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皇權專制的利與弊
- 魏晉風:從群雄逐鹿到門閥政治
- 水木森
- 15722字
- 2024-04-15 18:49:20
曹丕活到四十歲死去,曹叡繼任皇帝。曹叡牢牢掌控皇權,魏國政治、經濟、軍事、文化蒸蒸日上,成為實力最強一方。遺憾的是,曹叡三十六歲死去,他的八歲養子曹芳繼位,皇權旁落。
一、政由己出,皇權至上
與孫權博弈,曹丕絲毫不落下風。在三方博弈中,他也掌握著主動權。遺憾的是,天不假年,黃初七年(226)五月十六日,四十歲的曹丕病死。
曹丕早死令人意外,因而直到臨死,他才下令立曹叡為太子,遺詔曹真、司馬懿、陳群、曹休共同輔政。這是魏國首次皇位更替。四位輔政大臣都是魏國頂級人物。曹真和曹休是宗室代表。曹真是曹操養子,隨曹操征戰多年,戰功累累,深受曹丕信賴,擔任中軍大將軍、給事中。曹休是曹操侄子,一直跟隨曹操征戰,在曹丕當皇帝后,是鎮守揚州的軍事統帥。陳群和司馬懿是世族門閥代表及曹丕親信代表。陳群出任尚書令、鎮軍大將軍、中護軍、錄尚書事,為魏國禮制、政治制度建設做出過突出貢獻;司馬懿出任撫軍大將軍、假節,留鎮許昌,是曹丕多年的親信。
在四大輔臣輔佐下,二十二歲的曹叡開始了皇帝之旅。他接手的是實力上升的魏國,但繼承人之位獲得的過程驚心動魄,導致他極度缺乏安全感,處理政務時,有時超級自信,有時又固執己見。
曹叡生于建安九年(204),是曹丕長子。曹丕稱帝后,曹叡被封齊公,不到一年就被降為平原侯,一下子跌入人生低谷。
曹叡生母甄氏十四歲時嫁給北方世族門閥盟主袁紹的二兒子袁熙。建安九年(204),曹操率軍攻破鄴城。曹丕看上甄氏,迎娶了她。甄氏獲寵,生下兒子曹叡和女兒東鄉公主。
延康元年(220)冬,曹丕建魏代漢,漢獻帝退位,被封山陽公。山陽公把兩個女兒許給曹丕做妃嬪。曹丕接納了。山陽公有五個妃嬪,分別是曹節、曹憲、曹華及董貴人、宋貴人。曹節、曹憲、曹華都是曹丕的姐妹。曹丕毫無顧忌地納山陽公女兒為妃子。天下人都覺得是舅舅娶外甥女。此外,曹丕還非常寵愛郭貴嬪、李貴人、陰貴人。昔日受寵的甄氏日益失意,內心怨恨曹丕移情別戀,日常生活說話中流露出怨恨。
當時,曹丕對宦官和后族管得非常嚴格。見甄氏埋怨不斷,曹丕決定拿她做典型,在黃初二年(221)六月賜死了她。甄氏被賜死后,曹丕認為曹叡不再適合做繼承人,又在同年八月將曹叡降封平原侯。
太子位置空出來后,曹丕庶子曹禮受到特別關注。曹禮是徐姬所生。曹叡被降位后,曹禮受封京兆王。兩人一降一升,別人都看出曹丕想立曹禮為太子。
當時門第觀念非常濃厚,在庶子曹禮和嫡子曹叡之間,無論是世族門閥,還是朝中大臣,都傾向于曹叡。畢竟曹叡是嫡長子,被冷待跟他本人沒直接關系。曹叡的家臣官吏和師長友伴都是品行正直的人。他們互相匡扶,勉勵矯正,努力幫曹叡樹立好名聲,以便在眾多皇子中脫穎而出。曹叡突然被降位,感到冤枉委屈,但他吸取生母教訓,沒表露出來,在處理事務時小心謹慎,努力樹立好形象。
曹叡的聲望逐漸起來。曹丕又將他納入太子人選考察范圍內。吏部尚書衛臻與曹叡私交非常好。曹叡做太子時,經常與衛臻討論朝政大事和讀書心得。曹叡被降封平原侯后,曹丕曾旁敲側擊地問衛臻有關曹叡的情況。衛瑧只稱曹叡明理而有德行,閉口不談其他。曹丕再三追問,衛瑧也是如此回答。曹丕決定找機會再考察一下曹叡。
有一次,曹丕出去打獵,命令曹叡陪同。曹叡想起父皇在接受類似考驗時以孝順取勝的往事,決定趁機展示孝順。
在打獵過程中,他們遇到一對母子鹿。曹丕先將母鹿射死,再命令曹叡射殺子鹿。曹叡不從,兩眼淚汪汪地說:“父皇已經殺掉母鹿,兒臣實在不忍心再殺它的孩子。”
這與曹丕賜死曹叡生母甄氏然后降封曹叡極其相似。曹叡痛哭不已。曹丕也想起了那件事,見曹叡痛哭,悔恨愧疚之情油然而生。他放下弓箭,默默走了,但內心已經確定要立曹叡為太子。
曹丕冊立曹叡為太子,需要給天下臣民合理解釋。他將曹叡過繼給郭皇后做嗣子。郭皇后即甄氏處死前的郭貴嬪。郭皇后深受曹丕寵愛,但一直沒生孩子。曹叡給郭皇后做嗣子,多少有些黑色幽默。因為他生母甄氏的死,多少跟郭氏有關。曹叡深知皇權至高無上的威力,不僅順從地做了郭皇后嗣子,還非常孝敬她。最終,曹叡的舉止打動了郭皇后。郭皇后也對他慈愛有加。不過,曹丕依然沒宣布冊封他為太子。直到病死前兩天,曹丕才匆忙下詔冊立曹叡為太子。曹叡當太子一天后,就繼位當皇帝。
曹丕中年猝死,曹叡倉促繼位,孫權趁火打劫,想給曹叡一個下馬威。
黃初七年(吳黃武五年,公元226年)八月,孫權命令諸葛瑾、張霸兵分兩路進攻襄陽,親自率軍進攻江夏。曹叡派司馬懿前往襄陽坐鎮防守。江夏太守文聘率魏軍堅守。在朝議時,群臣認為司馬懿守住襄陽沒問題,但文聘守江夏就很難說,請求發兵救援江夏。得知吳軍進攻江夏城前,曹叡已派荀禹去江夏慰勞將士。曹叡認為,吳軍擅長水戰,敢于陸上攻城,是趁文聘防守不嚴而突然襲擊的。文聘所部已能和吳軍抗衡。吳軍并不占明顯優勢,其攻勢不會持久。群臣將信將疑,但過了幾天,江夏城傳來消息:吳軍撤走了。
