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化市場化背景下糧食目標價格補貼制度試點及演變研究
糧食補貼政策事關糧食安全、農民收入和國際貿易摩擦大局。為應對國內外糧價倒掛進而糧食生產量、進口量和庫存量三量齊增等問題,2014年起我國進行大豆目標價格補貼政策試點,但是試點經歷了飽受爭議到最終演變為糧食生產者補貼制度的過程,而且適應中美農業國內支持爭端案(DS511)專家裁決報告的需要還要進一步改革。糧食目標價格補貼制度具有價格支持和收入支持雙重特征,在發達國家有悠久的歷史,但在我國還是一種新生事物,還需要進行理論與政策的探討。本書以市場化改革不斷深入、國際化挑戰不斷加深為背景,以中央相關重要文件精神為指導,圍繞糧食目標價格補貼政策試點及演變的理論基礎和實踐經驗,綜合運用統計學、國際經濟學等多學科知識,從界定糧食目標價格概念入手,糧食目標價格補貼的國際經驗與模式、糧食補貼的國際約束、大豆目標價格補貼政策試點調查及效應評價,糧食生產者補貼制度的本質與效應評價、國際比較與機制設計、基礎保障等方面進行了深入、全面的研究,以期對于構建適應世貿組織規則的農業支持保護制度提供理論基礎和決策參考。
·14.7萬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