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我們按照不同內容劃分,從各個時代的典籍中遴選了流傳廣泛、影響深遠、具有代表性的經典神話傳說故事,精心編寫了這本《中國神話與民間傳說》。本書以時間為經,以中華各民族、地域為緯,分為古代神話、民間傳說、少數民族神話傳說三篇,這些奇幻瑰麗的故事,配以精致的中國風手繪插圖,不但能給孩子足夠的傳統文化素養,更能激發孩子的想象力,讓孩子在輕松的閱讀氛圍中了解傳統文化的魅力,感知傳統文化的精髓。
劉媛編著 ·民間文學 ·39.2萬字
《中國現當代詩人傳記史料問題研究》從現當代詩人傳記的史料問題入手,輔以文學史料學等多種方法展開研究。主要由七部分構成,具體包括現當代詩人傳記及其史料問題的界定、現當代詩人傳記的史料價值構成、現當代詩人傳記史料層位的劃分、現當代詩人傳記史料的實踐與應用、傳記家的素養與傳記史料問題的關系、影響現當代詩人傳記史料的其他因素、現當代詩人傳記史料的建設與歷史展望。
張立群 ·文學理論 ·12.3萬字
本書收錄了作者多年積累和訪談而得的13篇文章,及11篇追憶當年采訪和幕后花絮的“題記”,所寫都是讀者較為熟悉的現當代文壇“名角”:俞平伯、沈從文、老舍、丁玲、趙樹理、郭小川、汪曾祺、浩然、嚴文井等。根據當事人的口述,以及大量檔案、會議紀錄和口述史料,真實地再現了1949年后中國文壇的真實面目,以及眾多作家在大環境發生轉變時痛苦的心路歷程。這些強大而可畏的真實紀錄,使那些塵封的如煙往事得以鮮活呈現,從而我們也可以感受到那個時代的陰晴圓缺和風云變幻。
陳徒手 ·紀實文學 ·30.7萬字
柳永(約984年—約1053年),原名三變,字景莊,后改名柳永,字耆卿,因排行第七,又稱柳七,福建崇安人,北宋詞人,婉約派代表人物。柳永出身官宦世家,少時學習詩詞,有功名用世之志。咸平五年(1002年),柳永離開家鄉,流寓杭州、蘇州,沉醉于聽歌買笑的浪漫生活之中。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柳永進京參加科舉,屢試不中,遂一心填詞。景祐元年(1034年),柳永暮年及第,歷任睦州團練推官、余杭縣令、曉峰鹽堿、泗州判官等職,以屯田員外郎致仕,故世稱柳屯田。
(宋)柳永著 東籬子解譯 ·古詩詞 ·14.9萬字
本書主要從跨語言、跨文化的學術視域,對五部《論語·學而》的英譯選本進行匯校集釋,其譯者分別為馬士曼、高大衛、理雅各、詹寧斯和蘇慧廉。正是在中西方學術文化的交流與對話之中,中國傳統的“校釋”方法,才得以向翻譯研究敞開其相對封閉的學術場域,并進而使內蘊于自身的理論潛能被再度激活。就具體的譯文校釋而言,本書以“關鍵詞”的翻譯與詮釋為主,并輔之以“校釋者按”,以期在“中西經文辯讀”的意義上,對《論語》經文自身的多義性在翻譯過程中的“變異”和“增殖”予以澄明。
姜哲 ·文學理論 ·20.6萬字
本書以闡釋學為切入點,以現代語文學、弗洛伊德心理分析、現象學為支點,聚焦歷史形象、跨文化形象、心理形象、象征形象四類形象學研究范式。核心論點包括:形象學研究的核心是身份認同涉及的價值訴求和精神化運動;濫觴于羅曼司語文學、弗洛伊德心理分析、現象學三大源頭;不斷突破并重構文學邊界、學科疆界,跨越地理和文化藩籬;旨在繼承的基礎上豐富和完善西方闡釋學傳統;形象學征兆的詩學革命深刻地嵌入了文學和思想現代性的肌理;必須堅守歷史境遇中人的教化和救贖之必要性,堅持文化價值元素的提煉、文化規范的匡扶、文化品格的塑造。
陶家俊 ·文學理論 ·20萬字
