻考求、梳理、研讀,對不同文體的緣起、流變、特點、界說及相關文體觀念進行初步的考論,對其文獻存在情況、主要內容及文體特點等,力求做出全面、細致、有深度、多角度的描述和研究。并將宋代哀祭文置于歷史發展脈絡之中,揭示宋代哀祭文的文體特征與文化意義,借以審視宋人生命意識和文化觀念的變迀。
謝敏玉 ·文學理論 ·11.8萬字
王鋒的首部散文集,精選其散文80多篇,其中大部分已發表于全國各地報刊。整部作品的創作以生活敘事、傳統節氣和自然風物為主體,安靜而不為功利的寫作風格,體現出了一個寫作者應有的正義感和使命感。其中部分篇什深情款款,抒發作者對西北生活的無限熱愛,讀來饒有興味,令人神往。
王鋒 ·現當代隨筆 ·9.5萬字
《白鯨》是美國小說家赫爾曼·梅爾維爾的一篇長篇小說,被譽為美國文學史上第一部真正意義上的“偉大的美國小說”。小說描寫了亞哈船長執意追逐白鯨莫比·迪克復仇,卻最終自取滅亡的故事。本書從生態、社會政治和酷兒理論三個角度,對小說中的隱喻、象征和諷喻的映照進行了研究,有機結合了讀者、文本和社會文化語境,為作品的意義建構提供了一種可以參照的范式,并通過隱喻的連貫性、象征的系統性和諷喻的一致性等因素對閱讀的有效性進行評價。
朱瑞青 ·文學理論 ·6.9萬字
三十歲上班族,搬離鬧市,住進城郊小鎮車墩墩,從此靠小火車通勤,周末在野地里遛達,看云看花看動物,也看人。車墩鎮位于上海外環線以外,松江區的邊緣。一個“墩”字又土又憨,兩個“墩”字就有點可愛,于是“我”隨同樣熱愛觀鳥的人,親昵地稱它為“車墩墩”。這里離城市很近,發展的腳步時刻在逼近;又仿佛被城市拋棄,留下了很多隱秘的角落。這里有戴勝、白鷺、獐、貉、兔,水塔、水閘、小破屋;114種可見的鳥類,93種可嗅的野花。“我”用雙眼觀察萬物,用雙腳丈量身邊的世界,決心像一條野狗般,在車墩墩的16個村子中逡巡探索。起初,“我”只看鳥,不太看別的,更不想看見人。漸漸地,也順便看鳥吃什么,看鳥住什么,看鳥干什么。從鳥開始,慢慢也看蟲、看花、看天、看水、看火車、看船。時間一長,發現萬物皆可觀察。鳥不再是一部分被獨立出來的觀察對象,而是屬于一個巨大整體中的小小一角。人作為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不再被排除在外。于是“我”開始重新看人。春夏秋冬,四季往復。“我”和這里的花鳥魚蟲、村道河流一起經歷了衰長,為它寫下一百篇觀察手記。這并不是一本“清新祥和”的田園之書,“我”的鄉下生活沒有那么便利,甚至有時灰頭土臉、怪里怪氣。別人覺得“噫——邋遢!”,而我卻覺得——自由。本想像一條野狗一樣活著,在田野里撒歡、亂吠,卻發現“狗”起來了,才真正成為了一個“人”。
周穎琪 ·紀實文學 ·13.8萬字
本書對清代中期浙派詩人群體領袖人物厲鶚的文學思想和詩詞等創作進行了較為系統全面的挖掘和研究。厲鶚詩詞創作數量可觀,取得了很高的藝術成就,在當時產生了很大影響。詩詞之外,厲鶚的散文和散曲創作也頗有成就。本書對厲鶚的多方面文學創作做了深人研究;同時,對其在清代中期浙派詩人群詩文化活動中的地位、作用和影響也做了必要探究,以期引起學術界重視。
王小恒 ·文學評論 ·18.7萬字
中國現代小說“文體互滲”現象主要呈現為詩意化和寫實化兩類范型。詩意化形象往往與“內傾型”人格的生命形態相關聯,昭示了主體人格對于“詩性”生命形態的體驗與守望;寫實化形象往往與“外傾型”人格和意識形態高蹈的社會生活相關聯,折射了主體人格逐漸趨向現實人生的境遇,彰顯了“合理性”旨歸。本書首次系統化探討了中國現代小說“文體互滲”現象與生命“詩性”、“合理性”等精神文化內涵的“互文性”問題,具有獨特的文體學價值和文學史意義。即它不但表征了小說的“雜”文學特質,而且從學理上豐富了文學文體學和文化文體學的價值內涵,把前者的審美形式價值與后者的文化形態價值有效地連綴在一起,凸顯了小說文體的文化審美特征及其意義,再者,以此可以建構一種全新的基于小說“本體性”維度上的現代小說述史樣式,超越了純粹的人物述史或主題述史模式。
