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德國是公認的具有世界領先的創新能力的國家。德國創新能力的基礎和源泉在哪里?為什么這個國家總能在激烈的全球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同濟大學德國研究中心依托同濟大學一百多年來積累的豐富的對德研究資源,攜手校內外、國內外一流的德國問題專家,對德國創新能力的基礎與源泉進行了系統的分析。書中的每一篇文章探討了不同領域同德國創新能力的關聯,分析了各相關領域對德國創新能力的影響,并展現了這些影響機制的機理和力度。
裴鋼 江波 (德)辜學武 鄭春榮 ·國際經濟 ·26.8萬字
本書首先主要闡述世界經濟的含義,提出世界經濟發展中典型與非典型道路這一命題,進而提出本書的研究內容和基本框架。接著按照時間順序,分別論述了1500年以前的世界經濟、第一次產業革命的歷史形成、二次產業革命與世界大戰、二次大戰后的世界格局以及戰后市場經濟宏、微觀機制的發展。進而闡明了世界經濟發展中的幾個關鍵問題,分別包括當前國際貨幣體系的矛盾與改革、創新與新科技革命對世界經濟的影響、當代世界產業和貿易格局、世界城市化的趨勢及中國的策略、國際金融危機以及世界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把握住這幾個關鍵問題,也就把握住了世界經濟發展的關鍵路線和基本規律,從而對世界經濟發展的典型道路與非典型道路有了本質性的認識。
姜洪 ·國際經濟 ·26.5萬字
2018年以李克強總理訪日為契機,中日關系重回正常軌道。2018年是中日和平友好條約締結四十周年。在中日雙方共同努力下,中日關系改善發展的勢頭持續增強。當前,世界經濟整體復蘇,但仍面臨許多不確定的因素。特別是單邊主義和貿易保護主義抬頭,貿易爭端分歧打斷了全球貿易體制,對現有產業鏈形成了沖擊。中日兩國是世界主要經濟體,在全球產業鏈上各有優勢,環環相扣,應攜手努力,應對當前全球貿易保護主義挑戰,共同維護國際經濟秩序和地區的穩定繁榮。今后三到五年,將是中日關系發展的一個關鍵窗口期,中日兩國應抓住機遇,繼續加強中日經貿合作。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中國經濟發展所面臨的國際環境和遇到的問題,與日本相似,日本很多經驗教訓值得我們借鑒。本書從金融、經濟、國際關系、日本經驗、中日經濟合作、日本經濟形勢等六個方面,深入分析了影響日本經濟發展的重大經濟政策和可借鑒經驗,同時就近年來中日經濟發展中的熱點、難點和焦點問題進行了剖析并提出了對策建議,在此基礎上提出未來中日經濟合作重點領域。這些問題的研究與分析對于我們當前和今后更好地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有一定的益處,為宏觀經濟研究者和政策制定者提供參考借鑒
逯新紅 ·國際經濟 ·43.9萬字
本書為2011年國家社科基金青年項目《日本對大湄公河次區域合作的介入及其對中國的影響》結項成果。本書探討日本如何運用官方發展援助(ODA)、區域公共產品和文化外交參與大湄公河次區域合作,實現日本在該地區的國家利益并擴大自身影響力,以及這些行為對中國所造成的影響。本書由序論、四個章節和結論組成,分別從官方發展援助、區域公共產品以及文化外交三個章節討論日本如何介入大湄公河次區域合作,通過調查問卷數據實證分析日本對大湄公河次區域合作的介入對中國造成的影響。作為綜合研究日本參與大湄公河次區域合作的著作,本書具有較強的專業性,為學術界進一步深入研究相關問題奠定基礎。
趙姝嵐 ·國際經濟 ·27.7萬字
本書為學部委員專題文集之一,收入作者有關論文15篇,分為三編,第一編歐洲的經濟改革,收入七篇論文;第二編歐洲改革的歷史回顧,收入兩篇論文;第三編德國在經濟改革問題上的若干觀點與做法,收入六篇論文。這些文章是作者長期從事這個問題研究的代表作,代表了作者的學術水平,是難得的集中體現。
裘元倫 ·國際經濟 ·26.4萬字
本書基于產業集聚區中國發展過程中的河南實踐,遵循“理論探索—實踐總結—規律研究”路線,嘗試性地對其經典理論模型進行了中國化改造,聚焦于產業集聚區的形成機理和發展動力的相關命題,對產業集聚區內、外部動力機制及其關聯影響進行了理論探索。通過運用多樣化的統計計量分析方法對河南省產業集聚區發展情況進行了多維度、綜合性分析。
鄭秀峰 郝鵬 王春暉等 ·國際經濟 ·24萬字