本書以反諷的視角梳理與審視1978年以來的中國當代小說,并以王蒙、王朔、王小波、劉震云和閻連科五位作家的小說為著力點,從內部到外部、從宏大歷史到底層民間,分析反諷在完成革命政治話語解構過程中,形成的質疑中的守護、顛覆后的快意、笑謔中的追尋、異化中的困惑以及鋒芒中的溫情這五種代表性的反諷形態和反諷情感,探究中國1978年以來中國當代小說在啟蒙與顛覆互相滲透與消解的話語系統中多元共生的小說反諷特征。
陳蘅瑾 ·文學理論 ·20.6萬字
本書以大武當的視野,從八百里武當山、漢江滄浪水、均州城三個層面,收集了自周代以來十三種類型的武當山詩歌。它們以清新脫俗的詩風描繪綺麗的仙境,以高遠的意境賦予山水詩意與靈性,其鮮明的藝術品格和獨特的藝術魅力別具一格,其豐富的多樣性和獨特的個性展示出武當山道教文化的深刻內涵。
宋晶編 ·現當代詩 ·28.8萬字
清代詞韻學是清代詞體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以探究詞體用韻法則為主要內容。清人論詞以古詞為宗,論及韻法亦以舊詞用韻為據,但清代詞韻學成果并不是對舊詞用韻的再現,而是以清代詞體學的系統架構為旨歸,以當時的韻學為津筏,有規范韻法之意,具有建構性。本書以清代詞韻專書為研究對象,以韻學為切入點,以詞體學為研究落腳點,共時和歷時視角相結合,考察清代諸家詞韻專書的編韻理據,并探討清代詞韻學的演進理路。
杜玄圖 ·文學理論 ·18.4萬字
“讀懂小津安二郎,你就懂得了人生。”小津安二郎,日本家喻戶曉的電影導演、劇作家。他一生共執導影片54部,創造了獨特的電影美學,深刻影響了日本乃至世界電影史的發展,也影響了日本現代生活美學和人們對日常生活的態度。翻開小津安二郎經典作品集,你會驚喜地發現:小津安二郎常常三言兩語,讓人醍醐灌頂,瞬間喚醒我們對日常生活的熱愛。本書收錄小津安二郎的《彼岸花》《早安》《浮草》。
(日)小津安二郎 野田高梧 ·戲劇 ·8.3萬字
本書的討論對象是古典白話小說中所謂的“無事之文”,即在整個故事的敘述框架中看似“贅余”的“閑筆”。這些“贅余”筆墨主要包括兩個部分:一部分是可以認定與主干的故事情節不發生因果聯系的枝節性敘事,另一部分可以籠統的概括為一些瑣屑的指涉、敘述者介入對敘述造成的干預。本書以《金瓶梅》《紅樓夢》等明清白話小說為例,說明中國古典小說通過是如何將多重事件與人物活動錯綜并置以模擬真實生活的共時性(synchronicity)與真實感、將看似松散的事件片段連綴起來整合成為一個完整的故事。本書旨在于探討中國古典長篇小說敘事結構中一種富于韌性的整合模式。
劉佼 ·文學理論 ·19萬字
《銀幕內外的記憶》通過對上海電影制片廠、上海電影譯制廠眾多老藝術家的回憶,從點點滴滴的工作、生活瑣事中,生動地展現他們的人品藝德,為后輩留下一份珍貴的做人從藝的史料,給人們樹立一個做人的標桿。
孫渝烽 ·現當代隨筆 ·23.2萬字
《水滸傳》是中國四大名著之一,主要描寫的是北宋末年,以宋江為首的一百零八條好漢在山東梁山泊聚義的故事,屬于英雄傳奇的章回體長篇小說。《水滸傳》問世后,在社會上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水滸中的眾多人物,也受到歷代人們的月旦臧否。本書是作者多年思考、研究的結晶。全書以隨筆漫話的形式,分天罡篇、地煞篇、諧趣篇和泊外篇四部分,對《水滸傳》人物以現代人的觀念與思維,分別闡釋書中近百位人物的身世、經歷、性格、能力與結局。
李劍冰 ·文學評論 ·18.6萬字
