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4章 要給歷史一個交代

是守成,還是進取?反正都要承受壓力。曹丕選擇進取,充分發揮才干,挑撥對手敵對,尋機稱帝,整頓內部,化解壓力,實現王朝更替。

一、危急時刻,成就王業

建安二十五年(220),是歷史處在十字路口的一年,也是曹丕膽戰心驚度過的一年。

建安二十五年(220)正月二十三,一生南征北戰的魏王曹操病死在洛陽。當時,曹操已經消滅北方各割據勢力,統一中原,與劉備、孫權三分天下。經過多年兼并戰爭,曹操成為北方人統一天下的希望所在。他死去,意味著天下局勢將發生巨大變化。

曹操死時,世子曹丕尚在鄴城,駐守在洛陽的軍隊騷動不安。曹操部下出現意見分歧。有人想先保守秘密,不公布曹操去世消息,等世子到洛陽后再說。有人認為應把各城池守將換成曹操家鄉人,防止各地發生意外事件。在洛陽的大臣爭吵不休。諫議大夫賈逵和魏郡太守徐宣力排眾議,堅持發布喪事,命令各將領堅守崗位,等待命令。

遠在鄴城的世子曹丕得知父王死的消息時,感覺天崩地踏,慟哭不已。他身邊的大臣也相聚痛哭,一片混亂。中庶子司馬孚認為,當務之急不是哭泣,便站出來勸慰曹丕:“先王去世,舉國上下都仰仗您的號令。您要上為祖宗基業著想,下為全國百姓考慮,怎么能效法普通人的盡孝方式呢?”

見司馬孚勸諫,曹丕停止哭泣,向司馬孚請教下一步該怎么辦。司馬孚在朝堂上大聲說:“如今,大王去世,全國震動,當務之急是拜立新王,以鎮撫天下。難道你們只會哭嗎?”群臣停止哭,開始商議接下來急辦的事。

是先繼位,還是先辦理魏王喪事。曹丕和群臣展開商討。他們一致認為繼位是當務之急,但在具體流程上出現巨大分歧。有人認為,世子曹丕即魏王位,應先有皇帝詔令。陳矯認為,魏王在外去世,全國驚惶恐懼,情況危急,世子應立即繼魏王位。新魏王繼位安定人心,才能避免發生各種意外。曹丕支持陳矯,召集百官,安排禮議,要求大家在一天內完成繼位所有準備。

第二天,在鄴城,曹丕以奉魏王后命令為由,宣布繼任魏王,大赦天下。新魏王曹丕安排部分親信鎮守鄴城,然后率領部分親信日夜兼程趕往洛陽。

鄴城是魏王封地首府。在擊敗袁紹占領鄴城后,曹操將鄴城打造成大本營。曹操封魏王后,鄴城成為魏國王都。

建安二十四年(219),曹丕以魏王世子身份鎮守鄴城。當時,曹操在外征戰,面臨巨大危機——劉備占漢中稱王;關羽發動襄樊戰役,于禁全軍覆沒,曹仁被困樊城;孫權趁機率軍襲擊合肥。戰局不利,曹操疲于奔命,內部也蘊含殺機。

相府西曹掾魏諷頗有智謀,口才出眾,善于蠱惑人心。曹操率軍出征時,魏諷沒跟隨,而是留守后方。得知曹操面臨窘境,魏諷不僅不盡職盡責排憂解難,還趁機以保衛漢室為旗號,聯合金祎、耿紀、韋晃等人,勾結長樂衛尉陳祎,準備率軍襲擊鄴城,殺死曹操家人。

曹操已經在鄴城經營多年,也籠絡了一些親信。長樂衛尉掌領衛士,負責守衛宮殿、門戶,負責護衛鄴城王宮。陳祎深知反曹操的最終結局,心中恐懼,主動向世子曹丕告密。曹丕大驚,不敢有絲毫馬虎,將計就計,率軍伏殺魏諷、金祎、耿紀、韋晃等人,并趁機清洗在鄴城的官員將領,消滅親漢反曹勢力。

