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本書是國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標項目的結項系列成果子課題(基礎原理部分),系統探討了網絡文學評價體系和批評標準,含網絡文學評價的藝術哲學前提、評價主體身份、評價體系建構原則、評價體系構建關聯要素,網絡文學評價的維度選擇與對象區隔、評價體系、邏輯層級、指標設計與要素倚重,以及網絡作家的評價標準、網絡作品的評價標準、文學網站評價標準等,是一部切中網絡文學評價基本學理問題的原創性理論專著。
歐陽友權 ·文學理論 ·37.8萬字
本書以新世紀鄉土文學為研究對象,對社會轉型中的農民現代體驗進行探討,深入新世紀以來農民的情感世界與文化癥候,提煉出怨羨、焦慮、浮躁、疾病四種宏觀現代心理體驗,分析農民土地意識、性觀念、人際關系、宗教信仰和鄉村社會的民主意識、法制觀念、知識觀念、消費觀念等,呈現新世紀以來農民劇烈的文化心理沖突、人格嬗變和鄉村秩序變革,視野宏闊。全書始終貫穿歷史意識,堅持人的觀念的理解和把握,注重文學內外部結合、宏觀社會心理和微觀文本結合,較準確把脈農民身心體驗,并加以現代性反思。本書全面呈現當下鄉村發展的事實,對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構建城鄉命運共同體具有現實參照意義。
廖斌 ·文學理論 ·40萬字
本書所收論文涉及韓愈詩文創作與理論再評價、韓愈思想與韓愈文化研究、韓愈詩文版本校勘與流傳、韓愈的接受史與海外“韓學”研究、韓愈文化的現代價值及其與地域文化及地方旅游資源的開發研究等諸多方面,匯聚了包括張清華、閻琦、曾楚楠等“韓學”研究專家和胡阿祥、郝潤華、楊國安、劉寧等“韓學”中堅以及丁恩全、丁俊麗、杜學林等“韓學”新銳在內的最新研究成果。可以說,無論是從研究視野的開拓、研究方法的運用,還是從文獻資料的發掘、文本解讀的創新來看,這些論文都足以代表當前“韓學”研究的成績與方向,顯示了“韓學”研究的深厚基礎與勃勃生機。本書的出版,必將進一步推動“韓學”研究的持續深入,引領“韓學”研究進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
王德保主編 ·文學理論 ·31.3萬字
本書從動物研究視角出發,兼容馬克思主義、女性主義、后殖民研究、生態批評、精神分析、新歷史主義、后人文主義和認知動物行為學等理論,重點考察庫切的《動物的生命》、辛哈的《動物之人》、阿特伍德的《羚羊與秧雞》、馬特爾的《少年Pi的奇幻漂流》、溫頓的《淺灘》等當代新英語小說中的動物書寫,探究關于動物的文學再現及象征意涵與真實動物之間的關聯,論釋對動物的不同認知如何影響其在人類社會的命運及人類自身,分析文學藝術如何為動物發聲而不落入人類中心主義想象窠臼,追溯動物在形塑人類的人格內涵與文明進程中扮演了何種角色,并將這種追溯置于當前現實語境觀察其所產生的意義。
段燕 ·文學理論 ·35.5萬字
自古以來作為治水英雄太湖流域廣為流傳的春申君黃歇(?—前238年)究竟是怎樣的歷史人物?他的事跡、遺跡和傳承,與上海當下城市建設究竟有何關聯?作者通過全面梳理、實地考察以春申君為中心的口頭傳說、文本及遺跡等形式,探討春申君治水傳說為何在該地域生成、傳承及演變,歷史上的楚國丞相春申君如何成為治水領袖,及春申君傳說如何在當代上海的城市生活中實現資源化的過程,揭示了傳說傳承的空間、傳承譜系及其與地方認同的關系。通過分析論證,作者指出,當地居民建立祠廟奉祀春申君為“攘除水患”的神,與洪水、干旱等災害頻發的地方性密不可分,信仰也促成了春申君傳說的傳播與傳承,成為城市建設的重要文化資源。
