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三尚集》是作者近四十年學術論文精選集,遵從尚象、尚變、尚辭的易學傳統。第一輯“文學理論”,是對文學觀念和現象的一般性闡發,收《重建中國文學批評的話語權》等重要論文13篇。第二輯“現當代文學”,聚焦自梁啟超以來的中國文學史、重要作家、流派與文體,收《論漢語新文學的生態學敘述》等10篇。第三輯“外國文學”,收研究法國散文家盧梭、美國詩人龐德和英國詩人艾略特的論文。這些文本大多曾在中外重要的報紙雜志上公開發表。
喻大翔 ·文集 ·18.5萬字
明末清初詩壇,詩派競起,然終離不開對明代復古詩派之論爭。明末的公安派與竟陵派以至于清初的神韻說之出現,或攻其弊,或自成一家之說,而其與復古詩派的詩學主張有密不可分的關系,殆無可疑。清代的沈德潛則是明末清初詩壇論爭的總結者。沈氏從批駁李攀龍“唐無五言古詩而有其古詩”之說出發,以倡“詩教”作為突破唐詩的缺口,提出“以意運法”的詩學方法論,旨在突破復古詩派在詩論上的桎梏,導引詩壇走向創造之途。另一方面,沈氏針對復古詩派的核心詩學理念“格調說”而提出創造性的改造。沈氏提倡“溫柔敦厚”與“格調說”的相互補充,而且又將這兩個詩學概念挪移為其詩學批評的基準。沈氏對詩壇論爭更全面的回應可見于其全面性的選本。由詩論上的剖析毫厘以至選詩上的態度、原則與取向,彰顯了一位風骨錚錚的文人學者對詩學的卓識與執著。
陳岸峰 ·文學理論 ·11.3萬字
本書對元明清及近現代時期元雜劇校勘歷史進行了系統梳理,以明、清、近現代校勘成果為研究個案,并對其中成果豐富者如《西廂記》《元刊雜劇三十種》及關漢卿雜劇進行比較研究。全書以歷史發展為經,以元雜劇校勘成果為緯,全面展現了元雜劇校勘的總體風貌。
竇開虎 ·戲劇 ·36.5萬字
本書是自治區新聞出版廣電局、自治區互聯網信息辦公室與廣西出版傳媒集團有限公司共同主辦,廣西網絡文化協會、廣西人民出版社有限公司、麥林文學網承辦的第二屆廣西網絡文學大賽獲獎作品集。這是一部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合時下網絡文學特色,講好中國故事和廣西故事的優秀作品。
廣西網絡文學大賽組委會編 ·文集 ·24.1萬字
處于學術總結期與轉型期的清代文話,表現出集歷代之成而不乏新創的鮮明特色,是中國古典文章學最后的輝煌。本書在普查清代文話文獻的基礎之上,結合清代特有之學術風會與時代思潮,從宏觀與微觀兩個層面對清代文話展開研究。宏觀的理論專題研究基于對具體文話文獻的提煉總結,力求宏中有微;微觀的專書研究旨在考察重要文話個體與相關理論或文體的關聯,希冀微中表宏。
蔡德龍 ·文學理論 ·23.4萬字
本書探討當代湖南作家作品的精神構成及其地方性特征,對周立波、韓少功、殘雪、黃永玉、王躍文、閻真、張棗、沈念等十多位當代湖南重要作家以及他們的作品進行詩學和闡釋的雙重解讀。整體結構以文學的地方性遺傳、認知敘事與湖南作家的自我進化、不斷變化的文學樣態等為基本構架,試圖探討如何以不同方式、多維視角把握文本的思想脈絡和藝術構成。
卓今 ·文學理論 ·24.5萬字
感性批評,是作者從事中國現當代小說研究一以貫之的基本思路和方法。作者認為,在西方近現代、當代各種文學理論和思潮都被介紹到國內的背景下,小說的閱讀、研究不再以任何一種單一的理論、方法為指導,而是要毫無理論前見地、充分感性地進入小說文本的閱讀和思考之中,進行充分的文本細讀,依據小說文本的不同面貌和一些文本的細節,隨機選用不同的文學批評、研究的理論和方法。
劉繼業 ·文學理論 ·21.6萬字
抗戰大后方社團翻譯文學是中國抗戰文學地圖上不可或缺的構成要素,本書立意發掘其文學性、歷史價值和社會影響等內容,從翻譯文學之鏡中窺見抗戰文學及社團文學被遮蔽的一些屬性。同時,突破“啟蒙/救亡”的闡釋體系,展示出抗戰大后方社團翻譯文學以及抗戰文學發展的基本軌跡與本真面貌。