這件事有驚無險地過去后,曹丕更重視掌握輿論控制權。他自幼酷愛文學,積極組織文學團體,與很多文人關系親近。鄴城事件后,他繼續參與鼓勵文學創作,趁機籠絡大批士人,培育親信勢力。只要有機會,他就會參加文人聚會,通過與文人交流,了解民情和輿論走向。

這次魏王曹操突然死去,曹丕親信發揮了重要作用。在趕往洛陽發喪途中,曹丕收到御史大夫華歆帶來的漢獻帝任命詔書、丞相印綬和魏王璽綬。曹丕成為合法的丞相、魏王兼任冀州牧。他提心吊膽的繼位問題解決了一大半,剩下的是,如何處置對魏王之位有威脅的弟弟們。

曹丕于中平四年(187)冬生于譙,天資聰穎,從小接受過良好教育,廣學博覽,有深厚文學素養。他六歲時學會射箭,八歲時學會騎馬,十歲就開始隨父南征北戰,體魄強健,見聞豐富。此外,曹丕還有高超的武藝,曾與精研武術的奮威將軍比劍,三戰三勝。不過,曹丕雖然優秀,但他兄弟中優秀的也不少。他世子之路從不缺乏強有力的競爭者。曹丕有二十五個兄弟,能與他比肩的就有曹昂、曹沖、曹植三人。

曹昂是曹操嫡長子。曹丕是曹操嫡次子。在曹昂面前,曹丕沒任何競爭力。曹昂在征討張繡時為保護曹操而死,曹丕才有做世子的機會。

曹丕最大的競爭對手是曹沖。曹沖是與孫權齊名的神童,是曹丕眾兄弟中最聰明的,也是最受曹操寵愛的。曹昂死后,曹操準備讓曹沖做世子。曹沖五六歲時智力就已經接近成人,知識和判斷能力如成年人。有一次,孫權送來一頭大象。曹操想知道大象的重量,詢問屬下,但他們都想不出稱象的辦法。曹沖說:“把象放到大船上,在水面所達到的地方做上記號,再讓船裝上其他東西,稱一下那些東西,就能知道大象有多重。”曹操聽了很高興,馬上照此法稱象。

曹沖聰慧過人,天性仁厚愛人,身邊一些人不慎有了過失,也總是設法替人說情。遺憾的是,曹沖在十三歲時病死了。

曹沖死后,曹操曾對曹丕說:“曹沖早死是我的不幸,然而,對你而言,是幸運的事。”曹丕后來也常對人說:“如果曹沖活著,我也沒登基稱帝機會。”不過,曹昂死了,曹沖死了,曹丕世子之路也并不平坦。多才多藝深受曹操寵愛的曹植,是曹丕強勁的競爭對手。

曹植是曹操嫡四子,曹丕是曹操嫡次子。曹植才華橫溢,寫文章與父親曹操、二哥曹丕并稱“三曹”。在曹植面前,曹丕除了是二哥外,沒絲毫競爭優勢。曹操長期在立嗣問題上猶疑不決。賈詡、崔琰、司馬懿、陳群、桓階、邢颙、吳質等人擁護曹丕;丁儀、丁廙、楊修、孔桂、楊俊、賈逵、邯鄲淳等人擁護曹植。他們各自結為黨羽,設計謀、造輿論,爾虞我詐,互相傾軋。世子之爭變成擁護曹丕集團和擁護曹植集團之爭。

丞相主簿楊修長期在曹操左右,成為世子之爭關鍵人物。楊修出身著名世族門閥弘農楊氏,智謀過人,消息特別靈通。他支持曹植,為曹植出謀劃策,將曹操的喜好和一舉一動秘密告訴曹植。結果,曹植一舉一動越來越受曹操喜歡。曹植漸漸占優勢,差一點就當上世子。不過,曹植占優勢后,行為任性,不注意節制,醉酒擅闖司馬門。曹操不高興。