《拉美暨加勒比經濟發展分析和展望》是西南科技大學拉美研究中心的拉美經濟報告,一年一本,對拉美宏觀經濟及各行業經濟進行了分析,也對國別經濟進行了研究。書的最后是拉美經濟數據匯總。目前,有對拉美總體情況的年度發展報告,而單獨對拉美經濟進行年度分析,還是第一本,具有一定的獨特性。本書集結了全國拉美研究學者的文章,又有總體布局,是一本有一定水準的拉美經濟研究作品。
陳朝先 劉學東主編 ·國際經濟 ·25.4萬字
“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以來,得到了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和積極響應。“一帶一路”是新形勢下國際合作的大舞臺,是推動世界經濟共同發展的偉大構想。能源合作在“一帶一路”建設中占有重要地位。“一帶一路”既是世界重要的能源生產區,也是世界重要的能源消費區,其能源產量占世界總產量的近3/5,能源消費量超過世界消費總量的1/2。美國頁巖油氣革命獲得成功,對全球能源供需格局產生了重大影響,在國際原油價格低位運行的情況下,如何深化“一帶一路”能源合作,是政府、企業共同關注的話題。本書以能源為“主線”,重點介紹了“一帶一路”能源合作的現狀,總結了我國能源企業在“一帶一路”能源合作中的經驗和教訓,提出了“一帶一路”能源合作的構想和建議。
李富兵 王建忠 顏春鳳等編著 ·國際經濟 ·22.8萬字
該報告緊緊圍繞經濟發展,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進行了分析和研究。報告意在將沿線國家作為一個整體,從產業梯度分析、貿易依存度及互補性等視角,透視沿線國家的經濟互補性和產能合作的可能性,探索“一帶一路”實施的理論基礎。報告的突出特點在于實時監測和記錄“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各項數據信息,通過五通指數,對各國的投資規模、導向及方式,金融市場及風險,人文交流,“一帶一路”重點項目等方面進行全面的分析,為相關政策制定和合作項目的確定提供實時可靠的理論和信息依據。
國家開發銀行 聯合國開發計劃署 北京大學 ·國際經濟 ·25萬字
本書是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東北財經大學產業組織與企業組織研究中心重大項目的成果,以經濟全球化這一大趨勢為背景,以經濟全球化與轉軌國家經濟安全相關性為理論基礎,分析經濟全球化對轉軌國家經濟發展的積極推動作用和帶來的弊端與負面影響,以及轉軌國家的產業發展和產業安全問題,特別是重點而深入分析轉軌國家面臨的產業風險和產業安全的挑戰。
郭連成 王鑫 ·國際經濟 ·24.2萬字
近年來,意大利經歷的變化,全面而深刻。除去由該國內部發展慣性使然的“漸進性演變”之外,還充滿著由外部國際環境帶來的“被動”之變,這些變化與意大利政府做出的“因應”之變,錯綜復雜地交織互動,共同塑造了今日意大利經濟、社會、政治、外交、文化與教育領域的主要特征,且將繼續成為未來意大利發展的動因。本書從經濟社會、政治外交、文化教育等多視角深入剖析近年來意大利發生的重要變化,并基于此探討新形勢下中意關系發展的新特點與新趨勢。
羅紅波 孫彥紅 ·國際經濟 ·21萬字
《國別和區域研究》旨在推動學術發展和加強資政服務,力爭成為國家和區域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全方位綜合研究的思想性平臺,努力發揮教學科研、數據應用、咨詢服務和國際交流的多種功能和作用。書中常設欄目有“主題研討”“國別研究”“區域形勢”“學科建設”等。本輯圍繞中國外交的重大內容,以“一帶一路”為研究主題,各個學者從不同角度切入,研究視角既獨特而又全面,見解獨到,具有極強的資政功能和學術參考價值。
羅林 夏征難 ·國際經濟 ·20.4萬字
本書對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央提出的一系列有關對外開放、對外經貿,以及全球經濟治理新理論、新倡議、新觀念、新論斷、新思想在學術界引起的學習、討論、探索與研究成果文獻的發展脈絡進行梳理、概括和總結,為學術界未來進一步深入研究奠定基礎,有助于促進廣大干部、研究生、知識分子和實際工作者深入學習、領會黨的理論與決策。
夏先良主編 ·國際經濟 ·20萬字