原來,荀禹趕往江夏城途中,得知吳軍圍攻江夏城的消息,靈機一動,從沿途各州縣調集軍隊,舉起很多旗幟,聲勢浩大地去救援江夏城。吳軍得知魏軍“大量援軍”趕到,被迫撤退。
沒多久,司馬懿在襄陽擊退諸葛瑾所部吳軍,斬殺張霸;都督揚州的長平侯曹休也擊敗了吳軍。當時,審德率吳軍駐扎在皖城(今安徽潛山)。諸葛瑾、張霸率軍進攻襄陽,孫權率軍進攻江夏城,曹休得知消息,主動率軍進攻皖城,斬殺審德,收降韓綜、翟丹等人。
孫權想趁機給魏國新皇帝曹叡一個下馬威,沒想到反遭慘敗。曹叡贏得繼位以來第一戰,成功鞏固了皇威。他一一論功行賞,大封群臣,任命鐘繇出任太傅,曹休出任大司馬,曹真出任大將軍,華歆出任太尉,王朗出任司徒,陳群出任司空,司馬懿出任驃騎大將軍。
有了良好開局后,曹叡大顯身手,實施治國理想。他處事沉著、剛毅,明識善斷,深諳制衡之道,重視加強皇權。曹真、曹休、陳群和司馬懿輔政,是他實現政由己出的障礙。蜀漢和吳國不時在邊境挑起戰爭,他化不利為有利,多次將曹休、曹真、司馬懿調往邊境督戰,將未掌握軍權的陳群一人常年留在京城,使輔政大臣形同虛設,巧妙收攬權柄。
曹叡牢牢掌握著最高權力。在內外戰爭與政策改革上,他始終是最高決策人,發出的詔令都能有效實行。他在位期間,魏國并未出現足以威脅皇權的權臣。他獨斷專行,有時甚至遭到群臣反對,也要堅決執行。
當然,曹叡的固執己見也會影響他與世族門閥的關系。曹叡在女兒曹淑夭折后,想親自送葬。陳群及諸位大臣極力勸諫,曹叡不予理會,依然堅持己見。曹叡喜好營建宮室,大興土木,奢侈浪費。王朗多次勸諫,曹叡不聽。司馬懿也曾多次勸諫不要勞民傷財,曹叡不聽。楊阜、高堂隆等人多次勸諫,曹叡照樣不聽。陳群和司馬懿是輔政大臣,是世族門閥代表。王朗、楊阜、高堂隆等人也是世族門閥出身。世族門閥非常注重維護禮法和既有制度。曹叡不惜破壞禮法和既有制度,去給夭折的女兒送葬,導致很多世族門閥對曹氏皇室的事冷眼旁觀,也導致很多世族門閥倒向善于處理人際關系的司馬懿。
曹叡大權獨攬,越發自信。他下令追封高祖父曹騰為高皇帝,高祖母為高皇后。曹騰是東漢中后期的宦官。曹丕稱帝后,采取限制宦官政策,回避曾祖父曹騰是宦官的歷史事實,沒追封他為皇帝;曹叡如實肯定高祖曹騰的功績,不顧忌諱,追封他為皇帝,從側面反映他已經牢牢掌握朝政大權,且內心相當自信。
曹叡注重法制,詔令設置律博士,改革漢法,制訂新律,又下令簡刪死刑條款,減少死罪;除死刑外,可以用財贖罪;減鞭杖之刑,以免屈打成招。他處理政事曠達嚴謹,善于納諫。地方官吏和百姓上書,他都一一過目,毫無倦意。
他繼承先皇的宗室政策,削弱宗室,加強中央集權。不過,因被陳王曹植上書所觸動,他下令將諸侯王領地由縣改為郡,允許諸侯王進京朝見。這已經寬松了很多。
曹叡當皇帝后采取的一系列措施,穩定了魏國局勢,促使魏國進一步繁榮。曹叡當皇帝時期是魏國全盛時期,這一結果,是曹叡功績最好的總結。
二、挫敗蜀吳,屢戰屢勝
曹叡當皇帝時期被認為是魏國最強盛時期,是因為那個時期,魏國對外戰爭頻頻獲勝。無論是來自東吳孫權的進攻,還是蜀漢諸葛亮的攻擊,魏軍都將其一一擊敗。
在魏蜀吳三方中,率先皇帝更替的是蜀漢。蜀漢章武三年(魏黃初四年,公元223年)四月,劉備死去,劉禪繼位,蜀漢丞相諸葛亮封武鄉侯,兼任益州牧,全權處理大小政治事務。劉禪全面依賴諸葛亮。諸葛亮恢復聯吳抗魏同盟,全力恢復經濟和發展農業,對魏吳相爭采取觀望態度。
全力發展三年后,蜀漢建興三年(魏黃初六年,公元225年)春天,諸葛亮率軍南征南中。諸葛亮率軍深入不毛之地,接連攻打雍闿和孟獲所部反軍。他采取以攻心為主的戰法,先率軍打敗雍闿所部,再七擒孟獲,成功平定南中叛亂,獲得大量資源,組建勁旅無當飛軍[1]。
隨后,諸葛亮又準備北伐魏國。諸葛亮準備好北伐時,魏國皇帝已經換成曹叡。吳軍多路進攻魏國,被魏軍全面擊退。為擊敗魏國,諸葛亮用計謀策反孟達,先削弱魏國實力。
太和元年(227)六月,曹叡命令司馬懿到宛城,加督荊州、豫州諸軍事。當初,孟達投降魏國時,曹丕不顧司馬懿的勸阻,任命孟達出任新城太守,封侯,假節。曹丕死后,孟達失寵。蜀漢丞相諸葛亮想北伐魏國,摒棄前嫌,暗中與孟達通信,圖謀策反他叛魏歸蜀。孟達失寵后,也想投奔蜀漢,尋找新靠山。
諸葛亮擔心孟達言行反復無常,想用計逼迫他早點叛魏歸蜀。得知魏興太守申儀和孟達有矛盾,諸葛亮就派郭模到申儀那里假投降,故意泄露孟達跟諸葛亮私下通信約定叛魏歸蜀的消息。孟達得知事情泄露,準備起兵叛魏。
申儀得知相關消息,立即密告司馬懿。司馬懿老謀深算,擔心孟達突然發難,就先給他去信安撫。他在信中說:“將軍往昔放棄劉備,前來投奔我們的國家,皇帝委將軍以邊疆重鎮的任務,任命將軍負責圖謀進攻蜀漢的事,是非常坦誠磊落的啊!蜀漢人愚智,沒有一個不對將軍恨得咬牙切齒的。諸葛亮想除掉你,只不過暫時找不到好辦法。郭模所說的,并不是小事。諸葛亮怎么能讓那些輕而易舉泄露呢?大概是他在用計謀啊!”
