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本論著重點關注學術界持續展開的經典重讀研究,對多部中國現當代重要作家作品予以再解讀,視野涉及魯迅、郁達夫、錢鍾書、趙樹理、蘇青、葉兆言等作家。從結構上看,本書所探討的話語范疇及其效應、敘事內容及其方式等,以現代為主。論著在深入細致的文本分析基礎上,對一些既有的研究定論提出質疑,對一些經典作品作出全新的解讀,展示了近年來學術界在以經典重讀、文本細讀為代表的20世紀重要作家作品研究方面取得的實績,其相關結論可供學界參考或者討論。
程小強 ·文學理論 ·25.9萬字
孫星衍是清代乾嘉時期知名學者、文獻學家,在文獻收藏、文獻編撰、文獻???、文獻出版等方面成就斐然。本書對孫星衍在文獻學方面所取得的成就進行了概括總結,并對他的著述思想、編撰特點、??崩碚摗⒖虝L格、“善本觀”等做了具體分析,冀以啟迪世人,鼓舞世人。
陳寧 ·文學理論 ·5.4萬字
海陶瑋(JamesRobertHightower,1915-2006)生前長期擔任美國哈佛大學教授,是美國本土培養的第一位專業從事中國文學研究的學者,特別是在陶淵明研究方面成就卓著,具有重要的歷史地位,但是國內外對其人其作尚未展開專題性研究。本著作在全面搜集美國哈佛大學、加拿大阿爾伯塔大學所藏檔案文獻和國內外研究資料的基礎上,深入分析海陶瑋在陶淵明詩文研究方面的貢獻以及對陶淵明思想和生活方式的接受,揭示海陶瑋在世界陶學史和西方漢學史上的重大影響。
劉麗麗 ·文學理論 ·21.7萬字
本書以陸游文為研究對象。首先指出陸游志士之文的特點,即鋒穎銳利、情感濃郁、立意高遠、見識卓異、文備眾體、風格朗暢、文采飛揚。主體部分分別論述陸游文中最有文學價值的序跋、書啟、雜記、筆記、史傳、碑志和頌贊等七種文體。最后將陸游文置于兩宋文發展的宏觀背景中,認為陸游可人兩宋一流古文家之列,是南宋中興文壇的杰出代表。
倪海權 ·文學評論 ·16萬字
本書聚焦于俄國形式主義的敘事理論,特別是小說理論,是國內第一次系統研究該內容的嘗試和探索。主要包括俄國形式主義和后俄國形式主義兩個時期,以前者為主,代表人物有什克洛夫斯基、艾亨鮑姆、托馬舍夫斯基、雅克布遜和蒂尼亞諾夫等。具體而言,該研究主要集中于學派關于敘事作品的本事與情節、形式與功能、時間與空間、主人公與敘述人以及文學史等理論展開研究,考查學派敘事理論體系的建構、歷史演變與發展規律。與此同時,探究俄國形式主義敘事理論在同時代學界的回響,以及其對20世紀西方敘事理論的影響與啟示。并將學派的敘事理論與主要代表人物的文學創作結合研究,在此基礎上重新反思俄國形式主義敘事理論的建構。
楊燕 ·文學理論 ·19.5萬字
本書稿《柳宗元研究:1912—1949》為論文集,編輯部咼艷妮主編、中文系彭二珂編。本書稿搜集1912—1949年間學者探討柳宗元生平、思想、創作等方面的學術論文,以及這一時期全國大中小學學生的讀后札記,共計60余篇,字符數15萬,基本上代表了這一時期柳宗元傳播與接受的總體面貌。文獻來源均為民國時期正式出版的各類期刊。
彭二珂編著 ·文學理論 ·24.8萬字
本書所說“史傳”,是用劉勰《文心雕龍·史傳》中所說的“史傳”概念,指先秦至晉宋(即《文心雕龍》論述到)的史書,包括《春秋》、《左傳》、《國語》、《戰國策》、《史記》、《漢書》、《三國志》、《后漢書》等。史傳與文學的關系,可以從兩個層面來理解:其一,史傳本身就是文學。史傳是文學,首先是一種觀念的認同,也就是早期人們對史學與文學同類、同體關系的一種認知。同時,史傳蘊含著文學的性質、特點和韻味。其二,史傳作為文學,其本身與各種類、體裁文學如民間文學、詩歌、散文、小說、戲曲都有千絲萬縷的聯系,有很大的關聯性。如題材上的共生共榮、互為來源;體裁上的互通互用;表現手法上的互相借鑒;以及史傳對于各體文學文本的插入、兼容;對于各體文學史料的收載、評論,等等,本書以后一種關系為基本框架,在論述過程中融入前一種關系的內容,試圖較全面地探討史傳與民間文學、古代詩歌、古代散文、古代小說、古代戲曲等各體文學的關系,揭示史傳與文學之間的互動與共生現象。
