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要到了,青團該開吃了
青團( 英文名:Qingtuan、Green rice balls )又稱清明團子、艾團、清明果,是江南地區的傳統特色小吃。青團色如碧玉,口感糯韌綿軟、肥而不腴, 主要采用青艾(有的麥草汁)和糯米粉搗制再以豆沙為餡而成。
青團是清明與寒食節時民間的一道傳統點心。據考證,“青團”之稱大約始于唐代,詩人白居易路過寒食店所著詩篇里有提及。寒食節源于春秋“之推綿山焚身”的故事,為了紀念介子推死難日在這天禁止生火,吃冷飯,由此而來寒食節,青團作為寒食之一被流傳了下來。寒食節與清明節是兩個不同的節日,后世隨著時間的遷移,逐漸把寒食的習俗移到清明之中,故也有了清明吃青團的習俗。青團的制作方法在清代的《隨園食單》中有記載:“搗青草為汁,和粉做團,色如碧玉。”現在做青團,有的采用漿麥草,有的采用青艾汁,也有用其他綠葉蔬菜汁和糯米粉搗制再以豆沙為餡而成。制作青團原料中的艾草有平喘、利膽、消火、抗菌、驅寒、除濕等功效,而小麥草的汁有去油解膩、消食降火的功效,同時還能起到美容的作用。
青團在各地叫法和吃法也不同,比如說上海寧波一帶叫青團,杭州一帶叫清明團子,里面的餡除了豆沙餡,也有咸口的,里面包著腌菜、豆腐、腌肉等料。其在貴州青團叫清明粑,在客家地區,青團就叫艾粄,粄[bǎn]就是客家方言里各種糯米、粘米糕點的統稱。青團是江南清明的食物符號,南方地區僅就青團一樣,就有好些個“變種”,還有一種與青團近似的食物,主要流行于南方客家人中,同樣是以艾葉為基本原料制成面團,壓成一塊厚厚的圓形餅放在葉子上蒸熟食用,或者制作成手一般大小的餃子形狀,這種類型的青團當地人稱之為艾粿或艾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