孟達收到信后,見司馬懿并未責備,反而像朋友一樣勸他,內心高興起來,對起兵反魏的事猶豫不決。司馬懿給孟達寫信后,立即率軍悄悄向新城靠近。有將領勸司馬懿先向皇帝匯報后再做決定。司馬懿說:“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孟達這個人沒信義,現在正是他猶豫不決的時候,我們應當在猶豫不決時解決他。”司馬懿親自率魏軍日夜兼程趕往新城。八天后,司馬懿率軍抵達新城城下。吳蜀派出解救孟達的援兵,被司馬懿所部攔阻在西城安橋、木闌塞等地。
上庸城三面環水,孟達在城外樹立木柵,加固城防。司馬懿揮師渡水,毀其木柵,直逼城下。太和二年(228)正月,司馬懿兵分八路進攻上庸城。僅僅過了十六天,鄧賢、李輔等人就開城投降。司馬懿率軍進入上庸城,俘殺孟達,將他的首級送往京師。
隨后,司馬懿回軍宛城,獎勸農桑,禁止浪費。當地吏民對司馬懿心悅誠服。
策反孟達反魏歸蜀失敗后,諸葛亮又在策劃北伐戰爭。建興六年(魏太和二年,公元228年),諸葛亮又率軍北伐。
魏延認為,魏國關中守將夏侯楙怯懦無謀,向諸葛亮建議,由他率五千精兵,從褒中沿著秦嶺往東行進,到子午以北,奇襲關中,在潼關與諸葛亮所部會師。諸葛亮認為這樣進軍過于兇險,沒采納魏延的計策。諸葛亮讓趙云率領一支疑兵出褒斜道,占據箕谷,佯攻關中地區,吸引魏國主力軍的注意力。諸葛亮親自率軍向祁山進攻。
諸葛亮率軍殺來,魏國事先毫無防備,南安、天水和安定三郡無力抵抗,紛紛投降。廣魏郡和隴西郡拒不投降,進行堅決抵抗。曹叡得知消息震驚,趕往長安坐鎮,派曹真到郿縣去指揮諸軍作戰。
曹真派張郃率軍進攻街亭。張郃率魏軍打敗在街亭的蜀軍守將馬謖。與此同時,曹真率魏軍在箕谷擊敗趙云、鄧芝所率蜀軍偏師。魏軍繼續向隴右進攻。為避免遭夾擊,諸葛亮率蜀軍退走。曹真率軍相繼收復南安、天水和安定。
戰后,曹真深入分析前方戰線的情況后,認為諸葛亮必定會派兵進攻陳倉。他派郝昭、王生率軍鎮守陳倉,加強修筑城池。諸葛亮退回漢中后,揮淚斬馬謖,然后整頓軍隊,尋機再戰。
這次軍事勝利后,曹叡擔心吳國和蜀漢同時發起軍事進攻。他問司馬懿:“吳蜀都該討伐,應該先從何處著手?”司馬懿說:“孫權仗著中原士兵不習慣水戰,所以才占據東關(今安徽含山)。如果我們要進攻東吳,必須進攻其關鍵部位。夏口和東關是東吳關鍵駐點。派陸軍攻向皖城,引誘孫權率軍東下,為水軍進攻夏口提供機會。這樣進攻,如同天降神兵,必然攻破吳軍。”曹叡又安排司馬懿回宛城,防備蜀軍進攻。
如曹叡所擔憂的,在擊敗蜀軍進攻沒多久,魏國與吳國又爆發了戰爭。
原來,太和二年(吳黃武七年,公元228年),孫權與番陽太守周魴秘密策劃,讓周魴寫信給曹休,說孫權責難他,他害怕被殺,準備以番陽郡歸降魏國,請求派兵接應。隨后,孫權不斷派尚書郎到周魴那里查究各種事。周魴也到番陽郡門之下剪下頭發謝罪。曹休得知相關消息,便相信周魴請求歸降是真的。曹休上報皇帝,說他想率十萬步騎兵向皖城進發,前去接應周魴所部。曹叡批準了這一作戰計劃,同時命令司馬懿率軍向江陵方向進攻、賈逵率軍向東關方向進攻,三路大軍同時進攻吳國。
太和二年(吳黃武七年,公元228年)八月,吳王孫權到達皖城,任命陸遜為大都督、朱桓為左都督、全琮為右都督,各率三萬人迎擊曹休所部。曹休意識到被周魴欺詐后,仍然仗恃人多,準備趁機與吳軍決戰。
左都督朱桓對孫權說:“曹休因是皇親國戚而被任用,并不是有勇有謀的名將。如今,他率軍與我們交戰必敗無疑,敗后必逃,逃走時肯定經由夾石、掛車[2]。這兩條道路都很險要狹隘。如果我們能派一萬士兵用柴斷路,那么就可全部俘虜魏軍,甚至可以俘虜曹休本人。請派我率軍斷路。如果能受上天神威幫助,使曹休自動投降,我們就可率軍乘勝長驅直入,進而攻取壽春,割據淮南,劃分許昌、洛陽。這是萬世難逢良機,切不可失!”孫權詢問大都督陸遜的看法。陸遜認為不可。孫權沒采納此計謀。
曹休突然改變作戰計劃,尋求與吳軍決戰。魏國一些朝臣也看出不利,紛紛向皇帝上書提意見。曹叡還沒來得及找到解救之法,曹休所部和陸遜所部已經于石亭展開大戰。
大都督陸遜親自統率中路軍,命朱桓、全琮分別率部為左右翼,三路吳軍并進,沖向曹休所部魏軍。吳軍一鼓作氣擊潰了魏軍。魏軍殘部逃走。吳軍在后追殺,一直追到夾石,斬殺、俘虜了魏軍一萬多人,繳獲上萬牛馬驢騾車輛及幾乎全部軍資器械。
起初,曹休上書請求深入吳地以接應周魴時,曹叡命令賈逵率軍向東與曹休所部會合。賈逵分析戰場形勢后,料定曹休所部必定失敗,便命令各將領水陸并進。他們行軍兩百里,擒獲吳國人問詢,得知曹休所部已戰敗,吳軍已阻斷夾石通路。將領們不知怎么辦才好,有的想等待后繼軍隊。賈逵認為,曹休對外兵敗,對內路絕,進不能戰,退不能還,正處在生死存亡的緊急關頭,恐怕支撐不到天黑。吳軍因沒后續軍隊,所以只追到夾石。魏軍如果急速進軍,出其不意,沿途設下許多旌旗戰鼓作為疑兵,先聲奪人,就能扭轉局勢。