熊輝等 ·文學理論 ·22.6萬字
本書主要研究具有世界影響的俄羅斯民間文藝學家普羅普的三部專著《故事形態學》《神奇故事的歷史根源》和《俄羅斯故事論》,指出他的研究是如何從結構形態的角度回答故事是什么、如何從歷史的角度回答故事怎么來的兩大問題,以及其他的相關問題,并著重探討他如何將結構形態研究同歷史研究有機結合起來,為故事學和敘事學研究做出重要貢獻。
賈放 ·外國詩歌 ·15.7萬字
本書明確強調文學的民族性應該具有整體的包容性,且中國文學傳統和文學的民族性從來就不是靜態的。從北美新移民華文小說對中國文化民族性呈現的多重層面:民族話語言說主體的建構、民族話語言說的話題、民族話語言說方式等方面切入,重新觀照中國文學傳統在海外的承接、生發和創新。打破新移民華文文學研究描述的方法,在中國現代文學的背景下確認了華文文學及北美新移民華文文學的價值。本書從動態的、歷時的視角,以問題為中心的研究模式,貫徹傳統與現代流變、中外對話的原則和方法,既梳理出明晰的歷史線索,又呈現出厚重觀念的辨析。
朱旭 ·文學理論 ·22.9萬字
本書是詩人王志軍近年來詩歌作品的精選集,來自詩人2016年至2022年間創作的四部詩集,共收錄詩歌90余首。詩集承載著作者身為詩人的愛和惱怒、空虛和振奮、困惑和相信,是作者最有意義的生命意識,也向我們展示其卓越的藝術架構能力。
王志軍 ·現當代詩 ·5.1萬字
宮廷文化貫穿于唐五代詞的發展始終,對詞體發生史的建構有重要意義。本書從詞的起源問題切入,以唐五代不同發展階段為橫斷面,探討宮廷文化與唐五代詞的發展演變關系,具體論述了五個問題:隋代初唐的宮廷文化與詞體發生的準備、盛唐的宮廷文化促進詞體的形成、中唐的宮廷文化使詞體呈現過渡性特征、晚唐西蜀的宮廷文化奠定了詞體的基本范式、南唐的宮廷文化促成了五代詞的興盛。唐五代詞以宮廷文化為主要題材,具有鮮明的宮廷文化屬性。反之,宮廷文化不僅催生了詞體,還有力地促進了唐五代詞的發展定型與繁榮,進而迎來宋詞的大盛。
孫艷紅 ·文學理論 ·13.3萬字
本書在明治時期漢學發展變化考察的基礎上,對明治詩話與漢詩中的“中國韻味”和“日本特色”進行整體觀照,挖掘明治漢詩文與中國文化的內在關聯,結合明治時期的時代風潮,剖析日本文人漢詩文創作時的文化心態和創作風格。主要內容包括明治漢詩文壇的發展階段,中日文人之間的漢詩文交流,明治詩話的內容、特征與成因,以及明治時期不同階段漢詩文的不同風格等幾個方面,進而揭示明治詩話和漢詩文在明治文學史上的地位與作用。
閆朝華 ·文學理論 ·24.3萬字
本書匯集了作者精干短小的時論,深度觀察的事論,替其他作家寫的序論,以及部分關于閱讀和寫作的演講稿,雖時間跨度長達數十年,讀來仍然見血見肉,趣味橫生。作者以思想兼文藝性的隨筆寫作見長,有文有思有趣。本書從書名到結構,都充滿著一種機智。《春意思》,作者名字有春,“春”指代作者,是他表達的各種觀點,是他對當下社會的有趣解剖,是他站在旁觀者的角度對現象做的一種深度詮釋。
陸春祥 ·文集 ·15.8萬字
古代的京都不僅是“天子之所居”和政治中心,同時也是學術和文化的中心,在文學的空間和地圖上占據最核心的位置。長安和洛陽在唐代被視為“東西帝王宅”,亦被唐人慣稱為“兩都”或“兩京”。作為唐代文人最集中的活動場域,兼具地域、城市及帝都多重文化的特殊屬性,兩京對唐代文學創作產生了難以估量的影響。同時,因歷史文化積淀的不同和在唐代政治地位的差異,長安和洛陽相應生成了不同的地域文化和京城文化,唐代詩歌對其亦有差異性的文學表達和文化呈現。
洪迎華 ·文學理論 ·27.5萬字
