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道德經
最新章節
書友吧 175評論第1章 前言
《道德經》原名《老子》,漢代的河上公所著《老子章句》,把《老子》整理為《道經》37章,《德經》44章,故有《道德經》之名。
《道德經》作者為老子(又名老聃,名李耳),春秋時期楚國人,是我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道家學派的創始人。他和孔子同屬一個時代,但年齡長于孔子。老子曾任周王室藏書管理者。相傳,《道德經》一書寫于他歸隱時,途經函谷關,守將尹喜向他問道,于是老子才留下這部《道德經》。
《道德經》是我國傳統文化中一部舉足輕重的經典著作,是我國首部完整的哲學著作。它雖然只有五千言,但文約意豐,字字珠璣,句句精辟,內容涉及政治學、軍事學、倫理學、科學、宗教等諸多領域。
《道德經》是老子對自然萬物,對人生、社會等方面進行觀察后所做的哲學思考,體現了他的自然觀和人生觀。《道德經》一書的核心思想是“道”。這個“道”,就是天地萬物的本原,它化生主宰著天地萬物。所謂“道可道,非常道”,這個“道”無形無聲、無跡可循,老子為了說明這個無形的存在,故名之以“道”。這個道只可意會不可言傳,老子本人并不主張多言、立言,但為了說明這個“道”,他著了簡約的五千言,以示其真誠求“道”之心,以證“道”的存在。所以說:“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道”在“無”中化生萬物,產生陰陽二氣,陰陽二氣和而萬物生,可見,“道”是天地萬物之根、之母、之本元、之初始。而道的特點是無、低、谷、柔、弱、和,所以老子認為,人作為“道”之產物,要“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所以人要順道而行,法天效地,天人合一,清靜無為,柔弱中和,和光同塵。無論何時都要保持本性,這樣才能不失根本。這就是順道,從而獲得大道。
這個“道”由無中生有,并統領萬物,貫穿始終。所謂殊途同歸,大道歸一,無論做人做事,無論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個“道”都在起著作用。所以說《道德經》博大精深的內涵,早已超出了哲學范疇,而有廣泛的借鑒和實用價值。它不只是一種哲學層面的思想和智慧,更成為一種指導行為的策略和方法。
《道德經》一經問世,就以其豐富的內涵引起世人關注。兩千多年以來,《道德經》不斷地被人們閱讀、研究、流傳,從而產生巨大的影響。它深刻地影響了我國的傳統文化,歷史上的諸多學派,都深受其影響。不必說它直接產生我國的本土宗教——道家學派,就是其他各種“顯學”,也可以說直接由它催生而出。其中玄德觀,為儒家始祖孔子所用,成為中國幾千年德治的宗旨;其中用兵之道,為兵家的孫武所用,形成中國變化莫測的兵家思想;其中的天地觀,經過莊子的闡發,為魏晉玄學所用,形成自然曠達的人生觀,進而發展為宋明時“存天理,減人欲”的宋明理學……所有這些,都得益于老子的《道德經》,所以說它是“萬經之王”一點不為過,說它是形成我國傳統文化的典藏,一點不為過。
不只在中國,《道德經》在世界上,也產生著廣泛而深刻的影響。唐朝貞觀年間,《道德經》就被玄奘翻譯成梵文,流傳到印度。16世紀初,《道德經》又被譯成了拉丁文、法文、德文、英文等,流向歐美各地,其思想影響到黑格爾、羅素等西方的大批哲學家。至今為止,可查到的各種外文版《道德經》典籍已有1000多種,幾乎每年都有一兩種新譯本問世。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統計,《道德經》是除了《圣經》以外被譯成外國文字發行量最多的世界文化名著。托爾斯泰對老子也十分推崇,著名的搖滾樂隊披頭士甚至將《道德經》第四十七章改編成歌曲。
一部僅有五千言的奇書《道德經》,視角獨特,思想深邃,文約意遠,令人愛不釋手,一代代人對它研讀沒有窮盡。兩千多年來,人們對《道德經》的解讀多種多樣,形成的文字卷帙浩繁,汗牛充棟。道家的、儒家的、兵家的、法家的、墨家的、佛家的,等等,各有自己解讀的角度,都成為我們解讀《道德經》的寶貴文化遺產。
今天,世界文化交流日趨一體化,科技和物質發展迅猛,價值觀多元化,社會競爭日漸激烈,我們能夠重新閱讀《道德經》,顯得更有現實的意義。或許,其中的具有普世價值的思想和智慧,會為迷茫的我們提供某種借鑒。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一個人的困惑,往往是全世界、全人類的困惑。而《道德經》的普世價值,正在于此——每個人,都能從中找到自己的所需。《道德經》的涵養萬人,正如其中所說的“道”之化養萬物,不分親疏,不分貴賤,普濟天下。《道德經》本身,即是一種滋養人類的道。
目前,市場上多種《道德經》版本皆大同小異,質量良莠不齊,要么互相傳抄,內容混亂,要么內容繁雜不清,要么太專業艱澀令普通讀者不能卒讀。
為了讓讀者對《道德經》形成全新的了解,我們編寫了本書。全書遵循原書結構體例,分為上下兩篇,上篇為《道經》,有37章,下篇為《德經》,有44章,共81章。
《道經》講述宇宙根本,指出“道”的存在。《德經》講述由“道”而生的道德精神,以及與之相應的修身齊家治國等方略。每章分為原文、注釋、譯文、解讀心得、校注名句和經典故事六個版塊,在尊重原著的基礎上,力圖為讀者打造全新的閱讀感覺——其中的標題,是我們從原文中提煉而出的,最能代表該章核心或重點思想;其中的校注名句,為讀者提供更多前人解讀《道德經》的智慧點評(選取自漢代到清代,河上公、蘇轍、司馬光、王弼、純陽真人、王夫之等人的精典注釋),以輔助讀者從多角度解讀;其中的解讀心得,是本書譯注者的解讀理解心得體會,以幫助讀者更深刻地理解原著;其中的經典故事,選取的都是歷史上的經典事例,生動形象。所有這些,都是本書的個性和獨特性之所在。
本書結構清晰,提綱挈領,一目了然;版式大方干凈,條塊明晰;封面典雅大氣,意蘊深厚,與老子的《道德經》原文相得益彰,共同形成一個有機組合的整體。希望給讀者提供一本尊重原著的,集知識性、思想性和藝術性于一體的,有歷史感、人文感,又不失指導性和時代感的全新版的《道德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