楊修聰明透頂,但不懂得藏拙,多次看破并說破曹操的心思。曹操得知曹植一舉一動都是楊修出謀劃策教的,非常忌恨。建安二十二年(217),曹操最終選曹丕做世子。在漢中之戰撤退時,楊修向同僚說破曹操的計謀,提前準備撤退。曹操惱怒,趁機下令處死楊修。

曹丕當上魏王后,如何進一步消除曹植集團的威脅,成為必須考慮的問題。令曹丕意外的是,孔武有力的三弟曹彰先讓他感到了威脅。曹彰鎮守長安,在得知父王死訊后,搶先從長安趕到洛陽,并公開向相關官員詢問魏王印璽。賈逵拒絕告知魏王印璽相關消息,并嚴肅警告曹彰:“這不是您應該過問的事。”曹彰沒繼續糾纏,但曹丕聽到此消息,內心不安。

曹彰長著黃胡子,武功高強,喜搏猛虎,膂力過人,不善文章,曾在建安二十三年(218)率軍征服烏桓,降服鮮卑大單于軻比能。他手中掌握著大量軍隊,如果發動叛亂,那危害難以想象。

不過,曹丕相信曹彰即使有想法,也不是他的對手。因為,曹操曾批評曹彰說:“你不向往讀書學習圣賢之道,卻好騎馬擊劍,這些都是只能對付一個人的,有什么好珍貴的?”曹彰不喜歡《詩經》《尚書》,崇拜衛青、霍去病那樣的人,人生夢想就是做將軍。曹操沒將曹彰列入繼任人考察范圍。

到洛陽后,曹丕先依據父王曹操遺囑,將他葬在鄴城西郊,然后封曹彰萬戶侯,命令他速回長安。在籠絡三弟曹彰后,曹丕著手打壓曾經的對手四弟曹植。灌均迎合曹丕,故意說臨淄侯曹植壞話。曹丕趁機將曹植貶為安鄉侯,殺死曹植的黨羽丁儀、丁廙及其家人。事后,曹丕命令所有曹氏宗族子弟迅速各回崗位,沒皇帝詔令不得來京城。

為鞏固統治和提升威望,曹丕下令廢除中常侍和小黃門,改設散騎常侍,又宣布嚴禁宦官干政;然后采納陳群的意見,確立九品中正制,緩和曹氏與世族門閥關系,取得他們支持,從而籠絡統治階層中上層。

曹丕做夢也沒想到,限制宦官干政和推行九品中正制,成為曹氏家族喪失政權的重要原因。

二、建魏代漢,有驚無險

曹丕一向對外主張征伐,渴望早日實現天下統一,但面對天下三分局面,他每一步行動都必須謹慎。因為他當上魏王后,不得不繼續與咄咄逼人的皇叔劉備及神童孫權博弈,還要努力實現父親曹操的遺志——如果天命在我這里,我當個周文王也不錯!

曹丕繼承父業,讓父王實現“當周文王”夢想,才是一個完美的交代。當然,他也明白實現這一點,需要內外條件成熟。

曹丕一邊整頓內部,一邊等待外部機遇。他從東漢末年綱紀紊亂的歷史中吸取教訓,將權力集中在手里,同時,為穩定政權,還大力籠絡和扶植親信勢力,打擊和排除異己勢力。他任命賈詡為太尉,華歆為相國,王朗為御史大夫,夏侯惇為大將軍,派人冊封投降的反軍首領鄭甘、王照,命令蘇則率軍平定武威、酒泉、張掖叛亂。經過一系列操作,他完全掌控了從地方到朝廷的權力。