果然,吳國人從遠處看到賈逵所部魏軍“人數眾多”,驚恐撤走。曹休才得脫險。賈逵率軍據守夾石,供給曹休所部士兵糧草。曹休所部才振作起來。此前,賈逵與曹休關系不好,這一戰中,賈逵以德報怨,冒著危險救了曹休。曹休感到羞愧。又見這次嚴重損兵折將,丟盡輔政大臣臉面,曹休不久病死。這一戰,孫權威名大震,趁機在第二年正式登基稱帝。
諸葛亮得知曹休戰敗,魏軍東下,關中虛弱,認為再次北伐魏國機會成熟。蜀漢建興六年(魏太和二年,公元228年)冬天,諸葛亮率數萬軍出兵陳倉道,包圍陳倉。郝昭率魏軍堅守。諸葛亮派人數次游說郝昭投降,遭拒絕后,揮軍進攻陳倉城。
魏國已經事先在陳倉加固城墻、做好防守準備,加上陳倉地勢險要,易守難攻,雙方激戰二十多天,未分勝負。曹真得知消息,派費曜等人率軍救援陳倉。曹叡得知消息,也派張郃率軍前去迎擊諸葛亮所部。
此時,蜀軍糧草不繼,又得知魏國援軍快到,諸葛亮再次率軍退回漢中。
蜀漢建興七年(魏太和三年,公元229年)春,諸葛亮第三次出兵進攻魏國。陳式率蜀軍成功攻占武都郡、陰平郡。諸葛亮安撫當地氐族人、羌族人,留兵據守,親自率軍回漢中。這次進攻,魏軍還沒來得及反擊,諸葛亮就主動撤軍。
蜀漢建興八年(魏太和四年,公元230年),曹真上表說,蜀軍多次犯境,請求派出數路大軍進攻蜀漢。曹叡采納他的建議,陳群卻反對從斜谷進軍。曹真再次上書請求從子午道進攻漢中。陳群又陳述不能出兵的理由,認為大規模征戰軍事用度花費非常大。曹叡將陳群的意見提供給曹真參考。曹真拒絕陳群的建議,隨即率軍出發,從子午道進攻蜀漢;同時派司馬懿經漢水進軍,郭淮、費曜等部或從斜谷進攻,或從武威進攻。因漢中艱險,時逢雨季,棧道遭雨水沖刷斷絕,曹真用了一個月才走一半路程。華歆、楊阜、王肅等人都上疏,勸皇帝下詔撤軍。九月,曹真只得受詔撤退。
蜀漢建興九年(魏太和五年,公元231年)春天,諸葛亮乘魏國雍涼地區半年沒下雨,發生嚴重旱災,再次率軍北伐。他以木牛運糧,包圍祁山堡,在祁山堡東北修建鹵城作為大營。與此同時,諸葛亮還派人聯絡鮮卑首領軻比能。軻比能起兵到石城響應蜀軍。此時,曹真病重,無法率軍出征。曹叡便派司馬懿到長安,坐鎮指揮張郃、費曜、戴陵、郭淮等部抵抗蜀軍。
諸葛亮留下王平繼續率軍攻打祁山堡,親率蜀軍主力北上,攻擊上邽(今甘肅清水)。司馬懿得知消息,率軍日夜兼程,急行軍抵達上邽東,扎營與諸葛亮所部對峙。司馬懿深知諸葛亮所部勞師遠襲,糧食補給困難,加上魏軍經過通宵達旦行軍,已成疲憊之師,因而憑險堅守,拒不出戰。諸葛亮因糧草補給不足,回軍鹵城。司馬懿率魏軍追到鹵城,然后登山掘營,與蜀軍對峙,但依然不與蜀軍交戰。魏軍將領數次請戰,司馬懿不為所動,堅決不派軍出戰。
對峙一段時間后,諸葛亮撤出對祁山堡的包圍,將全部軍隊集中在鹵城。司馬懿派張郃率軍打通和祁山堡的聯絡后,繼續攻鹵城以南王平所部蜀軍,從案中道進逼蜀軍;親自率軍進攻鹵城以北諸葛亮所部蜀軍,力圖以鉗形攻勢擊敗諸葛亮蜀軍。
諸葛亮派魏延、高翔、吳班分別率軍迎戰,結果大敗魏軍。司馬懿只好收拾殘部,繼續堅壁清野,與諸葛亮所部耗下去。一段時間后,諸葛亮所部糧草供應不上,蜀漢皇帝劉禪下令撤退的圣旨也到了前線。諸葛亮只有率軍撤回。司馬懿命令張郃率軍追擊,結果張郃中埋伏而死。
三年后,蜀漢建興十二年(魏青龍二年,公元234年)二月,諸葛亮又率十萬蜀軍出斜谷進攻魏國。曹叡得知消息,又派司馬懿率軍去抵抗。四月,諸葛亮率蜀軍到達郿縣,駐扎在渭水之南。司馬懿率軍渡過渭水,背水筑壘阻擊。諸將想在渭北與諸葛亮所部隔水相持。司馬懿說:“百姓積聚的糧秣財物都在渭南,那里是必爭之地。”
郭淮預料諸葛亮會爭奪北原,主張派兵先占領北原。他說:“如果諸葛亮跨過渭水登上北原,就可以連兵北山,斷絕隴道,驚嚇百姓和胡人,成為國家安危的大禍患。”很多人不以為然,司馬懿卻非常認同,命令郭淮率軍去搶占北原。
戰壕還沒修好時,蜀軍就壓境而來。郭淮只好率軍奮力回擊。不久,諸葛亮率蜀軍西行。諸將認為諸葛亮想攻西圍。郭淮認為,諸葛亮虛張聲勢是要讓魏軍大舉回應,而他的目標是陽遂。夜里,蜀軍果然進攻陽遂。因城中早有防備,諸葛亮沒能成功。
諸葛亮率蜀軍與魏軍作戰時,孫權也派十萬吳軍進攻魏國,配合蜀軍作戰。滿寵率魏軍抵抗。曹叡親自率軍去增援滿寵。吳軍得知消息,迅速撤走。群臣認為,司馬懿還在西邊和諸葛亮對峙,請皇帝率軍去長安聲援。曹叡說:“孫權敗走,諸葛亮也會嚇破膽的。有司馬懿對付諸葛亮,我有什么擔憂的呢!”