《中美比較文學學刊》為中美比較文學界同仁共同創辦和編輯,北京語言大學和美國南卡羅來納大學為主體合作方,并共同在全中國和全美國范圍內選擇業內知名學者組成中方和美方兩個編委會,分別受理和負責審閱中美學者的來稿。《中美比較文學學刊》集中展示中美比較文學界在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學科范圍內及其相關學科的研究成果,探討前沿理論問題,拓展文學批評空間,研究學術焦點問題。以期實現中美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研究的平等、直接、充分的學術交流。
張華 (美)保羅·艾倫·米勒主編 ·文學理論 ·5.9萬字
《南方紀行》是佐藤春夫于1920年造訪中國后創作的散文隨筆集。書中詳細描寫廈門、泉州等地民眾的市井生活、南洋巨商的豪宅花園、愛國青年督造的新式學校以及結交好友的詳細情形,是展現當時中國南方風貌和研究中日交流的重要材料。
(日)佐藤春夫 ·外國隨筆 ·3.9萬字
詩,不需要講道理。能想象出那畫面,就好。學者易中天,2019最新力作《讀唐詩》,用現代化演繹方式,攝影家視角,風格濃郁的易氏文字,解讀心目中56首極品唐詩里的詩情畫意。全書共分為春曉、秋思、山夢、江野、邊塞五輯,每一輯所選的唐詩,情緒愈漸濃厚。同樣的,正文搭配的攝影作品,情緒也隨之跌宕,由江南的嬌俏、鶯歌燕舞,到濃郁的秋思,到蕭肅的茫茫大漠、塞外星光。書后附有詳盡的唐詩基本知識:詩體、格律、絕句、律詩、五言、七言、平仄、平上去入、粘對、押韻、對仗,初學者所需的知識無所不包。攝影插圖珍藏版,談意境、講故事、品格律,教會你賞析數萬首唐詩的基本技法。任意徜徉于唐詩的絢麗世界,易中天《讀唐詩》是一種捷徑。
易中天撰文 李華攝影 ·古詩詞 ·3.4萬字
本書還原和浮現解放區文學蘊含的復雜要素,探尋解放區文學的存在之因和變遷之由,同時兼及當代文學的作家作品和文學現象。解放區文學建構起一種特殊的傳統,這種傳統具有可再生性,它作為一種潛隱的力量控制著新中國成立后文學行為的基本走向和基本方式,其作用更具有“本原性”,對后來文學來說,絕非僅僅是外在的制約性因素和“塑型”的力量,而是通過它有效的滲透和折射,最終成為貫穿于作家思維的精神理路和影響文學創作內部法則的邏輯力量。
胡玉偉 ·文學理論 ·15.6萬字
此書取材于作者2008年至2019年,這十幾年間在太平洋地區的旅行以及作為一名救援人員參與該地區救災工作時的個人經歷。這本書中的故事涵蓋了該地區的11個國家,書寫的內容范圍異常廣泛,從新喀里多尼亞起義到湯加海嘯都有涉及,既探討了太平洋地區種族、殖民、氣候變化、核試驗、抵抗運動、文化保護等宏觀性議題,也論及了城市生活,乃至當地美味和黃昏沖浪等較為個性化的微觀體驗。作者認為太平洋地區的眾多島嶼雖然是一個在經濟、環境及戰略發展等方面需要外部引領的地區,但更應當從無數島民權益的視角,展示這個地區復雜、古老的社會及其變遷過程。
(澳)湯姆·巴姆福斯 ·名家作品 ·15.7萬字
本書書由原王開攝影有限公司總經理孫孟英編著,是“影記滬上:1843-1949”叢書之一。本書選取了王開照相館珍藏的民國年間的大量珍貴圖片,經過分門別類的編排,講述了20世紀二三十年代上海時裝業的創業與開拓、發展與興盛,以及當時時裝變化與創新。使讀者感受到上海的“花樣年華”。
孫孟英編著 ·現當代隨筆 ·3.4萬字
本書主要研究了20世紀第一個十年中國小說中的西方形象。在中西文化碰撞的具體歷史和文化語境下,通過文本細讀晚清重要作家的代表作,梳理和分析了不同小說中的西方形象及其特點以及西方形象形成的原因與自我形象的內在關系。
鄒小娟 ·文學理論 ·19.7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