沒多久,曹丕收到好消息。關羽失敗后,上庸三郡成為突出部,孟達擔心遭圍攻,派人送信給魏王,表示愿意歸順,請求派人接應。

原來,劉備入蜀時,劉璋派孟達和法正去迎接。劉備命令孟達率軍守江陵。劉備占領蜀地后,孟達出任宜都太守。建安二十四年(219),孟達率軍從秭歸出發,攻占房陵后,繼續進攻上庸。劉備擔心孟達難以獨擔重任,命令劉封從漢中沿沔水而下,前來統領孟達所部,與孟達在上庸會合。就這樣,孟達一下子變成劉封的屬下。劉封仗著劉備義子的身份,經常欺凌孟達。

關羽在襄樊一帶遭反攻時,曾要求劉封和孟達派兵援助。劉封往昔多次遭關羽訓斥和排擠,加上所率軍隊內部也不和睦,擔心派出援軍后會發生意外,拒絕了關羽的求救。關羽戰敗被殺,劉封責任不小。劉備遲早會追究。孟達與劉封不和,怕劉封將罪責推到他身上,便準備率四千人投降魏王曹丕。

曹丕了解相關情況后,認為削弱劉備的機會來了,派夏侯尚、徐晃率軍去接應孟達,趁機收復上庸三郡。孟達投降后,曹丕任命孟達為建武將軍,封平陽亭侯,還將房陵、上庸、西城三郡合為新城郡,任命孟達為新城太守。孟達非常高興,率軍積極配合夏侯尚和徐晃,幫助他們將房陵、上庸、西城從劉封手中搶奪過來。

事后,曹丕評估劉備出兵報復的可能性。但沒多久,他又得到兩個好消息:曾殺死夏侯淵的猛將黃忠死了;孫權派人向劉備請和,被拒絕。結合其他信息,曹丕判定:劉備勢力已經不如一年前,劉備對關羽之死耿耿于懷,興師伐吳,和孫權之間一場大戰不可避免。

劉備必將跟孫權打起來,曹丕坐收漁翁之利的時機來臨。他給歷史一個交代,實現父王“當周文王”夢想的外部條件已成熟。

在董卓之亂后,漢朝天下名存實亡。遷都許昌后,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漢獻帝已成為傀儡。漢獻帝劉協是曹操女婿,曹丕姐夫。見內外局勢對稱帝有利,曹丕便不再有顧慮,決定趁機代漢稱帝。

延康元年(220)十月初一,曹丕下令收殮、祭奠陣亡將士,大肆籠絡人心。一些大臣勸漢獻帝主動禪位。同月十三日,漢獻帝在高祖廟祭祀,祭告列祖列宗,派代理御史大夫張音帶著符節、捧著皇帝璽綬及詔書,禪讓帝位給魏王曹丕。曹丕三次上書辭讓,才登受禪臺稱帝,國號魏,改元黃初,定都洛陽,大赦天下。

第二天,新皇帝曹丕尊奉退位的漢獻帝劉協為山陽公,仍然使用漢朝歷法,行皇帝禮儀、音樂;追尊祖父曹嵩為太皇帝,父親曹操為武皇帝,尊奉母親卞氏為皇太后;改封漢朝諸侯王為嵩德侯,列侯為關中侯。大臣們封爵、升遷各有不同。東漢宣告滅亡。曹氏家族的帝王時代開始。

稱帝后,曹丕努力成就一番儒家仁政君主的作為。在政治上,他繼承父親曹操統一山河的志向,密切關注天下局勢走向,并及時調整策略。曹丕預料,劉備和孫權得知建魏代漢消息后,有可能會放棄前嫌,打著為漢朝天子報仇的旗號,向魏國發起進攻。孫權出兵的可能性小些。號稱皇叔的劉備出兵可能性較大。不過,劉備連損大將,又丟城失地,即使發兵來攻,曹丕也有信心擊退。

在觀察局勢的同時,曹丕在魏國推行他的治國理念。他效法上古仁君,恩威并重,鞏固權力,堅持大權獨攬,集權在手,制法削藩,打擊異己,禁外戚宦官干政。他還與民休養生息,政傾惠民,復興儒學,以教化民眾,恢復社會生活秩序,促進社會經濟與文化的發展。