鄧裕華 ·文學理論 ·24.6萬字
《中國曲學研究》是由河北大學和北方昆曲劇院合辦,河北省高校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中國曲學研究中心承辦的學術輯刊,劉崇德教授主編。重點刊發傳統詞曲學研究的相關論文。主要欄目有:詞曲音樂研究,詞學研究,宋元明清散曲、戲曲研究,昆曲研究,地方戲曲研究,近現代曲家研究,戲曲非遺保護與研究,名家曲論、訪談等。這些研究成果對促進中國曲學的學科建設和創作方法,充分利用曲學這一豐富的傳統文化資源發揮積極的作用。
《中國曲學研究》編輯委員會編 ·戲劇 ·20.1萬字
本書為蘇青先生近年來原創的科學文化隨筆集,收錄的80篇文章涉及科學人文、科技文化場館、專家學者、旅行札記、社會熱點、情感世界等方面,絕大多數文章都包含至少一篇與內容高度融合的原創詩詞或楹聯,以體現現代科技與傳統文化的融合,彰顯歷史感、時代感、大局觀、全球觀、知識性、趣味性。
蘇青 ·現當代隨筆 ·16.5萬字
文學的理解活動是一個對思想叢林的“以心會心”的自由穿梭過程,也是建立在文本基礎上的再度審美創造。本著依憑于哲學、美學、闡釋學、文化學、倫理學等理論資源,對當代著名散文家王充閭半個多世紀的文學蹤跡進行系統而深入的探究,以文本為軸心和以“歷史與美學的對話”為經緯,對作家各個時期的散文集予以細致的審美分析和藝術歸納,既是對文本的意義溯源,也是對文本的深度詮釋,力圖還原和勾畫一個王充閭散文的美學圖譜,令玄奧的美學研究和感性的散文文本相得益彰。
顏翔林 ·文學評論 ·27.9萬字
在中國文藝思潮的發展進程中,湖南文學起著或引領或傳承或追逐的作用。湖南文學,在經世濟用的文化語境中,寫實文學始終很強勁;在湘楚文化的血液中,一直具有浪漫主義的風韻和情懷;在文學的審美表現中,女性作家具有勇于探索的獨特品格;在男性作家的作品中,女性意識構成了另類的文學風景。湖南現代主義文學呈現出蓬勃姿態,但湖南文學的后現代意識則是若隱若現?!叭嫠乃痹炀土撕嫖幕牡赜蛐蕴卣鳎锊煌簟⑼舨煌x的語言風格催發了湖南區域(湘域)文學異樣的品格與風情。
羅璠 ·文學理論 ·26.8萬字
本書是一本學術札記和隨筆,以“健民短語”的形式,對一些書籍、作品進行評述,同時對一些人生問題進行思考。本書大致分為三個部分,分別是“沉入詞語”“書叢觀象”“瞥見詩意”。作者力求以哲學在場的視角,摩挲書籍,觀察世象,借此守望精神家園和人類本心。文字富于質感,用語獨特,充滿哲學意味,是一冊容易引發讀者再度思考的著作。
楊健民 ·現當代隨筆 ·24.9萬字
本書主要通過對翁方綱、姚鼐、邵晉涵、余集四家分纂官所撰分纂稿與《四庫全書總目》進行比勘和分析,從學術史、思想史高度深入研討影響《四庫全書總目》學術思想和方法論的史學與學理因素,揭示和詮釋《四庫全書總目》的學術思想及方法論的內涵和實質,認識和理解其學術思想和方法論的真正意義和價值。通過比較深入細致的研究,從而對《四庫全書總目》的演進歷程、影響因素、學術思想、學術方法論、意義價值以及相關問題等進行歸納總結和規律性探討。
趙濤 ·文學理論 ·33萬字
本書特別關注和盡量發掘中國俗文學傳統中具有文化異質性和理論普適性的獨特文學意識,運用事實還原、問題定性與理論闡述相結合的方法,著重研究了中國雅俗文化傳統、中國傳統敘事文學思想中的“史外史”觀與內視審美追求、“演”與“義”等虛構與創造意識的形成、文學接受觀中的“意解”論與“自我化”意識、俗文學價值理念中的“權教”觀、俗文學中另類意識形態的表達與解構性等重要問題。
