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百姓點燈
- 大明:皇上,閣老的懟人方式變了
- 甲申三更夜
- 2132字
- 2024-04-02 17:30:00
空氣中彌漫著緊張和不安,就如同暴風(fēng)來臨之前的寧靜。
這一刻,位于北平心臟的燕王府里,每一個人都屏住了呼吸,等待著謝貴的決定。
突然,謝貴一個大喝,舉起手中的長劍,如猛虎下山般,順著眾人讓出來的通道,直指朱棣的咽喉。
“殺!”
他的聲音,如同冬日里刺骨的寒風(fēng),讓人不寒而栗。
鄭和身形一動,如同獵鷹撲食,他那銳利的目光早已鎖定謝貴的每一個細微動作。
見謝貴動手,鄭和長刀出鞘,迎上去。
兩股力量在空中碰撞,發(fā)出鏗鏘之聲。
雙方士卒也再次廝殺到一起,如同兩股洶涌的潮水,誰也不愿意退讓半步。
在這關(guān)鍵時刻,張信機智地帶領(lǐng)朱棣和張鏞退回書房,暫時避開戰(zhàn)場的正面沖突。
這一行動讓鄭和沒有了后顧之憂,他的攻勢瞬間迅猛起來。
長刀如閃電劃過,準確無誤地刺中謝貴的心窩。
鮮血隨之飛濺,他的眼中充滿了不甘,跌倒在地,氣息漸漸消散。
朝廷士兵看到這一幕,原本就出現(xiàn)裂痕的信念瞬間崩塌,紛紛放下武器,選擇投降。
與此同時,門外的一千名騎兵也遭到了提前埋伏在外的朱能、張玉等人攻擊。
鄭和控制局勢,立即下令打開端禮門,與外部力量形成前后夾擊之勢。
謝貴的軍隊,在徹底喪失軍心之后,像是被暴風(fēng)雨打擊的落葉,失去了方向,敗象已顯。
朱棣看準時機,發(fā)起總攻。
在朱棣的指揮下,燕軍開始攻擊北平九城門。
眾將士一鼓作氣,勢如破竹。
經(jīng)過三天的激烈奮斗,北平這座沉寂在戰(zhàn)火中的城池,終于徹底被朱棣奪了回來。
他立即發(fā)布公告,安撫著北平城內(nèi)憂惶不安的百姓與各司官府,承諾一切將照洪武舊制執(zhí)行,而不是新帝朱允炆政策。
膽戰(zhàn)心驚的百姓們,仿佛是歷經(jīng)暴風(fēng)雨后的幸存者,他們終于明白到底發(fā)生了什么。
但在他們心里,對于燕王朱棣的信任與敬仰,如同冬日里的暖陽,所以百姓們都擁護他。
一時間,北平城內(nèi),無論是街頭巷尾,還是茶館酒肆,人們都低聲討論著朝廷為何要對仁政愛民的燕王動手,這背后又隱藏著怎樣的陰謀與爭斗?
而朝廷將領(lǐng)俞填,在見證變故后,深知北平城大勢已去。
他沒有做無謂的抵抗,而是立即聚攏殘兵敗將,退守居庸關(guān)。
并且立即派人快馬加鞭的通知鎮(zhèn)守在三百公里外的開平城都督宋忠,希望能借此重整旗鼓,再下北平城。
建文元年,七月初八的太陽并不猛烈,烏云遮蔽了它的容顏。
燕王府里,朱棣等人也沒有沉浸在勝利的喜悅中,而是沉著商討接下來的行動。
朱能的聲音,如同遠古寺廟中經(jīng)年不息的銅鐘,深沉而有力地在室內(nèi)回響。
他說道:“殿下,北平今日已歸于我手,此乃天賜良機。當(dāng)立即以此城為根基,號召天下,誓要清除奸臣,還朝廷以清明。”
朱能緊隨其后,他的話語猶如戰(zhàn)場上的號角,充滿了沖鋒的激情:“此時不出手,更待何時?”
然而,年輕的張鏞卻顯得格格不入。
他的聲音清澈而明亮:“殿下,恕小子直言,我們何必如此心急?”
“北平之戰(zhàn)雖勝,但天下未定。我們應(yīng)立即上疏朝廷,公諸于世,質(zhì)問奸臣們?yōu)楹我绱诵暮菔掷钡貙ΥT王。”
張玉和朱能對這位年輕人的提議頗感意外。
他們先前被安排潛藏在北平城內(nèi)制造混亂,所以并不認識張鏞。
見一個乳臭未干的小孩膽敢質(zhì)疑自己,他們不由得反駁:“張昺已經(jīng)交代黃子澄、齊泰等人的罪行,天下百官亦知他們的罪惡,何需再多此一舉,貽誤戰(zhàn)機?”
張鏞目光仿佛能看透一切似的:“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
“朝廷認定我們是反賊無礙,士族認定我們是造反亦可挽回,可唯獨不能讓百姓認定我們是不正義的賊人。”
他的話語如同經(jīng)過歲月洗禮的智慧,在場的每一個人,無論是精明如朱棣和姚廣孝,還是直率如朱能,都不由自主地陷入了沉思。
朱棣和姚廣孝作為戰(zhàn)略家,他們的眼中漸漸閃爍著認同的光芒。
張鏞的話仿佛為他們點亮了前行的燈塔,指引著他們在亂世中尋找通往成功的方向。
朱棣看著張鏞,沉聲問道:“鏞兒,你的意思是,我們要占據(jù)道德的制高點,立于不敗之地?”
朱能和張玉大吃一驚,張信曾經(jīng)作為他們的對手,自然是認識的。
可燕王竟然管他的兒子叫鏞兒!?
這未免親熱得有些過分,這段時間到底發(fā)生了什么?
張玉和朱能不禁對望一眼,兩人皆是識時務(wù)者,自然明白,能得到燕王如此青睞的人,必非池中之物。
他們好奇地將目光轉(zhuǎn)向張鏞,想要看看對方到底有什么出奇之處。
姚廣孝更是情不自禁地贊嘆出聲,他的眼神里充滿了對張鏞的欣賞:“立足于百姓之間,著眼于大明之本。
“張公子不愧是深謀遠慮之人,貧僧佩服。”
朱能等人的臉上掠過一絲困惑。
他們習(xí)慣于劍出鞘,以武斷事,從未如此深入地思考過這些問題。
他們的迷茫,并非源于愚笨,而是他們的生活經(jīng)驗和價值觀,未曾讓他們站在這樣的高度,去俯瞰世間的冷暖。
見姚廣孝發(fā)出贊嘆,朱能急忙追問,聲音中帶著一絲求知的迫切:“大師,您說的是什么意思?”
姚廣孝向他投以一個意味深長的笑容:“你應(yīng)該問張公子。”
朱能只好帶著探求的態(tài)度轉(zhuǎn)向張鏞,眉頭緊鎖,仿佛是一道未解的謎題:“張公子,你為何輕視朝廷和士族,卻堅稱百姓不可欺?”
張鏞的目光在朱能的臉上停留了一瞬,緩緩地說道:“朱將軍,對于我們而言,朝廷是敵人,士族中是既有敵人也有朋友。但百姓,他們是這片土地上最樸素也最珍貴的力量。”
“可是百姓影響不了戰(zhàn)局。”朱能不解,他的眼神中充滿了疑惑。
“士卒來自哪里?”張鏞并沒有直接回答,而是以反問的方式,簡單而深刻。
“士卒來自軍戶。”朱能依舊固執(zhí)地回答。
“沒有軍戶之前?”張鏞的聲音更加溫和,像是一位引路人,指引著迷茫者前行。