諸葛亮東進道路受阻,便從渭水前進,又有郭淮阻擋,不得已率軍去攻取散關、隴城等地,然后回師進攻司馬懿所部。
司馬懿繼續堅持“堅壁拒守,以逸待勞”,與諸葛亮相持了百余天。諸葛亮數次挑戰,司馬懿都堅壁不出,以待其變。諸葛亮派人給司馬懿送女人衣服,想激將他派兵出戰。司馬懿仍不出戰。他部下非常不滿。他便故意裝怒,上表請戰。曹叡接到司馬懿的上表,一下子明白他不想出戰,只想堵住部下請戰的嘴。因為孟達反叛時,司馬懿果斷出擊,先斬后奏,此時如果他想出擊,是不會請示皇帝的。曹叡決定給司馬懿支持,派鐵面無私的辛毗持著杖節去做司馬懿的軍師。諸葛亮一來挑戰,司馬懿表示帶兵出擊。辛毗杖節立于軍門,司馬懿便不出兵。諸葛亮毫無辦法,只好分兵屯田,做持久戰準備。
不久,諸葛亮派人求戰。司馬懿不跟使者談軍事,而是談家常,詢問諸葛亮的日常起居。受到優待的使者無意間透露了諸葛亮的生活習慣。司馬懿聽后,對身邊的人說:“諸葛亮將要死了。”當月,諸葛亮病死在五丈原軍中。
蜀將秘不發喪,整軍后退。當地百姓來報告,司馬懿派兵追擊。蜀將楊儀返旗鳴鼓,做出回擊的樣子。司馬懿以窮寇莫追為由,率軍撤回。
諸葛亮聯吳抗魏,傾盡蜀漢力量,多次進攻魏國,縱使竭忠盡智,終因實力懸殊而難以實現戰略目的。曹叡充分利用曹真、司馬懿等人,采取正確策略,以優勢兵力采取防御戰略迫退蜀軍,取得了最后勝利。這些勝利說明曹叡在三方博弈中處于優勢地位。
三、安定北疆,帝國巔峰
諸葛亮死后,魏蜀邊境進入沉靜狀態,曹叡便集中精力解決鮮卑入侵和遼東公孫淵問題。
曹操曾強力消除匈奴、烏桓、鮮卑威脅;曹丕對鮮卑實行分化政策,也基本維護了北方安寧;曹叡當皇帝時,軻比能統一鮮卑各部落,聯合蜀漢,配合蜀軍進攻魏國。諸葛亮不斷發起北伐戰爭,曹叡將蜀漢作為主要作戰對象,對鮮卑采取安撫分化政策。諸葛亮死后,解決鮮卑入侵問題,成為當務之急。
袁紹占據河北后,一些中原人逃奔靠近邊塞的鮮卑部落。鮮卑首領軻比能教那些人騎馬打仗,同時也向那些人學中原文化。軻比能學中原制度統率部民,外出打獵時,高舉軍旗,以擊鼓作為進退口令。
起初,軻比能通過護烏桓校尉閻柔向朝廷進貢。建安二十三年(218)四月,代北烏桓無臣氐等人反叛,軻比能接納無臣氐等人,與他們一起對天盟誓,率軍協助烏桓作戰,侵擾邊塞。曹彰率兵北征,大敗鮮卑烏桓聯軍。軻比能退出塞外。
黃初元年(220),軻比能派人向朝廷獻馬。曹丕封軻比能為附義王。第二年,軻比能卻將住在鮮卑的五百余家中原人驅趕出來,逼他們回代郡。黃初三年(222),軻比能率三千多名騎兵,驅趕七萬多牛馬與中原通商,派一千多家中原人居到上谷。這些舉動給魏國造成嚴重損失。
軻比能、東部鮮卑首領素利、步度根三部互相斗爭。素利向烏桓校尉田豫求救。田豫擔心鮮卑人互相兼并,造成更大危害,率精銳騎兵將鮮卑部落殺得尸體布滿原野。步度根不斷與軻比能相互進攻,勢力日益衰弱,只得率萬余人來到雁門郡內,請求歸附魏國。雁門太守牽招率軍還擊軻比能,殺死軻比能弟弟苴羅侯。軻比能與烏桓歸義侯王同、王寄等結下怨仇。黃初五年(224),軻比能再次進攻素利。田豫率輕騎兵牽制軻比能的后方。
軻比能因兼并各部戰爭多次遭到田豫干預,心懷反叛之心。他給鮮于輔寫信說田豫偏向素利和步度根,冤枉他是侵略者。他內心仰慕天子,請鮮于輔替他向天子講明情況。鮮于輔上報朝廷,曹丕派田豫去招納安慰軻比能。軻比能因此更強盛,統領十多萬人,其余部落首領都很敬畏他。
太和二年(228)秋,田豫率軍到馬城時,軻比能率三萬兵把田豫圍困了七天。閻志前往解釋勸說,才為田豫解圍。幽州刺史王雄兼任烏桓校尉,對鮮卑實行安撫信任政策。軻比能多次入塞,到幽州進貢。
太和五年(231),諸葛亮率軍再出祁山,北征魏國,與軻比能串通,讓他在石城屯兵,遙相呼應。鮮卑人此舉激怒魏國皇帝曹叡。曹叡命牽招率軍適時進討反擊。軻比能無法進一步向魏國進攻。諸葛亮退兵后,軻比能率鮮卑人逃回漠南。
青龍元年(233),軻比能誘使步度根背叛,率一萬余人在陘北聲援步度根。畢軌派蘇尚、董弼等人率魏軍阻擊。在樓煩,軻比能派兵與蘇尚等部會戰。這一場會戰,魏軍并沒心理準備,蘇尚、董弼等人戰死。
這一消息令曹叡感到震驚。中原天下三分,蜀吳聯盟抗魏是基本局面。不過,無論是蜀漢,還是吳國,都是以步兵為主。蜀漢步兵強大,但在魏軍面前不占優勢,吳國步兵稍差,但水軍實力和作戰經驗要比魏軍強。曹叡頻頻應對來自吳國和蜀漢的輪番進攻,在輔政大臣以及名將協助下,也能保持勝多敗少的局面。鮮卑人在北方發起叛亂導致魏國被三面夾擊。關鍵的是,來自北部游牧民族的鮮卑騎兵比較強大,有能力對魏國進行快速突擊。
王雄出任幽州刺史兼烏桓校尉,負責管理烏桓、鮮卑等北方少數民族事務。王雄對軻比能以恩信。軻比能甘心臣服,主動示好,向幽州貢獻名馬。軻比能襲擊并州軍后,曹叡將王雄召到京城,與朝臣一起討論對鮮卑的政策。
