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本文集匯編了作者的13篇論文,所關注的問題包括:對兒童文學和文學童話的界定以及相關理論觀點的構建,對歐美童話起源的探究與進化史的分析,對一些重要童話作家的再評價,探討民間故事與童話對倫理道德的維系和對兒童成長的影響,以及如何在全球化時代踐行面對面講故事的傳統等。這些文章較系統地展示了作者的理論體系與研究方法,對從事民間文學、民俗學、兒童文學、教育等領域研究的學生與學者有極大的裨益。
(美)杰克·齊普斯 ·文學理論 ·22.6萬字
本書嘗試自神性視角審視和探究奧古斯丁文藝理論及其在西方古代文論由人性至神性轉向途中的地位和作用。本書較全面系統地探析了奧古斯丁以上帝神性為核心而構建的文藝神性論體系。奧古斯丁在繼承古希臘以來文藝神性學說的基礎上,實現了西方文論的神性轉向。期望本書能對學界這方面研究嚴重不足的現狀起到一定充實作用,為西方文論研究提供一個神性維度,為中西文論文化的互動提供一個有意義的參照,對我國讀者了解西方文化,特別是中世紀歐洲宗教文化也有一定的參考價值與借鑒作用。
趙懷俊 ·文學理論 ·20.7萬字
針對學界關于西陵詞人的群體性質、詞史定位等爭議,本書基于大量新文獻的發掘和整理,對西陵詞壇的群體構成、選本系統、創作風貌、詞學主張進行了深入考察,從理論形態和實體形態兩個層面揭示西陵詞人的流派屬性和反流派色彩。并在這一過程中,透視西陵詞學精神的嬗變及其如何作用于明詞向清詞的過渡。
耿志 ·文學理論 ·24.9萬字
伍爾夫用一部偉大的意識流巔峰力作《海浪》永久銘記布魯姆斯伯里。凱恩斯始終相信布魯姆斯伯里的魅力、智識、超凡脫俗和情真意切。福斯特聲言布魯姆斯伯里是英國文明中唯一一次真正意義上的運動。布魯姆斯伯里并非風月情事,亦非淺薄的風雅或刻薄的高慢。它是耀眼的才華和才華投射在友情、美與藝術上點亮的璀璨星空。它深邃、宏闊、歷久彌新,仰望它,便能找到一種方向和力量,是思想,也是行動。
郝琳 ·文學理論 ·20.7萬字
本書立足于陀思妥耶夫斯基所置身的俄羅斯文化及其與西歐文化關系的宏觀語境,從時間處理和空間設置的角度勾畫出《卡拉馬佐夫兄弟》這部長篇小說的時空形式特征——多重時間系統和聚合性精神空間,以及作家所采用的多鏡聚焦、三重透視、夢境與幻覺描寫等藝術手段,探討了這部總結之作如何表達出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生命體驗與宗教情懷,揭示出了陀思妥耶夫斯基身處歷史轉折期的文化焦慮、回歸民族文化根基的意愿以及“美拯救世界”的理想。
張磊 ·文學理論 ·17.4萬字
本書主要以“共同體想象”為主線來研究200年來的加拿大詩歌創作,包括詩歌史中的幾個主要時期:拓荒時期、聯邦時期、20世紀上半期與“建國”百周時期,整體突出加拿大英語詩歌的民族想象從“共同體”到“多元共同體”的演變。主體部分包括《通往“共同體”:歷史政治與民族建構》、《經歷風雪:自然主題與地域詩學》、《彰顯“后現代”:國際主義與形式手法》與《走向“多元體”:多元文化與族裔改寫》四大篇章,分別從歷史想象、空間建構、形式手法與族裔身份四個方面來分析加拿大詩歌,以最有成就和代表性的詩人及作品作為重點對象,研究加拿大英語詩歌的民族性建構過程,探析其不同于英美的殖民地心理及北國的地域特征。
張雯 ·文學理論 ·20.5萬字
史詩世界既是社會—行動的聯合或組合現象,又是文化即心智—思維或性格的聚合結構系統,兩系的構成法是經驗現實背后——源于本體重復·循環等數理統計邏輯的模仿原則。正如書名所示,史詩類型學和史詩詩學指以草原史詩文化語法探索的兩種人文主義詮釋為具體內容的史詩理論范例,而“社會·心智+模仿”則指以社會行動、文化心智的本體模仿(重復或循環等)和語法邏輯為基礎的總體理論視角和闡釋框架,即從文化語法的對應關系出發,以史詩類型學·社會行動模仿和史詩詩學·文化心智模仿為理論闡釋依據,進而借此來回應并討論了帶有經驗主義色彩的表現·反映說和社會擬劇論的本體錯位假設及其邏輯修正問題。
阿拉德爾吐 ·文學理論 ·19.9萬字
