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態下民間借貸危機的內在機理及治理路徑與對策研究
自2010年以來,隨著“新非公36條”的頒布與司法的松綁,我國民間借貸就進入了高速發展的快車道;與此同時,民間借貸的風波與危機自2011年溫州民間借貸危機開始后幾乎就從未消停過,直到2020年P2P完全清零之后,民間借貸所引發的風潮、風波和危機才真正消停。綜觀我國民間借貸的歷史,從未出現過如過去10年那樣影響如此廣、涉眾群體那么多、借貸規模那么大、引發惡性事件那么頻繁。究其原因,一是因為民間借貸發展的經濟社會以及法律政策等背景發生了顯著的變化。傳統的熟人社會向陌生人社會轉變;長期的金融抑制既導致中小企業融資需求無法得到滿足,又造成居民家庭投資渠道缺乏;與此同時政策的鼓勵與司法的松綁極大地推動著民間借貸的快速發展。二是因為民間借貸在超常規發展的同時,監管卻未能及時跟上;傳統聲譽約束機制失效的同時未能構建新的誠信約束機制與違約懲戒機制;民間借貸發展政策的不穩定與不完善等正式制度不足所引發的風險;以及類金融機構盲目追求業務而忽視項目風險控制或機構本身風控能力與手段就欠缺;出借人的風險意識薄弱、盲從效應與剛性兌付預期;民間借貸的借款項目絕大多數就是高風險項目;借款人的道德風險與龐氏騙局等非正式制度性不足所所引發的風險,二者導致民間借貸風險不斷攀升,引發各類民間借貸風波與危機的不斷爆發,造成經濟金融以及社會沖擊波,引發地方不穩定。因此,我們在充分借鑒吸收國內外相關研究成果的基礎上,通過對各地的民間借貸及民間借貸危機的深入梳理,同時主動積極參與到地方民間借貸危機處理過程,以此更深入地研究民間借貸,研究民間借貸危機的爆發,危機的傳染與擴散,危機的處理機制,危機的理論模型以及危機的實證分析等。最終為地方政府和相關部門防范民間借貸風險;為其危機爆發后的高效及時應對;以及最終化解民間借貸危機,穩定地方經濟提供寶貴意見和對策。
·17.5萬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