曹丕擔心稱帝后,劉備會發兵進攻魏國,但后來的事實,讓他發現將問題想嚴重了。

原來,關羽死后,劉備非常悲憤,發誓要報仇。沒多久,曹操病死,曹丕繼位。劉備逐鹿天下的對手從曹操變成曹丕,但他依舊不能原諒背后捅刀的昔日盟友孫權。孫權派人求和,劉備依舊處在悲憤之中,拒不接受。這種不接受,意味著劉備要興兵給關羽報仇。正在準備給關羽報仇時,劉備先后接到黃忠病死和曹丕稱帝的消息。

從參與逐鹿中原開始,劉備就一直宣揚自己是“中山靖王之后”,被漢獻帝冊封為皇叔后,時刻以皇叔自稱。他能號召將士和百姓的,除“愛民如子”,就是“保衛漢朝皇室”。漢朝江山被篡奪,他有責任率忠誠于漢朝的人討伐“竊國賊曹丕”。

不過,劉備得知消息后的表現并非如此。他告訴蜀地民眾“漢獻帝已遇害”,即用一個傳聞代替漢獻帝禪讓后被封山陽公及生活方面仍然享受皇帝待遇的事實。然后,他給漢獻帝舉行了一場“葬禮”,進行傷心欲絕的悲痛表演。最后,劉備手下紛紛以各種祥瑞、圖讖為由請求他繼承帝位。劉備忸怩一番后,順從民意,繼位稱帝。

黃初二年(221)四月初六,在成都武擔山南,劉備即皇帝位,宣布繼承高祖劉邦和光武帝劉秀的天下,改年號章武,任命諸葛亮為丞相,許靖為司徒,其他官員都按照漢朝體制一一設置。此時,距曹丕建魏代漢已經過去了半年。曹丕已經穩定魏國內部。劉備為漢獻帝報仇的最佳時機已經過去。

劉備稱帝后,也沒為漢獻帝報仇而興兵攻打魏國,而是將奪回荊州,為關羽報仇,當作當務之急。

孫權奪取荊州后,幾次設計將關羽之死的禍轉嫁給曹操,都被識破。曹操死后,曹丕襲承職爵,繼續與孫權、劉備逐鹿。曹丕是個冷靜的人,小心翼翼地應對時局,抓住最佳機會稱帝。在曹丕稱帝后,劉備也跟著稱帝,依舊沒興兵報仇,準備攻打孫權。曹丕得知此消息,暗自欣喜。

相應地,孫權此刻非常焦慮——他日夜擔心劉備報復,也擔心曹丕趁機派兵進攻,讓他首尾難顧。孫權想來想去,派出使者與曹丕修好關系,主動送還于禁等人。

曹丕稱帝有驚無險,唯恐劉備和孫權不打起來。孫權承認曹丕的皇帝身份,曹丕便趁機高調授予孫權大將軍,封吳王,加九錫。至于劉備稱帝,曹丕則是“你不承認我,我也不承認你”,既不派人去祝賀,也不派兵去攻打。

在三方博弈中,曹丕能舉重若輕,充分說明他的政治智慧已經不輸于他先父曹操了。

三、對戰神童,不輸風采

曹丕、孫權、劉備三方博弈,曹丕雖比孫權小五歲,但基本是同一輩人,曹丕與劉備相差二十多歲,本質上就是兩代人。曹丕發現劉備以奪回荊州、為關羽報仇為當務之急,看在眼里,樂在心里。孫權主動派人來示好稱臣,帝位獲得承認的曹丕順勢拉攏孫權,給他封王,以鼓勵他對抗劉備,內心也充滿期待——兩個資深博弈對手暢快淋漓地打一仗吧!