近年來,中國提出的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倡議在全世界引起越來越強烈的反響和呼應,已有許多國家明確表態要積極參與“一帶一路”的建設,連一直對此倡議持有疑慮情緒的俄羅斯也與中國簽署了《關于絲綢之路經濟帶與歐亞經濟聯盟建設對接合作的聯合聲明》。本書就是集中哈兩國本專業領域的專家在這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而成。專家們對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的前景與意義,尤其是對其與歐亞經濟聯盟及成員國國家戰略計劃對接的主要方向、基本框架和實施路徑進行了有益的探索。
李永全主編 ·國際經濟 ·21.1萬字
在過去40年中,中國在科技創新體系方面堅持推進改革開放,其廣度和深度不亞于中國任何其他領域的改革開放。本書首先按照時間順序,展現中國科技創新領域改革發展的主要階段和事件,理清系統展現中國科技體制改革與創新發展的歷史進程,然后從國家創新體系的各個重要組成部分展開,包括基礎研究、產業科技、高校科技與人才培養、區域科技、企業技術、軍民融合以及科技全球化與國際科技合作。
薛瀾 ·國際經濟 ·26.6萬字
數字經濟改革預示股市福音?未來產業風口的形成是否有跡可循?刺激政策真是應對通脹“高燒”“速效藥”?在魯奇爾·夏爾馬看來,全球經濟市場像是一片危險又充滿機遇的熱帶叢林,要想在這里存活下去,就需要排除一切雜音和噪聲,準確地識別出新興市場國家即興或將衰的信號,從周期性的投資瘋狂與痛苦中抽離。夏爾馬長達數十年游遍全球的經歷,為他判斷一國經濟走向提供了實際依據,也降低了市場隨機性導致預測謬誤的可能。他提出的10項規則跳出了經濟學家的思維框架,以更接地氣,但更新鮮的視角分析未來5~10年的國際經濟新形勢。無論是想了解全球經濟趨勢,還是預判下一輪國內投資熱潮,本書都能給你不一樣的解答。
(美)魯奇爾·夏爾馬 ·國際經濟 ·26.3萬字
作為一種“去歐美中心主義”的努力,本書致力從社會學和人類學的角度比較中國和印度社會在全球化和現代化的進程中,在發展道路、農業和農村發展、城市化及其后果、勞動與社會組織、社區與社會治理、醫療與教育、文化與精神、性別與兒童發展等方面相似及相異的經歷,并追問這些異同背后的原因。這種比較有助于我們反觀中國社會的發展,并幫助我們在一種“替代性參照框架”的基礎上反思既有的發展模式和學術范式。
黃玉琴等 ·國際經濟 ·22.7萬字
本書基于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對國內外園區開發運營的實踐與理論經驗,在梳理中國境外園區發展歷程、分類、布局、典型案例與其經驗、問題的基礎上,結合“一帶一路”實際與趨勢,創新性地提出了中國境外園區開發運營的新思路、新模式,旨在為“一帶一路”境外園區的可持續性開發運營提供參考。全書內容充實,結構清晰,文字流暢,案例充實,對我國境外園區的建設、運營有一定的助益,適合相關專業大學師生及行業從業者閱讀。
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 ·國際經濟 ·23萬字
本書沿著張培剛教授的思路,將發展中大國作為研究的重點對象,從界定大國的概念和經濟發展的內涵開始,提出大國經濟發展理論的研究范式。在回顧大國經濟理論研究的歷程、概括大國經濟發展典型化特征的基礎上,揭示國家規模影響經濟增長的機理,明確了大國經濟發展理論的核心原理。然后,在此框架下,重點研究大國的工業化、城市化、制度變遷和治理結構等問題。
歐陽峣等 ·國際經濟 ·29.9萬字
在“一帶一路”框架下,要實現中國—東盟命運共同體這一美好愿景必須具備一個能與之匹配的金融支撐與國際金融合作體系。本書運用理論研究、案例考察與量化研究結合的方法,立足于東盟各成員國內部經濟結構與金融結構的互動規律,著重梳理和分析了東盟各成員國金融結構差異和發展傾向,并在此基礎上制定了進一步推動中國—東盟金融合作的政策建議。具體而言,本書上篇探討了經濟結構與金融結構的互動機理和差異性金融結構“互嵌”的“耦合”,分析了中國—東盟全面金融合作的充分必要條件,從中國—東盟命運共同體建設的金融需求與支撐、中國—東盟金融雙向開放體系創新、中國—東盟金融合作框架設計三個方面展開論述。通過對中國—東盟金融合作進展和現狀的梳理,研究了中國—東盟基于經濟結構與金融結構互動的金融合作機制,以及基于金融結構“互嵌”的中國—東盟金融合作機制,提出中國—東盟金融合作的推進策略。本書下篇對各成員國的經濟發展狀況、經濟結構、金融發展狀況、金融機構體系、金融市場體系、金融體制、與中國的金融合作進展和建議等多個方面作了翔實的論述。
陳瑤雯等 ·國際經濟 ·48.6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