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商業的本質和互聯網(第2版)
會員

互聯網自20世紀90年代中期進入商業應用,經歷了移動互聯網、云技術、大數據、物聯網、區塊鏈和Web3.0等發展階段,給這個世界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巨大變化。然而萬變不離其宗,紛繁復雜的表象下是不變的市場規律與商業的本質,而商業的本質就是基于效率的價值創造。作者從消費互聯網入手,歸納總結了網絡的梅特卡夫效應、雙邊市場效應、規模經濟效應和協同效應,將谷歌、亞馬遜、騰訊等大型科技公司的興起歸因為這四種效應的疊加,同時指出P2P、共享單車等熱門商業模式的失敗是源于缺乏對商業本質的理解,誤以為只要上網即可產生這些效應,導致互聯網創業者和投資人遭受了原本可以避免的挫折和損失。作者預期互聯網的下一波應用高潮將在工業領域中掀起。由于對行業和企業知識(IndustryKnow-how)的強依賴,工業互聯網一般不具備梅特卡夫效應和雙邊市場效應,其原理的關鍵是傳統的規模經濟效應和協同效應。即使不太可能重現谷歌、亞馬遜的大市值故事,工業互聯網也將帶給我們目前還難以充分評估的驚喜,特別是在大規模個性化定制、制造業轉型、數字化營銷和企業組織管理重塑等方面,影響之廣泛、精彩程度之高應該不亞于消費互聯網。

許小年 ·部門經濟 ·14.8萬字

明清以來美洲糧食作物經濟地理研究
會員

18世紀中期到19世紀中期是玉米、番薯在南方山區推廣最快的階段,之后才作為主要糧食作物發揮了巨大功用,在南方平原地帶,則一直建樹不多;最終在南方形成了西部山區玉米種植帶和東南丘陵番薯種植帶,雖有交匯,分庭抗禮,邊界在湖廣、廣西。北方玉米、番薯推廣更晚,光緒以降的清末民國時期才有較大發展,最終奠定了一般糧食作物的地位,然地位仍并無二者在南方山區之地位,玉米勝于番薯,尤其在春麥區番薯幾無蹤跡,玉米在北方山區值得一書,在平原也有所發展,在總產量上得以超越南方。美洲作物推廣作為技術革新之一,是由人口增長決定,不能倒因為果。實際上美洲糧食作物價值凸顯的時間在19世紀中期之后,且主要在山區緩解人口壓力。玉米恐怕并非“可以解釋(清代)人口增長的23%”,至遲在19世紀中期,玉米、番薯提供人均糧食占有量43.83市斤、供養2473~2798萬人。至少太平天國(人口峰值)之前的人口壓力并非源自美洲作物,即美洲作物不是刺激人口增長的主要因素,就全國而言美洲作物發揮更大功用的時間在近代以來,已經錯過了人口激增的階段。依然是傳統糧食作物在中國人口增長的問題上居功至偉。也證明,博賽拉普的反馬爾薩斯理論,人口壓力決定食物生產,更加符合傳統中國國情。

李昕升 ·部門經濟 ·17.5萬字

QQ閱讀手機版

主站蜘蛛池模板: 长阳| 阜阳市| 纳雍县| 阿坝县| 庆安县| 渭南市| 丰顺县| 桃源县| 遂川县| 韶关市| 吉林省| 玉环县| 白山市| 甘谷县| 绥芬河市| 沭阳县| 新龙县| 神木县| 乐至县| 弥勒县| 白玉县| 洛阳市| 庆阳市| 盘山县| 睢宁县| 乐陵市| 惠州市| 正镶白旗| 洛阳市| 建德市| 平山县| 格尔木市| 右玉县| 林西县| 山西省| 韶关市| 孟州市| 山东| 老河口市| 莱州市| 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