本書是作者現代文學史料研究的系列成果之一。本書聚焦于對現代作家佚文的挖掘、校勘與闡釋,涉及的對象有魯迅、冰心、馮至、姚雪垠、王西彥、葉公超、高長虹、周佛吸等。作者秉持“報紙是現代作家的‘起居注’”“民國報紙、副刊是現代文學重要的史料庫”的觀念,運用樸學研究方法,通過對民國報紙的“田野調查”,搜集和整理現代作家的諸多佚文,以期為中國現代文學史料學作出貢獻。
劉濤 ·文學理論 ·26.9萬字
本書對中國現當代文學在德語世界的傳播與接受進行歷史鉤沉與形態剖析。中國現當代文學在德語世界的傳播經歷了冷戰時期西德知識界于革命狂熱中的政治異域化接受,以及東德知識界在政策迭繞下的功利性接受。20世紀90年代以后,兩種傳播路徑逐漸匯入統一的德語文學機制,形成以政治化接受為基本框架的多元接受范式。德語世界的接受主體從本土知識分子的精神傳統出發,對中國現當代文學的政治化接受始終伴隨著對同一種范式的批判與矯正,在辯證性的反思中守望著其尊崇的文學精神。
顧文艷 ·文學理論 ·24.6萬字
女性地位是衡量社會文明程度的重要標尺之一。民國幾十年的時間雖然不長,但女性的法律地位在這一歷史時期卻逢遇了千年未有之變局。本書首次把民國女性法律地位之嬗變與中國現代文學書寫及二者的“互動”放到整個社會歷史政治文化變遷的大環境中進行系統考察,對民國時期傳統鄉土社會、都市空間、蘇區及解放區女性法律地位的嬗變與中國現代文學書寫的關系進行了全面爬梳,以此探究民國女性法律地位、生存狀態改變的歷史進程及其對文學創作的影響,以及文學對這一歷史進程的作用。本書是法律條文、歷史材料和文學文本的一種互文性考察,從女性史、法制史的角度重新審視并解讀了一些被以往文學史忽略的作家作品,對文學史上的一些經典作品也進行了新的闡釋,勾勒出一幅民國女性法律地位變遷的現代文學圖景,從而獲得對文學的新的闡釋空間和對這段歷史的新的理解,對當下社會女性生存狀態也具有觀照意義。
章敏 ·文學理論 ·25.5萬字
對于布萊希特的戲劇理想追求,需從其舞臺整體構想中探析其理論主張的內在目標。布萊希特戲劇具有藝術之外更宏大的愿景,即參與社會模式的改造實踐,因而他必須改革戲劇的功能以適應這一社會任務,并以“陌生化”為美學原則,試驗各類舞臺藝術手段,達到促使觀眾思考的目的,引導他們行動起來。強調回到史詩劇場本身,是從戲劇家的藝術活動中提煉出一條“社會任務—戲劇功能—藝術手段”的內在表述路徑,從而加深對其戲劇特征的理解。
姚佳根 ·戲劇 ·15.5萬字
本書在現代空間理論視閾之下全面考察盎格魯一撒克遜時期的文學作品,以空間的不同層次:自然空間、社會空間、心理空間和精神信仰空間為經,以英雄史詩、抒情詩歌、圣徒傳記、智慧文學等不同類型的文本為緯,探討了重點文本所闡發的空間概念及地景特征。研究聚焦不同人物群體與居住地之間的互動關系,揭示出了盎格魯一撒克遜作家們積極致力于將空間這一抽象而廣泛的概念轉化為能夠體驗和感知的地點、景觀、區域、邊界等具體的空間表征。研究打破了空間、地點和景觀間的隔閡,充分考察三者之間的互通性以及獨特性,以此深掘出這一時期的文學文本中呈現出來的空間建構特征及其承載的社會文化等各方面的信息。本書有助于發展出面向中世紀早期文本的空間討論,在一定程度上豐富了國內外國文學研究中空間理論應用的層次。
張濤 ·文學理論 ·16.1萬字
清代詩社研究是清詩研究的重要分支,由此可觀照清詩發展演變的總體脈絡,也可探尋相關詩人群體、地方文學的狀貌。本書以社詩總集為線索和文本依據,考察其規模、形態與體例,以展示清代詩人結社方式的多樣性。透過結社主體、地域分布、詩歌創作等不同視角,本書試圖還原清代詩學觀念及審美的建構過程,分析群體性趨同化創作在清人實現社交需求和情感互動等方面所發揮的功能,并結合當時的政治文化環境呈現清代詩人群體的藝術修養和道德約束。
胡媚媚 ·文學理論 ·34.9萬字
本書在全面梳理王猷定文學創作的基礎上,圍繞其家世、生平、交游、古文創作與詩歌創作等方面,以古文史、詩歌史的開闊視野,進行系統、深層次的整合研究,將之作為一個獨立個體加以審視,努力做到文獻考證和理論闡釋相結合,既規避瑣碎的文獻堆積,又拒絕空疏的理論推演,“從文獻進入文心”,力爭角度新穎,視野開闊,論證綿密細致,以對王猷定文學創作特色、文學史地位給予準確論定,豐富文學史研究,推進清初文學研究進程。
魯慧 ·文學理論 ·21萬字
