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阿難問世尊曰。欲發道意為菩薩者當以何為本。佛言。精進不懈分別空慧。欲度一切不見吾我及與壽命。是則為本。又問曰。寧有遲疾。佛言。亦有亦無。又問。何謂為有。何謂為無。佛言。有者從精進而不懈怠積殖功德。布施戒忍精進一心智慧善權方便慈悲喜護四恩空行。得無上正真之道。不從懈怠得。斯謂有也。無者道無處所無形無名譬如虛空。不從造作而可獲也。無所造作無心意識。無內無外亦無中間。無取無舍乃應入道。斯謂無也。所以者何。乃往歷劫其數難計會。有轉輪王名曰自在。王有千子勇猛杰異。國土七寶主四天下。治以正法不加刑罰。爾時有佛。號曰寶妙如來至真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號佛世尊。時佛說法。初語亦善中語亦善竟語亦善。分別其義微妙具足。凈修梵行演法弘普。時會菩薩無數億眾。聲聞緣覺不可稱限。時轉輪王供養侍佛積有年歲。千子寶臣大眾翼從。俱詣佛所。稽首足下卻一面坐。佛為廣說菩薩之行。多所安隱多所救護。于一切人為第一尊。王及諸子寶臣翼從之眾。皆發無上正真道意。夙夜精進不敢倦息。供養如來一切所安。于是千子悉于佛前自試功德。各各探策誰前作佛。得上策者余降不如次第作佛。懈怠薄德最當在后。尋如所言各各探策。有一太子最后得策。窮久下第乃得作佛。則時愁戚不能自勝。便自投身如大山崩。吾身云何最后作佛。
佛告之曰勿得憂感。道無有限亦無遠近。能分別解空無之慧便在前耳。于時太子聞佛所說即時踴躍。即發無上正真道意。得不起法忍。行大慈悲。解一切法如幻影響如野馬如夢芭蕉水中之月。千人之中第四得佛。號曰釋迦文如來至真等正覺。其余諸子次第得佛。最后當得作佛者名曰樓由。佛語阿難。欲知爾時轉輪圣王者。定光如來是也。失策太子。便解空無精進不懈。先得佛者則吾身是也。其余諸子賢劫中千佛興者是也。當知斯義。道無遠近解空別妙知自然法乃得佛疾。爾時諸會莫不欣然。普發道意為菩薩行。五千菩薩逮得法忍。萬人得柔順法忍。于是日天王與無央數百千天人。來詣佛所稽首足下卻住一面。前白佛言。以何等行為日天王行照四天下。何緣為月照夜除冥。佛告日王。有四事法得為日王。何謂為四。常喜布施修身慎行奉戒不犯。又志然燈于佛寺廟。若于父母沙門道人殖光明德。是為四。佛時頌曰。
常樂興布施 奉戒不犯禁
然燈于佛寺 若于父母前
好喜佛正典 不誹謗經法
敬沙門道士 因斯得為日
身出千光明 普照四天下
諸窈冥之處 莫不蒙暉曜
佛告日王。又有十事。為日天王。何謂十。身不殺盜淫。口不兩舌惡罵妄言綺語。意不恚嫉癡。是為十。佛時頌曰。
恭己自攝護 而不殺盜淫
不兩舌惡口 妄言及綺語
心不懷嫉妒 無嗔恚諸毒
離六十二見 日光照四方
佛告日王。又有四事。得為月王。何謂為四。布施貧匱。奉持五戒。遵敬三寶冥設錠光。君父師寺。是為四。佛時頌曰。
布施諸貧匱 常奉持五戒
然燈于佛寺 恭敬侍三寶
心存念諸善 蠲卻世眾惡
自護身口意 得月光照冥
于時日王白佛言。唯愿大圣。枉屈尊神到宮小食。令諸導御虛空神天皆蒙大恩。聞深妙法悉發道意所度無量。時佛默然已受其請。日王見佛已許就請。繞佛三匝忽然還宮。辦百種食若干甘美。床榻坐具挍飾鮮潔。為佛敷座高四千里。于是日王立于宮殿。遙重請佛傾側竦息。以偈贊曰。
布施于一切 所有無所吝
亦不望相報 得佛度十方
智慧如虛空 所化無掛礙
一切皆蒙恩 時到惟屈尊
慈心加眾生 未曾有危害
悲哀未度者 施誨以法寶
威神照群黎 救脫貧匱者
惠以七大財 時到唯屈尊
睹眾生迷惑 五道之勤苦
常以加大恩 慰勉諸恐懼
開化以法教 示導諸不及
種至空無慧 時到惟屈尊
其光踰日月 威德超須彌
智慧越虛空 雙比不可喻
日月照眾冥 但能成萬物
佛照五道人 悉令獲五眼
虛空尚可度 海水知幾渧
須彌十方地 亦可知斤兩
如來智慧圣 功祚弘巍巍
無限普超彼 時到惟屈尊