孫權向魏國稱臣后,劉備起兵進攻孫權。曾經劉孫聯合抗曹,如今變成曹孫聯合抗劉。曹丕口頭上支持孫權,但他沒派一兵一卒配合孫權,事實上在隔岸觀火。大臣們擔心孫權打不過劉備,導致劉備戰后實力坐大。曹丕非常相信自己的判斷,認為無論誰輸誰贏,魏國都是最大受益者。他堅持坐山觀虎斗戰略,唯恐劉備與孫權突然握手言和。

黃初二年(蜀漢章武元年,公元221年),得知劉備率軍攻過來時,孫權派人去求和。劉備不答應求和。孫權沒辦法,想起劉備的軍師諸葛亮是諸葛瑾親弟弟,便讓諸葛瑾給劉備寫了一封信。諸葛瑾在信中說:“您和關羽親,相比與先帝[1],哪個更親呢?荊州的大小,相比天下,哪個更大呢?這都是你應報仇的,哪個該優先呢?搞清楚這個,如同翻手掌一樣的。”諸葛瑾如此明顯提醒劉備以大局為重,應該先找曹丕為先帝報仇。

遺憾的是,此刻劉備已經被情緒籠罩住了。他并不重視諸葛瑾的信,沒有冷靜思考。他反而認為,孫權怕他報仇,才想到利用諸葛瑾的特殊身份來勸他。這說明孫權心虛,當下是率軍奪回荊州,為關羽報仇的最好機會。劉備更堅定地要率軍攻打吳國。

不久,張飛率一萬精兵從閬中趕往江州與劉備會師,在途中因喝醉暴打部下被殺。劉備得知消息,心情更不好,又將原因歸結到孫權身上。他認為,張飛的死是關羽被害引起的,孫權是害死他兄弟的元兇。

黃初二年(蜀漢章武元年,公元221年)七月,劉備親率數萬軍隊,對孫權發起了大規模進攻。當時,劉備和孫權的邊界已西移到巫山。三峽是聯絡荊州和益州的交通要道。劉備派吳班、馮習、張南等人率三萬人為先鋒,奪取峽口,攻入孫權地盤內。在巴東,吳班、馮習、張南等人率蜀軍先鋒打敗李異、劉阿所部吳軍,成功占領秭歸。

劉備率軍攻打孫權時,曹丕表過態支持孫權。在占領秭歸后,劉備便防范曹丕趁機率軍襲擊。他做了特別部署,派黃權率軍駐扎在長江北岸,派馬良到武陵爭取當地部族首領沙摩柯起兵協同蜀軍作戰。沙摩柯等五奚蠻夷加入后,蜀軍先鋒的總兵力達到五萬人,聲勢非常大。

孫權想盡辦法避免戰爭爆發,劉備卻執意要進攻,奪回荊州。孫權也只好奮起應戰。他沒親自率軍迎戰,而是任命陸遜為大都督,統率朱然、潘璋、韓當、徐盛、孫桓等部五萬人,開赴前線,抵御蜀軍。

陸遜早做好與劉備作戰的心理準備。他深入分析雙方的兵力、士氣及地形諸條件。他發現,劉備所部兵勢強大,居高守險,銳氣正盛,求勝心切,決定暫時避開蜀軍鋒芒,消耗他們的銳氣,再伺機發起反攻。

因在荊州一戰而擒殺關羽,吳軍諸將信心十足,迫切想跟劉備所部決戰。陸遜耐心說服諸將,對劉備所部示弱,果斷地實施戰略退卻。吳軍退出高山峻嶺地帶,后撤到夷道、猇亭一線,在那里修筑工事,轉入防御,遏制蜀軍繼續進攻。

這樣,難以展開兵力的數百里長山留給了蜀軍。在這一帶,無論是進軍,還是運輸糧草,都極其不便利。而陸遜建立防御工事后,集中兵力,遇到機會就可以隨時反擊。

黃初三年(蜀漢章武二年,公元222年)正月,吳班、陳式率水軍進入夷陵,駐扎在長江兩岸,與吳軍形成對峙。孫權給曹丕上書,報告出兵迎戰劉備的事。曹丕每天都在密切關注劉備與孫權的交戰情況,親自寫信給孫權,鼓勵他努力作戰。