彭亞非 ·文學理論 ·25.3萬字
本書以當代美國猶太作家菲利普·羅斯為研究對象,以羅斯的身份探尋和歷史書寫為內在主線,本著連續和嬗變的原則,兼顧年代順序和作品創作主題,聚焦羅斯的三種主要身份:猶太族裔身份、美國國家身份和作家寫作身份;梳理羅斯身份探尋的起點,分析作品中身份的焦慮到對猶太族裔身份、美國國家身份和作家寫作身份的最初探尋,認為這些身份并非割裂,而是具有邏輯上的對立關系,并在多種途徑上發生聯系,交織在一起;探究羅斯的身份探尋在不同歷史空間中的表現形式,主要是跟蹤羅斯不斷變化的美國、以色列、歐洲等的對立語境,勾勒出羅斯創作的斷點和交叉點,體現羅斯身份觀念的形成以及自我修正;展現更為具體的猶太民族歷史和更為宏觀的美國歷史全景,指出羅斯從關注單一的、具體的、確定的民族身份,到承認公共場合中身份的開放性和不確定性,最后回歸到歷史中受傷的身份,強調身份不僅是敘述者的建構,更是復雜的歷史產物。最后總結引申羅斯歷史書寫的多重文化意蘊,強調羅斯歷史書寫的意義和價值。
蘇鑫 ·文學理論 ·17.9萬字
吳偉業是明末清初著名的詩人、戲曲家、書畫家,他創作的一系列長篇歌行體詩歌被譽為“梅村體”,以沉雄博麗、哀感頑艷的風格奠定了其在長篇敘事詩領域的地位、吳偉業寫詩之余,兼及戲曲,創作了傳奇作品《秣陵春》和雜劇作品《通天臺》《臨春閣》,抒發了朝代更替之際的黍離之悲和內心之痛,可備一代心史。本書從吳偉業戲曲方面的交游出發,分析其戲曲作品的內容和敘事方式,在對戲曲文本進行細讀的基礎上,分析其“梅村體”詩歌創作與戲曲創作之間的關系,并對其戲曲理論進行了梳理。
楚萍 ·文學理論 ·17萬字
陜西女作家其誕生、發展、成長與時代的發展有緊密的關系。不同時代的波瀾壯闊發展、影響并締造出了陜西女作家創作群體。她們有的引領文壇風騷,有的默默深耕,有的穩扎穩打,有的見解出眾。從內容上看,她們有的重視城市發展,為西安城的歷史化轉折,精雕細琢;有的關注農村,為現代化農村的變革,淺斟低唱……她們的審美特征以時代發展為節奏,大雅為正,是中國文壇中的一脈強勁音符。
白軍芳 ·文學理論 ·17.8萬字
本書以現代詩歌文本呈現的“時間觀”為依據,辨識出中國新詩“時間抒寫”的多重取向,在此基礎上解釋新詩歷史發展的內在邏輯與動因。在作者涉獵大量理論與詩歌文本的基礎上,本書提煉出新詩的若干時間主題,對新詩的時間意象進行詳細闡釋,對何其芳、穆旦、洛夫、歐陽江河等個案展開深度剖析。本書旨在闡明中國新詩與現代時間觀念的深層互動關系,以及新詩在這一過程中對生存現狀的體認、表達和對生存困境的詩意洞察,為考察中國新詩史提供新的視野與方法,進而總結出富有啟發性的歷史經驗與藝術法則。
馬春光 ·文學理論 ·21.3萬字
本書選擇從家族研究的視角進入,將金代文學家族的命運和成就放在金代社會生活變遷、民族文化融合與文化形態轉型的過程中加以考察,闡明了由北方游牧文化與儒家農耕文化間彼此交流與互動所引發的家族文學地位的轉變,漢人家族文學觀念和文學風格的轉變,以及不同民族的文學世家為金代文學的整體格局的形成和文化建設所做出的貢獻。
楊忠謙 ·文學理論 ·22.9萬字
本書收錄陳眾議教授多年來文學原理方面的研究文章,根據內容分為上下兩編,上編為“古今因緣”,多為理論性文章,如“悲劇與戲劇”“傳統與時流”“情節與主題”等,下編“遠近雜譚”,多為單個作家的研究和評論,涉及中國當代作者莫言、賈平凹、張煒等,以及外國作家博爾赫斯、帕慕克、略薩等,理論研究和作家作品研究相得益彰,宏觀與微觀結合,是陳眾議教授多年文學研究的代表作論文集。
陳眾議 ·文學理論 ·25.2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