在一番激烈爭論后,曹叡決定改變以往對鮮卑以安撫為主的策略,授權王雄便宜行事的權力。王雄思來想去,發現前任烏桓校尉田豫對鮮卑人的強硬政策有道理,但如果他突然從安撫政策改為強硬政策,會激起其他鮮卑人跟隨軻比能反叛。他決定派勇士韓龍刺死軻比能。
韓龍順利完成任務后,王雄又出面擁立軻比能的弟弟為鮮卑首領,對鮮卑實行安撫信任政策。軻比能死后,鮮卑部落離散,互相征伐。魏國北部邊疆得到安寧。
解決完鮮卑問題后,曹叡集中精力解決遼東問題。東漢末年軍閥混戰時,公孫度據有遼東,時叛時降,保持半獨立狀態。公孫淵繼任遼東太守后,跟吳國相互勾結,敵對魏國。無論是曹丕當皇帝,還是曹叡當皇帝,都對遼東以安撫為主。
鮮卑人與蜀漢友好,相互結盟,遼東又被吳國拉攏。吳黃武八年(魏太和三年,公元229年),孫權稱帝后,也多次派使者出使遼東。受孫權鼓舞,公孫淵反魏的野心越來越明顯。
太和元年(232),趁著魏國和蜀漢相持,公孫淵在遼東反叛魏國。曹叡震怒,想派兵征討公孫淵,卻找不到合適的將領。中領軍楊暨推舉田豫。曹叡賜給田豫符節,率青州各地軍隊去討伐公孫淵。
正好,吳國派使者周賀等人與公孫淵相勾結。曹叡認為公孫淵的反軍勢力太強,又要渡海遠征,下令田豫停止出兵。田豫估計吳國使者的船只將要返回,觀察好地形,在各個山島險要之處布置軍隊防守。吳國使者返回時遇到大風,船只有的觸石沉沒,有的不得不停靠岸邊,田豫突然帶兵殺出,周賀被斬殺。青州刺史程喜卻秘密上奏說:“田豫雖然立下戰功,但軍令松弛;得到許多珠寶器物,都發放給官兵而不交納給官府。”喜歡珠寶的曹叡不高興,沒獎賞田豫。
青龍三年(235),曹叡派毌丘儉出任幽州刺史,加度遼將軍,使持節,護烏桓校尉。青龍四年(236),毌丘儉率軍征伐公孫淵。正好遇到遼水大漲,極其不順利,他被迫撤軍。第二年,公孫淵背叛魏國,自立為燕王,置列百官,定都襄平(今遼寧遼陽)。
曹叡接到消息,非常震怒,意識到遼東問題非解決不可,且必須派出名將為統帥才行。景初二年(238)正月,曹叡將司馬懿召回京城,商討討伐公孫淵的事。聽完司馬懿的分析后,曹叡心里有底了,決定派司馬懿率軍征討公孫淵。
當時,魏國大修宮室,加上這次出征需要大量軍用物資,百姓饑弊。司馬懿出征前勸曹叡說:“昔日周公營造洛邑,蕭何建造未央宮,今日宮室不完備,這是我的責任。然而黃河以北,百姓窮困,內外徭役繁多,勢必不能百廢俱興,應暫時停止內務,以救目前之急。”曹叡嘴上答應,實際上依然我行我素。
景初二年(238)正月底,司馬懿帶著牛金、胡遵等人率四萬步騎兵,從京師出發,經孤竹,越碣石,在六月到達遼水一線。公孫淵果然急令卑衍、楊祚等人率數萬步騎兵,依遼水圍塹二十余里,堅壁高壘,阻擊魏軍。
司馬懿采用聲東擊西之計,先在南線多張旗幟,佯攻圍塹,吸引敵軍主力,而以主力隱蔽渡過遼水,逼近襄平,部將不解,問其原因。司馬懿說:“敵人堅營高壘,就是想讓我們兵疲糧盡,如果攻城,正中其計。古人曰,敵雖高壘,不得不與我戰者,攻其所必救也。現在,他們大軍在此,老巢卻空。我直指襄平,敵軍必懼,懼而求戰,破之必矣。”
司馬懿整頓陣列前進,敵軍果然出來截擊。司馬懿對諸將說:“我之所以不攻其營,正是要等現在這局面。”他指揮魏軍出擊,三戰三勝,然后乘勝率軍進圍襄平。
當初,公孫淵得知魏軍來攻,派人向孫權求救。孫權也出兵聲援公孫淵,還給他寫信說:“司馬懿善用兵,所向無前,深深為賢弟感到擔憂啊!”
適逢連降大雨,遼水暴漲,平地數尺,魏軍感到恐懼,諸將想遷移軍營。司馬懿下令有敢說遷營的人斬。都督令史張靜違令被斬,軍心始安。
公孫淵軍乘雨出城,打柴牧馬,安然自若。將領請求趁機會出擊,司馬懿不批準。司馬陳圭非常不解,問司馬懿原因。司馬懿告訴陳圭:“敵兵多我軍少,敵糧少我糧多,又遇大雨,想速戰也不可能。從出兵開始,我就不擔心敵人來進攻,而是擔心他們會逃跑。如今,敵軍糧草將盡,我軍包圍尚未合攏,如果我現在出兵搶掠牛馬,會逼他們逃走。這時更應當穩住對方,不能為得小利而把敵人嚇跑。”
隨后,司馬懿將計就計,故意示弱。朝廷有些大臣聽說遼東前線雨大敵強,不少人請求皇帝召還司馬懿,另派將領率軍出擊。曹叡事先跟司馬懿商議過,明白司馬懿此舉的目的何在,拒絕他們的請求,安慰他們說:“司馬懿臨危制變,生擒公孫淵指日可待。”
一個多月后,雨停了,水漸漸退去。魏軍完成對襄平的包圍,晝夜強攻。襄平城內糧盡,餓死的人非常多,公孫淵部將楊祚等人向司馬懿投降。當時,有流星自城西南向東北劃過,墜落在梁水附近,襄平城中軍民愈加震恐。公孫淵也很驚懼,在八月時派相國王建、御史大夫柳甫向司馬懿請求解圍。司馬懿下令斬殺王建和柳甫,要求公孫淵自縛請罪。