爾時世尊告大眾會。時到悉嚴就日王請。則皆受教。佛與大眾踴在虛空。至日王宮坐師子之床。眾會坐畢。王后太子諸天眷屬稽首于地。即以至心供養世尊。手自斟酌百種之鐥。飯訖澡畢更取卑床。自坐佛前恭肅聽法。佛告日王。一切三界所受形貌皆從心意。心意無形而有所造隨行立身。豪貴貧賤皆歸無常。如泡起頃尋復壞滅。一切世間所有如是。當信道德正真可怙余不可恃。棄捐眾行奉行法行。何謂法行。無生之行除諸所生。真諦之行所存殊勝。入道之行無所忘失。布施之行無所吝冀。持戒之行普得諸愿。忍辱之行不亂眾人。精進之行未曾動轉。一心之行意行常達。智慧之行。以圣眼睹。慈心之行忍一切苦。悲心之行等意眾生。喜心之行以法開化。護心之行安慰一切。神通之行六通以達。惟空之行無恚害心。消滅之行度諸群黎。四恩之行合聚救人。博聞之行從受成道。不起之行而觀自然。道品之行不獲有為。本無之行無罪福報。緣起之行了知無明明不可盡。眾勞之行解人物自然。諸法之行了空見慧得平等覺。伏魔之行無能傾動。三界之場雖處不墮。師子之行善勝無畏。力無懼行所向無畏。三達之行無有掛礙一心覺場大智普具。教一切行無所不周。化六十二見行濟眾羅網。九十六徑誨入一道。如是日王。菩薩以應斯行則順道行已順道行則應大慈。已順大慈則應大悲。已順大悲則應大鎧。已順大鎧則師子吼。已師子吼則應化幻。已順化幻則入五道。已順五道則隨時入。已隨時入無所不變。已在所變無去無來。度無所度凈無所凈。明無所明覺無所覺。乃為正覺。
佛告日王。欲達去來今現在事十方諸佛法身平等。常當信樂分別此義。欲知生死十二因緣所從興發三趣之患五蓋之覆。當解此義信奉行之。欲了十二部經典之要。開三達教越于三脫至三達智。當解斯義。猶郡國縣邑丘聚村落百谷草木藥果之樹。皆因地生。菩薩入斯慧無所不化皆成立之。至于無上正真之道。聲聞緣覺皆依因之。佛說是時。日天王王后太子眷屬諸天。其心自然皆得不起法忍。十億天人發無上正真道意。于時世尊即從座起而立空中。與無央數百千之眾眷屬圍繞。以偈頌曰。
天人不解了 從來難計量
迷惑于五趣 如魚著鉤餌
三界猶如幻 恍惚不見處
生者不自覺 為意識所使
墮于四顛倒 甚可愍哀憐
自計身有常 不信于道真
一切從空生 反惡聞空慧
如人從親生 更不孝父母
貙者化為虎 不覺為人時
尋還害家中 不別其親疏
人本從空生 憎無亦如是
迷亂于陰入 猶醉者裸馳
貙者變為人 乃識家親屬
已分別本無 乃解一切空
空者不念空 空亦不見空
已達無所生 乃能解自然
欲求菩薩行 度脫眾生類
當了一切法 自然如幻化
分別斯慧已 周旋不以離
則深入微妙 權慧開度人
佛說是時。無數億天虛空諸神。皆發無上正真道意。不可稱計菩薩得不起法忍。佛還維耶離奈氏樹園。
爾時城中有大長者。名曰解法度。供養先佛無數百千。殖眾德本不可稱限。稽首諸佛禮敬難量。咨受法言。于無上正真道意志不退轉。不起法忍出于智慧。所度無極善權所濟不可計議。與眷屬俱來詣佛所。稽首畢一面坐。叉手白佛。供養世尊得何功德。佛告長者。奉華散佛生生端正衣飯自然。燒香芬熏身體香潔名德遠聞。其然燈者天眼明慧不處窈冥。幢幡施者所在富樂財寶無限。上繒蓋者致得屋宅覆蓋不露。音樂倡伎樂佛塔寺及樂一切得天耳徹聽。履屣車乘施者得輕舉能飛。一心向佛得知宿命。慈察眾生知一切心。以法施與得諸漏盡。以食施與常值法會。以衣施與得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我滅度后其有供養形像舍利。德皆如是稍稍順法。因斯得度無為之道。
解法長者復白佛言。寧有供養殊過于斯華香幡蓋伎樂履屣車乘飯食衣服者乎。佛言有。又問何所是。佛言。發菩薩意哀念一切終始之患欲令濟度。大慈大悲不厭生死。求諸總持三藏之奧。優奧難量無極之慧。平滅三涂導以三寶。分別于空無相無愿。超三脫門得三達智。睹人根本本無處所因緣而生。觀一切法亦無去來。六情自然如水上沫。四諦無諦譬如野馬。了本無已乃為正諦。慈悲喜護布施以法。仁愛眾生勸益群黎等利一切。六度無極善權方便。隨順而化不惡生死。又如飛鳥飛行空中樂于終始。譬如華果苑園流泉戲廬。不違大圣真妙之海。不畏四魔。降伏眾邪六十二見。化發九十六種諸徑之惑。舍聲聞緣覺之行。知無我無人無壽無命。遵修正真無上大道。斯供最勝。自觀己身如幻化耳。十二因緣了無端緒。所以者何。本無有癡緣對而興。從癡致行。從行致識。從識致名色。從名色致六入。從六入致習。從習致痛。從痛致愛。從愛致取。從取致有。從有致生。從生致死。從死致憂。從憂戚悲感不可意惱。了知本無尚無有癡。何有行識名色六入習痛愛取有生老死憂悲之患。永無有也。諸緣悉除不住三界不樂泥洹。無大道念無小道想。游生老死譬如日月不出不入。于世間人有出有入。菩薩如是。開化一切現生三界。說三乘教便現滅度。于一切人見諸生滅。于菩薩法無有生滅。是供養者。最為殊勝為尊為上。無極無底之供養也。佛說是時。十萬天人皆發無上正真道意。解法長者及諸眷屬。皆立不退轉不起法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