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惠金融:前沿探索、動機考察與效應評估
近年來,國際組織及各國政府大力推進普惠金融,旨在消除極端貧困和促進經濟增長。然而,有關普惠金融的諸多問題仍有待回答:全球范圍內推進普惠金融的進展如何?激勵家庭進入金融市場的因素有哪些?如何引導商業銀行向貧困人群提供適當的金融服務?普惠金融是否對貧困人群產生福祉效應?本書基于金融市場供給側和需求側的兩方面數據來源開展實證分析,并逐一回答上述問題,進而明晰普惠金融的發展進程、參與動機和福祉效應。本研究的調查結果也為政策制定者提供了重要的啟示。該分析明確了家庭申請銀行借貸的不同動機。通過觀察信貸申請者的行為特征,銀行和政策制定者可以依據此來預測借款者將如何利用信貸,并預測普惠金融可能帶來的經濟后果。如果攀比效應主導家庭金融行為,那么金融機構應該更多地依賴于審慎監管來篩選那些有很大可能增加炫耀性消費的申請者,即那些表現出嚴重的收支不平衡的人。通過對信貸申請者的社交網絡成員的消費習慣進行調查,貸款人員能夠評估申請者的潛在違約風險。在比較型的社會中,政府需要通過收入再分配政策來減少不平等,從而創造一個更大的、可持續的中產階級(Akay等,2012)。相反,如果隧道效應占主導地位,政策制定者無需過度關注那么收入不平等和過度消費所帶來的影響,這是由于相對貧困的個體會更加理性地將金融資源分配給有利可圖的項目,從而積累財富。在這種情況下,對金融機構來說,確保為那些收到信貸約束的人提供充足的資金,并給予其投資及還款導向是極其重要的。
·8.8萬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