一個月后,劉備親率蜀軍從秭歸趕到猇亭,建立大本營。此時,蜀軍已深入吳境內二三百公里。吳軍不再撤退,頑強抵抗。蜀軍進攻勢頭被迫停頓下來。陸遜率吳軍扼守要地,堅守不戰。蜀軍不得已,在巫峽、建平到夷陵一線數百里地上設立幾十個營寨,以保障后勤補給。

見陸遜堅守不戰,劉備設計引誘他率軍出戰。陸遜堅持既定戰略,不分散和消耗兵力。蜀軍和吳軍對峙了半年多,相互攻打多次,但依然處在相持狀態,沒分出勝負。為了逼迫吳軍決戰,劉備派吳班率數千人去陣前辱罵挑戰。陸遜依然沉住氣,不予理睬。

見一計不成,劉備又派吳班率數千人到平地建立營寨,另派出八千人在山谷中埋伏好,企圖引誘吳軍出戰,將他們引誘到埋伏圈聚殲。陸遜看破劉備的計謀,堅守不戰。劉備依仗優勢兵力速戰速決的戰略意圖破產。蜀軍將士的斗志逐漸渙散松懈,失去主動優勢地位。

曹丕得知劉備率軍與孫權交戰時,樹柵連營七百余里,認為劉備犯了兵家大忌,必定速亡。果然,幾天后,他的預言就實現了。

正值酷暑時節,南方暑氣逼人。蜀軍將士不堪炎熱折磨。劉備無可奈何,下令水軍舍舟轉移到陸地上,將軍營設在深山密林里,依傍溪澗,屯兵休整。他準備秋后再發動進攻。

蜀軍在吳境二三百公里的崎嶇山道上,遠離后方,后勤保障非常困難。劉備百里連營,兵力分散,給陸遜實施戰略反擊提供了機會。陸遜見蜀軍士氣沮喪,放棄水陸并進、夾擊蜀軍的作戰方針,認為戰略反攻時機已成熟。他將想法上報孫權。孫權批準了反攻計劃。

炎夏季節,氣候悶熱,蜀軍營寨由木柵筑成,周圍又是樹林、茅草,一旦起火,會燒成一片。陸遜命令吳軍每人帶一把茅草,乘夜突襲蜀軍營寨,順風放火。頓時間,火勢猛烈,蜀軍大亂。

陸遜率吳軍趁機發起反攻,迫使蜀軍西退。朱然率五千吳軍突破蜀軍前鋒軍隊,猛插到蜀軍后部。他與韓當率吳軍在涿鄉圍攻蜀軍,切斷蜀軍退路。潘璋率吳軍猛攻馮習所率蜀軍,取得巨大勝利。諸葛瑾、駱統、周胤分別率吳軍,配合陸遜所部主力,在猇亭向蜀軍發起攻擊。孫桓也率軍主動出擊、投入戰斗。

吳軍全面反攻,進展順利,攻破蜀軍四十多座營寨,且用水軍截斷蜀軍長江兩岸的聯系。張南、馮習及土著部族首領沙摩柯等人陣亡,杜路、劉寧等人投降東吳。

劉備見全線崩潰,逃往夷陵西北馬鞍山,命令蜀軍環山據險防守。陸遜集中兵力,四面圍攻,又殲滅近萬蜀軍。蜀軍潰不成軍,大部分死傷和逃散,車、船和其他軍用物資喪失殆盡。劉備乘夜突圍逃走。傅肜率蜀軍殿后,所部全部戰死。

劉備率殘部逾山越險,才得以擺脫追兵,逃到白帝城。黃權率軍在江北防御魏軍。劉備敗退后,黃權向西歸路被吳軍截斷。他恥于向吳軍投降,不得已率眾北上向魏國投降。坐山觀虎斗的曹丕無意間有了一個巨大的收獲。