公孫淵意識到求和無望。他率軍欲從城南突圍。司馬懿早料到他會突圍,得知消息,縱兵追擊。公孫淵戰死在梁水邊上。司馬懿率軍進入襄平,進行相關善后工作。
司馬懿釋放當年被公孫淵篡奪官位的公孫恭,又為被公孫淵迫害的綸直、賈范等人修墳墓,表彰他們的后代,同時下令中原人愿意返回故鄉的各隨己愿。
隨后,司馬懿上奏朝廷,把一千多名六十歲以上的士兵解除兵役,送返回鄉。司馬懿勝利班師。曹叡派使者到薊去犒勞軍隊,增司馬懿食昆陽縣。
數十年來遼東問題終于徹底解決。曹叡完成先輩尚未完成的任務,將魏國帶到巔峰狀態。
四、權臣輔政,皇權旁落
曹叡帶魏國達到鼎盛時期,功勛卓著,卻不知不覺中成為魏國大權旁落的直接推動者。
著名歷史學家馬植杰曾說:“綜觀曹叡之行事,優缺點各占一半,其優點是善為軍計、明察斷獄、比較能容人直諫。曹叡在容受直言、不殺諫臣方面,在古代封建君主中是少見的,這算是他的特色。曹叡的最大缺點是奢淫過度,還有一個重要的失誤,則在確定繼承人和輔政大臣方面。”
從客觀上講,曹叡喜好營建宮室,大興土木,勞民傷財,但只要繼任皇帝稍有才干,也不至于亡國。繼任人安排方面的失誤才是讓魏國走向沒落和滅亡的禍根。
司馬懿平定遼東后,曹叡又安排他前往關中,坐鎮指揮魏蜀邊境的軍隊,防止蜀軍發起進攻。司馬懿沒走多遠,就收到皇帝讓他火速回京城面見的詔書,且在三天之內收到五封詔書。司馬懿大吃一驚,乘馬車晝夜兼行,趕往洛陽見皇帝。按照命令,他到洛陽城就直接進宮,來到嘉福殿內的御床旁邊。此時,他才發現皇帝已病得很嚴重,不禁滿眼流淚,詢問疾病。
曹叡拉著司馬懿的手,眼睛望著旁邊的齊王曹芳,說:“我已經病得很嚴重,以后的事委托給你。你和曹爽要輔佐好齊王。我能見到你,已經沒什么遺憾了。”過了片刻,司馬懿才知道,曹真兒子邵陵侯武衛將軍曹爽剛剛被皇帝任命為大將軍,假節鉞,都督中外諸軍事,錄尚書事。
景初三年(239),八歲的齊王曹芳被冊立為太子。同一天,當了十三年皇帝,年僅三十六歲的曹叡死去,太子曹芳繼任皇帝,皇后郭氏為皇太后,大將軍曹爽和太尉司馬懿共同輔政。
曹芳才八歲,不具備獨立處理政務的能力。致命的是,曹芳的出身來歷不詳。一旦他表現不良,他的皇位合理性就容易遭質疑。
魏國沒明確的皇位繼承規則。皇位繼承者由皇帝指定,在眾多皇子中擇優而定。曹叡的親生兒子全部夭折,皇位繼承者缺乏,只能從宗室中選取。魏國實行嚴管宗室的政策。曹叡秘密從宗室中選取小孩收為養子,然后擇優而定。曹芳和曹詢都是曹叡收的養子。他們的出身來歷嚴格保密。即使曹芳繼位當皇帝,朝內外也不知道他是哪個宗王的后代。唯一知道的是,他是先皇帝的嗣子。這必然影響到朝臣對曹芳的忠誠度。
魏國制度規定后妃不能參政干政。曹芳年幼無法真正獨攬皇權,郭太后也無法參與朝政,無權聽取大臣奏事。大將軍曹爽和太尉司馬懿輔佐皇帝處理政事,事實上變成曹爽和司馬懿執政。一旦曹爽和司馬懿意見不統一或者出現矛盾,魏國將陷入危機之中。
曹叡壯年而逝,突擊提拔最信任的曹爽和司馬懿共同輔佐齊王曹芳,但怎么也想不到曹氏江山會因司馬懿和曹爽而大權旁落,不可避免地走向滅亡。
司馬懿和曹爽掌握魏國實權。君弱臣強,臣民都將目光盯在司馬懿和曹爽身上。曹爽是宗室,大司馬曹真長子,沒建立過軍功,也沒執政經驗,因受皇帝曹叡寵愛而被突擊任命為大將軍。他的資歷、戰功、威望,都遠遠比不上司馬懿。
天下三分局面依舊是蜀吳聯盟抗魏。不同的是,在諸葛亮死后,在大臣輔佐下,蜀漢皇帝劉禪采取和平政策,與吳國保持友好,也不進攻魏國。魏國頻頻征戰,也一時半會兒沒精力進攻蜀漢。劉禪也樂得過太平日子。吳國皇帝孫權年紀比較大,與曹操爺孫三代人博弈,都無法取得大勝,便將主要精力放在向沿海擴張上。
不過,孫權喜歡趁火打劫,每逢魏國皇帝更替,都會“湊熱鬧”。曹芳繼任皇帝,孫權毫不例外地趁機出兵攻打魏國。
正始二年(吳赤烏四年,公元241年)四月,孫權派出四路吳軍攻打魏國——全琮率軍進攻芍陂,朱然、孫倫率軍圍攻樊城,諸葛瑾率軍進攻六安,步騭率軍進攻柤中[3]。積蓄一段時間力量的吳軍戰斗力爆發,四路吳軍都取得較大勝利。在危難之間,司馬懿毛遂自薦,率軍去抗擊吳軍。朝臣認為,敵兵遠來攻堅,當待其自破。司馬懿卻認為,南方暑熱低濕,大軍不宜久留,派輕騎挑戰吳軍。吳將朱然所部不敢迎戰。司馬懿便下令休養士兵,檢選精銳,招募勇士,發布號令,擺出攻城架勢。吳軍驚懼,連夜撤退。司馬懿命令魏軍乘勝追擊。在三州口,魏軍追殺吳軍一萬余人。吳軍船艦物資損失非常多。進攻六安、柤中的吳軍也無功而還。
因戰功,司馬懿的食邑增加到一萬戶,司馬家族十一個子弟被封為列侯。司馬懿功勛德望日漸盛大,卻更加謙恭。他常告誡子弟們:“盛滿是道家所忌的,春夏秋冬尚且往返推移,吾有何德能居此高位。減損再減損,或可以免于禍啊!”