王愛軍 ·文學理論 ·19.5萬字
縱橫文壇的中外文學大家在創作兒童文學時有何不同一般的呈現,這其中又有怎樣不同以往的思考與洞見,又有著怎樣的偏頗與局限?懷著對這一問題的強烈好奇心,本書秉承從問題出發的研究思想,通過大量文本細讀,還原文學歷史現場,透視享譽文壇的大作家們兒童文學創作中獨到思想與藝術手法,同時以嚴謹的批判精神,審視作家作品中的不足之處。本書具有突出的經典意識和寬廣的學術視野,既研究魯迅、冰心和張煒等代表性中國作家的兒童文學書寫與背后思想,又探究吉卜林、萊辛、馬克·吐溫、川端康成、法郎士、希梅內斯、普利什文和霍夫曼等國外文學大師在兒童文學創作時的獨特風姿,視角新穎,時有令人驚喜的學術洞見,相信既能為兒童文學研究帶來新意,又能為經典作家的研究帶來啟發。
朱自強 徐德榮主編 ·文學理論 ·18.5萬字
萊斯利·馬蒙·西爾科是當代美國本土文學復興的杰出代表人物,本書在生態批評理論的觀照下,以她的三部小說和一部回憶錄為文本,探討了其作品中彰顯的生態思想,主要闡明了其作品中體現的后殖民生態主義思想,生態女性主義思想和生態整體主義思想。同時,總結出西爾科生態思想的獨特性和嬗變歷程。
范莉 ·文學理論 ·16.6萬字
唐傳奇在英語世界的傳播與接受歷時一百多年,涌現出了大量有價值的研究成果。本書為國內第一次系統梳理和深度分析英語世界唐傳奇研究的著作。本書勾勒與梳理了英語世界唐傳奇學術史,探討了中西唐傳奇研究的交流與互滲,從唐傳奇的主題、人物等角度,系統地分析、闡釋和評述了唐傳奇在英語世界的傳播、接受和變異狀況。本書總結了唐傳奇在向英語世界傳播過程中的優劣得失,并由此闡釋了異質文化間的差異與互補,擴大了唐代小說在英語世界的影響。
張莉莉 ·文學理論 ·14.6萬字
當今中國正面臨著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國當代文藝也在世界格局的變化中應勢發展,并在這樣的背景下,催生了新的文藝現象、文藝方法、文藝思潮等。今天,文藝理論研究者既要面對文藝發展的新情況、新問題、新見解,也要探討文藝理論話語體系構建的新表達、新方向、新形態。在中華民族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邁進的今天,我國文藝理論的發展迎來更好的發展機遇,中國文藝理論話語也在“后理論時代”語境中獲得了更多的全球性空間。本書將從理事專訪、西方文論、中國文論建設、中國現當代文藝理論、中國古代文論、譯文等方面展開論述。
高建平主編 ·文學理論 ·17.4萬字
本書以部分具有音樂性的中國現代小說為考察對象,從隱性音樂性與顯性音樂性層面,試圖以跨藝術的視點來敞開小說與音樂之間的微妙關系,理解這兩種藝術互為創造和批評的參照時彼此之間的重疊與落差,從而在這些重疊與落差的縫隙背后,介入人性、文化與藝術的深層解讀。書中小說的音樂性既是手段,也是目的,是一種把握和理解作品、乃至世界的方式,甚至可以說是一種任何有機生命形式的內在深層結構。
李雪梅 ·文學理論 ·14.1萬字
本書以宋代禪宗書寫的個案為研究對象。上編以襌宗詩文傳統為主,研宄了襌宗世代相傳的詩歌範式在宋代所呈現的特殊樣態,內容包括十二時歌、山居詩、牧護歌、“瀟湘八景”詩等,同時也研究了宋代襌林筆記的書寫特徵。下編以襌宗書寫慣例與民俗禁忌為主,內容包括襌僧的法名與表字、庵堂與道號、忌日與生辰、鎖骨與栓索、奪胎與轉生等特殊語言現象。
祁偉 周裕鍇 ·文學理論 ·14.5萬字
