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本書收錄了《迎接地理學的第二個春天》《1952年三校院系大調整及地質地理系回憶》《1978年第二次黃河源考察紀實》《五十年代大學生活和野外實習的回憶》《師生聯手援疆記事》《一位經濟地理專業1956級同學的北大情結》等文章。
北京大學城市與環境學院編 ·文集 ·15.9萬字
本書通過董文俊在北大六十多年的求學、工作、生活的經歷,描述了北大“不拘一格降人才”的教育環境,以及董老師自己圓夢北大、幫他人夢圓北大的人生體驗。
董文俊 海漁 ·文集 ·8.5萬字
本書是北大文研院舉辦的“傳承”系列講述活動文稿的合集,來自人文社會科學領域不同學科的26位北大學人,分享他們在不同時代與北大的緣分和故事。
北京大學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院編 ·文集 ·11.9萬字
本書采用文學史與具體案例分析相結合的方式,探究英國奇幻小說的淵源與發展軌跡,按維多利亞時期、愛德華時期、戰后時期、冷戰時期、全球化時期五個階段梳理英國奇幻小說的形式演進及其與現實的密切關系,幫助讀者了解英國奇幻小說的全貌。
姜淑芹 ·文學理論 ·17.9萬字
本書基于對先秦文本、先秦日常史和文學家經歷的了解和解析,以不斷回溯原文的方式講解人類文明初開、車未同軌書未同文的先秦時代的文學脈絡。
揚之水 ·古詩詞 ·14.4萬字
本書以伍爾夫文本的原創性研讀為出發點,研究伍爾夫關于小說創作的非個人化詩學,剖析其關鍵要素及其相互關聯,探究伍爾夫非個人化詩學對莎士比亞等作家非個人化詩學的繼承與創新,挖掘其與艾略特等同時代作家非個人化詩學的區別,探討伍爾夫非個人化創作理念在其小說中的實踐,以及分析其對陳染等中國當代女作家的深刻影響。
黃重鳳 ·文學理論 ·19萬字
本書記錄了北大考古師生在總書記回信精神的指引下求知進取、不懈奮斗的青春歷程,回顧了北大考古師生弘揚光榮傳統、賡續紅色血脈的動人實踐,展現了新時代北大人將學科理想融入強國偉業、用青春奮斗助力民族復興的責任擔當。
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 ·文集 ·16.3萬字
本書先提要式地概述唐前詩歌及唐詩的發展脈絡、總體特色和重要成就,進而按題材對唐詩進行分類講讀,重點講述了邊塞詩、懷鄉詩、閨怨詩、愛情詩、哲理詩、飲酒詩、詠月詩等十二類唐詩佳作。
程郁綴 ·古詩詞 ·18萬字
本書以1917-1937年中國現代文學期刊中的法國文學論爭為主軸,借助論爭中的關鍵詞,重構法國文學在1917-1937年中國的接受語境。
楊振 ·文學理論 ·18.6萬字
本書以北京大學師生在思政實踐課程中的所思、所想為主要內容,每首情詩旁附注投稿人及課程團隊信息,配以課程團隊在實踐中拍攝的相關照片,展示了課程成果,深化了育人效果。
陳寶劍主編 ·文集 ·9761字
本書精選出北京2022年冬奧會和冬殘奧會北大“冰新一代”志愿者撰寫的百余篇文章,聚焦冬奧盛事,從“冰新一代”自身經歷出發,記錄北大青年在冬奧志愿服務中的所為所感所想,展現了北大青年的青春風采,與北大人賡續不變的家國情懷。
戶國棟主編 ·文集 ·19.5萬字
本書收錄了著名史家李埏、李伯重父子回憶自己的老師張蔭麟、錢穆、聞一多、吳晗、方國瑜、韓國磐、傅衣凌、吳承明、何炳棣等人的文章多篇,對他們的品格、學識做出了描述,展示了“良師”與弟子們教學相長的動人經歷;同時對他們史學研究的特點、成就做出了介紹,展示了“良史”的史識、史才與史德。