曹芳繼位的危機解決了。接下來,魏國也進入難得的幾年和平時期。司馬懿的聲望越來越高,身體也非常健康,并沒如某些人期待的那樣活不了幾年就死去。與司馬懿一起輔政的曹爽卻忍耐不住了。
在輔政初期,曹爽凡事都與司馬懿商議,不敢專行。司馬懿為國事盡心盡力,對曹爽也以禮相待。后來,曹爽聽從親信丁謐慫恿,為排擠司馬懿,削去他的軍權,實現獨自專權,就向皇帝建議任命司馬懿為沒實權的太傅,像蕭何那樣,入殿不趨,贊拜不名,劍履上殿。司馬懿不驕不躁,坦然接受。不過,只有朝中有事需要他時,他才會全力以赴排憂解難。司馬懿老謀深算,深知功高震主的道理,再次輔政時,盡量低調自保,等待時機。
曹爽又讓皇帝晉升司馬懿親信的蔣濟為太尉,免去蔣濟執掌禁衛大權的領軍將軍職務,任命曹羲為中領軍,又廢除禁軍五營中中壘、中堅兩營校尉,把兩營官兵交給中領軍統領。此外,曹訓出任武衛將軍,統領禁軍武衛營;曹彥出任散騎常侍,時常伴隨在皇帝左右;曹爽表弟夏侯玄出任中護軍,負責總統諸將,選拔軍隊的武官。曹爽兄弟完全掌握京師禁軍。
掌握軍隊后,曹爽又提拔一些官員作為親信。一部分毫無聲望和政治才干的閑人——何晏、鄧飏、李勝、丁謐等人,曹叡在位時,嫌棄他們浮華而棄用,曹爽卻全部加以重用,讓他們擔任要職:丁謐、何晏、鄧飏出任尚書,由何晏負責選拔官員;任用李勝為河南尹、畢軌為司隸校尉,控制京城內外。令尚書奏事時,曹爽要求他們先向自己匯報,由自己權衡輕重后再詢問司馬懿。
何晏在曹丕當皇帝時未任職,在曹叡當皇帝時也僅僅擔任閑職,沒任何政治經驗。何晏與夏侯玄、王弼等人倡導玄學,競事清談,開一時風氣,是魏晉玄學創始者。曹爽重用崇尚清談、不關注實際的人,其執政水平可想而知。對這一切,司馬懿看得清楚。曹爽令人送給他看的奏折,他基本不看,更不發表看法。漸漸地,曹爽不再詢問司馬懿政事,遇事自己做主。
正始五年(244)二月,曹爽一再要求皇帝下旨,讓他率軍進攻蜀漢。曹芳即使不滿意,也受不住糾纏,只好答應。司馬懿早已被曹爽架空。曹爽沒將此事告知司馬懿。有人將此事告訴了司馬懿。司馬懿不反對、不支持、不參與。結果絲毫不出乎意料,曹爽率軍伐蜀,無功而返。
曹爽想建功立業,增長聲望,沒想到結果很打臉,不得不暫時收斂起來。不過,局勢讓曹爽以及同伙坐不住。曹爽率軍攻打蜀漢失敗兩年后,幽州刺史毌丘儉率軍討伐高句麗、濊貊,卻一路勝利。一對比,不少人覺得曹爽無能,還自以為是,瞎折騰。
為了證明自己的能力,宣揚權威,正始八年(247),在何晏、鄧飏、丁謐等人慫恿下,大將軍曹爽下令將郭太后軟禁在永寧宮。郭太后是曹叡的皇后,是朝臣中忠誠于先帝的象征人物,既沒干預朝政,也沒做出辱沒皇家尊嚴的事。曹爽將郭太后軟禁,引發很多人的不滿。郭太后和皇帝告別時,相對哭泣,令人感到悲傷。
曹爽專權,付出的代價是,喪失民心和一部分忠臣的支持。魏國是權臣通過禪讓建立的。曹爽專權讓天下人都認為他想取代皇帝。曹芳深感危機,感覺自己徹底變成傀儡,即將被取代,無奈之余,親近一群小人,及時行樂。有大臣上疏勸諫,但對時局悲觀失望的曹芳不聽,繼續吃喝享樂。輔政大臣曹爽任意妄為,皇帝曹芳及時行樂,放縱“擺爛”,朝內外不少人逐漸對魏國失去了信心。
見曹爽等人如此囂張,司馬懿假裝生病,不問政事。正始九年(248)三月,宦官張當把內庭才人石英等十一人送給曹爽。曹爽、何晏趁機與張當勾結,謀危社稷。曹爽及同黨擔心司馬懿裝病。同年冬,河南尹李勝前去拜望司馬懿。司馬懿假裝病重,成功騙過李勝。曹爽等人認為司馬懿已經離死不遠,不值得憂慮,放下了對司馬懿的戒備心。
司馬懿表面裝病,暗中卻在布置,準備消滅曹爽一黨。正始十年(249)正月,曹芳離開洛陽去祭掃高平陵,曹爽、曹羲、曹訓都跟隨一起去了。司馬懿趁機上奏郭太后,請廢曹爽兄弟。郭太后被曹爽折騰得那么慘,毫不猶豫地選擇支持司馬懿,下旨捉拿曹爽等人。司馬懿拿到郭太后的懿旨,命令司馬師率軍控制洛陽,親自與太尉蔣濟率軍去迎接皇帝。
在洛水浮橋駐軍后,司馬懿派人上奏皇帝陳述曹爽的罪行。曹爽扣住奏章,扣押皇帝,想發兵對抗。桓范勸曹爽挾持皇帝到許昌去,發文書征調天下兵馬勤王。曹爽疑惑,不從其計,反而夜里派許允和陳泰去見司馬懿,探聽動靜。司馬懿趁機數說曹爽的過失,說奉郭太后的懿旨免去曹爽職位,沒其他想法。曹爽無計可施,請求皇帝下旨將他免職,把他帶在身邊。
曹芳一行回洛陽后,司馬懿以謀反罪名,殺曹爽及其黨羽何晏、丁謐、鄧飏、畢軌、李勝、桓范等人,滅三族,完全控制了魏國軍政大權。
同年二月,曹芳任命司馬懿為丞相,增繁昌、鄢陵、新汲、父城封邑,食邑兩萬戶,特許奏事不名。司馬懿固辭丞相之職。十二月,曹芳又詔命司馬懿加九錫之禮,朝會不拜。司馬懿又辭九錫之禮。
嘉平二年(250)春,司馬懿久病,不再上朝。每遇大事,曹芳都親自到司馬懿府中征詢意見。魏國皇帝曹芳已經成為名副其實的傀儡。這與曹叡獨攬皇權,有天壤之別。
注釋
[1]無當飛軍,蜀漢后期主力軍之一,是諸葛亮在平定南中后,利用當地蠻夷兵源組建的一支軍隊。
[2]夾石、掛車,此處指地名。
[3]柤中,一作沮中,地區名,在今湖北南漳縣西蠻河流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