(日)中村貴 ·民間文學 ·21.8萬字
2021年,是朝鮮戰爭爆發71周年,也是板門店談判開始的70周年。朝鮮戰爭歷時3年多,從1950年6月25日開始;而板門店談判從1951年7月10日開始,到1953年7月27日結束,簽訂停戰協定。談判漫長曲折,打打談談,時斷時續,經歷了兩年多,747天,是歷長的停戰談判。以史為鑒,發生在朝鮮半島的這場戰爭,應該能為熱愛和平的人們提供啟示。朝鮮戰爭與此前世界上的諸多戰爭不同,自戰爭爆發后不久,就一直存在著戰與和兩條線上的戰爭,且兩條戰線相生相伴。本書著力在朝鮮戰爭和談這條戰線上,以軍事戰線的鋪墊為輔,既從宏觀層面描述了大國對談判策略的制定、參戰多方戰與和的博弈、兩大陣營明與暗的角力,也從局部和微觀層面描述了談判進程、談判中的針鋒相對、掌握主動的談判技巧、談判配合軍事戰線與戰場配合談判的細節等。本書詳細地描寫了我方代表李克農、喬冠華等人劍膽琴心,與對手在談判桌上唇槍舌劍、寸土必爭的精彩故事;同時穿插了當年親身參與這場談判斗爭的志愿軍停戰談判代表團其他成員的回憶記述,從不同的角度和不同的側面將這場軍事外交斗爭的具體情況展示在讀者面前。《板門店談判紀實》沒有采用單一的中方視角,還從幾個參戰大國各自的國家利益和領導層的決策入手,多角度多側面地反映這場曠日持久的談判的錯綜復雜、步履維艱。如幕后指揮、深謀遠慮的斯大林,強硬圓熟的杜魯門,獨裁善變的李承晚等,增加了本書的歷史厚度和可讀性。
趙勇田 牛旻 ·紀實文學 ·31.1萬字
本書在文學社會學視野下,將1978年以來的中國文學評獎制度放在現代性的框架下來研究。自1978到80年代后期,現代化術語為整個國家和社會提供了一種整體性的想象,文學評獎在文學觀和文學價值觀的表達上具有某種共識。全國優秀中短篇小說獎的最后一次評獎是1987—1988年的全國優秀中短篇小說獎,在近十年的時間內,全國性文學評獎只剩下茅盾文學獎。到20世紀90年代后期,市場成為現代性進程中的重要力量,在20世紀90年代后期到21世紀初期出現了眾多的文學評獎。到21世紀,現實主義的再回歸又為整合文學場中不同的價值體系和觀念體系提供了一個錨點,各類文學評獎呈現出某種同一性。本書以茅盾文學獎作為個案,探討評獎機制等方面與特定的現代性語境之間的勾聯關系。
范國英 ·文學理論 ·22.1萬字
本書主要研究美華文學中的美國形象,由兩部分極致成:一是空間視域下的美國地理形象,如古墓與圍城意象、天堂與地獄的小幻象、美國家園形象等;二是族群社會學視野下的美國各族裔形象,如華人移民形象、白人“拯救者”形象、猶太人形象及黑人形象。借助比較文學中形象的研究方法,本書對美華文學中復雜多變的美國形象進行了深入探討。
陳學芬 ·文學理論 ·20.3萬字
本書對張愛玲的作品做了深層分析,從而透視出她思考世界和把握世界的方式和方法。依據格雷馬斯敘事理論解讀張愛玲作品中愛情和欲望的故事,挖掘了作品中的人物及其功能。勾畫了張愛玲在作品中呈現的隱含作者形象,隱含作者是真實作者張愛玲的理想的、文學的和第二自我的幻象,是在不同作品中的隱含形象。對張愛玲敘事時間策略和敘事時間維度進行分析,闡釋了故事時間和文本時間,時間敘事和空間敘事,敘事時間的維度;世界時間、作品時間、作者時間和讀者時間之間的關系。對張愛玲的敘事空間和空間維度進行分析,提出關于張愛玲空間研究的幾個緯度:故事空間和話語空間,故事空間和敘述視角,故事空間與情節的發展,敘事空間的層次等。同時對張愛玲作品呈現出的持久魅力,多樣性的主題,豐富多彩的藝術性,對張愛玲研究的角度、關于張愛玲的經典評價、當下張愛玲研究的狀況和研究的潛力以及張愛玲研究的新方向進行了總結和概括。