本書是“跟著詩詞游浙江”書系之“甌江山水詩路”卷。甌江山水詩路以甌江、大溪、龍泉溪為主線,覆蓋溫州、麗水部分行政區域,其中永嘉是中國山水詩的發源地。本書以詩為起點,以路為依托,以場景、故事和風物為敘述載體,記錄蘊含于自然風光、傳統村落、歷史遺跡、非物質文化遺產以及現代生活空間中的浙江人文風韻,以此傳遞出詩路浙江所包含的最安靜的風景和最沉默的文明,以及它們背后所蘊含的獨特而又鮮明的東方生活美學。本書充分考慮詩路浙江接下來在文旅化和生活化開發利用的現實需求和未來規劃,還將面向年輕、商務和中高端消費群體,以研學和休閑度假為消費訴求,對沿線點位進行創意化和功能化呈現,提供旅游攻略點(吃、喝、游、樂、娛、購、住宿和非遺體驗),以此實現詩路浙江不僅是一個文化概念上的浙江,更是一個可感、可體驗和可消費的浙江。
楊肖 關嘉藝著 浙江省文化廣電和旅游廳編著 ·古詩詞 ·4.3萬字
朱德潤是元代著名畫家、文學家,其畫作廣為流傳,文學成就卻少為人知。本書對朱德潤的文學創作歷程、文體特征、文學思想等展開系統考察,認為其文學創作體式多變,博雅典奧,遣志抒情,燭照現實,感古傷今,自成一格,是元代文學的心靈之光,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
陳才生 ·文學理論 ·16.8萬字
本書收錄的是瑤族作家潘紅日自2016年以來已經發表的15部作品,分別為短篇小說、散文、報告文學三大部分:4部短篇小說《碼頭》《補糧》《暗香》《回來》,10篇散文《羅仕林的個人簡歷》《考試》《最美風景》《相約合山》《邕寧榨粉》《遠方》《紀念碑腳》《天峨石記》《蜂窩煤蛋糕》《孕育壽星和作家的地方》和1部報告文學《美麗山花》。題材涉及脫貧攻堅、鄉村振興、基層治理等,生動反映了人民創造美好新生活的精神特征。這些作品富有濃郁地方特色,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反映了廣西當代作家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文學實踐,以及助力脫貧攻堅的現實行動和文化立人的創作精神,具有重要的出版意義。
紅日 ·文集 ·15.1萬字
本書對王嘉及其《拾遺記》進行了宗教本位和文學視閾相結合的綜合考察。具體而言,書中對王嘉的籍貫和卒年進行了考證,對其交游和著述作了深入的探究,并從儒、釋、道及讖緯之學四個方面對王嘉的思想進行了全方位的觀照。對《拾遺記》的研究首先是梳理了歷代官修、私修書目對《拾遺記》的著錄,并對《拾遺記》的版本及體例進行了詳細的研究;其次是對《拾遺記》文本內容和藝術特色等的專題研究,涉及到了《拾遺記》中的女性、神話,《拾遺記》的語言特色,有意而為的志怪小說《拾遺記》,蕭綺及其《拾遺記錄》五個方面。
王興芬 ·文學理論 ·12.4萬字
本書主要研究上古禮制遺存與早期文論形態之間的相關性,分四個部分。第一部分將三代考古出土的實物遺存與傳世之審美形態互相對比,獲得兩者在感性上的關聯性;第二部分從符號構成角度切入古禮表意機制,探尋儀式表意體系的獨特之處,并與早期文論的言語表意系統相比較;第三部分考察在古文論母題生成的過程中上古禮制所發揮的重要促進作用;第四部分研究上古禮制與文體發育之間的互動關系。本書系統地研究了上古禮制在早期文論形成過程中的綜合作用,不僅在審美形態與思維構型上影響著文論發育,也形塑了先秦文體的發展走向。
余琳 ·文學理論 ·16.7萬字
本書集合王兆勝、李琳等多位學者研究新時期文學的相關論文。它立足于中國立場,以歷史性態度、世界性視野、前瞻性眼光,對新時期以來中國文學研究的現狀、理論與方法進行辨析,尋找其內在規律,評估其功過得失,為文學研究提供有益的參照啟示。這里既有對新時期以來中國文學研究理論與方法的整體探討,也有關于中國古代文學、現當代文學、現代文論學科發展現狀的宏觀描述,還有對熱點和前沿問題的追蹤反思。理論與實踐結合,微觀與宏觀并重,全景式展示新時期以來文學研究的現狀、理念與方法。
王兆勝 李琳等 ·文學理論 ·16.9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