《洛陽伽藍記》是北朝時期一部重要的文獻,本書運用文獻學考證的方法來研究楊衒之的《洛陽伽藍記》。本書在四個方面對《洛陽伽藍記》進行了考證,主體部分為四章:一、考察《洛陽伽藍記》作者楊衒之的姓氏、籍貫和生平仕履。二、結合有關史料,考證《洛陽伽藍記》的成書背景。著重探析了《洛陽伽藍記》創作的歷史背景、學術背景和成書背景。三、《洛陽伽藍記》人物考述,將《洛陽伽藍記》所載的人物逐一與正史比勘,按照百官、皇族、庶民、僧侶、其他人物這五個分類標準,共計204人,著重考察了《洛陽伽藍記》所涉及的人物生卒年月、籍貫和生平經歷;考察其與正史、出土文獻之間的異同,判斷《洛陽伽藍記》補正史之不足的文獻價值。四、《洛陽伽藍記》佛寺考述。按城內佛寺、城東佛寺、城南佛寺、城西佛寺和城北佛寺這五類,共計44座,將其他文獻中所記述的佛寺資料進行搜集、整理、標點,對比《洛陽伽藍記》與其他文獻對于相同佛寺記述的不同,判斷《洛陽伽藍記》一書在佛教史、建筑史上的文獻價值。
袁洪流 ·文學理論 ·25.9萬字
本書以明末清初“易堂九子”之一曾燦為研究對象,對其生平經歷、著述、交游情況、詩歌創作、詩學主張及其所編大型詩歌選本《過日集》進行全面梳理與考察。力圖以曾燦個案研究為契機,揭示作家的生存狀態、人際關系、創作實績以及相關著述的文學史意義和精神品格,并回應、解決相關的學術問題。
王樂為 ·文學理論 ·25.2萬字
本書在國內外學術界新近研究的基礎上,主要結合當代心理創傷理論,運用心理分析和文本細讀的方法,輔以傳記研究法,對伍爾夫作品進行全面、系統、深入的解讀。本書的研究不只是關注到了精神創傷對伍爾夫創作的影響,更致力于探討伍爾夫如何在寫作中述說創傷、超越創傷以尋求療治創傷、走出創傷的心路歷程,而這正是伍爾夫創傷書寫之關鍵所在。本書認為,伍爾夫的創傷書寫具有很高的思想價值與藝術價值,不僅準確傳達了個體創傷經驗,而且把個體經驗上升為人類的普遍經驗,在深刻揭示一切有礙人類幸福力量的基礎上,指出了擺脫創傷狀態的理想途徑,在療救作家自我的同時也起著充分而有效的撫慰普遍人性的作用。在此意義上,伍爾夫是一位創傷藝術家。
朱艷陽 ·文學理論 ·20.8萬字
本書借用認知詩學的諸多理論,如認知語法理論、認知突顯理論、認知隱喻理論、認知敘事理論、認知心理學理論,研究《尤利西斯》在話語和敘事層面的語言創新藝術和敘事技巧,以及其認知語用功能和認知敘事功能。本書建立了一個基于認知詩學理論、由話語和敘事兩個層面組成的認知分析框架。從話語層面討論突顯的語言表征形式,如非言語聲音、詞匯創新、文體仿擬、認知隱喻、認知思維風格等層面的認知闡釋,揭示喬伊斯文學語言的本質特征以及喬伊斯的語言觀:語言的創新性、不確定性和游戲性;從敘事層面探討小說的隱喻性宏觀敘事策略和微觀敘事策略;從意識流語體層面論述了喬伊斯3種獨特的意識流語體表征模式——規范型、過渡型和極端型的SOC表征模式,并借用認知心理空間理論探討了不同表征模式的語體特征和認知語用功能。
吳顯友 ·文學理論 ·20.2萬字
本書旨在探討文學語境的多元意義和各類文學語境的意義生成機制。首先聚焦于“語境”在人文社會科學領域的泛化,探析其背后所蘊藏的研究方法和思維范式的變革;其次,在重新界定“語境”概念的基礎上審視“文學語境”的新內涵、多元化類型,從文本層面將文學語境劃分為“文本內語境”“文本間性語境”“符號間性語境”“社會文化語境”四種類型;最后,探索文學語境區別于非文學語境的獨特的復義功能,深入研究各種語境類型生成文學復義的不同意義機制。全書盡可能地展現了文學語境的全貌,著重探索了其生成復義的功能和機制,同時也論及語境的嬗變及其在藝術本質和文學批評實踐等領域的功能和價值。
吳昊 ·文學理論 ·24萬字
姜宸英(1628—1700),字西溟,號湛園,又號葦間,慈溪(今浙江省慈溪市)人。早年,與朱彝尊、嚴繩孫并稱為“江南三布衣”。康熙二十年(1681),被薦入史館,參與《明史》修纂。一生艱于科考,屢試不中。康熙三十六年(1697)進士及第,時年已七十歲。康熙三十八年(1699)為順天府鄉試副考官,因科場作弊案牽連入獄,不久死于獄中。其著述豐富,有《姜先生全集》三十三卷、《詩箋別疑》等存世。本書對現有的關于姜宸英的研究成果試做述評,并指出進一步研究的學術增長點與可能性,以期推進、深化有關姜宸英的各個方面的研究。
杜廣學 ·文學理論 ·26.3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