楊春 ·文學理論 ·22.8萬字
本書為CCTV《朗讀者》第二季同名系列圖書中的三冊集合版,由節目制片人、總導演、主持人董卿主編。本書依托十二期節目分為三本,每本涵蓋四章內容,每章內有札記、朗讀亭、朗讀者小傳、訪談、讀本等板塊,配上節目劇照和人物精修圖。部分篇目由于版權原因,暫未收錄在本書中。
董卿主編 ·現當代隨筆 ·35萬字
論文集收錄了青年學者們對“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國家戰略與海絲文化的深度解讀和建言獻策,集中探討了海上絲綢之路的歷史,海上絲綢之路建設和發展途徑,海絲沿線國家地區的經濟發展與合作研究,大運河興衰史與海上絲綢之路東航線的發展和兩岸共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等,在文化、經濟和社會等各領域提出了許多新建解、新建議,具有較高的學術價值,對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國家戰略具有重要的積極意義。
黃科安 郭華主編 ·文集 ·38.9萬字
本書為第十三輯,設有詩文研究、戲曲小說研究、文獻考辨三個特色欄目。主要刊發明清文學、文獻以及文化方面的優秀首發學術成果,著力呈現海內外明清文學研究的最新成果。
杜桂萍 李小龍主編 ·文學理論 ·29.9萬字
北宋中后期詩壇上,出現了一位有“李白后身”美譽的詩人——郭祥正,他流傳至今的作品超過1400余篇,無論是從創作數量,還是從流傳時間看,在中國古典詩歌史上都是比較少見的。本書以郭祥正及其詩歌作品為主要研究對象,重新考察其生平事跡中的一些問題,探討其詩歌之創作淵源、思想內容以及創作手法和創作技巧,深入研究人物經歷對其詩歌作品所產生的影響。當個人命運與國家社會交織在一起的時候,郭祥正的思想性格變得駁雜且多變,其詩歌也因此呈現出包羅萬象、內容繁雜的特點,展現出豪壯奇絕、清新綺麗、含蓄委婉、悲慨曠達、典雅厚重的藝術風格。
楊宏 ·文學理論 ·23.5萬字
本課題以閩南文化區域廣泛流傳的“陳三五娘”民間愛情故事作為研究對象,在宏觀背景下,從不同的層面展開溯源與探討,彰顯作為民間愛情故事之強大生命力和廣闊的闡釋空間,分析并描述這一民間愛情故事的起源、發展、影響與趨勢;從多學科的理論視域,探索以“陳三五娘”傳說的故事內涵及其跨界傳播脈絡,梳理研究這一民間愛情故事在各類文體的傳承與流變。
黃科安等 ·民間文學 ·25.2萬字
北大荒文學主要是指整個黑龍江的鄉土文學。對北大荒文學形象從蕭紅傳統的蠻荒到拓荒者的家園意識,再到二次創業中北大荒民間希望,北大荒文學創作體現出意識形態統攝下的革命話語;以史家的態度走進歷史現場,凸顯以奉獻與犧牲為基本內涵的北大荒精神,揭示人在意識形態話語下褪變性的艱難成長。作家以報告文學來觸摸新生活的脈博,彰顯時代精神力度的大美,萃取生命激情。堅守日常生活的寫作成為作家的精神立場。北大荒作家的寫作呈現出現實主義姿態,“主旋律”作品的集中亮相和對本土文化的認詞成為他們的普遍選擇。傾心尊嚴的書寫,在平淡無奇的生活中流瀉詩意的瞬間,傾聽“天籟”的救贖與自贖。堅守田園的寫作折射的“胡子”文化和傳統美德,呈現北大荒鄉土生活的影像。由鄉土書寫進入民族靈魂是北大荒獨特的文化審美品格,呈現出多元共生的文化形態。