阿根廷作家里卡多·皮格利亞曾獲西班牙“文學評論獎”、“羅慕洛·加列戈斯國際小說獎”及“阿根廷作家協會最高榮譽獎”等重要獎項,在當代阿根廷文壇乃至西班牙語文壇占有重要地位。長篇小說《人工呼吸》發表于1980年,是皮格利亞最具代表性的作品,被譽為當代阿根廷最出色的10部小說之一。30多年來,文學評論家對小說進行了多維度的解讀,主要集中在歷史角度、后現代文學及元小說等方面。在認真研讀了前人的研究成果后,我們試圖獨辟蹊徑,從后現代偵探小說的角度對《人工呼吸》進行解讀詮釋,通過對這部作品的文本分析,闡釋皮格利亞偵探小說的創作特點。我們認為,《人工呼吸》在謎團設置、偵探與罪犯形象、敘事結構等方面顛覆了傳統偵探小說的模式,是一部具有后現代偵探小說特征的作品。此外,《人工呼吸》還是皮格利亞展示其“兩個故事”、“文人型偵探”及“偵探型讀者”等創作理念的文學載體,集中展現了作者偵探小說創作的獨特魅力。
樓宇 ·文學理論 ·14.5萬字
吉川幸次郎的中國學研究生涯可分為經學時代、元曲時代和杜甫或杜詩時代,他的元曲研究和杜甫研究是在他的經學基礎之上展開的。本書以吉川幸次郎的元雜劇研究和杜甫研究為重點,梳理了他的元雜劇研究和杜甫研究的特色,旨在研究他如何剖析元朝的時代風氣和元朝人文學倫理的轉換對元雜劇興衰及文學性格的影響,以及他如何試圖將杜甫作為典型來探討文學的尊嚴;同時本書試圖以其師狩野直喜的教誨和黃侃給予的啟示,還有吉川幸次郎自己的《讀書之學》為出發點,來探究他的中國學研究方法。
孟偉 ·文學理論 ·25.5萬字
本書收錄了作者發表在《外國文學評論》《外國文學研究》《俄羅斯文藝》《中國俄語教學》《俄羅斯研究》《國外社會科學》《BёшенскийBестник》等刊物的論文。其研究對象,有18世紀到21世紀俄羅斯文學重鎮(從羅蒙諾索夫、普希金、陀思妥耶夫斯基、托爾斯泰,到20世紀紅色文學、肖洛霍夫、索爾仁尼琴,以及作為文學形象和文化文本生產者的普京),中俄文學、文化交往。以對話性來關照文學是作者力圖堅持的基本研究方法。在探討18、19世紀俄羅斯文學時,俄羅斯文化與西歐文化的關系是其著眼點;在20世紀文學中,中心文學與邊緣文學的對話則映照了多種文學現象;孔子形象、《詩經》的俄文翻譯,被解釋為中俄文化對話的載體。
劉亞丁 ·文學理論 ·24.1萬字
宋代科舉制度的發展促進了庶族地主階層的興起,百姓的地位悄然改變,進入“平民發展”的時代。普通百姓的民俗生活日益受到廣泛關注,民俗詩歌興盛于宋成為一個突出的文學現象。而在古代文學研究中,文學與民俗的交叉則是一個具有誘人發展空間的研究視角。民俗學研究者往往用民俗學的眼光去觀照詩歌中呈現出的民俗事象、民俗觀念等。本書不同于這類研究方式,而是以文學為本位,研究宋代民俗詩歌自身的特點以及宋代詩人自己如何以所見所聞的民俗作為詩歌的重點反應對象,并分析宋代民俗詩歌中呈現出的詩人自身對于民俗的主動觀照。重點聚焦南宋,觀照在南宋詩歌嬗變的重要時期,詩人的世俗化心態、對民俗的強烈關注如何影響了詩歌題材、審美與詩風變化。
李黎 ·文學理論 ·26.8萬字
當代中國詩歌70年的歷史進程,如果以價值建構和史實面貌特征為標準,應劃分為“社會主義時期”(1949—1976)、“社會主義調整期”(1977—1991)和“后社會主義時期”(1992—2019)三個階段。它們有前后傳承的歷史關聯,也表現出文學自身的獨特性。傳統的詩歌批評史通常采用“以史帶論”的史學觀和分析模式,這種模式當然有歷史感和說服力,但也容易抑制小說批評史的獨特性,尤其容易忽視批評的主體性和極其生動豐富的細節。本書把當代詩歌批評史從“大歷史”中凸現出來,把理論思考和敘述的全部分量壓在它上面。通過對各個時期的不同的詩歌實踐的分別敘述和分析,深入探討了中國當代70年的發展歷程和特點。
周瓚 ·文學理論 ·23.6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