李埏 李伯重 ·文集 ·13.3萬字
全球暢銷作家、生活方式引領者、演說家阿蘭·德波頓長踞歐美暢銷書排行榜的作品。80幅繪畫、攝影作品,30余篇佳作摘選精美呈現;左手小說,才情縱橫;右手散文,慰藉人心,華茲華斯、波德萊爾的優美文字帶你品味大千世界。新增德波頓特別為中國讀者撰寫的序言。在《布拉格之戀》結尾處的夢境上扎上一針,滲出的淡藍色便可以為德波頓的一路行程著色;任何行路的真實色彩都被這心路的藍色、薄霧中的藍色幻化了,成了一種無法拒絕的誘引;空間喪失了地理上的方位,時間懶散地化為一縷幽香;串起行程和文字的只有華茲華斯、波德萊爾、凡·高們和德波頓這位才子在心靈深處共鳴的悸動了;與德波頓同行,前路是去往遠方的行程或是夕陽中向家園的回歸……
(英)阿蘭·德波頓 ·外國隨筆 ·9.9萬字
本書主要收錄了各類人員自己撰寫的“戰役”故事,有參與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醫護人員及其家屬,他們的故事讓你看到“最美逆行”,最大的無私。
新民周刊社 ·紀實文學 ·13.4萬字
本書分為作為一種思想操練的五四、多元并存的五四時代、兩代人的合力、五四的闡釋和傳播史等六部分,收錄了《為何不斷與五四對話》《作為一種思想操練的五四》《危機時刻的閱讀、思考與表述——紀念五四運動一百周年》《“新文化”如何“運動”——關于“兩代人的合力”》等文章。
陳平原 ·文集 ·14.2萬字
本書回顧和總結了郝克明先生一生教育科學研究的杰出成就及卓越貢獻,具有一定的學術參考價值和紀念意義。
中國教育發展戰略學會 北京大學教育學院編 ·文集 ·11萬字
本書旨在追溯“儒學西傳”的源頭,從明末清初來華傳教士中外文儒學譯述的編目整理及提要撰寫起步,主要圍繞在“中國禮儀之爭”中扮演重要角色的耶穌會、多明我會、方濟各會三大修會的儒學譯述,力求厘清其譯述之間的系譜傳承相互借鑒、回應問難等隱含的脈絡。在此基礎上,依據其對儒家文化所持的不同態度,將來華傳教士群體細化為“支持文化適應政策”“反對文化適應政策”“文化調和派”三派,并借助“概念史”的研究路徑,對“天”“上帝”“太極”“鬼神”等極具爭議性的儒學概念在來華傳教士群體中的不同理解予以梳理,探究其在跨文化語境下如何對儒學概念原本的“名”與“實”進行分離、人為予以重新建構并分配給其新的語境意義,來實現自身觀點的立論和論證。
羅瑩 ·文學理論 ·18.9萬字
是做一朵花,還是成為春天?女人,最重要的,是和不完美的自己握手言和。先愛己,才能后愛人。
千樹 ·文集 ·11.7萬字
本書作者以二十四節氣及農事活動互為經緯,用田野筆記的形式記錄落谷有聲,講述了百年農業生產變遷、傳統農耕人家的農事生活、鄉村熟人社會的生活圖景。
閻海軍 ·現當代隨筆 ·12.1萬字
本書內容涉及古文獻學理論研究、傳世文獻整理與研究、古文字與出土文獻研究、海外漢籍與漢學研究等中國古文獻研究等相關領域。收錄了《顏李學派經學的內在理路——以易學為中心的考察》《新刊墓志集新見唐人著述輯考》《論順治康熙間西安大興善寺臨濟宗佛教法系及其影響》《明支遁詩文集輯本出處考論》等文章。
北京大學中國古文獻研究中心編 ·文學理論 ·427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