劉備逃到白帝城后,吳將潘璋、徐盛等人都主張乘勝追擊,擴大戰果。陸遜擔心魏國趁機渾水摸魚、襲擊后方,下令停止追擊,主動撤兵。

擊敗劉備后,孫權原先答應送長子孫登入魏為質一事便再三拖延。魏吳關系貌合神離,變得微妙起來。面對孫權的欺騙與背叛,曹丕十分惱怒,漸漸失去耐心。

兩個月后,孫權起兵進攻魏國。曹丕下《伐吳詔》,鼓勵將士南征作戰。曹丕從許昌出發南征,諸軍并進。不久,曹真、張郃、曹休等諸軍相繼擊敗孫盛、大破呂范、火燒諸葛瑾,幾乎攻下江陵。孫權臨江拒守,幾條戰線或潰或敗。

曹丕勝利在望時,不料遇到疫疾。孫權又趁機遣使納貢,雙方言和。曹丕下令退兵。曹丕退兵不久,曹真率諸將及州郡兵討破叛胡治元多、封賞等,平定河西。這次勝利彌補了曹丕攻伐東吳的遺憾。

黃初四年(223),魏國重臣曹仁、曹彰、賈詡先后去世。天下局勢也發生大變化。劉備戰敗后退居永安白帝城,一直住在那里,沒回成都。打敗劉備又得罪曹丕的孫權得知消息,又派人到白帝城請求和好。慘敗于孫權的劉備順勢同意。

同年三月,自感大限將至的劉備召來諸葛亮和李嚴,將太子劉禪托付給他們。劉備囑咐太子劉禪事諸葛亮如父,告誡“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劉備死后,劉禪繼位,諸葛亮主持政務。諸葛亮重點整頓內務,東和孫權,北抗曹丕,但未對魏國發起進攻。

面對局勢變化,曹丕集中力量對付欺騙和背叛他的孫權。黃初六年(225)十月,他到長江下游北岸據點廣陵故城,臨江舉行閱兵。當時,魏軍有十多萬,旌旗數百里。等魏軍做好渡江演練,具備渡江作戰實力時,嚴冬來臨。當年大寒,水道結冰,船無法進入長江里,曹丕發現伐吳時機不成熟,不得不無功而返。

曹丕多次與孫權交手,都沒取得預期效果,留下巨大遺憾。這并不是說曹丕沒軍事才干,他假借征吳之名,平定了青州、徐州一帶地方割據勢力,完成北方完全統一,給魏國進一步強大奠定了基礎。

不幸的是,曹丕的對手神童孫權機智狡詐,運氣爆棚,贏了那個時代三場以少勝多大戰中的兩場,還在博弈中熬死敵對國家多個皇帝。曹丕是其中之一。

在長江邊閱兵后,曹丕率部北撤。黃初七年(226)正月,曹丕回到洛陽,生病。五月,曹丕病重,命陳群、曹真、曹休、司馬懿受領遺詔,共同輔佐嗣主曹叡。不久,曹丕死去,曹叡繼位。

曹叡將繼承父業,與孫權、劉禪進行博弈。曹叡是否有能力擊敗他們呢?歷史給出了令人滿意的答案。

注釋

[1]先帝,此處指已廢的漢獻帝劉協。

主站蜘蛛池模板: 彭泽县| 灌南县| 河南省| 吕梁市| 微山县| 曲松县| 南投县| 尤溪县| 陆河县| 宕昌县| 黔南| 阿合奇县| 铁岭县| 济宁市| 揭东县| 雅江县| 潞城市| 英超| 贵德县| 隆林| 西宁市| 合作市| 湘阴县| 上饶县| 衡水市| 乌拉特后旗| 永年县| 阿城市| 连山| 湛江市| 阿拉善左旗| 小金县| 舒城县| 萨嘎县| 济宁市| 绵竹市| 平谷区| 怀宁县| 琼结县| 贡嘎县| 且末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