車紅梅 ·文學理論 ·28萬字
法式善(1752—813),清代文學家。姓伍堯氏,原名運昌,字開文,別號時帆、梧門、陶廬、小西涯居士。乾隆四十五年進士,授檢討,官至侍讀。乾隆帝盛贊其才,賜名“法式善”,滿語“奮勉有為”之意。法式善曾參與編纂武英殿分校《四庫全書》。《法式善研究》是對清代詩人法式善的綜合研究。乾嘉時期詩學活動頻繁,文學生態呈現出多元化的態勢。其間,法式善身體力行,交游廣泛,成為當時詩學活動的積極倡導者與參與者,并以《詩龕圖》《西涯雅集》《梧門詩話》等為契機展開了一系列的詩學活動,這為其在乾嘉詩壇地位的確立搭建了不可或缺的平臺,同時也豐富了乾嘉文學生態。
李淑巖 ·文學理論 ·31.2萬字
《生態學與生命寫作》是一本由在生態研究領域極富盛名的德國學者阿爾弗雷德·霍農和北京大學趙白生教授合編的論文集。在論文集里,來自全球的生態學者從跨文化、跨學科、跨國界的視角為我們呈現了生命寫作領域的最富啟發性的研究成果。論文集中的24篇論文探討了生態文學與生命寫作方式之間的關系,同時還為生態批評與生命寫作的理論基礎提供了新的方法,是我們了解當前生命寫作領域最新成果的必讀之作。
(德)阿爾弗雷德·霍農 趙白生主編 ·文學理論 ·26.7萬字
2013年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一帶一路”重大倡議,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力圖借助此項重大倡議推動絲路文化研究,并通過具體研究參與當代中國的文化建設,因此,2015年8月20日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哈密市伊吾縣舉辦了“絲綢之路與中國文學”研討會。本論文集收錄的論文,就是從與會者提交的30余篇論文中選出的。這些論文涉及文學、歷史、宗教、音樂、美術、探險、中外文化交流等諸多方面,展現了絲路文化的豐富性。
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編 ·文學理論 ·26.5萬字
本書為作者40年間所作古典小說研究論文的選集。內容主要是關于明代“四大奇書”和所謂的“乾隆三大小說”(《儒林外史》《紅樓夢》《歧路燈》)、《聊齋志異》等“八大名著”的研究。研究應用作者所提出的”文學數理批評”理論,揭蔽古典+說敘事的“三復情節”“三極建構”“二八定律”‘六一’模式”“‘中點’模式”“五世敘事”,以及多書相關之“石頭記”“女仙指路”“方位學”“反模仿”敘事模式或創作方法;提出并論證“羅(貫中)學”、破解“太行山梁山泊”千古之謎、發現泰山與《水滸傳》《西游記》等小說之隱秘關系,以及提出“‘雅’觀通俗”即以”治經”的態度解讀“八大名著”的研究方法。
杜貴晨 ·文集 ·48.8萬字
本書為陳從周教授生前編訂的最后一部文集,為作者二十年心力所集,聚書齋考據與實地調研二者之工夫。采札記這一乾嘉學的傳統形式,熔萃其中。一事一題,長短不拘,以古建、園林為主,兼及書畫藝術、文物古跡,以及逸聞民俗等領域。陳老學養深厚,功力扎實,凡欲張欲弛,欲謹欲諧,皆信筆拈來,毫無滯澀,其文字清逸、雋雅,可謂上乘的學術散文。
陳從周 ·文集 ·27.5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